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溪湖鎮史記(15):隨歷史消失行業(上)

 
溪湖鎮史記2017年修正版 
溪湖鎮史記(15):隨歷史消失行業
                     
夕陽工藝業:

鐵馬店:
鐵馬:即自轉車或稱自行車,昔時交通、運貨的主力工具,因此盛極一時,當時有謝其舟昆仲,綽號米粉江的吳江,人稱竹竿串的吳串等主業銷售新車以外,市區、鄉間處處都有補鐵馬(補輪胎)的鐵馬店。

當年如擁有一台鐵馬,不但方便也很風光,尤其是有一台日製「富士霸王」就像現代的高級轎車一樣,非常難得之事。

記得1930年代「做新子婿」一行六人(一桌座位八席留二席是主人及捧菜位)騎新鐵馬到岳家,是非常有面子的子婿隊伍,現代人是無法體會得出的往事。

當年盛極一時的此行業,後被機、汽車取代後漸漸沒落,可是當年的此行業者,轉製整台自行車外銷工業,在國外被受好評,幫助本鎮工業界的繁榮不少。

粘錫店:
「岩獅伯」、「茶古成」、「阿陶師」、「古月號」(用鉛片以錫粘製日用品:鉛桶、茶古等類),今被塑膠製品取代之,現只剩「古月號」配合現代化方式繼續營業。

竹仔店:
do.gif (7394 個位元組)竹器業(可入網頁)             
德煌、台北,陳家四兄弟凰鳳、君子、珠獅、進財等傱事此業,竹仔店是專作竹細家庭用具,全部用竹材作床、椅,桌、囝仔椅轎、囝仔車、菜櫥等類。

中日戰時中,日本政府為求多增產米糧,以提倡「密植播稻」法,其「竹製密植器」可算是竹仔店空前絕後「異類產品」應留為史記。今此行業已後繼無人。

打鐵店:
打鐵店也多數在西門,六角印打鐵店「六角印」號記出名,另山川打鐵店是以「山川」牌號打知名度(此二家由後代繼承,現尚在原址以機械化作業繼續營業)。尚有「魏金自在(打鐵在)」、「福來師」等頗有知名度的鐵匠,因後繼無人而今只留其名。

洋服店:
即現稱謂西裝社,昔時做一套西裝,量身裁剪,必須由裁縫師父,親身下手,熟練師父懂得如何合顧客身材裁剪,如胖客凸肚、陀背、高低肩、如何掩飾使其筆挺美觀,都靠西裝師父之技藝妙手,所做西裝堅固、精細、不變形,如身材不變可一生享用,非現百貨公司所售的成衣西裝可比。

唐裝裁縫店:
專門做台灣衫褲之店,1920年代衣著,一般百姓都以本島衫褲為日常之穿著,男人是「對衿仔衫」、「本島褲」,女人是「大套衫」「本島褲」色彩單純以藍.黑.灰.白為多。

鄉村婦女,會自己裁剪自己縫,因此做衫店營業對象,多數是新娘嫁粧衣裙、老婦女之大套衫及菜店查某之長寮(旗袍)。當年此行業多數由唐山來台師父經營。

現今裁縫業被多量生產,便宜、新形、耐用的成衣在市場上取代,致此行業暫暫衰微。

農具店:
牛車店:源永昌(昌內師)、楊永昌(俊達師)、西門蔡道(豬母道師),(阿忠師)專為農家造、修牛車行業。

另有一家鋤店「阿濱師」專造、修鋤、水車行業,中街也有「阿滔師」專作水車,其他中街尚有梁昆晟農具店,「清琪師」製農具
農具行業多數集中於西門營業。

木器店:
有「匡桶川」、「鹿港仔」以木片製桶類業。
據說日本人初次入台時日人主婦們看到木器店陳列店面桶類中,發現其中一個桶喜出望外,桶大與他們日常使用飯桶差不多也有蓋子,桶散發檜木特殊香味,使她們如得到寳!買回當飯桶使用?

形定其貴,類似形的桶,日人當(飯桶用,台灣習俗是用做(屎桶),日人是用於入口,台灣用在出口,同是對人體健康有關,你說雙方是不是用得真恰,答案皆大歡喜!

油車間:
do.gif (7394 個位元組)搾麻油(可入網頁)
油車:自清代就在溪湖牛耳油車界,以「大舌憨」名號出名的湖仔內楊永慶,自苦心完成「湖仔內溝」水利灌溉成功後,專心於農,停止壓搾油業。

尚有後壁溪湖楊匏的油車間在搾油至昭和初期。
繼有「中街青瞑占」、西門「阿崙仔昆仲」、阿狂厝楊世祈等大規模經營此行代其地位。

昔時油車都用人工動力來做製油工作,大鍋抄土豆、麻仔再以大柴槌搗搾出油,其工作時發出「嗊秧 嗊秧 金結啊嗊」嚮聲今已絕嚮。

以上行業多數已成為末代行業,只留為歷史的話題,僅存的也已現代化,已無鄉土味濃厚的「嗊秧 嗊秧 金結啊嗊」聲音可聽。

 絕音於街頭巷尾小販:

十九世紀初至台灣光復初,本鎮鎮內,常見各行別,以特殊吹嗚器具作呼號,叫賣行商小販。此令人,思古懷念的溫馨小販,特列入鎮志留念。

賣豆腐.鹽豆干(搖小鈴)
清晨破曉,就有「鈴.鈴」悅耳小鈴聲隨著「豆腐噢.要買豆腐呣!」叫聲,就知道賣豆腐來。
賣豆腐的小販挑著一擔木造的擔架,架上疊著層層用木板裝上豆腐,依顧客需求量,用稍長四方型的豆腐刀切割分售。

另有一種「鹽豆干」,鹽豆干是經摻鹽、壓縮、蒸熟、上面加蓋紅色謂「豆官印」的豆腐加工產品,可以直接摻豆油生吃,也可煎油食用,戰時糧食缺乏時,拜拜以芹菜舖豆干也是一道菜。
本鎮祭拜用「小三牲」必須有添豆干為一牲的習俗,豆干是素齊類,俗語說:「食無三塊豆干就想要爬上天」意謂與「食無三日菜(素齊)就想上西天成佛」同義。

古早,豆腐、鹽豆干是本鎖大庭、後溪方面的名產,該地區有適合做豆腐的水質,因此出產豆腐品質較佳。今豆腐排在超市冷凍櫃,鹽豆干已很少見。
昔時清晨賣豆腐小鈴聲,已隋時代消失

賣豬肉:(吹貝螺)
賣豬肉行商,多數是用車,本鎮巡迴庄腳肉商是,用鐵馬(腳踏車)後架固定一塊木質載豬肉的豬塾,入庄內就吹螺(大約七、八寸長的貝殼螺具)招呼人客。吹這種螺具要相當費力,不過賣豬肉的都是肥壯漢較多。
現此螺聲也已絕嚮。

賣搖鼓:(搖搖鼓)
俗語說:「叮噹叮噹賣搖鼓,日日見查某」,此行商專賣家庭零用的小雜細,多數是女用品如:針、線、胭脂、水粉、髮夾、扣仔、帶仔、絲巾等類,因此顧客多數是女人。

其招客法寶是一支搖鼓,搖鼓是小型約三寸直徑,插大約五寸長的木杆皮鼓,鼓左右結二條線,線端各固定一個黑豆大的槌子,搖時會發出 叮噹、叮噹鼓聲。
顧客聽著 叮噹、叮噹聲就知道賣搖鼓來,一般賣搖鼓小販,多屬於溫和、親切、柔性的男性較多。
今叮噹叮噹搖鼓聲也消逝其聲。

賣麥芽糖:(搖竹嗚器)
搖著一支竹製的搖聲具發出「咕噢、咕噢」風聲,沿路叫賣的麥芽糖小販,是最受囝仔歡迎的小販。多數以一擔竹籃擔,擔上置一「鉛片桶」,桶裡面裝麥芽糖,一籤一錢、二錢的小買賣,因此顧客多數是兒童,後來都改用腳踏車沿地叫賣,多數麥芽小販都是年紀較大的老阿伯。

囝仔時代手持一支摻有蔥頭(經油炸過的,很香)麥芽糖,含在口中慢慢溶化的滋味,是當年囝仔時代的一樂,也有用乾餅挾麥芽糖的吃法。當年的麥芽糖是,純以小麥練製,對於治咳嗽有效用。

今純以小麥練製,麥芽糖較稀有,據說多數以樹薯粉練製的,因此對於治嗽功能如何,需要實際嚐試才能證實。

賣枝仔冰:(搖銅鐘)
「鈴嚨、鈴嚨」:清脆的小鐘聲隨著「枝仔冰 涼的枝仔冰」叫賣聲,也是令人懷念的夏天到處叫賣的賣枝仔冰小販,通常用腳踏車載著裝枝仔冰的冷凍箱,在街頭巷尾,田莊村落叫賣,「來來一支一錢,五錢六支」喚聲,甚受在炎天赤日頭下,耕作中的農夫們歡迎

昔時枝仔冰是以人工凍結法而作成的,小時候常看在街上用結冰箱作枝仔冰的過程,通常都在移動式的車上作業,結冰箱裡面,放著大量的粹冰塊,將灌注糖水及紅豆、綠豆等料入玻璃管,加插一支竹製枝仔冰箸,插入結冰箱內,待其結凍後將玻璃管侵入水中,利用其溫差輕易拔出枝仔冰。

此土製的枝仔冰後來隨時代進步遭淘汰,現在超市各色各樣枝仔冰雖美味可口,但還是難忘,土製「一支一錢 五錢六支」鄉土枝仔

捉龍(按摩):(吹竹製小笛)
深更靜,靜寂街上傳來,陣陣「嗶--.嗶--」有節奏而拖有後韻的竹笛聲,其凄涼感冬天更甚。
此仍深夜捉龍者(按摩人)帶黑眼鏡、手持杖,發出杖落地的「嘟.嘟」聲徘徊街中招客信號。
昔時捉龍者都是失明人的專業,從事者男、女都有,早期封建觀念較濃厚時代,因男女受授不親格言之阻,男捉男、女捉女,是一般無形中默契的觀念,後期摲摲放此觀念。

通常捉龍分為半尾「上半身」與一尾「全身」之分。當時的捉龍業甚少有發生緋聞案件,純為服務顧客按摩為專職。
今現代設備按摩院林立,昔日夜深常聽的凄涼笛聲,也已永久消在夜空。

牽豬哥.閹豬:(吹小笛)
「身穿一領黑袈裟,爬山過領愛過家,人講阮是歹子弟,不過賺錢乎頭家」。
這是庄腳形容豬哥(種豬)的民謠。

昔時牽豬哥者。飼養健壯的公豬,專為人家母豬配種的行業,從事此種行業人不多,本鎮多數以視母豬發情狀況,約定時日配種,此行業都由年紀較老者行之。

閹豬也是與捉龍同為「吹小笛」招客,只所吹節奏與捉龍不同調而以。此行業與牽豬哥相反專為豬隻「去勢」之業,在庄腳農家散落處,以吹笛為號招攬需要者,以一支手術刀就可施「去勢」工作,去勢後以黑煙燉摻油塗在傷口,任務就算完成,非常原始式的作法。
今配種都用人工授精法,去勢也以現代醫術由獸醫施之。因此這兩種行業己絕跡。

掂皮靴.補雨傘:(搖動成串鐵片發聲)
「補雨傘.掂皮靴噢 有人要補雨傘 掂皮靴嘸!」此叫聲也已絕嚮,1920年代至光復初期,掂皮靴、補雨傘行業最風行,沿街將串數片一疊的鐵片「哩哩 啦啦」搖動發聲,沿街叫喚掂皮靴、補雨傘之行業已隨新潮流時代,而不復見。

工業急速發展,製造業全面自動化,一支雨傘台幣五十元,一隻靴便宜的一百左右元,舊破,買新的比修理還便宜,此行無法存在也是無可奈何之事。

當年此類行業多數,由日據時代後才渡海來台的華僑(當時叫唐山人)從事較多。
此之外尚有補鼎,補碗,縛籠床(圓型竹蒸籠)等行業也是唐山人從事者較多,,

喊鈴弄:(打鑼叫客)
「來.來銅鑼打幾聲,下晚俗貨俗俗大車拚,俗仔乎您會起驚,來.來新開市,五包雙美人齒粉,五塊三環牌香茶匡,一堆攏總去!一塊銀!無人要!八角、八角,也閣無人出聲?啊好仔,半賣半相送,這攏總只有三堆,先喚聲的人得,一堆五角銀!噢伊要,這邊也要,阿婆也要,買有著的人是福氣,買無著免受氣?!來換喊這項…..」。

日間於市場內,夜間在庄腳的廟口、農家谷仔庭昔時常有,此種的「喊鈴弄團」,做拍賣方式的行商。

當時無收音機、無電視時代,因此,入夜圍看熱鬧的「喊鈴弄團」,也是鄉村人的一樂,為此有買、無買,圍看的人眾多。

類似此種行商團尚有「賣藥仔團」,都以打鑼招客,也有唱歌(此類多數賣萬金油、胃散等)、也有打拳頭、表演雜藝(此類多數是賣膏藥、傷藥、補藥等)。上記行商非絕跡,今都在夜市以現代化配備,繼續更大規模的行商,不過昔時的鄉土親切感已無存。

講古:(打鑼)
入夜街上,在廟口或十字路角,常有「講古先」開場講古,以打銅鑼招客,一隻桌仔、數條椅寮,講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等故事。

通常講到緊張、精彩時就停下,分梅仔餅給聽眾,眾人也紛紛將錢投入,排在前面的銅鑼內 ,一場二、三次。
當時並無收音機,電視是何等物尚不知時代,也無戲園(溪湖戲院約1932年間立),因此受喜愛聽古的人,期待夜晚的聽古,如現在期待電視八點連續劇一樣,頗受歡迎。

走唱.乞食:(彈月琴)
當時走唱者都是乞食兼業,走唱者.盲目女人居多,傍夜由老乞食引導,手彈月琴引人注目,其報酬費是以時間計算,多賞錢時,唱到深夜還不休。因所唱的,包羅萬象,雅俗並有,甚受愛聽歌者歡迎。
 
印象中該年代在溪湖街內走唱的,有一對姐妹當及一人懷孕的中年女乞食最受歡迎。
說到乞食,乞食也有他們的規則,除要服從乞食頭之指揮外,他們統一奉祀八仙之一的「李托拐」,信以此神為他們的祖師,農曆四月八日的仙祖生,昔日古例乞食界有演戲祭祀習俗。

乞食寮門聯是寫「百姓同居皆兄弟」,「千人和合為一家」。也有「打店面」默契規則,一般商戶為免乞食路漢日日干擾,乃言定一年度金額交乞食頭,乞食頭`即在門口貼「丐打」字條或以記號為記,不准眾乞向交年金商戶乞討。

其他求乞方式有帶幼兒,在人多的市場口、十字路蹲坐口唸「萬金阿舍 阿舍娘些細啊來分,乎汝出好子孫 」討乞,也有打嚮鼓,嚮鼓長約二尺左右的竹筒,張蛇皮的鼓,肩掛打拍,並唱「乞食調」,或彈月琴唱「乞食歌」按戶乞討。

此類盲女丐,多是隨乞食夫四處流浪求討為生,俗說:「嫁雞隨雞飛 嫁狗隨狗走 嫁乞食甘願拌茄茄子斗」。

乞食也有所謂「大日」,溪湖境內自古就有,媽祖生、七月普渡冬尾謝平安,宴客習俗,當天聞聲而來乞丐群集該處,宛如乞食大會,此天是乞討最豐收的一天俗謂「乞食分,麼會弄扙仔花」也是最歡喜的一天。

其次是人家有喜喪事,他們也不失此良機前往乞討,因喜事,人家忌惡口,不得不對乞食討好。喪事,喪家也藉喜捨,祈求亡者的冥福,因此收入也不錯。
上述行業現已不復存,只留為回憶昔時鄉土鄉情而以。

其他小販:
賣杏仁茶:
隨早晨雞嗚聲,「杏仁茶」拖長尾音沿街叫賣的聲,與賣豆腐鈴聲,是每天最早的街聲。早晨賣杏仁茶小販「水金叔」,挑著一擔木櫃型攤台,一台分三隔,前擔下層置風爐,中層放杏仁茶桶,上層排油食粿,後擔,下層放備用火炭等雜物,中層是糕餅類,上層排茶碗,沿街叫賣。早期杏仁茶純以杏仁提練的茶,今早點攤由人工加味的杏仁茶,味道是無法與他相比,杏仁茶配油食粿,早餐前的早點,是囝仔時代最快樂的享受。

賣醬菜:
隨賣杏仁茶聲,叫賣醬菜的小販也是早晨的一景。小販推著四輪載有各種的醬菜小車沿街喚賣。

賣豆花:
也是早晨的小販,挑一擔比杏仁茶小販較大的木攤架,沿街喚叫「豆花 喂」叫聲招攬人客,豆花摻熱滾滾的甜薑母湯,甚受歡迎的小吃。

賣鳥梨糖:
以竹杆上面縛稻草圈,插鳥梨糖喚賣。

打糖鬆:
當場溶糖、打糖鬆及製土豆糖,當場賣。

賣菔夌粿:
用鐵馬載蒸籠沿街賣。

賣肉粽:
手持盛裝肉粽鉛桶,夜間叫賣。

牛肚湯、牛熟肉:
通常在市場內,外設攤販賣,牛肚湯:將牛內臟合煮一鍋,以碗出售。
市場附近到下午,就出現賣牛熟肉攤販可當場沾醬油吃

藥仔:
囝仔時代最期待的是放藥仔的人來訪,他們會贈送圍在他身邊的囝仔各種玩物,如三色的紙球,亞不倒(不倒翁) ,牙箸等當時商理人 (商人)就會 欲擒將先射馬的道理,討好囝仔群推廣顧客。
藥袋中最先消失的是仁丹,其容器設計得輕巧可愛,約有一寸長的圓筒形,上蓋用旋轉型對孔倒出仁丹,囝仔非常喜愛其造形,帶一盒仁丹在身上到學校感覺很驕倣神氣,因此消失最快,共次是神藥此藥治肚痛甜甜涼涼很可口,因此消費也大。

次回:隨時代消失的行業(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