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0日 星期五

溪湖史記第十單元:見聞歷史:溪湖楊姓族譜之父楊篤恭

溪湖史記第十單元:見聞歷史:溪湖楊姓族譜之父楊篤恭

溪湖楊姓敦素公衍派大族譜編輯人「楊篤恭」宗親其人其事

溪湖楊姓族譜之父楊篤恭宗親
篤恭宗親生於1929年沒於2006年溪湖鎮阿狂厝(湖西里)人,民國四十五年(1956)任教於員林高農,有一天他在家中發現一本雖被蟲蛀得幾乎體無完膚的舊族譜,但他如獲至寶,將辨認出部分抄寫留存暫時歸檔以外,五十二年(1963)開始搜集各房下族譜,以求編輯完整族譜,但得到的都 
是殘篇斷簡,令他十分沮喪。

直到六十三年經人指點才找到一本較完整的抄本,令他欣喜若狂,但物主起初並不肯出借,經篤恭動之以情,並在地方耆老的連保下,始答應借他一個月。

篤恭宗親便根據這本抄本,獨自騎著腳踏車挨家挨戶的拜訪,並11記錄耐心地蒐集各房下,不管風吹雨打,就是不放棄逐戶去比對、補遺、删,花費十年時間努力,終於整理出一本比較完整的現在楊姓族譜,解下面臨楊姓族譜軼失危機,終於民國六十五年(1976)八月三十一日出版。

篤恭宗親不求名、不求利以默默費十餘年完成溪湖楊姓敦素公衍派大族譜,貢獻溪湖楊姓敦素公衍派宗親找根尋源之依據,其功之大令楊姓宗親受惠萬年,因此可敬稱他「楊姓敦素公衍派大族譜之父」也不過。
他雖編輯楊姓族譜留功於世,生前最大遺憾事是溪湖始終無法成立楊氏宗親會乙事。

楊姓敦素公衍派大族譜之封面

楊姓敦素公衍派大族譜之封面含義:竹直空心重氣節,氣節節節高,盼望族親能如先祖楊震公涵養清高人,子孫繁榮如春筍,春雨促筍生,希望子孫像,綿綿春雨下春筍一般繁昌。(封面設計溪湖三叔公)
補述︰
此願於2007728日終於由原溪湖鎮長楊宗哲宗親召集楊氏宗親成立彰化縣楊氏宗親會,並由楊宗哲與宗長代表,帶著寫有「詠譜留芳」的謝匾,到楊篤恭老師家致謝,場面溫馨。


資料來源:2007,7,29 中國時報楊氏,目前為臺灣區第10大姓。明永曆15(1661),福建海澄新安里人楊文科,隨鄭成功來臺,入墾今臺南佳里。臺灣區楊氏人口總計為:448367人( 民國67630日 依台灣區各地戶政事務所口卡資料統計),分佈較多之縣市依序為:臺北市、臺北縣、彰化縣、臺南縣、臺中縣,分佈較多之鄉鎮市區依序為:彰化溪湖、臺北松山區、臺北板橋、新竹市、臺北三重。

楊氏堂號有:弘農、天水(以上係郡號)、四知、栖霞。
楊氏姓源有三:
()出自姬姓,有四說:
(1)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周宣王子尚父(),封為楊侯,其後因以為氏。
(2)周宣王曾孫封於楊,其後以為氏。
(3)周景王之後。
(4)姓纂載:周武王子唐叔虞封於晉,裔孫伯僑封為楊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又載:晉公族食邑於羊舌,凡三縣:銅鞮、楊氏、平陽;唐叔虞之後晉武公子伯僑,其孫突,為羊舌大夫,突孫肸,字叔向,食采楊氏,叔向子伯石,以邑為氏。
()外族改姓:魏晉以降,已有外族改姓楊者。
()董氏改姓:據楊氏大宗譜載有二說:
(1)唐末五代初,董思安以子附養楊家,後以楊為氏。此派董、楊有聯宗之誼。
  
春秋時,晉滅羊舌氏,叔向子孫避亂居華陰(在今陝西),楊章生子三長子苞,為韓襄王將,守脩武,其後因居河內(在今河南北部)
次子朗,為秦將, 封臨晉 君,因居馮翊(在今陝西); 
三子款,秦上卿,子孫繁衍於陝西扶風、河南弘農,並為當地望族,尤以弘農為著,遂以「弘農」為其郡號。

東漢時,楊款裔孫楊震,品學俱優,有「關西孔子」之 譽,官荊州刺史時,昌邑令王密深夜謁見,贈金十斤,楊震正色告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風範眾仰,族人遂以「四知」為堂號。東漢以降,楊氏多言出自 關西楊震之後。
福建水洽水頭祖廟內楊震圖像(宗親楊忠銘提供

福建通志載:楊姓族人遷移記
福建通志載:永嘉時,有弘農楊氏,隨晉室渡江,遷於閩、越。本省楊氏大宗譜載:五代時,楊雲岫官潮陽太守,子孫傳衍閩、粤。傳至楊時,為宋代理學大師,學者稱龜 山 先生。

栖霞楊氏族譜載:其先為楊震之後,世居河南光州固始縣,唐末,楊榮祿率子逸、肅及孫明珠,隨王審知入閩。楊逸遷安溪;楊肅偕明珠擇居南安高美,肅精醫術,閩王封為太乙真人。傳6世至宋,楊熊飛為謝庄始祖,再傳11世至明,楊賜保避居同安為霞輅始祖,15世楊秉智為雲雕始祖。

18世楊孟懷遷同安下坂鄉,因斗山多紫霞,遂購屋棲宿其下,以「栖(西)霞」為堂號,是栖霞始祖。楊賜保派下昭穆為:保福甫文秉允俊孟繼卿漢章元運咸舒芳克紹緒基奕皇,自明初沿用至今。

溪湖楊姓敦素公衍派大族譜載:其先楊注,北宋晉江人,四傳至楊夢齡,以董世興之子君選為嗣子,傳5世至明武宗時,楊敦素遷南安夾水頭,是南安始祖。
  
臺南佳里番仔寮楊氏族譜載:以元寺丞公為始祖,其子楊耕道河南固始人,元末奉命入閩。耕道子楊德卿遷海澄霞陽社開基。
  明、清二代,楊氏族人渡海來臺者,以閩籍居多。茲依籍別,列述如下:
  來自福建漳州府者:
()海澄縣,霞陽衍派:永曆15年,楊文科、28年,楊文允;清雍正12年,楊肇盡、楊明教;乾隆初年,楊肇珍、楊應言、楊應尋、楊肇暉、楊肇智;乾隆中葉,楊應煥、楊應誅、楊應勉、楊塗四、楊應謨、楊應賀、楊肇團、楊應鳳、楊應尊、楊應掌、楊應老、楊傳受、楊明固;乾隆末年,楊應蚕、楊肇豹、楊經綸、楊天庇等,先後入墾今臺南佳里。
()龍溪縣:永曆18年,楊巷摘入墾今嘉義六腳。雍正年間:楊順盈、楊榜、楊長利入墾今臺南大內;楊寢入墾今臺中市。乾隆年間,楊正公入墾今大內;楊德惠入墾今苗栗後龍,後裔移墾今宜蘭;楊慶入墾今臺北市士林區。道光年間,楊苗、楊寬入墾今大內。
()長泰縣:康熙中葉,楊如凰入墾今臺南歸仁。
()平和縣:雍正年間,楊舜入墾今臺中烏日。乾隆17年及翌年,楊國策、 楊 君略先後入墾今士林,其後為當地望族。乾隆末年,楊鼎元入墾今烏日。
()詔安縣:乾隆42年,楊江氏率子文、明、作入墾今嘉義民雄。
()漳浦縣:乾隆末年,楊炳入墾今屏東新園。
()不詳縣別者:嘉慶7年,楊牛入墾今宜蘭市。

來自福建泉州府者:
()晉江縣:康熙30年,楊古入墾今雲林北港。
()同安縣:康熙中、末葉,楊國揚入墾今彰化市,楊子爵入墾今臺中清水。乾隆年間,楊咸曲、楊咸仙、楊炳耀、楊富宗入墾今清水;楊長成入墾今士林。嘉慶初年,楊孟懷派下,楊咸石、楊咸琴遷居今彰化及鹿港。
()南安縣:康熙末葉,楊鳳入墾今清水;楊正發入墾今嘉義布袋,乾隆初年,其後裔楊方曹移墾今彰化溪湖。乾隆末年,楊士琬、楊士琴、楊士丕、楊方意、楊士代率子文爽等,先後入墾今溪湖;嘉慶25年,楊萬片、楊萬瓜、楊萬接、楊萬夏等,入墾今溪湖(楊正發以下,皆屬楊敦素派下)。
(四)不詳縣別者:康熙中葉,楊志申入墾今彰化縣,募資鑿二八圳及福馬圳。乾隆末年,楊東興入墾今南投集集。

來自廣東嘉應州者:
()鎮平縣(今蕉嶺):雍正年間,楊于崇入墾今嘉義。乾隆初年,楊朝達、楊朝進、楊焜華、楊欽成入墾今屏東高樹。乾隆中葉,楊恭成、楊旭及、楊相梅等,入墾今高雄美濃。
()長樂縣(今五華),乾隆3年,楊纉紳入墾今桃園八德。
()梅縣:嘉慶年間,楊鳳廷入墾今苗栗鎮。
來自廣東惠州府者:陸豐縣:乾隆初年,楊尚連入墾今桃園中壢。■楊緒賢/台灣區姓氏堂號考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