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9日 星期四

牛車 綠色田園的莊腳路 搖動尾巴慢慢行

牛車綠色田園的莊腳路,搖動尾巴慢慢行

昔時雖常聽說「乘馬趕路」一詞,童謠也有唸「秀才 秀才騎馬嚨嚨來」那是在唐山「的說詞,在台灣馬是稀有動物,墾民可以利用的是牛,溪湖農民利用水牛耕田、拖車運物以外,也常用做為載人交通工具之用。早期鄉村社會各莊,如有祭祀神明生或家有喜慶時,都辦桌(開宴席)請客親戚、朋友習俗。遠方老幼親戚,用牛車迎載是普遍之事,牛車車面舖稻草、上面蓋蓆,四面圍牛車板,即成為載客車。阿媽以黑傘遮日,阿孫在車上嘻嘻哈哈,牛「喀哩 咕咕」在一遍綠色田園的莊腳路,搖動尾巴慢慢行,是很富有風情,鄉土溫馨的場景。等農村景象,在許多人的記憶中留下深刻的記憶。牛在傳統農村社會,與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其生活更是密不可分。
過去農家裏,牛是非常珍貴的財產。為了避免牛隻走丟,不易尋回,所以主人通常會替牠戴上「牛鈴」,如此可以方便主人依循音聲找到他們的蹤跡。隨著時代進步,當耕耘機(俗稱鐵牛)出現之後,由於「鐵牛」的工作效率較耕牛來得高,因此犁田整地的工作被取而代之。雖然如此,耕牛對台灣開發是功不可沒的,同時,台灣牛也已成為台灣人一種圖騰的象徵。
所謂「過客欲行行不得,村南村北盡牛車」,過去農村裏常可見到牛車,記憶裏,普遍在鄉村看到的都是一條牛牽曳,其實牛車有駕二牛、三牛、四牛只是有二條牛以上的農家有限,所以一般常見的牛車為駕一牛。農忙的時候,牛車用來耕田協助農家載運穀物;農閒的時候,農民則用來載運農家生活所需。台灣有句俗諺說:「無轎坐牛車」,即深刻傳達了牛車這項交通工具的平民氣質。
牛除了耕田、犁土、駕牛車之外,在過去未普遍使用水泥、石灰之前,由於牛糞具有黏稠性及隔熱的作用,過去傳統民宅以及穀倉的壁面多以牛糞為塗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