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1日 星期五

溪湖鎮史記:(23):黑白想黑白講:古早人的衣

 
溪湖鎮史記2017年修正版 
溪湖鎮史記:(23):黑白想黑白講:古早人的衣

古早人的衣
1920年代,我們男人不論大人囝仔,都穿本島衫褲,衫是對衿仔衫,有五條布釦,褲是從兩邊褲頭向前面交叉縛褲帶穿的,老人穿大套衫台灣褲,並尚有包頭巾,縛腰帶之老阿伯。
老阿婆亦都穿暗黑系統色的大套衫黑色台灣褲,疏後頭捲一粒的老婆仔頭,纏腳者也尚多,至於年青女孩多留辮子,穿較有色彩的本島衫褲,甚少穿裙子,到了1930年代年青少女服裝、髮形才慢慢改變,她們改穿較現代化的洋裝式的被稱為雞母衫仔、跳舞衫仔衫連裙之類的服式,裙子以摺疊式最風行,髮型也流行剪短髮,被老一輩批評為無尾鶉,該時段也流行編織椪紗衫(毛線衣)花樣有平織法及所稱鳳梨目的技巧法。年青男人也開始改穿洋服褲,著白襯衣。

我們穿台灣衫褲上學至四年級時(1935年),學校制定要穿學生制服上學,禁止穿台灣衫褲上學,初次穿制服上學的頭一天,有些同學將學生褲的前面穿在後面,惹了大家大笑,該同學說這樣穿上大號才會方便,實在說的也有理!
 
1920年代衣著,一般百姓都以本島衫褲為日常之穿著,男人是「對衿仔衫」、「本島褲」,女人是「大套衫」「本島褲」色彩單純以黑,藍,灰色為多。
鄉村婦女,會自己裁剪自己縫,因此做衫店營業對象,多數是新娘嫁粧衣裙、老婦女之大套衫及菜店查某之長寮(旗袍)。當年此行業多數由唐山來台師父經營。
 現今裁縫業被多量便宜、新形、耐用的成衣在市場上取代,致此行業暫暫衰微。   

 紳士,官,富豪人多著西裝。 
 據時代洋服店,現稱謂西裝社,昔時做一套西裝,量身裁剪,必須由裁縫師父,親身下手裁剪,熟練師父懂得如何合顧客身材裁剪,如胖客凸肚、陀背、高低肩、如何掩飾使其筆挺美觀,都靠西裝師父之技藝妙手,所做西裝堅固、精細、不變形,如身材不變可一生享用。非現百貨公司所售的成衣西裝可比。
·        

 日據戰時期
·       戰時物缺時,無布摭身最可悲 ,一補再補變彩旗補久布身變冬衣,
·       配給布料代纖維,FIBRE 是布名字,未洗新衣就破去, 褲底一裂無稀奇,
·       戰時田庄常看見,民布袋做農衣 , 如此耕農的裝備,防寒擋雨兩相宜,
·       鳳梨纖維較粗麻織布雖較硬 ,手織布料流行起 ,涼爽土布渡戰時。


布袋衫」,首先他耐心地將麻布袋的縫線挑出,把麻布分開後,依據身型需要剪裁,再用針穿過麻線一針一線縫紉,再加上一點鈕扣等裝飾,原本平凡無奇的麻布袋就成為充滿古意的「布袋衫」。
早年麻布袋是用來裝稻穀。提煉黃麻植物的纖維,可抽絲製成超韌性的麻繩,或可織成用途極廣的麻布袋。

客家人服飾 

客家人- 藍衫
歷史背景
客家人由於經歷漫長的移民生活及特殊的社會背景,大多樸實無華,力求自給自
足,在穿的方面也是如此,說起客家人的衣飾,樸素為其最大特色。

客家人的傳統服飾為明朝的服裝,此服飾普通叫做「唐裝」,客家人叫做「衫褲」,
這是由於其強烈的自尊心及居住地與外界交通不便,和深受保守民族性的約束而
過著封閉式的生活所造成,所以,縱然被滿情統治依舊不穿清朝服飾。

孔子曾經說過︰「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因此「左衽」成為中國服飾上的
大忌,所以大部分衣服是開右衽的,所謂右衽就是衣鈕不在正中間,而由領中向
右延伸,再向下扣,此形式客家人尊稱為「大襟」。

從服飾上就可以窺探一個民族的民族性,就像我們看客家人的服裝也能了解客家
人的節儉、樸素和勤勞、固執的性情,因為服飾已經不再只是保暖的工具,而愈
來愈能表達人心風俗。也可以說,文化是生活堆砌而成的,而服飾就代表著生活。

平埔人服飾
東螺社原耕人平埔族三兄弟
乾隆年間,『溪湖莊』,是由東螺社平埔族人阿力重長、阿束梯茅、阿這那三兄弟之祖
墾的地方,位於『二林上堡』,範圍東至『番婆莊及『大竹圍』牛埔界,西至『大圳
溪仔岸界,南至『八份埔』下湳洋界,北至『崙仔厝』崙車路界.。
 西元1767,乾隆3211,『溪湖』、『崙仔厝湖』和『沙仔湖』共三莊,由東螺社平埔族三兄弟杜賣給漢人黃合亨永耕

平埔族
(). 之前.
  溪湖乃是一個溪澤湖泊,7個平埔族環繞而居,西北有『大突社』,北有『馬芝遴社』,東有『燕霧社』,『大武郡社』,東南有『東螺社』,南有『眉裡社』,西南有『二林社』

  1897,日明治30,伊能嘉矩在台灣踏查平埔族,並將平埔族分類,從此繼之的研究者皆採用此分類,伊能嘉矩將『大突社』和『大武郡社』歸類於 Hoanya 洪雅族』之支族『Arikun 阿里昆族』;『馬芝遴社』,『燕霧社』,『東螺社』,『眉裡社』,『二林社』歸類為『Babuza 巴布薩族』.但是伊能嘉矩未踏入本地,即率自做出此分類,但事實上根據荷蘭人的記錄,『大突社』說的是『二林話』,故本地的平埔族分類尚待考證.

 西元2000年前至西元200年之間,自西海岸地區,沿大肚,濁水溪一直往南投內陸延伸,隨處可見表面無紋飾,手製的灰黑陶器,稻米的耕收割,史稱「營埔文化。
  
 西元1年至西元1000年之間,濁水溪中游此時的紅褐色陶器含有粗大的砂粒,素面的紅陶,貝塚,為數眾多的農具,構成「大邱園文化」的特徵。

 北港經崙背到二林,原始濱海道路,平埔族人已經行走成徑.1607年之前,平埔族人與漢人修築,荷蘭經此路打通安平至雞籠通道,此道經過『大突社』(資料由網路蒐集)




溪湖地區之平埔族人圖像 :
居住於本鎮大突里至二林鎮萬興之間的Hoanya平埔族人
(圖片來源:中研院史語所

平埔族風俗
貫頭衣
似高山族泰雅群之rattan型衣,但開有圓領,腋下兩側不密縫則與rattan衣相異,近於貫頭衣之形式,所謂貫頭衣是一種最原始的衣服型式,廣見於印尼群島以及中南半島,並向東分佈至玻利尼西亞,而南美洲之貫頭衣亦可能由玻利尼西亞傳去者。台灣的平埔族群中巴則海族在以前或穿用貫頭衣。

祖靈祟拜
平埔族群中崇拜祖先的觀念極為濃厚,在各種祭祀中其奉祀祈求的對象均為祖靈,人類學者李亦園的研究指出平埔各族的祖靈祭可別為三個類型;中部巴則海、道卡斯、和安雅等族以一少年人的競走作為儀式重心的祖靈祭,稱之為「賽跑型」祖靈祭,

這一型式之祖靈祭為祖靈奉祀與年歲階級成年禮之混合形態,南部西拉雅族的祖靈祭以一陶罐作為祖靈的神體而加以崇拜,這一崇拜並祭祀陶罐的風俗或與祖骨崇拜有關;北部凱達加蘭、雷朗、噶瑪蘭三族的祖靈祭無何特殊形態,惟其項目大致相同。

文身
關於平埔族文身的問題,清代彰化縣志中有這樣的記載是:「岸裏、掃栜、烏牛欄、阿里史、樸仔離番女繞唇胳皆刺之點,細細黛起,若塑像羅漢髭頭,共相稱美,又於文身之外,別為一種」。伊能嘉矩曾引用這個記錄來說明,不過他對這個記載表示懷疑;認為彰化縣誌中記載的有文身番女,是平埔族人所娶泰雅族婦女之誤。但是更早曾到台灣的郁永和在其遊記『裨海紀遊』一書中卻提到:「若夫平埔近番...

洗骨葬
傳教士甘為霖在Formosa under the Dutch一書提到台灣原住民「他們在人死後二日做了許多喪儀之後,便把屍體的手和足包紮起來,置於一竹篾做成的竹台上。竹台高約二荷蘭尺,立於屋內,其下生小火,以便把屍體烘乾,這樣繼續九天之久。在這九天之中,屍體除去被烘薰以外,並用水洗滌,每日一次。至第九日屍體乃從竹台上搬下,甩蓆包紮,同時又在屋內另築一高台,台上圍蓋許多衣服,再把包以草蓆的屍體置於其上,一直經二三年之久,乃將遺骸移下,就屋內開一坑,把屍體葬於其中」。這種葬法即是洗骨葬的一種。
洗骨葬或稱為拾骨葬,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在人死之後,先經土葬,數年後,又開棺取骨,一一洗淨晒乾,然後置於陶甕中。洗骨葬的分佈極廣,並有各種不同形式,為東南亞古文化中最普遍且為最古的一種文化特質。 

石板棺
石板棺常見於東南亞各地,西元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八年,國分直一等人在社寮島以及小琉球發現石棺遺址。社寮島的石棺為灰褐色砂岩之組合石板棺,出土陶片為赤褐色及灰黑色方格印文陶,一般認為是北部平埔族遺址,而此一遺址應是屬於早期凱達格蘭社群。

小琉球遺址的石棺是珊瑚灰岩之組合長方形石板棺,棺底不舖石板,伴同出土物有紅色無紋陶,在其年代及其所在地域上看,也被認為是與南部平埔族群有關。由這二個遺址的發現,可以推知早期平埔族群中盛行石板棺葬。


次回: 溪湖鎮史記(24:黑白想黑白講:古早人的食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 

2017年7月20日 星期四

溪湖鎮史記(22):黑白想黑白講:如何看!三伯英台苦戀記?


 
溪湖鎮史記2017年修正版 

 春去,酷暑來臨,俗稱七熱八熱季節,特由“三叔公黑白想黑白講“摘錄消暑故事,清涼一夏!

暑假閒下無聊,可選擇文章遊戲消遣,很有趣,將長篇文濃縮為短篇並加評論,下文就是我文章遊戲消遣的一篇:
 
伯英台苦戀記(濃縮篇)
杭州三年的同窗,日夜相處情暗藏,為保貞節守良風,同床帶界隔情郎,
不便啟口用形容,欣羨鴛鴦戲池塘,英台有意示情郎,憨直三伯尚不懂,
英台歸鄉時相送,提有九妹待閨房,學成願有再見望,叮嚀勿忘弟一人,
師母告實女紅粧,三伯始知如發狂,急趕路程伊家訪,心中自責己真憨,
久別樓台再會見,驚見眼前出西施,三伯急著提親時,英台含淚說來遲,
已奉父命難抗拒,許嫁馬家文才伊,傳統風俗難為違,諾願來世結連理,
三伯聞言面變青,叨酒三柸蹌踉離,留了血巾作遺記,英台淚洗樓台邊,
回家三伯病倒去,終於吐為戀死,英台聞悉大傷悲,心內決心有主意,
出閣路轉到墓邊,脫去紅袍現孝衣,脆哭三伯感動天,忽然天暗狂風起,
墓牌裂開靈現示,相偕變蠂飛空去,故事終結成悲喜,此段殉愛留萬世。

檢討︰
杭州三年的同窗,日夜相處愛暗藏,為保貞節守良風,同床帶界隔情郎,
此段可見英台是一位,聰慧、守禮之女子,以智慧,保其貞節。


不便啟口用形容,欣羨鴛鴦戲池塘,英台有意示情郎,憨直三伯尚不懂,
三伯真是大書呆,如真為孝寡母,一心求取光明,心全注於學業那就別論,但此種人是稀世人類,世間上絕少見(可能小說才有)。

以現代社會加評論,是不察人意遲鈍之人,只外貌佳憨直,不受現代女性欣賞之類。


英台歸鄉時相送,提有九妹待閨房,學成願有再見望,叮嚀勿忘弟一人,
英台奉父令停學,三伯送其歸鄉途中,英台屢次以行動比喻,暗示對三伯有慕情,可惜三伯如大頭鵝,不懂其意,最後英台像向笨牛彈琴一樣不達其意而嘆之。

三伯憨呆得可憐,現代女性妳受得了麼 ﹖


師母告知女紅粧,三伯始知如發狂,急趕路程伊家訪,心中自責己真憨,
 英台臨別,留書於師母,師母告知三伯,英台女扮男裝真相,並將留書交三伯,希望早日提親乙事,三伯獲悉後,始回想英台平時以語中帶意之言語,後悔自己之愚蠢笨神經,而急趕往會英台。此點也可以說三伯不是,只能讀書,不懂愛情之人。

久別樓台再會見,驚見眼前出西施,三伯急著提親時,英台含淚說來遲,
 以滿懷期待,再相逢之喜悅,有道不盡衷心之細語要傾訴,眼看樓台上宛如仙女回復女裝的英台,頓時愕然,突爆發隱藏心內抑不住,如沸騰熱情,向英台求親,英台「來遲」一語,如霹靂一聲,瞬間使三伯像將天國墜落地獄般的感受,所云期待大,失望更大,此擊何堪﹗


已奉父命難抗拒,許嫁馬家文才伊,傳統風俗難為違,諾願來世結連理,
聞悉,奉父命,已許嫁馬文才,該時代父母決定的婚姻,子女絕對無法抗拒。有理智的英台,當時為孝認命,覺悟犧牲自己完成婚姻,才能圓滿收局。但眼看三伯聞言暈厥,口吐鮮血,英台內心之疼苦難於言容,安慰癡郎,此世無法結連理,願來世共渡鴛鴦夢。


三伯聞言面變青,叨酒三柸蹌踉離,留了血巾作遺記,英台淚洗樓台邊,
感於結緣無望,三伯魂飛魄散般激動的,口吐鮮血,接受三柸傷心酒,蹌踉離去,留拭血手巾!英台抱住血手巾而更加傷心慾絕。


回家三伯病倒去,終於吐血為戀死,英台聞悉大傷悲,心內決心有主意,
三伯回家為戀死,留下寡母,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慘悲,英台聞悉悲痛如腸斷離,決心與君殉情死。

出閣路轉到墓邊,脫去紅袍現孝衣,脆哭三伯感動天,忽然天暗狂風起
英台選擇出嫁日為殉死日,有意使轎抬到三伯墓前祭靈,哭得天昏地暗,感動天地變天。


墓牌裂開靈現示,相偕變蠂飛空去,故事終結成悲喜,此段殉愛留萬世。
突然墓牌裂開,三伯顯靈,成雙化蝶飛上天。此悽涼悲戀,感人心肺,永垂不朽的悲情故事。

故事雖純愛感人,也有值得令人深思之處,徒具才貌雙全三伯,無法面對現實抗制自己,為情悶死,致使美好前程盡毀。
自幼守寡含辛苦澀,養育他成大的慈母,何等的期待及希望,死,不但使寡母絕望,也成大不孝之人。死,其母以後如何過活?聰明的三伯應該有此念頭才是,可是他為無可挽回之愛,不負起孝親責任,可嘆也!

幸故事結束兩人化蝶飛天是暗含,此故事是幻想杜撰之意,是著者用心之處。
如果有後記將忠僕四九與銀心結為夫妻奉養主母到老是觀眾一種的期待,可能著者也有此意,故意伏筆讓觀眾自由猜測…
(完)

·       次回: 溪湖鎮史記(23):黑白想黑白講:古早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