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0日 星期五

在溪湖訂根造夢(第六話)土牛溝,楊氏宗祠

楊照陽

 楊照陽老師是一位具有台灣歷史觀念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民俗採集家,他從長輩口中記錄台灣的歷史,也忠實的尋找與記錄台灣失落的民俗文化,用台灣的語言創作文學與記錄,陳延煇教授讚揚他是「伊能嘉矩」台語的化身。

在溪湖訂根造夢(第六話)土牛溝,楊氏宗祠

土牛溝,楊氏宗祠

在溪湖訂根造夢 91.12.1.a77-1 *楊照陽 *(取材自網路)
姓楊的族親團結度聞名全臺灣
早期除了天災之外,就是種族械鬥和土匪搶劫,姓楊的族親,他們
的團結度聞名全臺灣,因為北臨大突社番,西臨二林社番,南有番
婆庄、竹塘、田中大武郡社番、東北有巴布薩族半線(彰化)社番,
頂、下番婆(臭水番花路)東邊的客家人和漳州人。
參考圖片(網路轉載)
平埔族1

平埔族2
清代在漢人與原住民交界地帶設置的警戒與防禦措施。臺灣「防番」
之設施,始於鄭成功創設之屯田,1766年(乾隆31年)設立理番分
府後,由理番同知管理 隘寮,充任隘番等事,1788年設立隘勇,沿
山番界設土牛溝,在要衝地帶配置隘丁、設立隘寮,做為對番人警
戒、防禦措施。

清代統治臺灣的初期,曾依土著民族漢化程度的深淺分為土番和野
番(山番),其後又依土著民族歸化與否分為熟番和生番、已歸化
的土著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西海岸的平原上,而未歸化的土著民族則
多居住在中央山脈一帶,於是自閩粵二省移民到臺灣的漢人,即稱
居住在平地之土著為平埔番,而稱居住在山地的土著為高山番。

因為4面都是潛在的敵人,為了生存下去,唯有兇狠好鬥的武力可
以憑借。所以練武功的風氣很盛行,有勤習堂、振興堂、宋江陣、
打棍仗(打墟仔)、打拳頭(空手對打)對陣。
尚武的風行,一方面可以防身,一方面可以抵禦外侮,所以祇要
在阿公厝(姓楊的聚集中心)發生任何盜賊或外力侵入,祇要喊
叫或敲擊聲(竹管或鐵器),就可以集體動員,讓外侮者死得很
難看。所以一般人都說姓楊(羊仔)的,他們的羊角很尖,最好
不要惹到他們,因為他們愛恨分明,有恩必還、有仇必報。
因為姓楊的族親很團結,而且是非分明,所以百年內的閩客械鬥、
漳泉械鬥,祇有外圍的族人有參予,所以犧牲不是很大,因為人
多勢眾又集中,所以外族一向採退讓態度,否則中部的拓墾史,
一定會更慘烈的改寫。




楊氏宗祠:四知堂﹙點入網路﹚
出自東漢名士楊震 ,西元108年(東漢永初二年)春,他調任東
萊太守的時候,路過昌邑 ,身為命官的楊震,昌邑縣令王密
他在荊州刺史任內薦舉的官員,聽得老師楊震到來,晚上王密
便悄悄前去拜訪,並帶黃金十斤作為禮物。雖然東漢時的一斤
相當於今天的250左右,但金十斤也相當於今天的五斤金,
等於好幾根金條了。王密送這樣的重禮,一是對楊震過去的舉
薦表示感謝,二是想請這位老上司以後再多加關照。楊震當場
拒絕了這份禮物,並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以為楊震假裝客氣,便道:幕夜無知者。楊震立即生氣了,
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十分羞愧,
只得帶著禮物,狼狽而回。四知成為千古美談,其後人以此
為堂號效法祖先的清廉家風。



參考資料 (黑白想黑白講網路轉載
土牛線:
清初康熙以降,閩南客家移民逐漸遷徙至臺灣,並與平埔族或其他臺灣原住民在開墾等事務上產生摩擦,尤與高山族)衝突最烈,時有漢人侵犯土地,生番出草殺人的情況。為解決此衝突,清康熙61年(1722年)起,官府於入山的重要路口,以立碑、立界方式來規範漢人生活區域,嚴禁漢人超越其區域;此碑界建物稱為「漢番界碑」(如:臺北市石牌)。
18世紀初左右之清乾隆時期,由於閩南開發已飽和,大量閩南人移民蜂湧來臺,與生番逐漸除原有碑界外,衙門則另加以「挖溝推土」方式,構成漢番界線。土堆俗稱「土牛」,加上深溝,故稱為「土牛溝」。除此,又因地圖上,常以紅線延伸其土牛溝所設置區域,因此又稱為「土牛紅線」,簡稱「土牛線」。

平埔族狩獵圖


溪湖界內也有二處土牛遺跡一處是媽厝國校南側,另一處是巫厝糖廠小火車站南邊,日治時代尚有留存,光復後被剷平,很可惜!

編後語
本堂楊照陽神父在去年交付了一個重要的任務給傳協會:盡快將本堂歷史整理出來!當時傳協會主席林義榮弟兄便快馬加鞭的成立了堂史編纂小組,其中包括有執行 小組及編輯小組兩組人手,進行堂史資料的收集及確認。在這期間,有一位關鍵性的人物,他的出現及熱心協助,使得收集堂史資料的困難度大幅下降;這位大功臣 就是隱居在本堂地下室的楊榮惠老師。由於楊老師曾擔任過善導週刊的記者,且在成主教任內擔任教區新聞秘書,直到民國七十四年才離職;加上他本人博學強記, 因此楊老師本身就等於是一部本堂的活歷史。透過他的協助,終於能夠將堂史的大綱整理出來,而且還有很豐富的許多照片可以讓我們緬懷過去長輩的努力,以及天主的恩澤。
楊照陽老師講溪湖歷史結束。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2016年6月9日端午節特別報導(修改重播)

2016年6月9日端午節特別報導(修改重播)

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 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但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即農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南朝蕭梁時期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是一部中國古代荊楚地區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介紹文集。在該書的第卅節裡頭記載著:「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 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 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認為東吳地區的端午競渡是為 了迎接已被當時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無關。另外一種說法,學者聞一多指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有關(見聞一多《神話 與詩》的《端午考》),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相傳古代中國南方吳越人(今江浙一 帶)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里或裝在竹子里,投到江裡面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划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網路轉載
1,音樂演奏
端午節 4分13秒影音(以音樂演奏中簡介端午節由來及民俗。)
跑旱船竹笛二重奏4:09分鐘 可繼續欣賞其他六曲播放

2龍舟、民俗

端 午節在屈原的故鄉(秭歸)看划龍舟3:53 分鐘

3,端午節推薦娛樂節
今日推薦白蛇傳影音故事大會串。連結網路觀賞

超炫白蛇传明華園10 分鐘 -特技場面值得一看!

日本动画电影《白蛇传76 分鐘 -  


有時間可看更多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2016年6月7日 星期二

在溪湖訂根造夢(第五話):楊家子弟參戰記 

楊照陽

 楊照陽老師是一位具有台灣歷史觀念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民俗採集家,他從長輩口中記錄台灣的歷史,也忠實的尋找與記錄台灣失落的民俗文化,用台灣的語言創作文學與記錄,陳延煇教授讚揚他是「伊能嘉矩」台語的化身。 

在溪湖訂根造夢(第五話):楊家子弟參戰記
91.12.1.a77-1    *楊照陽 *(取材自網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楊家子弟參戰記
來臺始祖正發以及來臺依親的眾族親,一向以農業為生,生活很貧乏困苦。到了日據時代末年,漸漸的有楊家子弟出人頭地,有去日本拿醫學博士回來,做開業的醫生。
有一政界謀職,曾擔任第3屆縣議會的議長。有的往企業界發展,像x x 牛奶、x x客運,都是姓楊的宗親,經營很成功的企業;在司法方面,也有擔任高等法院的庭長和撿察官。
而最普遍的現象,就是二次大戰的時候,台灣人莫名其妙變成侵略國的國民,所有可用的物資和人員,都直接或間接被徵收去用。
 戰爭時代台灣青年活動(網路圖)
(第五話):楊家子弟參戰記 
... 而正發派下,更可以以第5代楊(永字輩)平,妻陳引夫婦做為代表性。
6代,就像楊寬(父楊平)他們家有5位兄弟,在徵召的年紀中,有3 位年齡剛剛好,而他的三哥剛好結婚一個月,他祇好自告奮勇去代替做軍伕。而另一個名額,就是要徵召他的弟弟,他的弟弟每次日本警察來抓人的時候,都去躲在地下室,一直沒被發現。
楊寬被徵調做軍伕,本來從高雄港坐船,要去新加坡的部隊報到,但是出港3點鐘,就被米軍的魚雷打中,祇好將船開到香港去維護;一個月後,第2次出港要去新加坡、馬來亞報到,又遇到米軍的潛水艇,祇好將船開到馬尼拉,後來部隊就停留那裏,他在做機場的保固工作,用很原始的方法,用木椿將跑道打平,在每次被米軍轟炸以後。
那個時後,太平洋戰爭線,已經延長到珍珠港,日本帝國的支持力減弱,但是為了縮短戰爭時間
,祇好擴大戰場,相對的人力和物力,就要加倍投入,而他們維護機場的主要目的,就是針對馬
尼拉港口,外面的那個「口雷希多魯Colehidol」島。
日本帝國認為那個島,沒有攻佔下來,不能算是完全佔領菲律賓,因為那個島是米軍的潛艇基地,也是彈藥製造廠之一。裏面地下堡壘化,可以自給自主,地下電車也有,是米國利用25萬菲律
賓囚犯建造的。
日本帝國用最強悍的九州兵,那是高麗民族在日本帝國定居的僑民,去攻打半年沒成功,因為整個島都是斜的山坡,日軍每次用2000人跟3艘軍艦攻打,連續3 批次都失敗。到第4批次,就用臺灣的高砂義勇軍(特攻隊),雖然攻上島嶼,讓日軍知道該島的陸上和地下秘密通道。
但是那次高砂義勇軍,3000人揹負重任攻上山頭去,最後存活12人,剛好也有傷兵後送醫院,恰好楊寬也感染赤痢住院,才讓他得知這次戰情。也知道裏面設備齊全,食品工廠、舞廳等都有日帝佔領後,一樣繼續生產武器,供應日軍使用。
戰爭進入尾聲,是在楊寬當軍伕的第2年,米軍到處發動反攻支援作戰,而日帝戰線拉長,補給不繼而漸漸中斷,跟隨著空軍被打垮,連從馬來半島被趕到新加坡,被迫簽下無條件投降的英(國王)軍,也開始從印度反攻。
而太平洋盟軍統帥麥克阿瑟,從百戰百敗梟雄,轉為功臣大將,開始以大吃小、以大軍團攻小部隊的戰法,讓日本帝國的軍隊,陷入人間地獄,除了橫屍遍野外,過著饑寒交迫的叢林流亡生活。
當太平洋盟軍攻克馬尼拉以後,楊寬所屬分隊,敗戰撤退進入叢林,所有的補給中斷、訊息中斷。食物和彈藥的取得,完全靠晚上偷襲米軍部隊,所以他們的武器,都從舊式單發步槍,改為進步的連發衝鋒槍,一次可以射擊25發至50發。
當時他們雖然陷入絕境,但還是一直認為日本天皇的軍隊,一定會獲得最後的勝利。所以米軍空投的傳單,有說日軍到處吃敗仗,日軍饑餓到吃被射殺而死的人肉,連「雷包爾」、「瓜達卡納爾」戰線都已經繳械投降等,他們雖然有看到,卻是不相信。
有一次,一個日本中尉,因為每次攻擊米軍時,都違反日帝軍令,就是每次攻擊敵人,必需軍官帶頭衝峰陷陣。但是,他每次躲在後面,叫臺灣人先進攻,然後將功勞歸給自己。
後來楊寬他們忍無可忍,就聯合十幾個臺灣人,在一次攻擊進行中,將那位中尉射殺。而後人員傷亡愈來愈多,漸漸沒有攻擊那些看不起眼的米軍的能力,而無法取得食物。
後來改吃椰子的核仁肉、汁和射殺野牛、白色脖子的烏鴉,過著驚慌而且隨時面臨死亡的日子。
後來米國空軍的傳單保證,天皇已經無條件投降,祇要他們走出叢林來投降,會獲得和米軍一樣的待遇。
他們走頭無路,祇好出來投降,當時的俘虜營,臺灣人比率佔9成,日本人佔1 成四邊用鐵絲網圍起來,再連接電源,防止暴動和逃亡。在食物方面,已經可以吃到三明治,管理俘虜的方法,完全比照日內瓦國際公約。 
終戰後隔一年(1946年)盟軍指派七艘運輸艦,去菲律賓載臺灣人回臺灣。當他們從高雄港上岸後所有的隨身設備,包括軍服、軍票(日元券)、水壺、毛毯、救護藥包等,全部被國民政府沒收。又叫他們寫信回家,要家人寄錢來買車票回家。
那天晚上,他們就在港區司令部暴動,因為是盟軍接回來,所以外來政府不敢集體屠殺,隔日再退回軍票、軍服等隨身設備,再出證明書免費坐火車坐5點鐘回員林,再轉搭車回溪湖。 
當時12個夥伴去成功嶺報到,到那時存活3人,回歸家鄉。
當了3年的日本軍伕,月領日幣145元,寄回家剛好買了2地(12000元至3000元日幣)
所以後來分家分了2地,他都笑說在實質上沒分到土地,是自已去賣命換來的。

参考資料:
另一位命運不同日兵李光輝故事。

李光輝(網路圖)
不知終戰高砂族日兵李光輝隱藏森林31
前半生
李光輝出生於日治臺灣臺東廳境內的都歷(阿美族)部落(位於今臺東縣成功鎮),日本姓名為「中村輝夫」;八歲就讀都歷公學校,擅長相撲棒球,曾以臺東廳代表隊捕手的身分參加全島比賽。[1]
194112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當局開始組織「高砂義勇隊」前往南洋參戰;中村輝夫於194310月入營,隨第五批「義勇隊」出征,途經菲律賓,投入荷屬東印度群島(今印度尼西亞)的戰場。[2]
(網路圖)
1944隨軍駐防摩羅泰島915盟軍反攻登陸該島,經過兩個月的攻防,日軍不敵,只能退入叢林進行游擊戰。這段期間,中村輝夫與部隊失去聯絡,便獨自在叢林中等待援軍;此時他身邊只有兩枝三八式步槍、幾十發子彈、一頂鋼盔、一把軍刀、一個鋁質餐鍋、一身軍服、一面鏡子,以及少許其他軍用補給品。由於遍尋不著中村輝夫,其部隊於同年1113日以「戰死」處理。
後半生
終於歸台的李光輝(網路圖)
1945815日本投降,但在孤島叢林中的中村輝夫全不知情,靠著野外求生技能繼續躲藏。他蓋了一間竹屋,以野果充飢,或偷取農戶種植的農作為食;後來,為避免被敵人發現,便開始自己耕種,偶而也獵補野生動物進食。他以鏡子反射陽光,並且掘坑堆置乾燥木柴以保存火苗……,就這樣渡過了31魯賓遜漂流荒島般的生活。
1974,摩羅泰島居民向當地政府報案,說在島上發現一名全裸野人1229,印尼政府組織了11個人的搜索隊,經過了30個小時的搜尋,終於發現了正在劈柴的中村輝夫。日本駐印尼大使館在接獲發現殘留日本兵的消息後,派防衛駐在官湯野正雄前往摩羅泰島,向中村輝夫說明過去三十年的世局變化,中村輝夫才知道戰爭早已結束。

197518日,中村輝夫搭乘中華航空公司班機,回到中華民國統治下的故鄉臺灣,並改用名「李光輝」。1979615日,李光輝因肺癌病逝於臺東縣成功鎮,享年59歲。[3]

看後心得:(溪湖三叔公黑白想黑白講)
人生命運真的“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同被日軍征召參加太平洋戰爭,楊寬,李光輝二位,天給他們註定命運就不同,楊寬,雖然在戰埸吃盡苦頭,但能平安歸回,並將其獲得月領日幣寄回家買二甲地,真是天公仔子.幸運集一身,恭喜他,吃百二!

另一位李光輝就不同,他不知終戰隱藏森林31年… 靠著野外求生技能繼續躲藏。他蓋了一間竹屋,以野果充飢,或偷取農戶種植的農作為食;後來,為避免被敵人發現…島上被發現時,被稱為一名全裸野人,終於能歸回,可惜1979615日,李光輝因肺癌病逝於臺東縣成功鎮,享年59歲,歸台只享受四年物資生活,他雖是天給他一命,但後被非人生活被煎熬31年,真是最不幸的人!祈禱他冥福!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

在溪湖訂根造夢(第四話)還伊100粒鴨蛋?

楊照陽

 楊照陽老師是一位具有台灣歷史觀念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民俗採集家,他從長輩口中記錄台灣的歷史,也忠實的尋找與記錄台灣失落的民俗文化,用台灣的語言創作文學與記錄,陳延煇教授讚揚他是「伊能嘉矩」台語的化身。

在溪湖訂根造夢(第四話)還伊100粒鴨蛋?91.12.1.a77-1 *楊照陽  

還伊100粒鴨蛋?

    講到姓楊的羊仔頭,在短短的一百年以內,有顯齊的親族,

「冒著10人出海,6個人回頭,3個人落海,1個人存活。」的必

死決心,盤山過烏水溝(臺灣海峽澎湖溝),來到臺灣的湖仔內,

1976年溪湖姓楊的人口數,就已經超過2萬人。

  有各種因素和巧合,有的人是,隨便聽人家說:「臺灣做一

年,會使吃幾落年,三年就會使衣錦還鄉。」,在無法度查證的

情形下,就單獨來這踏依親闖天下。

   也有的人是紅目有仔愛鬥熱鬧。也有的人,認為唐山天災人

禍不斷,而且饑荒連年,閣較按怎打拚,到路尾還是被剝削殆盡,

不如到臺灣凡勢無一定,會使有更好的前景。

  上趣味的代誌,就是真齊人,對臺灣的地形不識三二,連最

其碼的資料攏無,就坐船來臺灣,有的對安平上岸,才到處探聽。

問人講:「有姓楊的人來臺灣,不知影往叨一個方向行去。」如

果運氣好的時陣,拄好問著知影的人,就講是對北屏的方向前去。

若是運圖無好,問著不知影的人,彼就愛了憨工旋十八輪通,折

磨正久的時間,才會去找對路草。
 
  五房柱排在第11世孫,也是阮來臺第一代祖的文略仔,也是

跟族親一起,在1851年最後一批來臺灣,同款是單身漢(羅漢腳)

來臺依親。一寡比較適合耕作的土地,已經被族親開墾完畢 。

   伊要找一塊綁牛杙的狗屎地嘛無!但是先移民來的二哥真有肚

量,要將一間牆壁疊土埆厝(屋頂蓋茅草)的家屋和一塊地互他。

閣講將來祇要還伊100粒鴨蛋,就算完全抵帳。

  文略仔說:「我連番薯簽都不夠吃啊!那有法度通來還100

鴨蛋?」。二兄回應講:「寬寬仔時未要緊,你會使先去掠一對鴨

公和阿母來飼,然後按照風俗,所生下的蛋孵出小鴨子,小鴨子一

半歸鴨子的主人(連同公鴨和母鴨),等小鴨子長大再生蛋,變成

小鴨子,就可以慢慢還那100粒鴨蛋,還多少算多少!不用急在短

時間內還完。」

  文略受到二哥無微不至的照應,內心很感動。認為族親會那麼

團結,就是因為當時來依親的人,除了冒著俗稱黑水溝的台灣海峽,

那無情大風巨浪的危險,何況當時乘著小竹筏,還要漂流十多天,

期間隨時有不可測的意外,培養出生活共同體的觀念。

  上岸後還包括氣候變化、土匪打劫、平埔族的出草(砍頭),

語言和原住民的馬來語不同,一路上半跑半走,到處打聽四面都是

番社的湖仔內,才能夠找到落地生根的地點。

   文略當時很拚命的工作,每當稻米或番薯成熟時,他都要去睡

在田埂或番薯溝裏,就是怕盜賊或土匪來斬(割)稻仔尾(穗);

以及盜挖番薯,沒有顧慮到會有蛇類的攻擊,而本身又沒有餘力去

蓋茅草工寮。

  文略本身很認真工作。但是,當時手工農耕技術不好,沒有現

在的肥料和農藥,無法殺死害蟲和促進農作物成長,完完全全是看

天吃飯。

  到了文略的兒子那一代,生活還是很困苦,沒有半點改善。

後來,又延續到第3代。

有一段期間,番薯連續好幾年收成不足,他的孫媳婦,去向一

個族親借番薯,因為家裏的主食(番薯)已經沒有了。那位族親拒

絕說:「妳上次借的番薯都還沒還,妳還有面子來借,如果再借給

妳,是不是要等到下輩子才能還完。」

  那個孫媳婦很懊惱又無奈,回到家裏,看到吃不飽的一家大小,

連一餐番薯都沒有,感覺很慚愧,就去拿一條麻繩綁在菜瓜棚,

上吊自殺。
 
参考看此故心得(三叔公黑白想黑白講)
故事描先民來台灣開墾情的溫,貧的悲哀故事!可知先
民在台開拓荒地是,苦打拼,用血汗換來的终以後來被稱謂,
台灣錢掩腳目等被羨慕的寶島,非是輕易得來的。
從來台開墾當時墾民如何辛勞,互助.互愛有該時代的民謠就用唱念的
告訴我們。

提二首做為參考。

民謠其含意之深奧,慢慢加以探討,不難發現古早人之用意及其智慧。
童謠中句句都含有教育、處世的意義不可忽視。大家共同來探討、趣解
其奧妙之處。

搖啊搖:
搖啊搖,唐山盜挽茄,茄子也未黑,月娘生查哺,查哺未滿月,擔田坡,
田坡重, 擔箸弄,箸弄輕,擔菅真,菅真扶,牛喂喂。

此民謠咱古早用搖籃,搖小弟小妹時常常當做搖囝仔歌唱的,事不知此民謠,
是隱含先民來台拓荒奮鬥故事。

趣解:
啊搖(古早偷渡來台墾民,以小船搖過風險的黑水溝 唐山盜挽茄,
苦心帶來種籽)茄子也未黑,(青黃不接期未收成)月娘生查哺,
(月娘妻名)查哺未滿月,擔田坡, 田坡重,(產婦未滿月就開始
勞動,擔田土,因田土重,不堪其勞)擔箸弄,箸弄輕,擔菅真
(改為擔較輕的箸弄,做灶腳三餐事,尚有餘假刈菅葉)菅真扶
牛喂喂,(提菅葉飼牛)

編作小故事
先民乘小船在大海中,如一片樹葉搖搖晃晃, 涉險偷渡過黑水溝
來台,開墾荒地,將大陸帶來種籽播植,農作物逢青黃不接的季節,
尚未收刈時,隋同來台共甘同苦的妻產下一子,雖喜得一兒,但農
作物尚未收,致喜憂參半。賢慧的妻女雖坐月中,就欲幫夫做農耕
工作,可是產後體力尚未復原,情形下,心有餘而力不足,笨重的
耕工作,擔不起。改為做較輕的廚房工作,炊三餐。輕鬆廚房工作做
完也不休息,刈草飼牛及飼養六畜。
此童謠描述先民夫妻入墾台灣同心共苦,奮鬥的故事。

白鴒絲擔糞箕:
白鴒絲擔糞箕,擔到溪仔墘,撥一倒卻著道光錢,買大餅送
姨。
趣解
白鴒絲擔糞箕(古早農民省吃儉用致身瘦,腳如白鴒糸,如此身材尚
在重勞動)擔到溪仔墘,撥一倒(擔到溪仔乾體力不支倒地)卻著道
光錢,(清道光年間通用的銅幣)買大餅送大姨。(不獨得,分為親
戚共享)
描述古早貧困,樸實墾民們互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童謠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在溪湖訂根造夢(第三話)阿圳伯神位紀念祠

楊照陽

 楊照陽老師是一位具有台灣歷史觀念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民俗採集家,他從長輩口中記錄台灣的歷史,也忠實的尋找與記錄台灣失落的民俗文化,用台灣的語言創作文學與記錄,陳延煇教授讚揚他是「伊能嘉矩」台語的化身。

在溪湖訂根造夢 91.12.1.a77-1 *楊照陽 

在溪湖訂根造夢(第三話)阿圳伯神位紀念祠



阿圳伯神位紀念祠(阿狂厝)

俗話說:有唐山祖公無唐山祖媽
先祖族親來台討吃
   楊正發不知影是受著好風聲的影響,還是有其他的理由,一個人就
在1730年前後,對泉州  南安二十四、五都夾水頭鄉,珠山之麓的家
鄉,坐船來瀛島在安平上陸。

  因為當時南部開發較早,伊就將所帶的銀兩,交換一擔番薯,要往
北部去落地生根,在要出發進前,伊就先許一個願,就是挑番薯的扁擔,
若是斷在叨位?就是天意要叫伊在叨位落地生湠,伊會照天意去做,不
敢有所忤逆。

   阿發仔對臺灣的地頭生疏,又閣是一塊人溜溜。沿路上,一方面驚
土匪打劫,他方面又驚平埔族原住民來「出草」,所以心肝內,還是比
無上陸以前,還較無安全感。

  後來正發仔的扁擔,拄好斷在嘉義布袋的樹林頭(里),伊趕緊跪
在地腳,雙手向前、頭殼叩地,感謝天公伯的指點迷津,伊不敢違誤,
就決心要在這踏定居落來,為了活命,千斤萬斤的重擔,伊也要擔;為
了好的將來,甚麼困難,伊攏嘛不驚。

   經過一段時間的拖磨,伊的打拚去感動平埔番地主,就順便做番駙
馬爺,互番婆招翁婿做 「牽手」。後來有傳後嗣,名字叫做方曹。

  方曹的個性較堅硬,長大以後,感覺著諸羅山(嘉義)的人較兇惡,
真歹相處。伊不和伊的老爸同款,常常被欺侮,又閣愛強制吞忍(忍耐)
落來。所以伊認為,這踏是無值得久留之地,伊就下定決心要遷徙他方。

  伊就在1762年,擔一擔竹籠,前面的竹籠擱大漢子「士老」,後面
的竹籠擱小漢子「士德」往北屏的方向行去,一路上感覺前途茫茫,
不知那裏是歸處。

  沿路上,祇有兩個嬰兒的哭聲作伴。每一次,若是行到一個庄頭,
伊就停落來,問2個嬰兒:「咱就在這踏,討吃好否?」每一擺,2個
幼嬰仔,攏是用真聲狂的哭聲來回絕,伊家己嘛掠   無主頭,不知影
要如何是好。

  雖然沿路上,有好幾落擺互伊看著有水源,地理位置也真好的所在。
但是,每次問2個未曉回話的幼嬰仔,伊攏用同款瘋狂的哭聲回絕。

   經過未算齊工的日出月落,互伊行到到處攏是水湳地,以及拋荒的
土地,地名叫湖仔內(今溪湖阿公厝西邊臨地),去遇著真好客(禮)
的「阿圳伯」地主。

  忽然間,沿路哭哭啼啼不止的2個嬰兒,無閣再哭出聲音,受著無
子嗣的阿圳伯甲意和疼惜,全家被收留,接受幫贊照顧真齊。

  所以楊方曹特別交待伊的後代子孫,在每年的佳節,攏愛祭祀無子
嗣的阿圳伯。後來在1967年的前後,有將阿圳伯的小土地廟,改建成
有神按桌位,壁肚有書刻「阿圳伯神位廟」,如果包括拜亭和所拜的
廣場約有20坪地,到目前為止。每年還有扮演布袋戲和歌仔戲。
祠內佈置
阿圳伯牌位
 祠內銀爐
轉錄東房下五房之二房正發公派下遷居阿狂厝歷代先祖墓園落成紀念文」
如下:凡天地間各物均有其源安特人類焉。為究其所由生,推本追遠,乃勢
之必然也。惟吾祖原籍福建漳州長泰縣至大明正德間先祖敦素分派於泉州南
安縣廿八都旋遷於同縣廿四、五都夾水頭珠山之麓。逮前清康熙末季八世祖
正發公初入瀛島,卜居嘉義布袋樹林頭。約至乾隆壬甲,九世祖方曹公始以
籠挑兩嬰,士老公士德公遷於斯土為楊氏拓本鎮之先驅也。公篳路藍縷以
啟斯土為吾房子孫定萬年之業,復出三子士享公、四子士禹公,四大房子孫
分居此已有二百二十多春矣,承先啟後,莫敢怠焉。為祖瑩年久月累多所荒
廢,前歲族人同譏重修,是以令不佞籌備,先以樹林頭公地為基金,復以族
人胼胝手足遂以半稔之間,方奏粗略規模。雖非宏麗之業苟能慰在天之玄靈
者感幸莫比也。大哉吾祖宗赤手以殖斯土,其功難且偉矣。追懷先德眷顧來
日若履薄冰,凡吾族人惟仁惟孝,澡身沐德,以顧祖名,庶幾能謝祖恩之萬
一焉。阿圳伯也者原為此地之主,先祖曾蒙其贊襄不少特囑每際隹節勿疏祭
祀並誌。中華民國五十一年歲次壬寅季冬第十五世孫篤恭恭拜撰,第十六世
孫樺雄謹書。上記事例係有文獻可據入墾者的辛酸實錄之一二例而以。
建立沿革: 廟中無沿革資料。 (照片溪湖三叔公提供)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在溪湖訂根造夢第一話:揹著唐山祖先的公媽龕…

楊照陽

 楊照陽老師是一位具有台灣歷史觀念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民俗採集家,他從長輩口中記錄台灣的歷史,也忠實的尋找與記錄台灣失落的民俗文化,用台灣的語言創作文學與記錄,陳延煇教授讚揚他是「伊能嘉矩」台語的化身。

在溪湖訂根造夢 91.12.1.a77-1 *楊照陽 

第一話:揹著唐山祖先的公媽龕到阿狂厝

  在1920年前後,唐山那邊姓楊的族親,探聽到臺灣的經濟發達,
跟唐山的經濟生活狀況比較起來,就好像是天堂和地獄的差別。他們
就想出一個鬼計出來,就是顧意在每年農作物收成的季節,就幾十個
人揹著祖先的公媽龕,從唐山來到溪湖的阿公厝。
  就開始敲鑼打鼓來繞街遊行,說是有拜祖先公媽牌的人,不但不
是忘恩負義背祖的人,而且可以得到祖先的庇蔭,就會一輩子大富大
貴。但是,要拜祖的親族,要先準備一個大紅包,來表示對祖先的孝
順敬意。
   就這樣每年都有拜祖的儀式,經過了幾十年,在期間因為風調雨
順,所以阿公厝的族親,也不太計較,祇要對方開口要多少錢的紅包,
眾人都會咬著齒根拿給他們,反正錢是身外物,祇要打拚做工作,就
可以賺更多的錢回來。
   後來外來人口急劇增加,臺灣經濟急速萎縮,米糧和五穀都被官
方搜括殆盡,人民的生活都很困苦。後來有一年,所有的農作物,被
感染病蟲害,收成更差,所有的稻穗粒,都成了黑礁的稻米粒,大家
都對往後會渡日如年,而面有菜色。
  但是,那群貪吃懶做的過路親族.又照往年的例子,揹著歷代祖
先的公媽牌,來放在阿公厝的大埕(廣場),同樣要讓眾人來拜祖,
然後坐收大紅包。
  阿公厝的族親,就派出頭人和族長去和他們討論,看是不是拜禮
(金)少一點,因為往後的日子還很長,不要像往年包那麼多的紅包
禮金,看看是不是能通融一下?
  那群「吃屎不知芳臭」的族親,他們就像戴著親族面具的土匪,
每年來阿公厝「斬稻仔尾」回去。最後還是搖頭,很得意的說:
「別種錢可以省著花,拜祖先、追認祖先的錢,不可以打折充數。」
  後來,幾千個族人,所派出的代表,經過3 天3夜的討論,才做
出一個決論,就是從今年開始,不要再進行拜祖的儀式,以後要自己
佃公媽來自己拜,跟唐山祖「一人一家代,公媽隨人裁。」不再繼續
當冤大頭。
  那群死賴皮的親堂仔(族),同樣連續3、5年都揹公媽牌過來,
但是僅能夠白吃白住一個多月,沒有辦法拿到金錢,他們才發覺「火
燒孤寮,全然無望。」而且滿面無光,自己捲鋪蓋走路,從此不再玩
拜祖先的把戲。
  後來他們發覺這種把戲不再靈光,就改變方法。譬如介紹別人來
依親,賺取介紹費,以及推銷古物、古字畫,祇要是可以換得到金錢,
甚麼辦法、甚麼事情都會去做。
(第一話)結束。請期待(第二話)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