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

在溪湖訂根造夢(第四話)還伊100粒鴨蛋?

楊照陽

 楊照陽老師是一位具有台灣歷史觀念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民俗採集家,他從長輩口中記錄台灣的歷史,也忠實的尋找與記錄台灣失落的民俗文化,用台灣的語言創作文學與記錄,陳延煇教授讚揚他是「伊能嘉矩」台語的化身。

在溪湖訂根造夢(第四話)還伊100粒鴨蛋?91.12.1.a77-1 *楊照陽  

還伊100粒鴨蛋?

    講到姓楊的羊仔頭,在短短的一百年以內,有顯齊的親族,

「冒著10人出海,6個人回頭,3個人落海,1個人存活。」的必

死決心,盤山過烏水溝(臺灣海峽澎湖溝),來到臺灣的湖仔內,

1976年溪湖姓楊的人口數,就已經超過2萬人。

  有各種因素和巧合,有的人是,隨便聽人家說:「臺灣做一

年,會使吃幾落年,三年就會使衣錦還鄉。」,在無法度查證的

情形下,就單獨來這踏依親闖天下。

   也有的人是紅目有仔愛鬥熱鬧。也有的人,認為唐山天災人

禍不斷,而且饑荒連年,閣較按怎打拚,到路尾還是被剝削殆盡,

不如到臺灣凡勢無一定,會使有更好的前景。

  上趣味的代誌,就是真齊人,對臺灣的地形不識三二,連最

其碼的資料攏無,就坐船來臺灣,有的對安平上岸,才到處探聽。

問人講:「有姓楊的人來臺灣,不知影往叨一個方向行去。」如

果運氣好的時陣,拄好問著知影的人,就講是對北屏的方向前去。

若是運圖無好,問著不知影的人,彼就愛了憨工旋十八輪通,折

磨正久的時間,才會去找對路草。
 
  五房柱排在第11世孫,也是阮來臺第一代祖的文略仔,也是

跟族親一起,在1851年最後一批來臺灣,同款是單身漢(羅漢腳)

來臺依親。一寡比較適合耕作的土地,已經被族親開墾完畢 。

   伊要找一塊綁牛杙的狗屎地嘛無!但是先移民來的二哥真有肚

量,要將一間牆壁疊土埆厝(屋頂蓋茅草)的家屋和一塊地互他。

閣講將來祇要還伊100粒鴨蛋,就算完全抵帳。

  文略仔說:「我連番薯簽都不夠吃啊!那有法度通來還100

鴨蛋?」。二兄回應講:「寬寬仔時未要緊,你會使先去掠一對鴨

公和阿母來飼,然後按照風俗,所生下的蛋孵出小鴨子,小鴨子一

半歸鴨子的主人(連同公鴨和母鴨),等小鴨子長大再生蛋,變成

小鴨子,就可以慢慢還那100粒鴨蛋,還多少算多少!不用急在短

時間內還完。」

  文略受到二哥無微不至的照應,內心很感動。認為族親會那麼

團結,就是因為當時來依親的人,除了冒著俗稱黑水溝的台灣海峽,

那無情大風巨浪的危險,何況當時乘著小竹筏,還要漂流十多天,

期間隨時有不可測的意外,培養出生活共同體的觀念。

  上岸後還包括氣候變化、土匪打劫、平埔族的出草(砍頭),

語言和原住民的馬來語不同,一路上半跑半走,到處打聽四面都是

番社的湖仔內,才能夠找到落地生根的地點。

   文略當時很拚命的工作,每當稻米或番薯成熟時,他都要去睡

在田埂或番薯溝裏,就是怕盜賊或土匪來斬(割)稻仔尾(穗);

以及盜挖番薯,沒有顧慮到會有蛇類的攻擊,而本身又沒有餘力去

蓋茅草工寮。

  文略本身很認真工作。但是,當時手工農耕技術不好,沒有現

在的肥料和農藥,無法殺死害蟲和促進農作物成長,完完全全是看

天吃飯。

  到了文略的兒子那一代,生活還是很困苦,沒有半點改善。

後來,又延續到第3代。

有一段期間,番薯連續好幾年收成不足,他的孫媳婦,去向一

個族親借番薯,因為家裏的主食(番薯)已經沒有了。那位族親拒

絕說:「妳上次借的番薯都還沒還,妳還有面子來借,如果再借給

妳,是不是要等到下輩子才能還完。」

  那個孫媳婦很懊惱又無奈,回到家裏,看到吃不飽的一家大小,

連一餐番薯都沒有,感覺很慚愧,就去拿一條麻繩綁在菜瓜棚,

上吊自殺。
 
参考看此故心得(三叔公黑白想黑白講)
故事描先民來台灣開墾情的溫,貧的悲哀故事!可知先
民在台開拓荒地是,苦打拼,用血汗換來的终以後來被稱謂,
台灣錢掩腳目等被羨慕的寶島,非是輕易得來的。
從來台開墾當時墾民如何辛勞,互助.互愛有該時代的民謠就用唱念的
告訴我們。

提二首做為參考。

民謠其含意之深奧,慢慢加以探討,不難發現古早人之用意及其智慧。
童謠中句句都含有教育、處世的意義不可忽視。大家共同來探討、趣解
其奧妙之處。

搖啊搖:
搖啊搖,唐山盜挽茄,茄子也未黑,月娘生查哺,查哺未滿月,擔田坡,
田坡重, 擔箸弄,箸弄輕,擔菅真,菅真扶,牛喂喂。

此民謠咱古早用搖籃,搖小弟小妹時常常當做搖囝仔歌唱的,事不知此民謠,
是隱含先民來台拓荒奮鬥故事。

趣解:
啊搖(古早偷渡來台墾民,以小船搖過風險的黑水溝 唐山盜挽茄,
苦心帶來種籽)茄子也未黑,(青黃不接期未收成)月娘生查哺,
(月娘妻名)查哺未滿月,擔田坡, 田坡重,(產婦未滿月就開始
勞動,擔田土,因田土重,不堪其勞)擔箸弄,箸弄輕,擔菅真
(改為擔較輕的箸弄,做灶腳三餐事,尚有餘假刈菅葉)菅真扶
牛喂喂,(提菅葉飼牛)

編作小故事
先民乘小船在大海中,如一片樹葉搖搖晃晃, 涉險偷渡過黑水溝
來台,開墾荒地,將大陸帶來種籽播植,農作物逢青黃不接的季節,
尚未收刈時,隋同來台共甘同苦的妻產下一子,雖喜得一兒,但農
作物尚未收,致喜憂參半。賢慧的妻女雖坐月中,就欲幫夫做農耕
工作,可是產後體力尚未復原,情形下,心有餘而力不足,笨重的
耕工作,擔不起。改為做較輕的廚房工作,炊三餐。輕鬆廚房工作做
完也不休息,刈草飼牛及飼養六畜。
此童謠描述先民夫妻入墾台灣同心共苦,奮鬥的故事。

白鴒絲擔糞箕:
白鴒絲擔糞箕,擔到溪仔墘,撥一倒卻著道光錢,買大餅送
姨。
趣解
白鴒絲擔糞箕(古早農民省吃儉用致身瘦,腳如白鴒糸,如此身材尚
在重勞動)擔到溪仔墘,撥一倒(擔到溪仔乾體力不支倒地)卻著道
光錢,(清道光年間通用的銅幣)買大餅送大姨。(不獨得,分為親
戚共享)
描述古早貧困,樸實墾民們互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童謠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