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今天話題:回顧:2004年台灣“總統”大選前景預測

今天話題:回顧:2004年台灣“總統”大選前景預測
台灣2000年“總統”大選結果揭曉後,國民黨徹底慘敗,輸掉了遷臺以來掌握了五十餘年政權。代表民進黨參選的陳水扁在種種因素左右下,以微弱多數取得勝利,當選第十屆“中華民國總統”。兩年多來,陳水扁政府執政面臨經濟大幅衰弱、朝野政爭動蕩不安、兩岸關係繼續僵持等形勢。而在歷經2001年“立委”與縣市長選舉之後,台灣傳統政治版圖已再度出現裂變重整,迄今尤在持續發展中。究竟,台灣政黨未來的合作聯盟走向如何?2004年的“總統”大選誰主沉浮?陳水扁是否必然獲得連任?宋楚瑜與陳水扁對陣的勝算機率有多大?連戰還會出來參選嗎?他如果不參選,國民黨會派誰出馬角逐?將來“連宋”有可能在大選中合作搭配嗎?陳水扁還會提名呂秀蓮擔任他的副手嗎?其他值得注意的可能黑馬人選還有哪些?本文擬對上述各種問題提出基本的預估和解盤。
 2000年“總統”大選做一掃瞄式的分析回顧
    要預測2004年的“總統”大選可能結果,先必須就2000年“總統”大選做一掃瞄式的分析回顧,同時也得到2001年的台灣“立委”及縣市長選舉結果及選後的政黨形勢做一整理和觀察,這幾次大選所造成的政黨實力變化彼此是相互牽連且互為影響的,它對2004年“總統”大選的可能結果也會産生相互聯繫的直接作用。

毫無疑問,2000年大選是一場決定天下大局的重要戰役,在這次台灣“總統”大選中,國民黨的政權被歷史性地更替下來了。相對地,民進黨所推出的“總統”候選人登上舞臺,意味

著台灣開始發生歷史性的轉變。許多人分析此次大選陳水扁僅以39.3%的選票得以勝出的原因,主要是在國民黨出現嚴重分裂連宋激烈惡鬥和最後在國民黨高層籌劃的“棄保效應”下取得勝利。

這些分析觀點雖然不差,但除了國民黨中生代整合失敗,分裂為連、宋兩個對立陣營投入大選,使國民黨或泛藍陣營相對雄厚的票源因此一分為二之外,還有兩大因素決定了陳水扁的當選。
    一、決定2000年選舉勝負最關鍵的因素,不可忽視省籍情結的作用。讀者如果不健忘的話,應該記得當時選舉呈現陳水扁、宋楚瑜及連戰三強對峙鼎立、僵持不下的最後一週,“中研院院長”李遠哲以學界龍頭及本省籍人士雙重身份,挺身出來宣示支援陳水扁,起了極大的導引作用。

一些李登輝以本省籍為主的企業界好友也紛紛距出來表態挺扁,這些知名“省籍”人士的動作立即引發了所謂的“棄連保扁”效應;尤其是在中南部,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幹部與支援者效應一發不可收拾。李登輝本土意識的勢力,一定程度流向扁陣營,決定性地改變了選局,陳水扁因而聲勢鵲起。相對而言,從事後選票結果看,連戰的本土票確實因此流失不少。

當然,“棄連保扁”的另一效應,便是“棄連保宋”,但從開票結果研判,北台灣選民動員的“棄連保宋”,顯然不夠徹底,終於不敵中南部本土(省)意識選票強烈的“棄連保宋”行動。宋楚瑜贏得了北台灣、東台灣和外島等十五個縣市,卻仍追不回來中南部的巨幅落後;陳水扁在中南部七個縣市的得票,比連、宋加起來還多。從選票區域分佈觀察,可以説中南部的草根選民決定了2000年台灣“總統”的人選。

這種情況,甚至延續到2001年的縣市長選舉,形成“北藍南綠”的現象;台灣在政經和社會發展方面,已出現“認同投票”超過一切的南北對立情形,中南部本土意識選民高度集中投扁,反映出該區域省籍情結的濃厚。
二、“中興票券案”(簡稱“興票案”)對宋楚瑜的選情造成強烈衝擊,使宋楚瑜的整個形勢由優勢轉為劣勢,並種下失敗的因子。“興票案”給宋楚瑜造成的嚴重挫傷可以説是致命性的。特別是宋的處理並不漂亮,使其賴以維持高民意支援率的主要資本——清廉、反黑金、誠信等良好道德形象蕩然無存,也飽受質疑。

之前,宋楚瑜原本機會極大,一路被各界看好,“宋楚瑜現象”在全臺所造成的魅力風潮,可謂所向披靡,無人能敵;但自“興票案”風波發生後,根據多項民調顯示,宋張(昭雄)配一枝獨秀、遙遙領先的態勢已被打破,他的民意支援度由固定的30%幾急速下滑至25%左右;陳呂配的支援率因而相對小幅爬升,估計“興票案”大約使宋張配流失了一成左右的選票,對選局結果因而産生了戲劇性的影響。

2000年大選前後,各種民調顯示:就政黨傾向看,國民黨傳統票源分裂為擁連與擁宋兩派,各佔約50%,新黨支援者挺親的比例高達80%。民進黨的支援者絕大多數支援陳水扁,但也有二成傾向擁宋。從年齡結構而言,陳水扁在六十幾以上的支援者最弱,年輕選票最強,宋在各個年齡段的支援者相當平均。以族群分佈來看,外省族群(約佔台灣總人口13%)表態支援宋楚瑜者超過70%,連戰獲二成多外省族群認同,表示支援陳水扁的微乎其微;在閩南族群方面(佔總人口約百分之75.5%),陳水扁與宋楚瑜各獲得約40%的支援,連戰只有兩成多的支援率;客家族群方面(約佔總人口12%),擁宋者40%,擁連者30%,擁陳者20%。

陳水扁帶領民進黨上臺主政後,台灣政權全面轉移,國、民兩黨主客易位,民進黨的行政資源迅速膨脹,同時擁有“從中央到地方”的執政權。國民黨連戰得票率只有23.1%,未在任何縣市取得優勢,失敗之慘,可謂空前。這次失敗,可以説就是連戰邁向“總統之路”的正式結束。

國民黨“最後一位強人”李登輝隨後提前被迫請辭黨主席,以分道揚鑣的方式與國民黨決裂。留下的國民黨則繼續由孱弱的連戰擔當鞏固政黨、浴火重生及扭轉形勢演變發展的艱巨任務。至於“陰溝裏翻船”的宋楚瑜則挾著既有的群眾基礎和人脈優勢決定組織“親民黨”,以爭取重新出發的政治空間和機會,積極準備賭他個人政治生命的最後一場大戰。

其後,台灣政黨格局出現國民黨、民進黨及親民黨三黨相互盤踞政壇、相互對峙鼎立的局面。到了2001年下半年,長期做著民進黨工作的國民黨前主席李登輝,收編了部分國民黨本土派人馬,結合原先民進黨中“台獨基本教義派”人士,組成“台灣團結聯盟”,隱然形成所謂“泛綠”陣營對抗“泛藍”的態勢。
標準 YouTube 授權
313換總統救台灣 - 幸福進行曲完整版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