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6日 星期三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12):曰治時代:野蛮的骄傲:赛德克 巴莱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12):曰治時代:野蛮的骄傲:赛德克 巴莱

可連線網頁探不完求不盡的圖書寶庫!


dennis 評論 赛德克·巴莱 2011-09-11 22:49:52
99日,等待許久的賽德克巴萊(上集--太陽旗)終於全台放映。在公司附近的電影院從下午5點到凌晨1點半的場次都客滿了,於是向公司請了一小時的假,趕看5點前的場次。

當我走出劇場時,完全沒有情緒,沒有喜怒哀樂,一種很奇怪的感覺。我也發現,在劇院近2個半小時裡,幾乎沒有笑聲、沒有哭聲,也沒有驚叫聲,只有電影結束時,觀眾的鼓掌聲。真的!這是部很好看的電影,並不像大陸媒體在威尼斯影展裡給予的差評。

從電影裡,我更瞭解台灣的原住民,每個漢族小孩不聽話時,長輩總是會罵小孩:「你是生番嗎?」當時的賽德克族就屬於長輩口中的生番,我的祖先曾經在嘉義地區與原住民從事貿易,父親說他小時候看到生番到家裡時就會害怕,因為他們總是隨身帶著刀。從電影瞭解,賽德克族與其他台灣原住民族一樣,有很強的領域性,只要外人侵入他們領域,甚至只是言語上的不敬,他們就會將對方視為敵人,而將對方的頭砍下,血祭祖靈。早期的移民來台灣的漢民族因為必須擴張領域,常成為生番獵頭的對象。所以,清政府後來明定漢番地界,相互不侵犯,避免衝突不斷發生。漢族則根生蒂固的將他們視為野蠻人,直到近十年,政府與社會強調族群融合後,加上愈來愈多原住民在台灣社會上有傑出的表現後,岐視的現象才逐漸減少。

賽德克族雖然野蠻,但也十分天真,他們沒有貨幣,不像世上多數人追求財富,他們只是自己交給上天,遵從祖先的教誨行事。台灣原住民族的社會與漢族截然不同,不像漢族努力工作,追求更好的生活,他們樂天知命,喜歡喝酒,做事隨性。但在漢族的印象中,卻是懶惰、愛喝酒、不講理.....

1895
年,日本接收台灣,漢族拿起菜刀與日軍對抗,結局當然是失敗的。就像滿清入關後要求漢族「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一樣,多數漢人選擇歸順日本。當平地的抗日行動粄平後,接下來就是山區的原住民族。賽德克族當然無法忍受日本人這個異族踏進他們的土地,而起而對抗,最終下場與漢族相同,必須在生存與滅族之間做一選擇,他們選擇了前者。

在「文明」的日本人面前,賽德克人是「野蠻」的民族,賽德克人不僅須面對他們的土地被日本人侵佔,日本政府亦禁止他們再繼續獵人頭及紋面,賽德克的傳統已被破壞。就文明的角度而言,其實日本政府的要求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少數「文明」的日本人,帶著優越感,岐視「野蠻」的賽德克人。由於賽德克人的酒,是將小米放入口中咀嚼再吐出,以口水發酵成米酒。1930年,在一場在馬赫坡的賽德克人的婚禮上,一位驕傲的日本警察拒絕喝這種「不衛生」的酒,而被視為無禮,最後爆發衝突,日警被年輕的賽德克人打傷,雖然馬赫坡的賽德克人頭目莫那親自道歉,受傷的日警卻揚言要消滅馬赫坡的賽德克人。賽德克人決定為了部族的尊嚴,維護祖先的傳統,將他們土地上的所有日本人,無論平日對他們是好是壞,無論男女老幼,全部殺害!這就是當時震驚際的「霧社事件」,台灣總督府無法忍受,下令全力消滅這些賽德克人。

近二個半小時的電影裡,魏德聖導演用二小時的時間舖陳賽德克人的傳統、賽德克人自我身份認同的錯亂....,大陸在威尼斯影展作出的「嗜血」評價,我感受不出。多數的戰爭電影裡,總是有正義(或師出有名)的一方,當正義一方獲勝時,觀眾情緒得到釋放。但是,這部電影並沒有告訴觀眾,誰是正義的一方,就像是紀錄片,將當時的畫面重現。所以,我無法判斷是文明的日本人對,還是野蠻的賽德克人站在正義的一方。這兩個民族因為各自觀念不同,造成衝突,所有在事件遇害的日本人與賽德克人都是受害者。

80
年後,霧社事件仍在世界的其它角落發生,只是換成不同的兩個民族,一個「文明」,另一個「野蠻」。導演藉由電影告訴我們,凡事沒有一定對錯,自己以為是正確的,不一定真是如此。面對不同文化的彼此,必須更需尊重對方,就是所謂的「求同存異」。

這部果然是台灣的史詩巨片,太精彩了!!
这篇影评有剧透
 標準 YouTube 授權
野蛮的骄傲:赛德克 巴莱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