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

溪湖鎮史記(80):戰時:日常用品配給制 .

溪湖鎮史記2017年修正版 
溪湖鎮史記(80):戰時:日常用品配給制

政府發令總動員 昭和十六年(1941),中日戰爭發生已五年,戰爭的氣氛已漸漸罩住台灣,大陸的廈門(19385月),廣東(193810月),海南島(193912月)相繼被日軍所佔,台灣青年被派出海外當軍屬者漸漸增加,加上同年十二月八日突偷襲珍珠港,向美、英宜戰爆發太平洋戰爭,因此台灣形成守護日本最接近戰埸的軍事基地,因此台灣青年也一批又一批被加劇徵召為軍夫、軍屬送往戰場,或者到軍需工場。

昭和十七年(1942)六月,日本海軍,在太平洋上的中途島敗戰,從此以後日軍節節敗退,戰局愈來愈對日軍不利,因此處在太平洋上的孤島台灣,面臨直接被捲入戰禍危機。

男戰時裝
 
戰時女服

政府頻頻發令總動員,以集民間人力(1850歲男人)從事軍事建設,如外埔(福興庄)飛機場,陸軍大路(現彰水路),被動員者自帶便當,參加無酬的「勤勞奉公隊」。

每甲(鄰)也甲為單位成立「鄰組」訓練婦女老幼戰時應變,空襲時的燈火管制,救火、傷患救護、避難等事項,各甲挖掘地下室,建設防空壕,備沙包、貯水桶等社會整體已形成備戰體制,男穿國防色服(今稱卡其服),女著束腳髁長褲。

大量台灣青年,以前數年是以志願當軍夫,日本倡導皇民化後,用徵召方式強迫加入軍部行列,名稱有志願兵(加入部隊作戰)、軍夫、軍屬(在戰場後方從事勞動工作,或種菜供戰地用、巡查補、通譯(大部分派往海南島及中國大陸),因此台灣社會上除軍方不錄用之有障礙男人之外,多數青壯年,都被徵召往海外戰場,或入軍事工場,因此田裡工作主力依靠婦女配合老幼從事。


《古早人講一句話》
「時到時擔當,無米炊蕃薯塊湯」遇到事變時勇敢面對,如無米時也可用蕃薯炊湯充饑,一句,勇敢面對事變現實,應臨機應變處事之意。
指古早人,科技未發達時代一般庶民一種聽天由命之無奈心態的一句話。
 
人類以智慧克服生活難關一例「戰時正條密植」,「冬尾糊蕃薯」!
回顧19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國內物資多數供應軍事單位,國內物資缺乏嚴重,尤其糧食用配給制,當時日本內地百姓半飫餓渡日,台灣還好有無受管制,蕃薯果腹,彌補糧食不足
  
當時日本政府為增產糧食應急,施行播田新辦法,使用「正條 密植器」插秧法,此器構造非常簡單,其重點是間隔由政府有關單位計算尺寸,置木輪亦竹片固定造製一種手拉拖拉式器,用此器在水田上從橫拖曳出,四角形線條記號,在記號點插 上秧苗,正條密植器,不必播田師父,婦女小孩都能勝任,可彌補人力不足(壯男多數被徵出征),日治戰時由專家估計產量也増加約有二成,「正條密植器」,台灣光復後播時期,仍沿用的農具。
木輪式正條密植器 竹製正條密植器 (照片取材自網路)

台 灣有得天獨厚條件可耕耘三冬稻作,南部可稻作三次,至於中、北部因氣候之因素第三冬只能種植短期性蔬菜、豆類農作物。

當時農民施行蔬菜換種植糧食類辦法, 以第二期稻谷收割前於稻株間寄插蕃薯苗條,待收割稻谷後蕃薯苗已經勃勃生長於田間,不久變成綠意盎然的蕃薯園此仍當時所謂糊仔蕃薯。

到第一期作前(農曆 春節前後)農村就採收「糊仔蕃薯」而忙碌,因短期促成蕃薯大小不一大粒的供人三餐主食用,小粒的蜜做蕃薯乾仔,供為孩子們點心用,亦當牛.豬飼料用,甚至蕃薯 藤也可供做牛.豬飼料。

(台語有一句,蕃薯救人無人情,無起眼的蕃薯是台灣人救命的無命英雄)。
古人說「人精難治」,人類用源源湧出的智慧,克服萬難能永存至今,應感謝天給人類有俱備思維能力的優厚恩賜。

再 說廢物利用能源再生問題,當年金屬物資銅、鐵類等,以獎勵回收供應軍事單位,當時凡是可用金屬類都回收,房屋窗門鐵支多數被徵收,也以比賽方式獎勵學童 回收金屬類,甚至強迫收購婦女金器等,婦女金器多數是嫁妝重要記念品,官方利用台灣人重迷信,用發咒起誓法:要她們發毒誓說:我如有藏匿金器我會死子絕孫。聰明婦女就唸:我如有藏匿金器我會水子多孫!?此奈當時流行可笑插話,政府不那麼笨。
用得最澈底回收舊物、廢物,運用資源再生,物盡其用時代,以上是戰時台灣經驗提供為參考。

當年戰時中台灣人的白米是配給制,稻穀由日政府全部徵收管制,然後再以分別大、中、小人口數配給,農民從事重勞動常不夠吃,因此農家會偷偷藏米糧,可是日本警察抓得很緊,農民常利用日本警察巡邏後偷割稻穀,再想辦法以不會發出聲音脫稻殼方法去殼,如以聲音最小的木棍打石臼去殼,小去殼方法用酒矸仔,木棒搗去殼,雖然數量少但也很實用。
這種偷藏白米,在戰時體制下的人民為求生存,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違法行為。
藏米方法,多數藏在農村特有稻草綑中,除有人密告被查獲外,是最安全並可多量藏米之處。

為增加糧食,本來每年春秋二次之稻作都以目測插秧稻苗,後用密植器界定插秧點插秧,密植器多數用竹材製,也有用木輪製,已功能是由政府有關單位計算出,每一株稻苗成長需要最極限的面積,為標準制定其間隔,用從橫拖成四角點,按點處插秧,古早播田要師父,非平常人能做之工作,戰時缺人力下,用密植插秧法,婦幼都可入田插秧,有充分動員人力之效,並據說可多收約二成的稻米產量。

稻作之外,利用秋刈後空田糊蕃薯,糊蕃薯則,第二期秋稻芒花後,先在稻間寄插蕃薯藤,待稻谷收穫時,蕃薯藤已成長延伸繁茂,再以施土糞蓋土成股則成蕃薯園。

因十月收割至入春第一期作播稻期間,短短時日,必須於春耕前收成,為此未充分成薯前收成的蕃薯大小不一,大的有拳頭大,小的只有拇指大,大塊的摻米煮,亦曬作蕃薯簽,小塊的蜜成蕃薯乾,再細小的及蕃薯藤充為豬、牛飼料,該時代糊蕃薯對於食的方面幫助不少。

日據牛隻要登記戶口,戰時中連豬隻都必須登記,有登記豬隻剪耳為記,戰時豬肉也列為配給制,憑戶口簿人口制定每口(有大、小人口之分)幾兩數量,每週限購買一次,雖逢婚喪事可申請多配給,亦專案申請屠宰豬隻,多數場面不大盛事都嫌煩,則於收集鄰居戶口簿購買豬肉,鄰居也樂於合作提供戶口簿,充分發揮鄉下樸素善良一面。

其他糖、油及日用品也配給制,糖、油按口配給較無問題,石鹼(肥皂)、面巾、布料、蕃仔火(火柴)等是以甲為單位配給,因此為公平分配起見,大家用抽籤方法來分配,抽到者後次不參加抽,全甲輪完為止。

最困擾日常生活是,三餐必需之火,配給蕃仔火(火柴)有限,百姓盡量節儉使用,多數人家都採保留火種方法應付,如用蔗渣板切成條狀、亦用竹纖維粗紙,引然保留火種備用,無者以一家炊煙萬家用,看到鄰家煙囪升煙,即到鄰家引然火種,這樣是當年視為當然之習。

至於,布料也設定配給制,綿布缺貨,以代纖維布代替配給,此仍德國發明之號名FIBRE布料,其原料是紙纖維,因此不堪水洗,新衣未洗就破裂,因此當時嘲諷人,常用「你像FIBRE」意思是不堪一擊之人。

農民在田裡耕作,夏天以破衣遮身尚可渡過,至於冬天只好用布袋(裝米袋),以兩條繩索穿孔固定布袋,將兩條繩索掛在雙肩禦寒,此仍該時代在田間常有看到的場景。女人則以撕內裾補肩頭方式,補家族破衣。

至昭和十八年(1943)左右社頭方面,用鳳梨纖維織出硬碰碰的布料,雖不柔軟,可是很耐用,不久和美地方也織出被稱為和美織仔布,和美織仔特色是較柔軟,花樣一律四角目花,到光復後仍甚受歡迎。

戰時米、油、鹽、糖、番仔火、布、主要日用品都設配給制,前面所講以外再補充講幾點:因受配給限制,應運而生的是暗市,當時是用日語稱“亞米“米有亞米市(黑市),首先是以物物交換,農民缺穿向都市人以米換布亦日用品,後來才用金錢交易,其價格大約配給的培倍數。

偷殺的亞米豬肉,先向需要客戶注文後,再以零星方式送到家,到了戰爭末期,因空襲繁激,郁市缺乏糧食非常嚴重,抓亞米市卻非常嚴格,因此有人將整隻豬給以穿衣、穿鞋、戴帽偽裝成嬰孩,用背帶背著,上面蓋被仔掩住,暪過關卡,運到台北成功。

據傳聞台北市民,戰爭後期盟軍空襲頻繁,生命危在旦夕,又因房樓何時會被空襲毀廢難測,並以台語有一句俗語:「吃乎死,較贏死無吃」,觀念下用一棟房樓換一隻鵝之趣聞。

在鄉下配給豬肉,希望愈肥肉愈好,其因是煮菜時,只用肥肉擦一擦鍋底就像有吃肉之感。
如此戰時體制下,我也十八歲已接近被徵召年齡,因此昭和十八年(1943)加入軍事工場岡山的「六一航空廠」。


戰時下台灣人悲歌
1937中日戰爭起,台灣捲入戰體時,物資被運戰地去,農民拚的半小死,
大量米糧被征去,田地冬尾糊蕃薯,三飩蕃薯來充飢,半飽半餓渡日子,
米油糖肉配給制,大口小口記詳細,為肚大家就想計,暗藏米糧成大勢,
有的藏在草綑內,也有設法地下抬,自己種作自己栽,不得自由真悲哀,
隱糧藏米犯大罪,日本警察動員尋,宛如警民掩咕雞,抓著你就大問題,
應運而生也咪市,物物交換先開始,以米換物及換衣,不免常穿五彩旗,
蕃薯過飩不餓死,無布摭身最可悲,一補再補像彩旗,補久夏衫變冬衣,
配給布料代纖維,FIBRE是布名字,未洗新衣就破去,褲底一裂無稀奇,
農民布袋做農衣,防寒擋雨兩相宜,如此耕農的裝備,戰時田庄常看見,
鳳梨纖維較粗絲,璦麻織布雖較硬,手織布料流行起,涼爽土布渡戰時,
洗衣茶粕麻眛子,也用沉澱火灰庚,面布破爛變條糸,洗面代用剪舊衣,
番火配給無夠用,三飩無火真僥倖,蔗粕切條存火種,鄰居用引傳過間,
當年豬牛要登記,合法屠宰上肉市,配給肉類有定期,排隊買肉憶當年,
婚喪喜慶配較多,數量有限難應客,鄰居集簿去購買,相扶相助如一家,
欲吃豬肉靠亞,偷殺豬肉暗上市,賣買偷來甲暗去,被捉充公加罰錢,
欠銅缺鐵非常時,大家要鋸鐵窗支,婦女咒咀繳金器,學生動員收銅鐵,
到了戰爭的末期,盟軍空襲繁激時,水螺那陳大家避,行理擔來甲擔去,
囝仔驚駭哭啼啼,防空壕內變常居,人心惶惶如等死,觀念多數變偏離,
生前有機享口福,勝於家財萬貫祿,戰災家財勢難保,也有高樓換隻鵝,
日本倡導皇民化,1941台灣皇民會,禁止台人講台話,欲將台骨蓋日皮,
獎勵台民改日名,意識強硬台灣子,不理不採不改名,只有少數從令行,
1939廈門海南島,被日攻陷成戰埔,台人被任巡查補,派遣戰地受勞苦,
1941戰火再擴大,戰展南洋各島界,世界大戰惹戰災,禍殃台灣受災害,
受害最大青年輩,軍屬軍夫任其配,送去戰區當砲灰,多數有去無返回,
1942公佈新兵制,美名志願兵名下,柔軟勸說半強制,實際被迫不敢推,
1842,6月中途島,日軍敗戰亂腳步,節節敗退難守護,台灣變成炮火路。
(完)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