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7日 星期二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32-2-3):迎晚燈 (街頂拚街尾)


 
溪湖迎晚燈 (街頂拚街尾)
時代是大正十年,媽祖生日搭戲棚,相爭敬神而賭氣,民藝比賽拼晚暝。
十字路為分界拼,晚燈囉咧透晚迎,街頂出名大杉兄,街尾煙筒拼輸贏。
雙方鬥氣拼陣頭,分晚出陣互拼鬥,車鼓獅陣鑼鼓哮,入夜街內熱噪噪。
街尾家婆目仔兜,街頂竹竿串出頭,拼輸藝閣請來逗,西螺鹿港請透透
比藝午夜才收戲,到了戰時被禁止,留存懷念憶兒時,結束鄉里比藝技。
  
   街頂街尾陣頭大車拼綜合記述
 
陣頭大車拼起因
1, 日治時代大正十年(年代依據民前6年出生陳課耆老口述)溪湖大厝內(現太平里)媽祖信徒,與大竹圍(現大竹里)信徒為慶祝“媽祖生日”搭戲棚而互不相讓起爭執,後經雙方洽談各搭一台戲棚各請一團戲班酬神,因此形成嗣後媽祖宮口廟埕,二野台戲大車拼成習,鄰近鄉村為看精采對台戲,每逢廟口有二台拚戲,就人山人海,非常鬧熱。
2, 糖廠有一種叫「西工」,那「西工」就是說他在做的工作是咱們台灣原本沒有的,算是比較技術化的,他們是在工廠打東打西啦,打製一些用具啦,那也有打銅打鐵 啦,那叫做「西工」,西工就是不是咱台灣工,是西洋式的工就對了,叫做西工。因西工高收入,單身集居於糖廠靠近劉仔厝庄邊獨身寮,因此很多西工,都會去街上的菜店,常常與人家打架,然後有「大杉」出來修理他們,最後才有「街頂拼尾」的情形。(轉載楊連基耆老口述)

戲棚分前後台(網路圖)
為表誠敬及爭氣(爭面子)當年有約定每年“媽祖生”,以中街十字路為分界“媽祖宮口”至十字路定為兩軍“街頂” 領導人「溪湖三保保正楊大杉」。十字路以南至大竹圍(包括糖廠)稱為“街尾”領導人「大竹圍保正楊斗」(萬全公司頭家)。街頂、街尾分為兩陣頭,輪流各出陣一夜演武術、陣頭大車拼(競賽)。
(轉載楊永輝耆老口述)
另一說迎熱鬧是正月十五日迎,可能正月初就開始拼。到十四、十五日拚日間
(轉載陳課耆老口述)

精采廟口對台戲(我見我聞)
 
溪湖福安宮
昭和八年(1931),我八歲時,曾到媽祖廟口(溪湖福安宮)親看二野台戲大車拚,廟埕東邊一台,由南部請來一團布袋戲,西側一團是重金聘請,專在戲院演出內台歌仔戲團,兩團都是為拼戲不惜重金聘請來演出的。
當時溪湖庄內有,目仔春福的“小羅天”,阿呆仔的“中羅天”,胡里的“大羅天”等三團布袋戲團,為拼戲,棄在地團,請外地戲團來競演,大戲(由人扮演戲)棄境內“子弟戲”也棄常請來溪湖演出的“蓮花池斜嘴旦”歌仔戲團,特聘專演內台歌仔戲團來對台!可見拼戲 (競爭) 之劇烈。
先說野台戲通常日間演出戲碼是「文戲」先酬神“扮仙”後始演戲,通常演「陳三磨鏡」,「三伯英台」等文戲。附註︰(有一種慣例酬神野台戲有演出“扮仙”後就算完成任務,如逢不可抗力,如大風雨等停演也可拿全酬金額。)
熱鬧戲碼在夜間,昭和初期溪湖地區,照明電燈常未普遍,只於市區商店、公司有電燈照明,其他市區內小店頭及莊腳住宅夜間照明,都點電土燈(瓦斯燈)或番仔油燈(石油燈),因此野台戲照明,也多數點燃電土燈演出,為拚戲,兩台戲團都申請野外臨時電加強照明外,也預備演出機關變景用。戲棚前方,開演前觀眾為佔位椅橑、椅子就排一大堆,戲棚四周攤販雲集,廟埕四周就先奏出開演前熱鬧氣氛。
開演鑼鼓響起,群眾各站自己嗜好布袋戲或大戲前觀戲,布袋戲演“封神榜”大戲演“熱鬧武戲,兩團對台各不相讓,布袋戲靠舞台小,容易操作,在熱鬧電光炮聲中,布袋戲頻頻機關變景吸引觀眾,其中有二景印象特別深刻是哪吒跳入東海,海水波波滾動活動海景,另一景費數分鐘演出的蓮花化身埸景,將荷葉梗折成三個骨節,三個荷葉按上中下按天地人,漸漸顯出骨幹,再變肉身,着衣跳出如幻似夢精采場景,八十年前就有用如此幻燈技藝。附註︰(太乙真人的蓮花化身之術:“真人將花勒下花瓣,鋪成三才,又將荷葉梗折成三個骨節,三個荷葉按上中下按天地人,真人將一粒金丹放於居中,法用先天,氣運 九轉,分離龍、坎虎,罩住哪吒魂魄往荷蓮裡一推,喝聲:'哪吒不成人形,更待何時!'”這一情節的早期雛形始見於《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為骨、藕為肉、絲為筋、葉為衣而生之。故事考源---杜萌若
大戲也使出揮身解數,大顯工夫,電光炮聲不亞於布袋戲,除實人才能演出大武行(俗稱撥武)
及吐劍光大鬥法外,演神鷹飛出在觀眾頭上飛翔一圈飛回舞台精采一場那時代可說精彩絕倫技藝

(用電線操作)
兩團各獻絕技,電光炮聲外尚有另一種炮聲,頭家、爐主、地方士紳賞賜戲班賞金時,嗚炮聲,
賞賜方式以紅紙寫某某「賞金十圓也」等,當時一斗米八角左右,賞金行情五圓、十圓較普遍,
賞金紅紙張貼舞台上公示顯耀,戲結束時看紅包數,分出勝負。
附註︰電土燈小常識︰
銅製,電土燈 直徑13cm 25cm
使用法是.1將電土放下層.2水放上層.水滴入電土化學變化產生氣體再在噴火口點火.燈光明亮決定在水滴大小.大致就這樣.
鑼鼓喧天迎晚燈
本鎮史記上所稱街頂拼街尾迎晚燈,日治時代自大正10年起止昭和12年左右因支那事變(中日戰爭)被禁止結束。此民藝競賽精彩過程,深深烙印在溪湖歷史上,身為該時代人,應盡所能,將所看所聞事物記述於此為後代做為參考。
那時代只有聽講古、各部落集體弄獅練武,唱南.北曲為娛樂,因封建時代,民間多熱中於迎神賽會為年度大行事,街頂拼街尾迎晚燈是應時代而產生的民俗技藝活動,尤其是農曆三月是逢媽祖生日舉辦刈香、出巡等行事,是民俗技藝活動,最熱鬧時期。
昔日用牛車拖拉藝閣照片(網路圖)
迎晚燈當年到黃昏聽鑼鼓響起,就知迎晚燈隊伍要出陣囉,中街二層樓店向街道露台上站滿老、幼待觀熱鬧,中街街道兩旁已由鄰近鄉村(包括埔鹽、萬興等)為看熱鬧集聚人群,開路大鼓為首,繼而常出陣的陣頭︰有弄車鼓、老翁背老婆、桃花過渡、犁田歌、布馬陣。樂團︰南管、北曲古樂奏。武術團︰振興堂、勤習堂 獅陣(包括武術表演者)、宋江陣。
也有民俗技藝團︰藝閣、雜技表演等。
街頂由保正楊大杉領隊於媽祖廟前集合,各陣頭先於媽祖廟口表演一場恭敬媽祖,才向南一路弄獅比武,表演民間技藝,進到十字路就定點再表演一場,行列到消費市場口演最後一場精采技藝、武術表演後,陣頭一路舞弄返回媽祖廟口結束。
  
昔日用人力抬的藝閣(網路圖)   
街尾由保正楊斗領隊(後糖廠承接領導)先集合整隊後,鑼鼓開路沿中街向北一路弄獅比武,到消費市場口開始表演一場精采武打、民間技藝,到十字路再演一場,進入媽祖廟口再舉行一場敬神大表演後返回大竹圍解散。
街頂陣中人物有竹竿串,街尾擁有小丑目仔,二人都是陣中不可缺的甘草人物,串插陣內扮演丑角,尤其扮演老家婆逗笑觀眾各有千秋。
 
迎晚燈附帶必需問題,是要強光,耐久照明設備,大正時代以松明(たいまつ)為行列主照明,蠟燭為副照明”到昭和年代以“バッテリ(電池)”做主要照明配合整齊街路燈光線,熱鬧非常。

當時「街 頂拼尾」也有一段精采“探仔”戰,用現代語是“間諜”戰,欲取勝者必知對方軍情,平常互探對方下次排陣情況外,有一次“街頂軍”極於秘密中由杜厝留日學生 「杜老進」先生製作一片“糖廠煙筒”除除傾斜最後倒地十六厘諷刺影片(昭和初期算最先進民間科技),在媽祖廟口上映轟動一時。
翌日“街尾軍”也映出“大杉到地”影片(雙方都用十六厘黑白片)對抗街頂諷刺片,可見當年競爭如何認真劇烈。依糖廠擁有雄厚資源、人才,“探仔”得知對方軍情,一夜中完成一片數分鐘影片非難事,此仍我身歷其境親睹實事。
參考資料
耆老開講 (街頂拚街尾) 口述歷史
彰化縣文化局執行
承辦單位:施金山文教基金會耆老口述歷史座談會報告書撰錄
時間:89 4 2(週日),上午十點至十一點三十分
平和里:楊連基.口述︰街頂拼街尾
主訪人:
那裡算整條嘛,到這中央有一個地方,分做街頂、街尾啦,那要說街頂、街尾相拼嘛?
楊連基:
那就是熱鬧的時候,不知道是七月還是幾月?不知道啦,有在熱鬧大家就是有在裝藝閣啦。藝閣就是裝一些人物啦,古早較厲害的人,就要去迎啊扛啊,藝閣啦,藝術的藝。
一遍而已啦,就大家熱鬧相拼就對了。就從中街媽祖宮一直走,走到糖廠那一條啊。
別的里有是有啦,好像是獅陣來湊熱鬧的啦,就是這條中街,大家相拼熱鬧的啦。
什麼時候我不知道啦,就是有這樣的活動,人們那時候就是說:「街尾靠煙筒,街頂靠大杉」,街頂的「大杉」是人名。
楊連基:
什麼里不知道啦,算是街頂啦,「大杉」算是比較富有,較有錢啦,那他也慷慨啦,要辦這個藝閣熱鬧要錢啊,那他那個人有錢又慷慨,他出錢讓大家可以辦這個啊,這就是街頂,那街尾靠煙筒,街尾就是靠糖廠啊,糖廠那裡員工很多啊,也較有錢啊,那大家就相拼就對了。
楊連基:
應該是糖廠的員工啦,才會說「街頂靠大杉,街尾靠煙筒」。
主訪人:
之前聽太平里的陳里長跟我們說,就是糖廠來這邊娛樂啊,這裡不是都有酒家嘛,來這裡娛樂的時候,發生事情,地方的人就跟他們打起來,就去靠大杉那邊,有聽過嗎,就是可能語言不合啦。
楊連基:
哦, 那不是啦,糖廠有一種叫「西工」,那「西工」是什麼您知道嗎?「西工」就是說他在做的工作是咱們台灣原本沒有的,算是比較技術化的,他們是在工廠打東打西 啦,打製一些用具啦,那也有打銅打鐵啦,那叫做「西工」,西工就是不是咱台灣工,是西洋式的工就對了,叫做西工。對,就是鐵工廠的意思,替工廠製作一些工 具啊。
楊連基:
拳頭底的不一定啦,但是打鐵的就比較有力啊,就是叫「西工」,西洋式的工就對了,他們也跟我很好啦,我在做庶務股長的時候,他們的事情都是我在管的啦。
糖廠的工人,一部份的人在打鐵做東做西,叫做「西工」,那也是糖廠的職員啊。「西工」就是他在做的工是較西洋化的,不是中國工就對了。
主訪人:
不是人名就對了。
楊連基:
不是,就是他的工作較西洋化的啦,才叫做「西工」這樣,不是咱們土工的啦。
主訪人:
那他西工做出來的東西,糖廠可以做什麼?
楊連基:
就是糖廠要用的東西叫他做啊,他在做糖廠要用的東西啊。
比如說糖廠要他做過什麼東西咧,做五分車嗎,還是做機械?
我也不太記得他們在做什麼了?
主訪人:
那裡面工作的地方,會很像打鐵店嗎?
楊連基:
像打鐵店。有一個場所在做就對了。也是糖廠的啦,都在糖廠裡面。
「西工」也是裡面的職員啊,算有工錢的就對了,但是他的工作就是說,是較西洋式的工作,不是咱們台灣一般的工作,才叫做「西工」。
主持人: 您以前對溪湖街仔有什麼印象?聽說街頂街尾相拼,迎熱鬧,「街頂靠大杉,街尾靠煙筒」?

大竹里訪問日期:民國895 24日上午10點半
主持人: 糖廠,聽說有很多西工,都會去街上的菜店,常常與人家打架,然後有「大杉」出來修理他們,最後才有街頂拚尾的情形。
徐 協.口述︰街頂拼街尾
日本時代糖廠在建設時,「西工」有台北人、台灣的工人,也有日本工程師來,來這裡出門的時候,帶一支兩尺長的刀,台北人來住在劉厝那邊工廠內的搭寮睡覺,晚上都會去菜店,打架,互相撕殺的人很多。
楊永輝.口述︰街頂拼街尾
所謂街頂拚街尾,當時有一句流行語「街頂靠大杉,街尾靠煙筒」,像媽祖生日時,那一天在請媽祖迎晚燈,分南北派,分街頂和街尾,大家就這樣子相拚,四處去請陣頭、藝閣,一年一次,最少有三天,都是晚時迎的,只有晚時大家在迎熱鬧而以。
街頂街尾如何分,那是街路那邊的事,怎麼樣分我是不曉的,就只知道有記憶時,大家這樣在相拚,拚誰熱鬧,誰花較多錢而已。
街 頂靠大杉,意思是說街頂有一戶人家,叫大杉,他在日本時代當保正,現在的里長,他當頭指揮,街尾靠煙筒,煙筒就是靠糖廠做工的人剛開始,街尾靠大竹圍的保 正楊斗,他家在現在的平和街開雜貨店(萬全公司),後來不得已糖廠的人才出來指揮,想說街頂拚成這樣子,街尾就糖廠當頭。
糖廠員工一樣請陣頭,街尾的人就會靠街尾,相拚何時開始,這已經記不住了,戰爭前就沒有了,差不多昭和十、十一年(1936年)就沒有了。當時政府出面阻止,阻止吵架,花錢。

東溪里:訪問日期:民國89511日下午3 00
陳 誥(民前6年出生).口述︰街頂拼街尾
以前店舖很少,多數用竹管做的店舖,是,溪湖糖廠設立後,溪湖街仔才熱鬧起來。
我十四、五歲時的事,有迎暗燈,迎熱鬧是正月十五日迎,可能正月初就開始拼。到十四、十五日拚日間。

參考影片:現代歌仔戲.布袋戲百棚大聯演(點擊看影片)


下回溪湖民藝戲曲史


溪湖三叔公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