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8日 星期二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30-3-3)農閒季一逢年.過節-做粿縛粽(1)

五、六十年前物資缺乏三餐可以溫飽就已屬萬幸,更不用說吃什麼零食;只有特殊節慶拜拜才有甜甜可口的糕餅可吃,而每一種傳統糕點,背後都有其意函或故事一般而言,「糕」是指米製品、「餅」是指麵粉製品。

台灣盛產稻米,除了以米為主食外,也常以米製作各式糕粿,當作祭祀拜拜供品。

童年時期農村比較沒有像現今的休閒活動,農閒或節慶時大家都會做些粿類食用,因此忙碌阿母,但為了一家人的溫飽與歡欣,阿母還是不以為苦。

記憶中,阿母會做許多傳統粿類,餵飽我們的肚子,那就是阿母的味道。

  媳婦

媳婦著愛知輕重抰柴摑草著愛照起工  

飼豬喚狗灶腳萬萬頂縫衫補褲一針一針捧


古早媳婦真會傳宗基一打半斤攏總無稀奇

母乳飼子阿姐帶小弟母慈子孝倫理知禮義 
★★★★★★★
古早童謠
紅龜分您吃:
開門, 紅龜分您吃, 您那有, 昨日娶心媳婦,那怎縮, 都者煣, 那怎軟, 三升  配二管。
趣解
.咚開門 紅龜分您吃(為敦親睦鄰,分喜給鄰居) 您那有,昨日娶心媳婦(作天娶兒媳,「紅龜是喜慶所用的粿,古云龜萬年象徵長壽之意」)那怎縮 嘟者煣(經再蒸過的粿會變柔軟好吃) 那怎軟 三升配二管(要做好粿米要,糯米三升配硬米二管"管"即家庭量米的容器)此童謠意含紅龜粿的意義及做法是先人的智慧啟示
紅龜粿

紅龜粿是台灣傳統米食之一,常用於節慶、拜拜或祝壽場面,取龜壽綿延之意.糕粿形狀多以「圓」為主,取團圓和諧之意,小時後的我就對香香QQ的紅龜粿有好感,無論是包紅豆或是綠豆都覺得好吃
蕉葉被利用為做粿時塾粿底佳品,被蒸熟紅龜粿,散出的鄉村粿味是目前用塑膠紙塾底的粿類,是無法論比的好氣味,傳統的紅龜粿包的是豆沙,口味是甜的,不過也有鹹紅龜,它是混和著黃豆餡和薑末,加上襯底的香蕉葉,剛出爐的鹹紅粿,總能讓空氣中瀰漫著一股特有的香氣,令 人垂涎,咬下去,麵皮的Q勁和內餡的沙質感,配上特有的香蕉葉風味,會讓人捨不得一口吞下肚,非得慢慢咀嚼一番不可。
滿月粿
滿月粿,是生小孩子滿月時要做的小吃,同時煮紅皮雞蛋及線面饋贈親友鄉鄰,祈求小孩健康成長。
四月桃 

媳婦生孫子,娘家會準備紅麵龜;早年有句俗諺「滿月圓、四月桃、周歲龜」,也就是孩子滿月、四個月和周歲大時,都會訂製滿月粿、滿月圓送人,形狀分別就是圓、桃、橢圓形,內餡多半是紅豆沙。
 面頭粿: 

通常用於喪事頭七
相傳是三國時代孔明發明的糕點;孔明到蜀時,當地土住以人頭祭江,因此孔明以糕點代替人頭投入江中,故稱「面頭粿」;
頭七時,兒子用「面頭粿」祭拜過逝的祖先,代表兒子的面頭。

過年
甜粿 

圓糯米大概要泡個6小時,然後才能去磨。
泡好的圓糯米磨好後用粿袋裝起來,上面放個大石頭來壓,把多餘的水份,水分越少蒸起來越好吃越Q軟。壓好的粿,糯米泡水磨完壓好後倒出來的,叫做"粿脆",有點像阿嬤時代拿來抹臉的碰粉。

先搓碎成小粒狀加上二砂糖,努力的拌勻,這可是要有力氣的人才搞的定,糖拌入粿脆後會變成黏呼呼的膏狀。然後開始準備蒸年糕了,往熱呼呼的蒸籠倒下去裝入蒸籠,下面要裝滿熱水不斷的加熱。
傳說蒸年糕有很多禁忌,例如生理期來年糕會一直蒸不熟、一直問"蒸好了沒"也會蒸個老半天...............等等等。
發粿
 
發粿(閩南語)又叫發糕,客話稱之為缽粄、發粄或碗粄,是一種米食製品,流行於華南地區、港澳臺灣馬來西亞一帶,是傳統民俗過年的食品。
糯米在來米泡水後磨成米漿,加入適量的發粉攪拌後倒入碗中,放入蒸籠蒸熟之後即成。現代往往也摻入少量麵粉以 改善成品外型。製做發粿的比例為一斤米:半斤糖:約一斤的水,米可用低筋麵粉代替,糖和水的比例很重要,足夠的糖和適量的水可讓發粿裂的更好看,最好是冷 水。而發粉有分酵母(卡其色)或白發粉(白色粉末),以酵母做發粿需要先用一小團米漿塊去和酵母做發酵等酵母被活化到兩三倍後再揉入其它的米漿塊中,等全 部都發酵後再放入容器,移去蒸籠中蒸二十五分鐘,這種作法比較適合有熟練的人來教,製作出的發粿,米香純厚無鹼味。
古代即流傳過年吃發糕以求好兆頭。發糕諧音發財、高升,外型發得越大,裂痕越深,即代表新的一年運勢越好的象徵。同時,發開的裂縫如同花開一般,象徵喜 慶,而客家人稱之為「笑」,意為喜事將臨,因為越「笑」越好。客家文化中,缽粄為各類喜事時常備的食品,可用於祭祀或饋贈親人。 
菜頭粿

A
在來米---一斤(600g)
水-------一斤

B
乾香菇--- 小的10朵左右(洗淨、泡軟、瀝乾、切碎)
蝦米------一小把洗淨備用
紅蔥頭---洗淨切碎
白蘿蔔---小型一根(重量約米的兩倍),刨成絲

調味料:東成純釀造醬油2匙,胡椒粉少許。
做法:
1.米洗淨,泡到A的水裡3小時,放到VITAMIX果汁機打成漿,越細越好(古早是用石磨磨的)。
2.熱鍋倒入油,炒香紅蔥頭、蝦米、香菇炒出香味,再加入白蘿蔔及調味料炒一下。
3.轉小火,倒入米漿,混合均勻,一直不停攪拌,至快凝結的濃稠狀。
4.將粉漿倒入鋪上玻璃紙或烘焙紙的容器,放入沸騰的蒸鍋中蒸約一個小時。(蒸鍋不見了我用大同電鍋,水要先滾)
5.蒸好後取出放涼,等完全涼了再脫模,包起來冰冰箱,冰一陣子後較好切也較Q

阿嬤的傳統式的白白菜頭粿沒有加料,就米漿和蘿蔔絲攪拌均勻一起大火炊熟就可以了。
芋粿 

芋粿作法
芋粿主要是用在來米粉和甲仙芋頭去做的,你可以將在來米粉300公克、糖12公克、鹽9公克、香油12公克水540公克全部一起拌勻,然後用小火加熱煮到有 一點糊化,就是會比較黏稠一點的質感即可。 另外,準備12公克的紅蔥頭與少許蝦米、香菇,切碎入鍋爆香後,再加入刨絲的芋頭一起炒香。此時就可以將先前煮過的米漿與芋頭拌勻,倒入模型中用大火蒸 35~40分鐘就可以了。(分素食及肉燥兩種)

鼠殼粿 

做法:
1) 先做皮:鼠麴草洗淨。煮小半鍋滾水,加少許鹽,把鼠麴草下鍋燙煮一下,撈起泡涼水,擠乾。
2) 加240克水,用果汁機或食物調理機攪打,越細越好。
3) 倒入盆中,加入糖和糯米粉,攪拌均勻,放約10分鐘等糖溶化,再用手揉幾分鐘,成為淡綠色的米糰。(如果覺得太乾可以再加一點水) 
4) 再做餡:菜脯米和香菇分別浸水泡軟,擠乾。(外買的菜脯米有時會有砂,最好多洗幾次)
5) 香菇、豆乾、五花肉都切細絲。
6) 起油鍋,先把五花肉炸出油,再加菜脯米、香菇絲、豆乾絲一同炒香,再加蝦皮和調味料拌炒均勻即可。放涼備用。
7) 粽葉洗淨,一片剪成三或四段,抹油。
8) 把糯米糰搓長,切成12塊,一一壓扁,包入1/12的餡料,放在粽葉上。
     
9) 用剪刀把粽葉修圓,排在蒸籠上。蒸鍋加小半鍋水,煮滾,把粿上籠以大火蒸約12分鐘即可。剛蒸好或重新蒸過的粿最好放一會兒,稍涼再吃,更Q。
註:
鼠麴草是清明前常見的野生植物,本省同胞和客家同胞常採來做粿(粄),採多了還可曬乾下次用;鼠麴粿和艾草粿一樣清香碧綠,很受歡迎。麴字的台語發音同「殼」,所以有人把鼠麴粿寫成「赤殼粿」、「厝殼粿」,都是不對的。

包仔粿



 農曆四月八日佛誕日,家鄉傳統習俗要吃草仔粿,說是「四月八,呷草仔粿過厄」,意思是「佛誕日吃草仔粿可以躲開厄運」,因此農村裡家家戶戶都會做草仔粿給家人享用。
做草仔粿的準備工夫很耗時。先採月桃葉片,採回後,阿母將葉片削平葉梗,擦洗乾淨備用。
另外阿母會採集艾草、魚腥草、開脾草、史君子、紫蘇、茶仔葉、雞屎藤、芭樂葉心等八種藥草,洗淨剁碎備用。這些藥草以艾草為主,共約需一台斤。
用糯米7斤,蓬萊米3斤混合泡水兩個小時後瀝乾,再倒入剁碎的藥草攪拌均勻,然後用研磨機磨成米漿,收集於粿袋中。早期農村沒有研磨機,都是用人力推轉石磨,將米磨成米漿,更是費時費力。
  米漿的水分過多,必須瀝去,因此將裝著米漿的粿袋紮緊袋口,放在長板凳上,再以木棍、繩索綁緊施壓瀝水。這瀝水的過程必須反覆鬆綁再綁緊,也需耗上兩三小時,米漿瀝水完成後,成塊狀米糰,倒入大鋁盆中;先剝成細塊,再與推揉,此時最費力氣。
在推揉之前,需先取出數小塊米糰放入鍋中煮熟,成為粿母,再將粿母逐塊放入米糰中,才開始推揉,同時逐步加入約四斤的砂糖,直到米糰又Q又軟,光澤亮麗才算完成。
  接著手抹沙拉油,取出一小塊米糰搓揉於掌心,再放於月桃葉上;一片月桃葉通常可放三塊米糰,所以需用剪刀剪開。
水煮沸後,將生鮮的草仔粿放入蒸籠蒸煮約十分鐘,掀蓋一下,用以降溫,讓粿的表面收縮,然後蓋上,再轉小火蒸煮兩三分鐘,就需卸下蒸籠,取出熱騰騰、香噴噴的草仔粿。問阿母為何要掀蓋一下,阿母說這樣才會Q,果真有秘訣。如此分次蒸了六、七回,才把全部的生鮮草仔粿蒸熟。
★★★★★★★

以前的農村生活,食品都是自己做,很少外食或外買,有個手藝好又勤勞的媽媽是很幸福的事。
   粿做好以後,還有許多善後清洗的工作。想自己做粿,從準備到完成,真的要花費不少時間與體力,如果不是阿母愛心毅力,真的難以完成!
   我們很感恩有這麼慈愛又勤勞的阿母,帶領我們,教我們學做粿,一家人能這樣歡樂在一起,真
的懷念(資料來自網路)
未完待續 ...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