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身在台灣島上的咱,不管原住民、新住民,早來慢來,同住台灣的居民,都必須知道,咱四百年間,遭受波濤起伏,克服萬難,過去歷史。關于台灣史記的書冊多種,如一一閱讀,非常費時,因此利用退休閒餘,依據各類史記,以通俗的台語七字四句連方式,著重「事」.「時」.「地」配入句內,(因此每句不限七字)以便連結”電腦”尋覓意願詳文,此辛酸錄也可當”索引”作用。
身在台灣島上的咱,不管原住民、新住民,早來慢來,同住台灣的居民,都必須知道,咱四百年間,遭受波濤起伏,克服萬難,過去歷史。關于台灣史記的書冊多種,如一一閱讀,非常費時,因此利用退休閒餘,依據各類史記,以通俗的台語七字四句連方式,著重「事」.「時」.「地」配入句內,(因此每句不限七字)以便連結”電腦”尋覓意願詳文,此辛酸錄也可當”索引”作用。
並藉此能使島民,深省過去,思考將來,如何祥和相處,同心一致,為台灣前程而努力。初次以台語四句連來表述,如有,句詞、錯字應更正之處請多多指教。
撰寫人 溪湖三叔公
清朝治二百年餘 苛政使民起反意 貪官猖獗人不齒
民心漸漸萌背離
清朝視台為異境 差別政策不平等 經濟剝削高稅政
迫民難忍起反清
墾農大眾反清政 相傳當年大亂情 人講三年一小反
五年一大亂世景
1696新港吳球亂 1701劉卻起造反 朱一貴率眾30萬 1721也起大反亂
吳福生反1732年 1770年黃教起義 1786年由林爽文 帶民將近百萬餘
反暴廣及有千里 1795二陳再反起 周全光愛兩名字 高夔起抗1811年
1821林永春起義 許尚楊良斌繼起 1824年揮反清旗 黃斗奶是1826年
張丙起義1832年 1843郭光侯起反 1853林供再反起 李石抗清1853年
1854吳磋續造亂 1888年有施九段 1862年是戴朝春 九段反於彰化縣
清治時期民變的領導人物有:蔡機功、吳球、劉卻、朱一貴、吳福生、林爽文、陳周全、楊良斌、張丙、洪協、洪紀、林恭、戴潮春、施九緞、朱蔚
★★★★★★★
參考資料
(1) 臺灣道時期
清朝康熙年間將台灣納入版圖後設立了臺廈道,與廈門共署,並同時隸屬於當時的福建省。道為清朝行政區劃之一,其地位在省與府之間,而總管廈門與臺灣的臺廈道道署設於廈門。1684年(康熙23年),臺廈道轄下設一府三縣:新港溪(今鹽水溪)以北為諸羅縣,新港溪至二仁溪之間為臺灣縣,二仁溪以南為鳳山縣
(2) 在清朝治台的212年
反抗事件層出不窮,伊能嘉矩在其著作《台灣文化志》中表示,清朝兩百餘年的統治,實際上就是「對移民叛亂的鎮壓和漫無計劃的綏撫工作的歷史」[27]。在這段期間,百姓暴動頻起,總計發生了百餘次反抗事件,其中大規模者達三、四十起,俗諺稱台灣「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在這些武裝起義或騷擾事件當中,1721年的朱一貴事件(國號永和)、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以及1862年的戴潮春事件,被稱為清朝統治下台灣的三大「叛亂案」。
(3) 朱一貴
朱一貴(Tsu It-Kuì,1690年-1722年)小名祖,福建省漳州長泰人,台灣清治時期第一次大規模民變發動人。朱一貴生於聖祖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福建省漳州府長泰縣,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隨移民潮移民臺灣,在陳璸下擔任臺廈兵備道轅門差役一職。曾以傭工、種田為生,後在鴨母寮(今高雄市內門區光興里)以養鴨為業,為人豪爽好客,有「小孟嘗」、「鴨母王」之稱(傳說他養的鴨產下的鴨蛋有2個蛋黃)。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臺灣鳯山縣縣令出缺未補,由臺灣知府王珍自攝縣政,不料王珍並未親自處理鳯山縣政事,而是令其次子處理,其次子巧立名目,橫徵暴歛,農民不從便加以拘補囚禁,造成鳯山縣農民普遍的痛苦。
[1]…
[1]…
★★★★★★★
推薦網路參考資料
推薦網路參考資料
下記3題點擊入網路看詳文.影片。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