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主報告: 嗣後上網記事 以短文 為主,配合多量圖片,感謝上天賜給我機會,能繼續完成我身為先代人應盡傳承使命心願。
(網路圖)
人生步到八十回憶錄(48)
人生經過八十歲月,回顧,日治、戰時、光復、 民主,各不同時代不同體制下生活經過,辛酸、艱苦、饑餓、容忍,強韌的台灣人無奈的往事點點滴滴,為主題來分拆,談論,做為後代參考。
★★★★★★★
溪湖民藝戲曲史(2)
布袋戲(2)
布袋戲是大陸掌中戲,布袋戲名稱,是木偶服裝如布袋,亦說木偶經常收藏於布袋內因此而得名,布袋戲自大陸傳到台灣後,因應時代的變遷、科技的發達,日久月
深,漸具台灣獨特風格,由文戲變武戲,再轉變配合新科技金光戲,後進一步躍入電視界,大約民國五十九年左右,是布袋戲最風光時代,由雲林黃俊雄師在台視演 出「雲州大儒俠」播出後轟動全台,當時電視尚用黑白播出,只播出半小時,當年電視開播不久,只有電氣行及少數先進家庭擁有電視機,播出時段街路行人稀疏,
各電氣行人潮湧進,都是為了看史艷文,尤其是所配主題歌頗受歡迎,本來布袋戲配樂由南管進為北管,後掺雜西樂並唱流行歌曲,尤其日曲台唱大風行,如「苦海 女神龍」、「孤單老人」、「冷霜子」比當紅流行歌還流行。自 布袋戲出現於電視演出受歡迎後,全台布袋戲演出方式大改變,以金光戲取代,傳統布袋戲保守重於內涵演法,金光戲是利用現代科技,以大型精緻美麗木偶配合, 幻影、變化、燈光、音響,使舞台上以金光閃閃,熱熱鬧鬧,耀眼視覺為主缺內涵的演法,觀之只感覺如科技展示埸,已失去了傳統戲劇風格。
在 民間酬神演戲,因電視出現後觀眾被它吸收,對野台戲漸離漸遠,廟宇謝神外台戲甚少有觀眾,甚至也有沒有觀眾之奇觀,為應付酬神,布袋戲不得以,以錄音方式 (音樂、口白一齊錄,一、二人就可演出),落魄到如此簡化演出地步。古早開演前就用椅橑號位,攤販、人群鬧熱滾滾廟前棚腳風光已不再,這也是時代潮流,造 成民間布袋戲如此悽涼的下場。
附錄︰台灣戲曲:布袋戲戲台(取自網路)
在布袋戲萌芽初期有所謂一人班,一個小小的戲台掛在胸前,相當的簡陋
,到布袋戲能上演整本戲碼時期,戲台也發展成美侖美奐的「彩樓」,到
金光布袋戲盛行時,用布彩繪的大型布景代替彩樓,成為演出的戲台。
傳統布袋戲使用彩樓,高寬各約四尺,深約一尺半。彩樓是用木頭精雕而 成,遠望極像一座富麗堂皇的廟宇,主要由三部份組成,上蓋、底座、屏
柱,上蓋相當於屋頂,使整個戲台不透空,上蓋以龍柱及花窗架支撐在底
座上。
花窗有 五個窗口,一般常用三個,用來表示高樓、高崖等高出地面甚多的
地方,因而有「跳窗」的演技,表示武功高強,即使如此高也可跳過,演
出時將ㄤ仔準確的從窗口丟出,要不能看到演師的手,ㄤ仔的姿勢像凌空
飛躍,不是很容易的事,厲害的師父們可從同一個窗口同時跳八個ㄤ仔。
龍柱類似廟口的龍柱,在演出時可當柱、樹等。(參見「西田社古典布袋 戲戲台‧龍柱細部雕刻(20k)」)
龍柱類似廟口的龍柱,在演出時可當柱、樹等。(參見「西田社古典布袋 戲戲台‧龍柱細部雕刻(20k)」)
在花窗底下有兩個「交關屏」(又稱加官屏),大約是在演師頭部的高度
,其將戲台區隔為左中右三部份,左右是兩個門簾,分別是出將入相,中
間則是團名。交關屏是兩片鏤雕的木板,大約可遮在頭部,演出者要躲在
交關屏後面演出才可以。(參見「西田社古典布袋戲戲台‧交關屏(26k)
」)
戲台的底座,大約在演者的胸部高度,最重要的是底座的面,稱「走馬板
」,就是ㄤ仔走路演出的地板。
當今野台布袋戲,為節省成本及避免木雕戲台受損,多已不用雕工精細的 傳統彩樓,一些著名的戲團,還發展出結構龐大的舞台,以搭配各種聲光 效果,及場景的變換
未完待續…
★★★★★★★
旅遊寫真簿:日本北海道小樽運河
小樽運河是日本 北海道 小樽市的一處地標。 1914年動工, 1923年開通。 運河沿岸排列著一排紅磚倉庫 ,是小樽市作作為日本北海道金融、經濟中心的象徵,甚至被人稱爲「北方的華爾街 」昔日運河裏曾擁擠著無數裝卸貨物的舢板。 後來由於戰爭令工業倒退,喪失了運河的工用,因此有一半長度的運河被填平作馬路使用。 如今這些倉庫建築都改成了玻璃工藝品商店 、 茶館 、 餐廳和大型商鋪。 成為了一處旅遊聖地。
北海道小樽運河結束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