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溪湖鎮耆老座談會紀實(92)湳底里﹙7﹚

耆老座談會紀實(92湳底里﹙7

湳底里7

時 間:89年5月21日(週日),下午三點至五點

地點︰湳底里龍水宮

出席耆老︰陳灶傳等16名

主持人︰李秀芳

座談內容︰產業,沙崙,教育。

葡萄園 (網路圖)

主持人:

不知道哦,比較不了解就對了,那第十三條,咱們現今主要的產業,剛剛有說了,就是葡萄為主,還有一些稻子……

眾耆老:

蔬菜啦,另外一部份種稻子。

主持人:

那現在葡萄占百分之多少呢?

陳 超:

百分之八十。

主持人:

八十哦,那剩下的二十是一些是……..

陳 超:

稻米和雜菜類。

陳慶隆:

主要是葡萄啦,剩下的雜作較少數啦,稻田、蔬菜類較少數啦。

主持人:

那其他的產業都沒有了嘛,都以農業為主嘛。

眾耆老:

農業為主啦。

楊清仁:

那工廠呢,工廠有多少工廠?

陳 超:

工廠沒有幾家。

主持人:

阿伯,今天所請教的問題已經差不多了,那再請教你們其他的問題,好不好?你們有印象就是說咱溪湖的地形哦,是不是崙仔很多,有沒有那個印象,好比說在頂庄那裡有一個崙仔,那條崙仔以前有看過嗎?

眾耆老:

有啦。

主持人:

差不多有多高?

陳樹培:

那個很高哦,我去溪湖讀書哦,爬得起來蠻高的哦。

主持人:

你去讀書要爬崙仔過……

陳樹培:

要去讀書就要爬去上面,再讓他自然的溜下來。

主持人:

那不就差不多幾米高,二、三米有嗎?

眾耆老:

不止哦。

陳振興:

這個崙仔的發起是這樣,羅厝他們就在講啦,旁邊就是一條溪啦,從羅厝竄到田的旁邊是土粉沙,那整個都是土粉沙啦,走到崙仔腳下啦,再從尾厝到四塊厝旁邊去,整個都是土和沙啦,那個一久哦,崙仔上面的土和沙都被人家拿去了,不是清沙啦,土粉沙你聽的懂嗎,就是較紅色的那種啦,我們是小孩子的時候,在大庭那邊哦,土粉沙以前很多,那裡有蛇壁啊,小小隻的,那是從土崙沙竄出來的,原本是很高啦,我看到是很高啦,那仁賢他們後面也有的樣子,也很高,那以前是在哪裡呢,現在已不記得了,那好像是在糖廠員鹿路的南邊,算是電話公司啦,南邊很明顯,一個好像是富士山。

主持人:

那座不是說人造的嗎?

陳振豊:

那不是人造的。

主持人:

天然的嗎?

陳振豊:

那我後來問起來是測量的座標在那裡,當時糖廠蓋在那裡以後,留那個座標沒有拿掉,但四周的土拿掉了。

主持人:

所以本來是天然的。

陳振豊:

那本來是整個是天然的,這是我聽人家講的啦,我想說,那這塊要做什麼,當小孩子的時候去溪湖讀書有看過,一個尖尖的,那個要經過也很陡哦,那是座標啦,是測量用的,這是我聽人家講的啦,是不是事實,我沒有把握,因為我當小孩子的時候有看過,那光復後還有哦,那慢慢的就拿掉了。

主持人:

那條崙仔那麼長又那麼高,為什麼現在會不見?

陳慶隆:

就土粉砂大家很愛啊。

主持人:

大家都拿去做什麼?

陳振豊:

土粉砂拿去填田。

陳樹培:

原早要種荷蘭豆,也是要用砂子蓋在上面。

主持人:

那咱們這邊也有種荷蘭豆囉。

眾耆老:

以前有啦。

陳振豊:

就好幾年一次多少拿一些,多少拿一些就被拿光了。

主持人:

所以慢慢不見的,那真正不見的是什麼時候?多久以前?

陳振豊:

這麼久沒有看過啦,有看過會講啦,但是你問我什麼時候,就不知不覺中不見的。

主持人:

那再問一個問題哦,為什麼溪湖做鎮長、議員、代表的都是姓楊的較多?什麼原因啊?

陳振豊:

姓楊的較有能人啦,姓陳的較沒有啦,不過姓陳的現在做總統。(眾笑聲)

陳炳燈:

這我補充一下哦,溪湖地方,姓陳和姓楊這差不多占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哦就是一些雜姓。

楊鎮長:

大概佔有百分之六、七十。

陳振豊:

這個原因我現在跟你講啦,這實在是地理環境所引起的,古早在日據時代,溪湖有一間學校叫溪湖國校,為了他們日本人的糖廠的湖南,湖南是日本的小學啦,以前叫做小學啦,那我們那時候讀的是溪湖公學校啦,之後公學校再改成國民學校,差不多我們讀的都是到那地方,但是事實上來講,現在這些比我多歲的是很少啦,因為什麼原因呢?不但交通差,從我們這裡走到那裡就要一個多小時,就當小孩子的時候,走到那裡哦不敢慢慢走,那再多一點歲數的時候,就到處說東說西,快要嚇死了,那整條路上也沒看到人咧,那早先只有這裡可以讓人家讀而已,所以學校只有一間在那裡,那我當時是跟人家去讀,是因為執行啦,那執行那當時也不是去溪湖讀咧,是住崙仔腳下的國語講習所這樣,在那裡讀兩年,才又跑去溪湖,那溪湖要升三年,他要給你考試,合格你才可以讀三年級,要是沒過的話,你就要降下來,所以這些孩子,以前實在是因為地理的環境,才會有的孩子沒有辦法到那邊去讀,它那個學校就設在溪湖啊,所以姓楊的那邊,離溪湖公學校這邊較近,像鎮長家剛好就在那裡,他們來這裡讀的時候,鎮長要是依照埔鹽鄉,你們那邊以前屬於埔鹽鄉哦,你要是去埔鹽鄉讀浸水國小也是很遠啊,那反倒是來溪湖這邊讀較近,所以第一學校設立沒多久,才設在媽厝國小,那第二個才設在湖東國小,湖東國小原本設在哪裡呢,設在後溪的員鹿路再過去沒多遠,在田中央,剛好遇到颱風就倒下來,之後才移到溪湖,爾後才從溪湖國小裡面分在那裡,最後移到現在的位置,現在這是第三處,第一溪湖,再來媽厝,再來湖東,後來光復之後才又增加一間湖西和湖南,那湖南小學在日據時期,台灣人要讀不可能啦,除非你整個家族全部講日語啦,比如說李光垂啦、春木啦,他們那些也是跑去那裡讀啦,所以這是以前教育的雙規制,所以在以前那個環境哦,我實在覺得很幸福啦,好在當時我可以去讀,不然我現在也是不認識字,所以這個情形就是咱們這裡,不是沒有出能人,說到頂庄啦,我現在說一個姓黃的,黃啟書。

參考資料(1)

照片黃啟書先生

黃啟書先生小檔案︰

明治11年生於崙仔腳。明治27年經營雜貨商,31年油製造業,大正8年擔任溪湖農業公會評議員,10年溪湖庄協議會員,第35保保正,15年信用合作社評定委員,昭和6年溪湖信用合作社專務理事。

資料依據︰ (題名:;頁碼:[300];出版年:昭和8[1933];出版者:林進發;出版地:臺北市;書刊作者:林進發編著;書刊名:臺灣官紳年鑑;作者)

這個以前是媽厝國小第一任的家長會長,那他的孩子是一位叫興隆,興隆在台中一中的時候,二年就跳到四年,日本時代台中一中的時候會跳年咧,那他四年是普考及格的,也有人才啦,但是教育哦,就當時的這些環境較差,不是說地方沒有能人,因為在這樣差的交通環境之下,所以咱們會失學的人很多,以前就是這個原因,再來是農業社會,實在是咱們這裡的人經濟上較差啦,以前是只有靠種田啦,以前是種芥菜,家家戶戶都要做事,也需要囝仔工,以前回來的時候要養牛咧,也要牽牛去養,那去到田裡也要割草一樣,這以前農業社會,實在是和現在的苦不能比啦,這就是我說為什麼都是他們那邊出能人的道理,這是他們得到那個地理,在那裡方便就學,在溪湖湖仔內啦,就是大突里,那一帶也是很早就送子弟去日本讀書,所以他們那邊有這樣的教育機會,這是原因啦。(註:陳振豐校長部分因出國至日本,因此尚未校稿)

參考資料(2)

放牛的日子

飼牛囝仔(網路圖)

農家子弟從小就必須從事各種不相同的活兒:牽牛吃草、煮飯、帶小孩、割蕃薯葉、煮蕃薯葉餵豬;農忙犁田的時候,搬土堆砌田埂;插秧的時候,剷秧苗、負責搬運和供應;挲草時,跪在泥土上、割稻時,下田割稻、撿稻穗,腰彎得像要斷了一樣酸楚;曬穀時負責看守,不停地用穀耙翻來翻去,碰到西北雨來襲時,十萬火急的

童年時光最親密的玩伴就是水牛,最大的休閒算是牽牛吃草。做一個「牧童」,俗稱「飼牛囝仔」,小時候若做事不勤快,長輩總會說:「長大後去『拾牛糞』」。

其實在田野上放牛,是一件逍遙自在的事。在很小的年紀,就必須牽牛到草埔或河邊吃草。趁牛吃草的同時,飼牛囝仔會成群結黨,大伙在田野焢土窯、奔跑,玩泥巴,有時脫光衣服,跳入河溝戲水、捕魚、打水仗。當夕陽西下,才牽著沒吃飽的牛回家,此時必遭一頓責罵。

牛既有功於人,我們必須要飲水思源,除了給牠溫飽外,死後也不敢吃牠。人若不知感恩,反過來吃牛肉,是最缺德的。雖不致遭天譴,但對自己良心也過意不去。於是農家忌吃牛肉,連死後也要安葬牠。但現在我們這一代,已經沒有這項禁忌,街坊到處是牛排或牛肉麵的招牌,對於農業社會不吃牛肉的禁忌已經淡薄了。

網路圖

牛既有功於人,死後也不敢吃牠,於是農家忌吃牛肉,連死後也要安葬牠。

主持人:

所以教育很重要。

陳振豊:

對啊,教育很重要。

未完待續

下回訪問湳底里耆老們(8)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