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溪湖鎮耆老座談會紀實(67)中山里(2)

溪湖鎮耆老座談會紀實(67中山里(2)

三山國王綜合故事

網路圖

(廣東)揭西縣三山國王祖廟

三山國王(取材自網路)

位於(廣東)揭西縣城西南3公里處的玉峰東北麓,有一座三山國王祖廟。祖廟後倚青山,前臨榕江南河,山青水碧,青松翠綠,風景如畫。每當農曆2月25日,揭西鄉鎮就會像過節一般沸騰起來,這一天是民間神祗“三山國王”的生日,俗稱“國王生”。天色未亮,村民早已梳洗完畢,待日頭升起,備齊祭祀物品,向當地三山國王廟宇涌去,進行一年之中對三山國王最隆重的祭拜。

有趣的是,在潮汕各地,“三山國王”還扮演“地頭爺”的角色,村民有兒女新生或親人病故,都進廟向國王稟報,就好比現代社會登記或登出戶口。

“三山國王”得名于揭西縣河婆鎮聳立的三座大山:獨山、明山和巾山。隋初,三座大山出現神跡,當地人便在巾山之麓建廟奉祀此三山之神,“三位神人鎮三山”的説法由此傳開。到了唐朝,三山神成為當地山神,潮汕人對三山神普遍頂禮膜拜,每年都要定期祭祀三山神,祈禱神靈禳災納福。

到了北宋宋太宗徵太原時,在城下見金甲神三人,操戈駛馬,衝鋒在前;宋軍凱旋後,觀三金甲神在城上,有人以潮州三山神奏告太宗,宋太宗遂“詔封明山為清化盛德報國王、巾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宏應豐國王”,自此三山神便被統稱為“三山國王”;到了仁宗年間,“三山國王”經皇封,再提升為 國家神。

明、清以後,三山國王的香火隨粵東移民被帶往鄰近省市,後又漂洋過海,傳到臺灣及東南亞各地。早期粵民移居臺灣,面臨著天氣惡劣、工具簡陋等重重困難,為了戰勝風浪、成功渡臺,渡海的粵民帶上故鄉三山國王神的香火作為“護身符”。後來,粵民在臺灣紮根並建神廟奉祀三山國王。

去年10月份,南方日報記者有幸隨廣東三山國王祖廟會香祈福交流團赴臺灣開展祈福活動,受到臺灣三山國王宮廟聯合會及各界人士熱情歡迎。三山國王祖廟神尊繞境會香途經臺灣屏東、嘉義、彰化、豐原、宜蘭等五地鄉鎮市,祖鸞駕所經之處,香案設立,民眾敬備鮮花素果,奉香接駕。如今,三山國王承載了粵臺兩岸深不可分的緣分,成為粵民渡臺墾荒、生存發展的歷史印記。

為進一步加強兩岸的交流,廣東揭陽擬投資5億元人民幣興建三山國王祖廟,花5到10年時間把祖廟建設成集宗教、旅遊、休閒于一體的世界級旅遊勝地。

編輯:薛白璐

溪湖霖肇宮 (點入網路)

座落于彰化縣溪湖鎮中山里大溪路一段六三六號荷婆崙霖肇宮係奉祀廣東祖廟「封三山國王」之古廟也。
本廟之緣起乃于明神宗萬曆十四年(歲次丙戍年)間為廣東省揭陽縣弟子馬義雄、周偷森二人,自故鄉佩帶霖田廟「敕封三山國王」香火來臺

溪湖「霖肇宮」1(網路圖)

溪湖「霖肇宮」2(網路圖)

溪湖「霖肇宮」台灣最古老的三山國王廟

明朝末年鄭成功曾帶領眾多福建、廣東兩地的部將到台灣,一方面是為了抗清,一方面也從事墾殖,以厚植實力。清朝以後,仍然有許多的民眾不顧清廷的渡海禁令,大量移民來台。當時許多客家人也隨著這股移民潮遷到台灣,他們所到之處紛紛建三山國王廟供奉祭祀。

根據1958年民俗學家劉枝萬的一次調查,台灣共有124座三山國王廟,在全島被統計的87種奉祀於兩個縣市以上的廟宇中,排名第七。但是,由於廟宇遍布偏遠的鄉村,又一直處於毀壞、重修和新建的變動中,要完整的進行數量統計並不容易。

歷史學家陳春聲根據各種調查資料互相校正核對(民85年),發現台灣的三山國王廟當在170座左右,詳列於附表一。除了這些以三山國王為主神的廟外,還有很多主祭其他神明的廟宇也配祀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廟分布在台北、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東部地區從宜蘭、花蓮到台東都有分布。只有桃園和澎湖例外。分布較多的地區為宜蘭、屏東、彰化、新竹四縣,都是明、清時期客家移民的重鎮。其中又以宜蘭縣境內的三山國王廟最多,共有31座

不過各地的三山國王廟名稱,有的以其他稱之。例如位於彰化縣溪湖的「霖肇宮」、台北縣新莊的「廣福宮」……等。據黃榮洛(民80年)考證台灣最古老的三山國王廟,是位於彰化縣溪湖鎮中山里大溪路的「霖肇宮」,於明萬曆十四年(1586)創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了。

霖肇宮供奉三山國王的由來

【記者江健男/溪湖報導】被視為粵籍客家人守護神的三山國王廟,彰化縣多達18座,其中創建年代最早的是溪湖鎮東郊「荷婆崙霖肇宮」,相傳始建於明朝萬曆15年,距今已有422年之久。

霖肇宮供奉三山國王的由來有一段故事

地方耆老口耳相傳直指明朝萬曆14年 (1586年)大陸廣東揭陽縣農民馬義雄、周榆森相偕東渡台灣採集野生蓮子、芡實及薏苡,他們從鹿港登岸,走到溪湖鎮霖肇宮現址,發現一大片沼澤長滿蓮花,寬衣涉水採集後,他們從老家揭陽縣河婆鎮三山國王霖田祖廟帶來的香火,卻遺忘在池畔土丘樹林裡。

兩名農民滿載蓮子、芡實,急忙返鄉出售,沼澤附近人家入夜發現土丘樹林內發出光芒,發現正是三山國王廟香火袋,即奉為三山國王神明供奉,翌年又以竹架、茅草搭建小廟奉祀膜拜,並依河婆鎮地名稱呼此荷池環繞的土丘為荷婆崙,廟宇並取名霖肇宮,以紀念肇始於霖田祖廟。

台湾的三山國王文化,是粤民渡海墾荒、定居、發展的歷史印記。

移民渡海墾荒(網路圖)

潮汕自明清以來,人口大增,人多地少,自然就向外播遷。由于地理關係,自明、清及至民國,搬遷台湾的移民為数不少,因為當時台湾尚有大片地方未開發,這些移民們就親招友到達這些山陬之地,墾植荒地、构築水利,開闢田園。在辛苦創業的同時,他們帶去了故鄉的神明三山國王的“香灰符”作為精神支柱,戰勝種種自然災害,逐步站穩脚跟,成家立業。他們把荒蕪的森林和大片的荒野開發成良田沃野之後,不忘對三山國王建宫立廟,一般先由个人奉祀發展到全村、鄰里集体奉祀。當他們離開原地到别處創業時,又將三山國王香火帶到新的移民地,世代相傳,逐漸繁衍發展。據台湾學者楊國鑫先生所寫“彰化縣霖肇宫的由來”所述:明神宗萬歷十四年(1586),廣東揭陽縣弟子馬義雄、周榆森二人恭帶故鄉霖田祖廟“三山國王”香火來台,于鹿仔港登岸,轉抵本廟現址開基,顯化濟世,即以故鄉河婆之名相諧音,取名“荷婆崙”,兼取本廟前“溪湖”之中,天然出產蓮“荷”芡實之特色及廟地一小山崙,“霖肇宫”也寓霖田祖廟來台肇跡之宫。至今400多年了,比荷蘭人及西班牙人來台還要早,也在鄭成功來台之前。 算是台湾第一批移民。該廟也是台湾首座三山國王廟。400多年來,由于霖肇宫的影響、傳播,以及以後一批批潮汕移民帶去三山國王香火廣為傳播,如今已經遍佈市、縣各地,總數已有400餘宫廟。(注册的有260多座,加上新建未注册的,一共約在400多座。)

「霞盃勝地讖文」石碑(網路圖)

目前廟中古物僅存正殿神龕上高懸道光二十八年嶺南弟子所獻之「鼎峙英靈」匾及廟後涼亭內道光十五年知邑事楊桂森數度探堪地輿思有以致之,「霞盃勝地讖文」石碑,上以篆文刻有「前有濠、後右阿、水西流、安樂窩」描述荷婆崙當時的地理形勢。

當時粵籍移民來溪湖地區的三山國王信徒越來越多,12年後信眾集資首次大翻修霖肇宮,相傳當時信眾特地從揭陽縣河婆鎮聘請木雕師傅來到此地雕塑巾山、明山、獨山3座神像,還從河婆鎮霖田宮請來1把「驅邪押煞七星寶劍」送給霖肇宮當鎮宮寶物。

出處: 溪湖霖肇宮,彰縣三山國王廟鼻祖 - 八卦縣市 非看不可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500changhua/2737943#ixzz1cQAE44f5

三山國王祭奠-影音片7,27分(點入網路)

附錄︰台中州士紳

李聲洲
(網路圖)

住所:台中廳馬芝堡三塊厝庄248番戶
台中州員林郡溪湖庄字三塊厝
(大正九年十月一日地名變更)
經歷:
鹿港辨務署第十二區庄長 1897
三塊厝區長 1899
埔鹽區長 1904
員林郡鹽埔庄長

特殊事蹟:
1911年紳章


資料出處:
連雅堂序:人文薈萃, (中文) 1921/07/20 P.263
台灣總督府:台灣列紳傳, (中文) 1916/04/20 P.179

碩彥節:清及日據時期之「賢達縉紳」收楊集、李聲洲、楊永慶等三人。

三山國王綜合故事結束。

下次訪問東溪里耆老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