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溪湖鎮耆老座談會紀實(62)河東里5 (竹頭仔2)

溪湖鎮耆老座談會紀實(62)河東里5 (竹頭仔2)

河東里

彰化縣溪湖鎮湖仔內敦素公派下楊姓族群移墾歷程調查研究

15.寺廟︰

無。

16.各房奉祀之神明

雷府千歲︰從大突頭帶回來的,田中央也有拜雷府千歲,這是竹頭仔的公神。擲筊選出頭家爐主輪流奉祀的。

~ 神明由來& 記錄區~-雷府千歲的由來及發源地(祖廟) 點入網路

200971清初時期,航行於台、閩兩地商船,在航海中常遇風浪與海寇之侵犯,乃於船上奉祀神明保佑平安,以解患難,在許多商船中,有奉祀雷府大將爺神像 ...

雷府千歲(網路圖)

清水祖師︰戊戍年大水災楊木老先生檢到的,屬於楊新出老先生他們家族私人奉祀的。

17.戲曲與武館

竹頭仔車鼓陣(八音吹?)︰車鼓陣是在送媽祖的,人數約有十多人,雙丑雙旦、一個扶犁、一個當牛、一個演婆加上吹笛的約有十多人。訪問者問楊新出老先生,今年有五方陣出現,他說不知道這個陣頭。

18.教堂

無。

19.私塾

楊英攸先生的叔公祖楊木有在教漢學,教自己庄內的小孩而已

說明事項︰「楊黃老先生」黃仔叔公祖,老樹的父親,他認識的比較深、比較會解釋,但沒有出來教書。他也當過雷府千歲(楊英攸先生都稱為雷神爺公)的筆生。

20.學校

溪湖國小:光華里

湖西國小:大突里

學區先是溪湖國小(前身為溪湖公學校)後來改湖西國小,因小孩上下學需走經溝圳較深的路,比較危險,僅上一年後就再轉回溪湖國小

21.行政機關

無。

22.交通設施

沒有路。

說明︰我小時候的竹頭仔是沒有路的,都是走溝岸,車沒辦法過,只有人能通過而已。我記得十九歲到會社(註:即今之溪湖糖廠。)工作時,都是走溝岸,冬天的時候走到會社上班,都是一身汗,因為害怕,因為人家都會傳說,溪邊在天黑都會有歹物(惡靈)出來,那時到會社都是早上六點交換班,所以天沒亮就要出門了,下班時天也是都黑了,所以沒賺是沒錢,但要賺的話卻是快怕得要死。

楊新出先生的小兒子楊英攸先生說,他唸溪湖國小時,走到學校一趟的行程約三公里,大概要走一個小時,那時候放學時,都很羨慕住在溪湖街上的小朋友,因為他們都還沒走出校門,住街上的同學就已經在吃飯了,而我們則開始要回家,回家的路途則是感覺很遙遠,晚上黑漆漆,冬天又冷得要死,路又很難走,路上面有牛車輪溝,遇雨天常常滑倒,弄得全身都是泥,由於正路太難走,學生都會去走田埂路或溝岸路。

那時候都是牛車在走正路,溪湖街上有好幾家的牛車店,都在阿公厝六角印打鐵舖那附近,大概有好幾家,當時那附近都是賣農具的店家比較多,至於車店地名由來是不是因為做牛車的緣故,就不清楚了,因為車店那時並沒有牛車店。

牛車(網路圖)

楊英攸先生的太太說剛嫁到竹頭仔時,覺得竹頭仔像迷宮,且非常偏僻,常會迷路,後來有人教她說,從溪湖街上要到竹頭時,通通左轉就對了,要出竹頭仔去到街上時,則通通右轉就對了。這是二十五年前的情形,可見以前更糟糕,聽婆婆說更早以前要騎腳踏車載番茄和韭菜花去街上賣,那個路很難騎腳踏車,扶手都很難扶好,因為有牛車輪溝。

現在道路重劃,就完全不同了。

重劃後往竹頭仔產業道路

23.主要產業(以清末、日據、光復初期、現今為四大期間)

清領時期︰

農業。

備註說明︰沒聽老一輩的說起,不清楚。

日據時期︰

農業。

剛搬回去時,溪埔沒有可供耕種的地,在沒被割走的坪頂加減找些地方來種些東西,通常都是種蕃薯和花生二種,那時候都吃蕃薯簽,沒有米飯可以吃。

後來溪埔慢慢有發草起來,才開始種番薯,種的時候也要用草遮蔭,不然也會被曬死。

會社設立後,有人到會社工作,像楊新出老先生就是一例,他在會社做了二十幾年,做到退休。竹頭仔也有配合會社種甘蔗。

光復初期︰

農業。

光復後有水利灌溉才可以種稻米,之前沒有水利灌溉,甚麼都種不起來,只有少數私人開渠引水灌溉,才種有少量的稻米。

慢慢的在農作方面也有轉作蔬菜,竹頭仔到民國50年左右才有電,可點燈。

現今︰

農業,工廠零星

近二、三十年轉變為工商業社會,竹頭仔的人才又紛紛搬出去外地謀生。以彰化、台北、高雄等都會區為主,年輕一代就學並移民國外的也有。

24.重要歲時節俗記錄表

農曆22日福德正神千秋紀念日︰配合湖仔內二月二迎福德正神暨大王公遶境慶典活動(詳細內容請參照迎神/進香】調查表A1-1-1-90022401)

農曆 3 月23日福安宮媽祖生︰屬於福安宮的信仰圈。

農曆 6 24日雷府王爺(雷神)千秋日︰竹頭仔的神明生。

清水祖師︰楊新出家族私人奉祀,並無特別的祭祀日。

25.神話傳說

、戊戍年大水災要我的阿公他們在說才會知道,因為那時我的爸爸還是小孩子,怎麼會知道呢?他們說戊戍年崩溪看了會怕,因為水都是倒頭滾,一下子都是好幾分地陷下去,人若站在邊上,也都會被捲下去,他們都說是一條滾蛟龍在翻滾,才會這樣。也有聽過割溪前,神明有指定,晚間神火閃過的地方就是要開溪的地方。

乙、以前竹頭仔小孩的童謠:「六月二十四,竹頭仔扮大戲,車店作公忌

26.重要史(古)蹟、文物、五營、避邪物

有看過古契約書,但是否還有保留,不清楚。

28.藝人/僧道/產婆/媒婆受訪者

喪葬(禮生)庄內親族老一輩的過來幫忙。

僧道︰師公就是叫內四塊厝的振仔來。

媒婆︰話能說的就能當媒人,聰仔的父親,楊丕就是個媒人。

產婆︰都是庄內有經驗的老婦人幫忙接生。

參考資料

蠻荒的華崙地區(取材於網路)

蔡其常先生,西元1920年出生

對於華崙地區的地方事務與社會變遷歷程,都有深刻的體認,因此藉機前往訪談。

蔡其常先生談到,在滿清時期,華崙地區景色十分荒涼,時常有土匪出沒,搶人財物、奪人牲畜,百姓生活很不安定;另外,交 通、溉灌、排水設施缺乏,水災、旱災頻仍,挖仔地區初期才一、二十戶,崙仔腳是當時最大的庄頭。日本領台期間,對土匪進行掃盪,歷經十多年,土匪消失,治安較平靜;並進行交通、排水、溉灌等基礎建設,改善村民的生活,華崙地區才漸漸發展成現在的規模。

二溪路的修築
二溪路木麻黃路樹群(網路圖)

昭和三年,開挖鐵路旁的排水溝,並修築二溪路和溪湖橋。「二溪路」是溪湖到二林的主要幹道,原本下雨時路面泥濘不堪,平時少有人經過。昭和六年,日本計畫發 起推廣糖業農業,鼓勵台灣種植甘蔗製糖。二林地區廣植甘蔗,為方便運送甘蔗到糖廠,於是將二溪路加以拓寬,並且修築「溪湖橋」,以利運送甘蔗車輛出入。

橫渡大水溪
早期無堤防的濁水溪(網路圖)

「舊 濁水溪」俗稱「大水溪」,是華崙社區與溪湖相隔的界限,原本是普通的小溪流,在戊戌年發生大水災,濁水溪河道由萬興西側一度遷移到此。在「溪湖橋」尚未修 築前,村民進出都必須徒手涉水過溪,大水溪溪水湍急,河裡的沙土常移來移去,十分危險。村民在涉水時,會沿著行走過的路徑,邊走邊插菅芒桿,叫做「插 青」。村民循著「插青」前進,避開流沙、急流與坑洞,就能夠平安的渡過。直到蔡其常先生十多歲時,修築過一座木橋,到昭和六年修築二溪路與溪湖橋,華崙到 溪湖的交通才變得方便。

最早的三台車

道路與橋樑 修畢初期,二林、溪湖地區只有一台腳踏車、一台摩托車、和一台汽車。二林「洪仔和尚」較有資力,他買了一台汽車當公共巴士,車上總是載著一二十人,經過狹窄的木橋出入溪湖,這情形很有趣。

挖仔陳宗道,買一台英國製的腳踏車,像是鋁製的,村民都很好奇兩個輪子怎麼能跑?

溪湖陳萬居到日本留過學,回台以後當公共 醫師,他有一部摩托車,是日本製造的,往來各個庄頭幫人看病,村子裡的狗聽到摩托車聲,群起而吠,令人毛骨悚然,至今印象還十分深刻。當時,雖然生活困苦,但民生需求簡單,只要有一部腳踏車可以騎,就算是很高級的享受。

河東里竹頭仔訪問結束。

下回訪問河東里外四塊厝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