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4日 星期六

溪湖鎮耆老座談會紀實(43)受訪耆老大竹里楊永輝等10人





溪湖鎮耆老座談會紀實(43)

大竹里 訪問日期:民國895 24日上午10點半
地點︰大竹里土地公廟
出席耆老︰楊番薯、楊永輝、楊 萬、陳昆培、陳 萬、何吳麵、楊 嫌、楊進慶、
恊、徐江炳
主持人︰李秀芳
座談內容(2)

楊進慶: 大竹里陣頭,民國三十八年左右,光復後,日本時代有獅陣,光復後是庄內揍熱鬧。那個時候只有拳頭館,光復後才有獅陣,武館是振興館,南館差不多十幾年前就無啦,四、五年前開始一些年青人在慶安宮學大鼓。

參考資料︰

大鼓
大鼓基本構造:
鼓身:以台灣產的楠木為材料,依鼓面直徑取材,並經過乾燥處理,以免變形。
鼓膜:以台灣水牛皮為材料(黃牛皮音質較脆,但不耐打;水牛皮韌性較足,音質較為低沈渾厚。),然後依序以熱水、冷水加以浸泡,之後再剃牛皮、去脂肪層至一公分左右,並打洞、串麻釘子,使之成形。
鼓釘:將鼓皮安裝在鼓身之上,並用鼓釘固定。
鼓架:用於放置鼓之用,由於鼓架較大,故需合兩人之力共同推動。
環扣:有美麗的花紋裝飾以及一鐵環,主要用於固定大鼓於鼓架之上。
中港大鼓﹙點入網路﹚
1 分鐘 - 2009623- 上傳者:impreza2311
youtube.com
戰鼓Lion Dance Drum 醒獅鼓舞 ﹙點入網路﹚
3
分鐘 - 2010831 - 上傳者:a9700712
龍獅武術隊/彰化王功龍獅團/台中永義龍獅團/台中紘日龍獅團/台灣員林飛鴻龍獅團 ... 戰鼓獅鼓打鼓擊鼓日本鼓鬼太鼓taiko 日本長野縣飯田市人形劇鼓太郎團體鼓大鼓鼓藝文化 ...

楊永輝: 以前有一個沙崙,後壁田有一個沙崙,那裡是空地,全部是長一片菅草,原本那裡好像也是墓地,之前我在唸書的時候,現在的二溪路北邊,是以前溪湖公學校,以南就是菅草和田地,糖廠有一條鐵路往那裡過,溪湖街仔以前店是竹筒仔厝無幾間。

主持人: 阿伯你說的是日本時代麼?你幾歲?

楊永輝: 我是民前一年生的,今年九十歲,那個時候我七、八歲去唸書所以才會知道。

楊清仁: 有沒有聽過黑面和白面的,驪說有人從那裡通過,就會搶別人的東西,怕被人認出來,臉畫黑面還有白臉。

楊永輝: 是曾聽說過有一個紅軍仔,不時出來搶劫,那是一個隊名,組一隊,有一個土匪首領,不是會出來搶劫,所以庄才會用竹圍圍起來。

主持人: 糖廠,聽說有很多西工,都會去街上的菜店,常常與人家打架,然後有「大杉」出來修理他們,最後才有街頂拚尾的情形。

協: 日本時代糖廠在建設時,「西工」有台北人、台灣的工人,也有日本工程師來,來這裡出門的時候,帶一支兩尺長的刀,台北人來住在劉厝那邊工廠內的搭寮睡覺,晚上都會去菜店,打架,互相撕殺的人很多。

西工常用地下足袋(工作靴)

楊永輝: 所謂街頂拚街尾,當時有一句流行語「街頂靠大杉,街尾靠煙筒」,像媽祖生日時,那一天在請媽祖迎晚燈,分南北派,分街頂和街尾,大家就這樣子相拚,四處去請陣頭、藝閣,一年一次,最少有三天,都是晚時迎的,只有晚時大家在迎熱鬧而以。
街頂街尾如何分,那是街路那邊的事,怎麼樣分我是不曉的,就只知道有記憶時,大家這樣在相拚,拚誰熱鬧,誰花較多錢而已。
街頂靠大杉,意思是說街頂有一戶人家,叫大杉,他在日本時代當保正,現在的里長,他當頭指揮,街尾靠煙筒,煙筒就是靠糖廠做工的人剛開始,街尾靠大竹圍的保正楊斗,他家在現在的平和街開雜貨店(萬全公司),後來不得已糖廠的人才出來指揮,想說街頂拚成這樣子,街尾就糖廠當頭。
糖廠員工一樣請陣頭,街尾的人就會靠街尾,相拚何時開始,這已經記不住了,戰爭前就沒有了,差不多昭和十、十一年(1936年)就沒有了。當時政府出面阻止,阻止吵架,花錢。
參考資料
陣頭分為文陣和武陣,文陣有車鼓、桃花過渡、牛犁、布馬、踩腳蹻、大鼓陣、病囝歌、十八摸等,武陣有宋江陣、八家將、獅陣、龍陣、七爺八爺等。


牛犁歌
頭戴竹笠喂,遮日頭啊喂,
手牽著犁兄喂,行到水田頭,奈噯唷犁兄喂,
日曝汗愈流,大家合力啊,來打拼噯唷喂,
奈噯唷里都犁兄唉,日曝汗愈流,大家來打拼,噯唷喂

腳踏水車喂,在水門啊喂,
手牽著犁妹喂,透早天未光,奈噯唷犁妹喂,
水冰透心腸,大家合力啊,來打拼噯唷喂,
奈噯唷里都犁妹唉,水冰透心腸,大家來打拼,噯唷喂

手扶牛耙喂,來鋤田啊喂,
我勸著犁兄喂,毋通叫艱苦,奈噯唷犁兄喂,
為著顧三餐,大家合力啊,來打拼噯唷喂,
奈噯唷里都犁兄唉,為著顧三餐,大家來打拼,噯唷喂


牛犁歌陣配角
 牛犁陣的基本角色十分簡單,即地主、佃農與牛。扮演地主(田 頭家)的人會在嘴邊貼上鬍子、手裏拿著煙筒,佃農則包括了牽牛的農夫(犁兄)、推著牛屁股的農婦(犁妹)、拿著牛犁的人 ,牛也是由人所假扮。此外,還有拿著鋤頭的丑角與手持絲巾的 旦角。
  和民俗藝術之的關係,過去,無論是漢族或山胞,都有許多人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也不認識字,他們就靠著民歌、說唱、戲劇的代代相傳,了解了風俗習慣、典禮儀式、仁義道德等,因此民曲藝可以說是一個民族以長久史創作出來的民俗文化,對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根源有決定性的價值。
  陣頭的各種表演裡,從音樂結構來看是原始、簡陃而反覆不停,從舞蹈姿態來析也相當簡單而樸拙,但先民的風俗習慣,典禮儀式都盡在其中。gg.gif (2487 bytes)

孩童張開口大打呵欠的畫面,充滿趣味。

大人們將孩童打扮成民間故事裡的人物,坐在車上,廟會遊行時,是最搶眼最可愛的隊伍。但是,因為遊行時,太陽曝曬,再加上穿著一身古裝,對年幼的孩童非常辛苦。圖中藝閣隊伍等候在廟前準備遊行時,攝影師捕捉到孩童張開口大打呵欠的畫面,充滿趣味。

人力抬藝閣
牛車上藝閣

主持人: 聽說那時候發落插甘蔗的人,是不是原料委員﹖

何肖銀:那個是總代,有北勢尾的老平(楊平),和大突頭的臭發(楊發),最早是他們兩個,我們這邊插甘蔗都是找他們兩個人。

長: 我們大竹里的產業,目前種蔥、韭菜花、哈密瓜、種稻是大部分,大竹里種田的人少,大竹里有二十五鄰,在地人才八鄰,才有種田,現在少年仔都在工作(吃頭路),大竹里種田的人少,種稻占的比例,差不多40%,其他的60%,外地人有十七鄰都做商意和在外面工作。

主持人: 阿公厝那邊是不是也有沙崙?阿伯我們這邊沙崙很多,是什麼時候才慢慢不見的?

楊永輝: 阿公厝那邊也有沙崙,阿公厝的沙崙在西邊,沙崙是慢慢不見的,大家從田邊慢慢的開墾,林投被挖起來,地質就會變,風吹沙就會飛走,以前糖廠北邊的沙崙,要是剉蕃薯簽,都那到沙崙那裡曬,糖廠建設鐵路,沙崙旁邊稻田的人也會慢慢往打挖沙崙的沙,慢慢的侵占,使田地慢慢變大,沙崙什麼時候不見也不曉的,那邊有在缺沙土的,就會去挖,慢慢打平,成為人家的田地,不然的話,都是沙崙。

大竹里耆老口述歷史結束

下次訪問湖西里耆老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