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

談「戊戌年大水」,「八七水災」,「八八水災」(3)


【八八水災】愛心捐款物資 管道彙整

重點新聞剪報

抗H1N1新利器 病毒崩噴器月底上市

內閣改組比小幅大一點?劉揆口風緊

「總統你錯了」災民當面嗆未頒緊急命令

達賴和單國璽對談 信眾太多進不去

達賴訪台六天 達賴基金會全額負擔費用

星雲批達賴 不該來台

規模7強震 印尼33死數千人撤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

★★★★★★★

談「戊戌年大水,「八七水災」,「八八水災」(3)

1898年(戊戌年)大水災綜合篇

本單元是蒐集戊戌年大水各方面傳說資料整理為綜合篇供為參考

入墾者與天災苦鬥 (七十年見聞記)

日治初期發生恐怖的戊戌年大水災189886日至8日三天三夜,加為濁水溪的支流清水溪,上游的草嶺潭潰決所造成的,猛獸般的洪水流路北移,使東螺溪成為濁水溪下游主流,後人叫做舊濁水溪。

暴風雨襲擊中北部,各地災情慘重,台中縣死亡九十五人,連縣廳、郵局、兵營也破損嚴重。湖仔內墾民以「戊戌年大水災」之名,永遠銘刻於心。

其慘害自幼耳聞長輩口述;

連連三天,黑雲罩蓋天空,暗無天日的大地,狂風大作,如天破般的傾盆大雨,滂沱不斷,如世界末日來臨,恐怖感充滿人間,溪水暴漲,沼澤被淹沒,洪水侵吞田園,四周宛如,汪洋大海,加濁水溪本流,提岸崩潰,洶湧滾滾的濁水,滲雜沙石淹蓋村庄,低地的竹頭仔庄,只見竹圍的竹尾在洪水中搖晃。

狂風暴雨,像世界末日橫掃人間,滾滾濁水,如千軍萬馬沸騰大地,

一夜之間,快樂天堂成阿鼻地獄,一日之隔,天倫之樂變永隔人間,

五谷流失,稻麥雜谷被吞失蹤影,六畜淹沒,牛流失豬沒雞犬不寧,

大地巨變,河流改道橋斷崙移位,人間慘情,茫然仰天徒嘆奈何天。

幸得親堂協力,將竹頭仔的災區親堂,人畜安置高處避難,減輕人畜傷亡。受此水災竹頭仔庄,全庄家財流失,牲畜隨水漂流,田園被淹蓋,一夜之間,地形大變,溪流移西約三百公尺(原溪流域在,外四塊庄河東路西邊,現尚稱溪底園、溪底田都是當時溪的流域,現在也可見出有明顯的地段落差。),原沙崙消失,處處隆起,淤沙形成的新沙丘。

全庄毀滅的竹頭仔楊姓墾民,多數移居他處。

水災後移居情形如下:

士琴公派下移居溪湖、埔鹽。

士丕公、文德公派下移居角樹腳。

方意公、士代公派下移居車店。

文保公、文閏公派下移居投奪頭。

仁澤公、文吉公派下移居山寮。

只少數在原地重整家圍,因此原初墾時的大集落處「竹頭仔庄」失去早期的熱鬧基地氣氛。

三叔公記述 2001/7月

竹頭仔萬善祠



台灣光復初期民國四十年代,阿狂厝楊姓大農戶持有竹頭仔與草埔境界耕地,發現許多已化成白骨的骨骸,據說其數約近百,地主雇人將耕地澈底翻掘,將骨骸撿收另擇地遷葬,並在耕地祭拜此無主亡魂,附近農民也備祭品讚助陪祭,祈福,並為安撫此無主亡靈,地主在耕地就地建立小廟祭祀,地點是竹頭仔與草埔中間。


據當地民眾猜測,上記骨骸有可能戊戍年大水災時,由上遊漂流下來與當地的受難者,災後無人認屍而被埋葬在一處。

1898戊戍年大水災造成,地形變動濁水溪西移、原溪位,因上流護岸崩坍,被大量滾滾下來沙土淹蓋,形成一遍沙埔荒野,原有沙崙多數隨大水流失,剩下竹頭仔村落一座大沙崙,及外四塊厝一條沙崙脈(現尚有崙跡可稽),溪埔後來被開墾,移除流木,搬石除草、剷平,造耕地,初期只能畑作拈甘藷、種土豆,後來數度開發水利設施,能普遍引入圳水後,漸漸改作配合糖廠插甘蔗、播稻等農作物,光復後農地經重劃後,元沙埔園現形成一遍良田。

溪湖地區耆老口述戊戌年大水災

頂寮人談戊戌年大水災;

巫喜諒口述:戊戌年大水災就是王宮(正名巫舜雄)的阿嬤,她是河東車店人被大水流去,跟一條蛇一起抱著一根大木,才嫁來頂寮,那是已經一百多年前的事了。

巫甘泉口述:在溪州三條圳曾聽一位老伙在說,那不是下雨而已,土攏一直呂蹋陷下去。

巫有禮口述:我曾聽我的媽媽說,晚上大約十一點多經過,之前溪要移的時候,二溪岸有一戔一戔的火閃過,像有神明拍示一樣,火經過那裏,溪就開到那裏,歷史就是這樣來。

竹頭仔人士楊英攸口述︰

戊戍年大水災要我的阿公他們在說才會知道,因為那時我的爸爸還是小孩子,怎麼會知道呢?他們說戊戍年崩溪看了會怕,因為水都是倒頭滾,一下子都是好幾分地陷下去,人若站在邊上,也都會被捲下去,他們都說是一條滾蛟龍在翻滾,才會這樣。也有聽過割溪前,神明有指定,晚間神火閃過的地方就是要開溪的地方。

聽老一輩的說,我們是因戊戍年

大水災從竹頭仔搬到內四塊厝的,民國十二、三年搬回去的時候,西邊有個沙崙仔很高,約有二、三十公尺高,很長,後來不知不覺的就不見了,只剩下一個小沙崙仔。

坪頂上面都是沙地,聚落的所在地,沒有湳窟。

那條溪就是沙崙到代馬中間那條。因為水水災河床刮沙刮深向代馬那邊,這邊才積起溪埔,才有人耕種,剛開始時溪埔都沒有發草,只有一些砂子和石頭仔,坪頂人家若有欠用或要蓋房子時,都會去篩砂石來用,如果出太陽的話,打赤腳是沒有辦法工作的,需要穿草鞋,不然沒辦法經過。

聽說代馬要渡河到竹頭仔來,以前有竹筏,從代馬開始划過來,一邊划一邊流到外四塊厝才能上岸。

竹頭仔大概分成三個部分,我們住的地方偏東邊,叫東邊,中間是老平叔他們,阿炭他們,屬於中間,稱為西邊(這是以我們住的地方的稱呼來看),西邊再過去的地方就是沙崙仔。西邊還沒到沙崙的地方有個小地名叫六分仔,有聚落的地方叫坪頂,南邊屬於溪埔(或溪底)。

在竹頭仔田地的範圍,還有一個庄頭稱為牛埔港,但於戊戍年大水災被沖毀了。崙仔厝湖和牛埔港距離不遠,但沒有相連,牛埔港比較靠近竹頭仔,崙仔厝比較靠近田中央,位於田中央的東南方,以前應該有人住,沙仔湖靠近番婆里。

我 們家就是戊戍年大水災時被水割走,才會搬到內四塊厝(現在的湖東里),那時整個竹頭仔的人都搬光了,搬到四塊厝的有十多戶,後來先搬回去的是西邊的楊林, 火經的父親,他們什麼時候搬回去的我不清楚,反正我懂事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回去在那裡了,「中軌」(台語,段的意思。)有位叫代仔,阿博、湖仔的父親,他 們家和楊林他們家是最早搬回去的,本來戊戍年大水災時他們是搬到大突頭。

當初因為戊戍年大水災搬出的有到港尾、萬興、大突、汴頭、竹圍仔、內四塊厝、角樹腳、頂寮….。

搬 回竹頭仔時,就是在各人的土地上蓋房子,沒被大水割走的坪頂還有各人的土地,所以就各自回去重新蓋竹管厝。戊戍年大水災後溪水都還很大,常有水患,所以大 家都不敢搬回去,直到聽說溪頭那邊水往西邊的溪流去,往竹頭仔這邊的溪頭就積起沙來,水才不會常常淹起來,所以竹頭仔的人聽了以後才敢搬回來,搬回來是什 麼時候我就不知道了,應該很久了,我們家搬回去竹頭仔時我大概是12〜13歲,我是民國前一年出生的,後來陸陸續續大家都搬回去了,人口又增加,但二、三十年來,工商業發達,又都紛紛搬出去不少人。

以前的竹頭仔是屬於田中央,不屬於河東里。

汴頭里楊昌祈口述︰戊 戌年那一年,我聽我父親在說,從西勢里起,水勢很大,大木材從上面一直流下來,有人撿大材,濁水溪現在比較小了,以前是非常的寬。以前從竹頭沙崙,至代 馬,聽我父親在敘述,講溪旁的大竹陷在溪裡,都看不到,講那條溪很厲害,草埔那有塗厝,說那裡的車輪畚差不多也跟著流走,當地塗厝坡居民都解散了,移至頂 寮,現在弄一個百姓公在那。我父親在說當戊戌水災很嚴重,看到非常恐怖,竹子掉進溪裡都看不到,可見溪裡有多深,我只聽我父親這樣說,濁水溪兩旁的土裂 開,看裂痕就要趕快跑,不然就來不及跑。

以前的溪是江尾的下面,現在農場地到山線那裡,通到萬興庄西邊,那時要開鑿排水溝之前,有人看到舊溪旁有火,直直去都有火,到江尾東邊才分過來。

水先來才崩溪,水先滿起來,土才掉下溪裡,從溪頭就開始有,舊溪和新溪到萬興庄的北邊才結合而成,以前若是崩溪時,人掉在溪裡就會不見人影。

原本崙仔腳馬祖廟十三庄的人吃那邊的水,以前那邊是沙,種花生、甘藷,沒有種稻,到了中午的時候,沙非常的燙,赤腳根本無法行走,現在已經是可以種稻了,以前跟現在真的差很多,因濁水溪分割,已有部分十三庄被劃分到二林鎮。

圖表 1

東溪里陳 誥口述:那次聽說是很大的水災,戊戌年溪改道,以前是在南邊,後來換到港尾的北邊,以前離溪湖很遠,是在港尾的南邊,西勢厝靠近溪邊,所以對那邊的影響較大,有塗厝庄被流走,聽說,成為溪前的晚上有整排的燈火,可能是偏離,天指定路,等到大水到有橙火那裡時,有燈火那裡就變成溪,我小時候聽說,要在成溪前,燈火通到塗厝庄內,塗厝整庄都被沖走,也是有人走出來,有一些人被沖走,所以溪湖人對戊戌年水災也是印象很深。

東溪里陳文筆口述

破庫九十五歲,他有個兒子是空軍總司令。以前後溪街就是常常火燒街,媽祖才會來鎮守看護地方,還有戊戍年大水災,媽祖婆為了救眾生,改變河道,違反天律,所以被處罰總共有六十年不能在永安宮坐殿。以前都聽老一輩在說這些典故。

主訪人:

這樣的話,那六十年期間,永安宮就沒有媽祖坐殿嗎?

陳文筆:對,神靈沒有在永安宮。不然以前興盛的時候,聽老一輩說,常有人來進香,就像來遊玩的情形是一樣的

大庭里陳永芳口述︰講是有一尾滾蛟龍向這裏來,原本是要從港尾,現在的華崙里那裏去。那陣子代馬崙仔腳攏也是拜後溪的媽祖,他們那邊講請媽祖要移溪,我爸爸出生那年,他今年一百十四歲,肖狗,戊戍年那年,啊,一百十四歲!聽他們在傳說有一尾滾蛟龍,那會知道,滾蛟龍,那有那麼厲害?傳說啦!

紅瓦厝和吳庄仔有二庄流了了去。

媽厝里幹事陳守志口述

前面這條路叫塗厝芎蕉腳,塗厝就是在戊戍年大水災被流走的,芎蕉腳就是在埔心鄉。塗厝流去應該也有數十戶。

媽厝里陳萬吉口述

塗厝厝就是在西勢厝南邊,在舊濁水溪中心點的,北邊與南邊都有被流走,南邊比較多,在戊戍年大水災有三個庄頭都被流走。

陳萬吉:西勢厝南邊埤頭鄉,塗厝厝整庄被流走,豐崙村就是現在的十一號,那個就是塗厝厝被水流走,之後那個地方就是溪底,溪底建立一個庄,就是現在的豐崙村,十一號就是日本人的移民村,一號是從寶斗那邊算過來的。海豐崙也有一部分被沖走。

陳萬吉:照我爸爸說的,戊戍年大水災,西勢厝南邊流一半去,原本塗厝厝被流走的地方叫溪底。新厝館有一條路經過海豐崙、溪底,到埤頭,另外一條是西勢厝經過溪底通到豐崙村,後來才又開了一條彰水路。後來因為溪底變成移民村,所以路已經重劃過了,新厝館到海豐崙原本是要經過溪,現在那邊有造一座橋,橋名是鹿島橋。就是以前住在這邊,後來人搬出去,人都已搬走,可是廟還在這裡?

鄰庄二林庄人講戊戌大水災

清光緒廿四年(西元一八九八年);戊戌年,即日本人入據臺灣的第四年,初秋,本省中部發生大水災,二林受到嚴重的災害,損失慘重。
據二林鎮人瑞陳芼先生(芼正確為竹字旁,筆字的簡寫;已故,享年一0五歲)說︰「戊戌年,是他八歲那一年,他已經稍微懂事了。他記得在陰曆七月廿八日那天,大雨傾盆而下,又刮著強風,雨水斜斜的打在牆壁上,而且整天下個不停,由於當時的房屋,大都是由土塊堆砌而成的所謂「土埆厝」,要不然就是泥土牆,以 竹片當牆壁,再用泥土攪拌牛糞敷上的。因此,經不起這種強風挾著斜雨的打擊,房子不是倒塌就是入水,廚房裡的柴薪,全部潮濕,不能起火煮飯,本來家家戶戶 準備了糯米,要蒸甜糕,以備七月廿九日拜拜之用,結果,受大水的影響,甜糕做不成,也無法做飯,連續好幾天,吃地瓜纖過日子。
水災過後,陳芼才知道,那次大水災,大水從舊濁水溪(東螺溪)衝出來。該河流從南投縣的濁水往西流,到彰化縣二水鄉的鼻仔頭,往西北方向流經北斗鎮、埤頭 鄉進入二林鎮,木往西進入芳苑鄉後,再偏西北方向由福興鄉的麥嶼厝出海。受到那次大水災的侵襲,農田被沖毀三千公頃,二林鎮內的覆鼎金、打銅庄兩個村落被 沖毀,挖仔街也被毀去一大半,北勢庄、山寮庄也因而散庄,災害慘重。
由於那次大水災,舊濁水溪從上游帶來了大量的泥沙淤積在溪底,由於舊濁水溪,從埤頭鄉進入二林之後,先是向北流,到二林鎮的萬興地區又轉向西北。水災過後,又出現飛沙問題,沙害的嚴重性,不亞於水災之害。尤其在冬天,刮北風的時候,簡直是漫天飛沙,伸手不見五指。
據陳芼先生說︰「以前舊濁水溪沒有堤防,南岸也沒有防風林,每年冬天,強勁的北風,挾帶著沙,往南邊吹襲過來,二林鎮、芳苑鄉首當其衝,受害最大,不僅農 田被覆蓋,有時候連房子也被風沙掩埋,本鎮的舊趙甲、芳苑鄉的草湖村,都曾被迫遷村,鄰近幾個村落的人口,也因受不住沙害,大量外移。」
後來,日本政府,下令由舊濁水溪南岸,大量種植木麻黃樹,當做防風林,飛沙才逐漸被穩定下來。現在,如果從溪湖沿二溪路,經過溪湖橋進入二林鎮,就會發現, 道路旁的農田,盡是沙質土壤,而且沿路盡是木麻黃,到了二林北邊,甚至還形成「綠色隧道」,這就是當年戊戌水災過後,沙害問題所留下來的。

取材自網路

蠻荒的華崙地區

蔡其常先生,西元1920年出生

對於華崙地區的地方事務與社會變遷歷程,都有深刻的體認,因此藉機前往訪談。

蔡其常先生談到,在滿清時期,華崙地區景色十分荒涼,時常有土匪出沒,搶人財物、奪人牲畜,百姓生活很不安定;另外,交 通、溉灌、排水設施缺乏,水災、旱災頻仍,挖仔地區初期才一、二十戶,崙仔腳是當時最大的庄頭。日本領台期間,對土匪進行掃盪,歷經十多年,土匪消失,治安較平靜;並進行交通、排水、溉灌等基礎建設,改善村民的生活,華崙地區才漸漸發展成現在的規模。

二溪路的修築

昭和三年,開挖鐵路旁的排水溝,並修築二溪路和溪湖橋。「二溪路」是溪湖到二林的主要幹道,原本下雨時路面泥濘不堪,平時少有人經過。昭和六年,日本計畫發 起推廣糖業農業,鼓勵台灣種植甘蔗製糖。二林地區廣植甘蔗,為方便運送甘蔗到糖廠,於是將二溪路加以拓寬,並且修築「溪湖橋」,以利運送甘蔗的車輛出入。

橫渡大水溪

「舊濁水溪」俗稱「大水溪」,是華崙社區與溪湖相隔的界限,原本是普通的小溪流,在戊戌年發生大水災,濁水溪河道由萬興西側一度遷移到此。在「溪湖橋」尚未修築前,村民進出都必須徒手涉水過溪,大水溪溪水湍急,河裡的沙土常移來移去,十分危險。村民在涉水時,會沿著行走過的路徑,邊走邊插菅芒桿,叫做「插青」。村民循著「插青」前進,避開流沙、急流與坑洞,就能夠平安的渡過。直到蔡其常先生十多歲時,修築過一座木橋,到昭和六年修築二溪路與溪湖橋,華崙到溪湖的交通才變得方便。

最早的三台車

道路與橋樑 修畢初期,二林、溪湖地區只有一台腳踏車、一台摩托車、和一台汽車。二林「洪仔和尚」較有資力,他買了一台汽車當公共巴士,車上總是載著一二十人,經過狹 窄的木橋出入溪湖,這情形很有趣。挖仔陳宗道,買一台英國製的腳踏車,像是鋁製的,村民都很好奇兩個輪子怎麼能跑?溪湖陳萬居到日本留過學,回台以後當公共醫師,他有一部摩托車,是日本製造的,往來各個庄頭幫人看病,村子裡的狗聽到摩托車聲,群起而吠,令人毛骨悚然,至今印象還十分深刻。當時,雖然生活困苦,但民生需求簡單,只要有一部腳踏車可以騎,就算是很高級的享受。
(取材於網路)

戊戌大水災 附記

港尾,位於華崙里之最南端,為本鎮行政區之

極東,文明巷之全部,屬十二 十五鄰,人口約一二戶六○○人,居民多務農,供俸「天上聖母」。「港尾」發源甚早(據訪八七歲耆老張切表示,其祖已定居港尾),約於清嘉慶年間由張切、李媽準、及莊壬戍等三戶之祖先首先入墾,及清末時期他姓氏陸續遷入 聚集廿餘戶人家,一八九八年戊戌水災時港尾為舊濁水溪流域少數僅存的村落之一 (註一)。 「港尾」之名源於該村之東南有一村落為「港頭」(註二),而其位於港頭之下 游(註三),故名「港尾」。

註一︰傳說戊戌水災時港尾村人眼看著隔壁村「紅瓦厝仔」及「港頭庄」相繼被沖毀,連夜趕往後溪(溪湖境內)請來媽祖,相傳扶鑾轎夫腳不著地「飛」回來,沿全村周圍訂「青竹椿符」保護,大水果真沖至竹椿為止,村人因而身命財產得以保全,倖免於難。但可憐的媽祖卻因違反天律而遭玉帝禁錮廿年。村人因感念其恩澤,至今仍於每年十月十日到後溪媽祖謝恩,並每廿年建醮一次。

註二︰相傳港頭庄在戊戌水災時被沖毀。

註三︰閩語通稱水溝深急處為「港」,上游為「頭」、下游為「尾」。

濁水溪河道災史

乾隆三年(1738)水災。

乾隆十三年(1748)大雨水。

乾隆十五年(1750)七月大雨水。

乾隆十九年(1754)九月大風雨損毀民屋、農作物不計其數,十月發生颶風。

乾隆二十三年(1758)七月大旱災。

乾隆五十四年(1789)四月大旱災。

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月大風災。

嘉慶六年(1801)六月大風。

嘉慶十六年(1811)四月大旱。)

「災害日期取材於彰化市志。」

舊濁水溪的歷史回憶

(地方/彰化縣)
文/ 嘟嘟,轉載自康原、邱美都〈2005〉。阿水師的夢—親近舊濁水溪。彰化市:彰化縣環保局。

東螺溪、西螺溪、虎尾溪是明末清初,古濁水溪北中南三大支流,北條東螺溪源自二水鄉濁水溪,起點在溪州鄉下埔,由北斗西流三十幾公里,在福興鄉與芳苑鄉的 界線麥嶼厝溪,最後和鹿港溪會合入台灣海峽。西元1898年戊戌水災濁水溪改道,東螺溪成為主流,也就是現在所叫的舊濁水溪。三十年後,宛如大龍擺尾的舊 濁水溪漸漸萎縮,像沉睡中的臥龍。

小時候常唸的順口溜:「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寶斗五番挖」,當年全台數一數二的繁華城市,彰化縣就占了三個。當年來自大陸的郁永河遊歷台灣,寫成《裨海記遊》 這本書,書中紀錄「東螺溪水深湍急過之。轅中牛懼溺臥而浮,番兒十餘,扶輪以濟,不溺者幾唉。」描寫溪水十分流急,牛隻和孩童害怕溺水的情形。又有一位藍 鼎元遊台澎時,寫成《東征集》,書中紀錄東螺溪善變清濁不定,難怪阮子章要說:「去年東螺乾,今年東螺澮」。

濁水溪河道經常變遷,忽北忽南快速奔流,造成溪畔土地流失,房屋倒塌,村民遷徙流離。清詩人陳肇興在《陶村詩稿》中寫著:「滾滾沙兼石,奔流急似梭;九州 添黑水,一笑比黃河。雷雨馳聲壯,滄桑閱世多;不堪頻喚渡,平地有風波。」哎呀!滾滾西流翻騰,黑濁如泥的渾水,好像黃河夾帶大量泥沙,就這樣被日本學者 伊能嘉矩比喻成小黃河。

記憶中,最恐怖的是日治初期發生的戊戌大水災,那是因為濁水溪的支流清水溪,上游的草嶺潭潰決所造成的,猛獸般的洪水流路北移,使東螺溪成為濁水溪下游主 流,後人叫做舊濁水溪。那一回,幸運的我從洪水中驚險脫困,但是所居住的溪尾庄,卻不幸被沖散。堅毅樂觀的村民,善用河水沖激的肥沃土地,再度重建家園。 往後,舊濁水溪時而涓涓細流,時而巨洪奔瀉。總之,舊濁水溪流孕育彰化平原三百年。

目前舊濁水溪畔公路有兩部車身寬,源自濁水溪北岸的八堡圳與莿仔埤圳水,主流域從溪州鄉經北斗鎮,沿田尾鄉、埤頭鄉、溪湖鎮、二林鎮、埔鹽鄉、芳苑鄉、福 興鄉等九鄉鎮,在芳苑與福興交界福寶溪,與鹿港溪在麥嶼厝橋會合後,流入台灣海峽。溪畔有不同面貌,上游的溪州、北斗正在整治,北斗段闢成河濱公園,熱鬧 滾滾。埔鹽鄉石埤公共造景公園,老少咸宜。其他沿域河岸荒草漫漫,淤積連連,正待人們關注。

時代進步了,公德心卻退步,眼前碩大的埤圳段段節流,不幸的是,仍可發現廢水、垃圾、惡臭,讓溪水品質惡化,破壞溪畔環境,這些景觀使我升起陣陣憂心……。我一生以當舊濁水溪巡守人為榮,這是一條很長很遠的路,期待大家關懷與傳承,讓舊濁水溪持續傳唱生命之歌。由網路轉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