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特別轉載小林地區平埔大滿族文化以表向罹難者哀悼

分類: 2009,8.8水災
2009/08/25 12:11
[天災或人禍(綜合篇).JPG]

戒!新流感漸入高峰期﹗

救災國軍4人確診H1N1「還好」? 國防部:影響到212人

新流感 未來幾月將倍增擴散

台灣疫情 嚴重社區流行前期

中元普度 捐款賑災代替焚燒

【八八水災】愛心捐款物資 管道彙整

特別轉載小林地區的平埔大滿族文化以表向罹難者哀悼

平埔族文化

台 灣的原住民屬於南民族,可分為二大支系,一支是大家熟知的高山九族,另一支則是生活在台灣平原地帶的各族群,統稱為平埔族,他們早在漢民族大量遷台之前, 就已在台灣生活四、五千年,由於近三、四百年來遭漢化的緣故,許多傳統習俗逐漸流失,在外貌、生活、語言上越來越不易與漢人分辨,甚至有許多平埔後裔不知 自己身份。

何處溯尋
現在說法,普遍將平埔族分為十族,若依語言學家李壬癸先生的說法,可將平埔族分為七族十四支,在高雄縣主要以西拉雅族為主,底下又分西拉雅本支、馬卡道族、大滿族,分佈在甲仙、內門、田寮、燕巢及六龜等地區。

靈魂崇拜的民族
平埔族人對神明的觀念,多來自祖靈,馬卡道族及大滿族人,更將祀壺視為祖靈的圖騰,被稱為拜壺民族,祀壺的大小、型狀、材質並無限制,只要開口縮小,內裝清水,上插青葉即可。

小林地區的大滿族
甲 仙小林村的平埔族人,最大滿族的後裔,約在清朝中葉即遷徙至小林一帶,由於地處偏遠,與外界交通不易,因此得以保存較完整的大滿族文化。傳統大滿族人的生 活型態,以漁獵為主,每一位子弟從小就得接受捕魚和打獵技術的訓練,番社采風圖考》中即記載:十齡以上,即令演弓矢;練之既熟,三、四十

步外取的必中。


精神寄托-公廨
目前高縣的甲仙、阿里關、小林、內門等地區,尚存有平埔族人的精寄託之所-公廨,裡面祭祀的主神是族人的祖先-阿立祖,公廨過去是族人祈福求安或尪姨作法占 問卜的地方,同時也是族人聚會、牽戲的活動重心。太祖是大滿族人的守護神,或稱阿立祖、阿立母…族人共有的太祖供於公廨中,不拜神像,而是以拜徵物;如向 神座、豬頭瞉柱等代表;太祖分靈則供奉於私人家中,奉於神龕左側的角落(大滿族人認為這裡最大位),所以有壁角佛之稱。
小林平埔夜祭大滿族人傳統於每年九月十五日,採夜祭型式,遙祭祖靈。於夜幕低垂之際,族人即頭戴圓仔花環,身穿太祖最愛的純潔白衣,在尪姨帶領下,牽手繞境,踩著四步舞法,以平埔語今唱牽曲,在聲聲相疊的熱鬧氣氛中,迎接太祖下凡與族人同樂。

小林平埔夜祭
大滿族人傳統於每年九月十五日,夜祭型式,遙祭祖靈。於夜幕低垂之際,族人即頭圓仔花環,身穿太祖最愛的純潔白衣,在尪姨帶領下,牽手繞圈,噸著四步法,以平埔語囹唱牽曲,在聲聲相疊的熱鬧氣氛中,接太祖下凡與族人同樂。

平埔族文物館
平埔文化逐漸隱沒在漢人世界中,高雄縣政為推廣本土教育,委託民間學者劉還月先生,於小林國小籌設國內第一座平埔族文物館,雖只是在教室裡搭建一座平埔族公廨與家屋,卻包括了許多特色:

1.

小林地區的族人在祖靈(阿立祖)的招喚下,全體動員親手蓋公廨、練歌舞,尋回漸失落的傳統,並藉此活動凝聚族人的自信心。

2. 在耆老王天路先生們帶領下,文物館完全由族人自己動手,上山採藤、伐竹,以麻竹為支架作出主結構體,菅芒編結成透氣的牆面,不使用任何鐵釘鐵線,而用傳統的結構法,如十字型結構、交叉綁法等,最後以茅草蓋頂完成傳統屋舍。

3. 館中擺設充份表現大滿族的信與文化特色,如標旗與天梯、向座、檳榔中柱、木鳥、太祖祀壺、獵具、羊頭椅等等。


注解︰公廨 平埔族祭祀與信仰中心,為祖靈阿立祖休憩的處所。公廨是平埔族祭祀與信仰中心,為祖靈休憩的處所。公廨的中心立著以磚和鵝卵石支撐的祭壇靠牆邊。祭壇上放置祭祀用的壺,壺內裝水投入蘆葦或甘蔗葉。祭祀時祭 壇上看不到一般常用的豬肉及香, 反而是檳榔與圓形狀的石頭。公廨與漢人的廟最大差異在於不供奉神祇,僅以不同的壺甕裝水代表靈位。

取材自網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