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30日 星期一

阿圳伯神位廟(阿狂厝)

在溪湖訂根造夢 91.12.1.a77-1 楊照陽 *(取材自網路)
阿圳伯神位廟(阿狂厝)
先祖族親來台討吃
   楊正發不知影是受著好風聲的影響,還是有其他的理由,一個人就
在1730年前後,對泉州 南安二十四、五都夾水頭鄉,珠山之麓的家
鄉,坐船來瀛島在安平上陸。
  因為當時南部開發較早,伊就將所帶的銀兩,交換一擔番薯,要往
北部去落地生根,在要 出發進前,伊就先許一個願,就是挑番薯的
扁擔,若是斷在叨位?就是天意要叫伊在叨位落地生湠,伊會照天意去
做,不敢有所忤逆。
   阿發仔對臺灣的地頭生疏,又閣是一塊人溜溜。沿路上,一方面驚
土匪打劫,他方面又驚平埔族原住民來「出草」,所以心肝內,還是比
無上陸以前,還較無安全感。
  後來正發仔的扁擔,拄好斷在嘉義布袋的樹林頭(里),伊趕緊跪
在地腳,雙手向前、頭 殼叩地,感謝天公伯的指點迷津,伊不敢違誤,
就決心要在這踏定居落來,為了活命,千斤萬斤的重擔,伊也要擔;為
了好的將來,甚麼困難,伊攏嘛不驚。
   經過一段時間的拖磨,伊的打拚去感動平埔番地主,就順便做番駙
馬爺,互番婆招翁婿做 「牽手」。後來有傳後嗣,名字叫做方曹。
  方曹的個性較堅硬,長大以後,感覺著諸羅山(嘉義)的人較兇惡,
真歹相處。伊不和伊的老爸同款,常常被欺侮,又閣愛強制吞忍(忍耐)
落來。所以伊認為,這踏是無值得久留之地,伊就下定決心要遷徙他方。
  伊就在1762年,擔一擔竹籠,前面的竹籠擱大漢子「士老」,後面
的竹籠擱小漢子「士德」往北屏的方向行去,一路上感覺前途茫茫,
不知那裏是歸處。
  沿路上,祇有兩個嬰兒的哭聲作伴。每一次,若是行到一個庄頭,
伊就停落來,問2 個嬰兒:「咱就在這踏,討吃好否?」每一擺,2
幼嬰仔,攏是用真聲狂的哭聲來回絕,伊家己嘛掠 無主頭,不知影
要如何是好。
  雖然沿路上,有好幾落擺互伊看著有水源,地理位置也真好的所在。
但是,每次問2個未曉回話的幼嬰仔,伊攏用同款瘋狂的哭聲回絕。
   經過未算齊工的日出月落,互伊行到到處攏是水湳地,以及拋荒的
土地,地名叫湖仔內(今溪湖阿公厝西邊臨地),去遇著真好客(禮)
的「阿圳伯」地主。
  忽然間,沿路哭哭啼啼不止的2個嬰兒,無閣再哭出聲音,受著無
子嗣的阿圳伯甲意和疼惜,全家被收留,接受幫贊照顧真齊。
  所以楊方曹特別交待伊的後代子孫,在每年的佳節,攏愛祭祀無子
嗣的阿圳伯。後來在1967年的前後,有將阿圳伯的小土地廟,改建成
有神按桌位,壁肚有書刻「阿圳伯神位廟」,如果包括拜亭和所拜的
廣場約有20坪地,到目前為止。每年還有扮演布袋戲和歌仔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