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7日 星期六

溪湖鎮河東里田野風光 電影記錄片

溪湖鎮河東里田野風光 電影記錄片



本部落格自2008年6月正式上網以來承蒙各網友捧場謝謝各位!!
為感謝各網友除本部落格之主題,溪湖鎮史記以外,前也已增加旅遊照片節目頗受歡迎,今再增(試播)旅遊電影請批評指教.
歡迎年青網友以外,更加希望長青族老朋友入網開講,咱溪湖古早
古早的歷史.共同將較深入的歷史留給後人,來完成咱身為先人的責任.
LKK格主報告 祝福快樂!!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錄製


2009年3月6日 星期五

立春田野一遍綠




立春田野一遍綠
話說︰先民入台當時稻作
先人早期來台初期台灣有野生稻,品種比大陸好,但原住民不善農耕,又沒有農具,稻禾成熟時用手採拔,一甲稻田要幾十天才能採收完,開墾時也用手挖地,產量自然不多。
據渡台楊姓先民老輩傳述:入墾時在四周環繞著沙崙的溪埔盆地平原上,開始,搭草寮、拓荒、開墾、以大陸耕農經驗,在此新天地,除雜草、搬石頭、墾地、種雜谷,初期生活以採野生稻禾、野菜、捉溪魚蝦、獵野味(野免類)為糧,渡日。
當時先住平埔族群很早就懂得耕作,他們耕作的方式相當簡單,卻非常有效,他們通常在離住家不遠的地方找一塊地,先將樹林砍掉,然後以火焚燒,利用焚燒樹林所留下來的 灰燼為肥料,等待來年土地肥沃了之後,就以樹枝做的木棍在土地上挖洞播種,二、三年之後,土地利用的差不多了,又換鄰近的另一塊地砍林燒樹,週而復始。
這種耕作方式,相當經濟,通常是女人的事,男人即從事狩獵工作(獵鹿、兔、捕魚等),後與入台墾民以出租、賣地等方式讓渡耕地,慢慢地向四方遷徙。
墾民經勤耕一段時間後,發覺此未曾經耕耘過的處女地,非常肥沃,不必施肥種植的農作物,也能有意外的收獲。
依據「發現台灣上冊」描述:不論種稻或植蔗,收成都令人驚喜,因為台灣「土地肥沃,不糞種;糞則穗重而仆(施肥的話稻穗會飽滿得倒下來)。下種後,農民也「聽其自生每畝數倍內地」,後施設水路引水入田後,將陸稻改作水稻增加產量。以上是略述渡台墾民稻作過程。
播田
秧籠仔及秧桶船
現代的機器「播田」,以一部耕耘機作業,一甲地不需多少時間,但見機器在水田中來回幾趙即告完成,但傳統插秧是件非常辛苦的工作,通常需要三四人同時在田 間以半蹲姿勢作業;自水田右側「起工」每人以橫排方式插種五欉,插到第五叢時,移動右腳後退,再插種次排到第三叢時再退左腳,如此反復的步步後退,秧桶船也 隨手移動,正是俗諺所云:「起工對清明,播田倒退行」的寫照。
古早播田
穀種
過了大寒,或者立春前後,先將穀裝在米籮泡進水中,用意在使它吸收水份以利發芽,大約三天整再整個籮筐取出,自然濾去水分後,再覆蓋麻袋之類,保持種穀的濕度與溫度,早晚加以攪翻穀粒,大約十天後,穀子就萌出白色的芽。
浸穀種的同時,一面要整理「秧床」,在稻田選一處排水良好又避風的角落,如果太空曠就要編草屏避風,秧床選飽含水份柔軟的田土田地,播下穀種。

(全部插圖名畫是將 王華東博士的台灣民俗風情畫中選載推薦給各位共賞
此幅名畫中,水牛犁田、打平坦秧床、播發芽穀種(秧苗)、秧苗園顧鳥仔的稻草人、遠眺的竹圍、竹管仔厝、稻草綑、菜瓜坪、農婦送茶水、天空飛翔的白翎絲,無一不是懷念的事物。

春耕的程序非常繁複.在此同時或稍後,農家也著手整田,首先是駕牛「犁田」,要用牛力人類就想辦法要牠來牽引犁,開始用一根橫木駕在凸起的背背上,再由橫木拉繩到犁曳引。
「牛擔」套在牛的肩背上,那模樣有點像人類在挑擔,牛擔是以竹子的根頭部分,在竹子生長期利用工具使之彎曲成型,擱在牛凸起的肩背上,兩端又微微反向彎曲,用來繫索向後拉到「牛後躂」,一條橫木置於牛後, 中間有一個圓鐵環,犁就扣勾在這個環上把牛、犁連接成一體,轉彎前進都活動自如。
牛擔是以竹子的根頭部分,在竹子生長期利用工具使之彎曲成型,擱在牛凸起的肩背上,兩端又微微反向彎曲,用來繫索向後拉到「牛後躂」,一條橫木置於牛後, 中間有一個圓鐵環,犁就扣勾在這個環上把牛、犁連接成一體,轉彎前進都活動自如。先農發明了牛鼻環、牛擔、牛後躂,從而能操控牛力耕田,綿延數千年。
梨田作業農家也要兼用「鋤頭」把成塊的泥土粉碎,大面積則用「割耙」,以牛力牽引,駕牛者以左右腳分別踩把「耙」的前後橫木上,增加重量使割耙的刀片能深入 割碎田泥。
田土搗碎即先行施肥,早期農家均利用家禽、家畜之排泄物及稻草之類做堆肥,以「鋤頭」或「小耙」盛入「畚箕」,再用「扁 擔」挑至田裡撒下,並以犁再翻土一遍,使肥料在泥土中均勻。
踏割耙
此畫,踏割耙、犁田、已淹水待耕空田、遠處有堅固磚仔厝、稻草綑、天空黑雲下趕路單飛白翎絲、全場景濃濃洋溢含春雨欲來氣氛。
駛牛踏割耙,旱田大都在犁田之後直接以割耙搗碎田土,水田則大都先注水將田土濕潤成泥,以助操作中的耙在田地上順利滑行,也能將田土割碎,「割耙」有大小形制,常見是大型耙,以木架帶兩排鐵刀,前排七片後排八片相錯排列。
淹田水
踏水車,用腳踩踏水車引水入田,作業時間長,相當費力的勞動工作,今全面用插水機抽水,此景可能成為絕景。
田土施肥均勻後,就要大量引水灌渴,把田泥泡軟,再以犁翻轉田中的土胚,這一回犁土的目的是讓泥漿注入底層,可以防止灌渴用水的流失。早先翻入泥中的綠肥、 雜草都腐化了,田土也爛了,這時候澴要耖田土,利用牛力牽引「手耖」,橫向來回耖泥,把可起的泥塊耖平外,也將沉在泥中未腐化的草根耖起。
「手耖」是疏通田泥的農具,鐵打製,上有,下有十三支尖齒:操作時,手按橫柄,以牛力牽引,亦稱為 「耙」,又因它的形狀一個「而字」所以也叫做「而字耙」。
蓋「蕩耙」台語梳坦
田泥化成土膏,看來大致平整了些,還要用「整平耙」,駛牛力牽引,把田土蕩壓得更平坦滑順。「整平耙」係一長條形方木,又是以牛力以挽引,還是會有許多死角 凹凸不平,這時就用「蕩耙」加以修補堆平,農家做牆看似粗枝大葉,然後粗中有細,為使秧苗順利長大,可謂煞費苦心,鉅細無遺無微不至。「蕩耙」整平都是蕩 平田泥的用具。係由古時「田蕩」發展而來,原係以叉木作柄,長六尺,前橫木五尺許;古時耙過的田土,要以「田蕩」加以蕩平,使之水土相和,凹凸各平,以利插秧播田。
田泥整平得差不多,秧苗也正好長得可以移植了。
插秧台語稱為「播田」,指播種,播下種子的意思。台灣一期稻通常在立春前完成,二期稻通常在秋分前完成。

必須趕季節中插完秧苗,田庄多數採互助共同完成播田工作,畫中晴朗天氣下男女協力插秧,牛車路阿伯仔掮秧仔趕路,今甚少有此場景,多數用插秧機播秧苗。
稻田作業以插秧(閩南話稱「播田」)最耗費人力,莊稼人多採「相放並做」,即幾戶人家用換工的方式互相支援,一次三、四人同時插秧,在一、兩天內完成,正因如此,大家多不計較,會把工作做到某個段落才休息或回家,和現代商業計時付費,時間到走人的工作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農村婦女,她們協助插秧前的準備工作,甚至大肚子即將臨盆,仍要負重將秧苗挑到田邊,再趕回家煮點心。插秧是耗體力的工作,一天要吃五頓,豐盛的三餐之外加兩次點心,農家吃飯時是插秧師傅先吃,其他人再吃。
插秧時農村婦女將捲起來的秧苗攤開來,用手剝成約一隻手大小,放在許多的盆子(秧桶船)下田後跟隨在插秧者身旁,便於供應秧苗取用。
:古早多半使用能漂浮在水上的細竹或木頭作成秧桶子船。
農夫說插秧可以練龍骨,作腰部復健,一兩個小時微蹲彎身,是練武術紮馬步基本功的最好場所,幾位七、八十歲的老農夫身體都很好。將秧苗用食指和中指插入土中(大拇指不要下去),當你忘記一切,專注於插秧時,身體產生一種節奏感。農夫一步一步後退,秧苗一排排向前,不知不覺的插滿田。


畫中插秧後「搜草(除田草)」場景,跪在田內搜草也相當辛勞工作,雙手占染泥漿,汗流滿面也不能擦,蚊子、蒼蠅都打不得,日晒膚熱,收工後腰都伸不直,此重擔現在由除草濟代勞,前景農婦掮點心,送茶水來,遠景有一竹管厝牛屎壁,蓋茅草厝頂的農舍,戶前婦女與狗配得洋溢農村味道的傑作,看著看著,閉眼就回到五十年代世界。
用此「正條密植器」不必播田師父,婦女小孩都能勝任,日治戰時由專家估計產量也増加約有二成。
日據時代配合戰時設計「正條密植器」,台灣光復後繼用的農具「挽鏜」的骨架上窄下寬呈梯形,下面 的橫桿上面裝置十三個木輪,以人工拉動在田間劃線,婦女老幼都可入田插秧。
以上由網路取材綜合記述,配合推薦王華東博士名畫插在文中,使難再有的懷念農耕場景能亮出史上永留!!
將歷史留給後人是咱先人的責任。

2009年2月23日 星期一

湖仔內所謂「羊仔走稠」祭典綜合論述 (續記)

本續記,記述2001辛巳年湖仔內二月二迎福德正神暨大王公遶境慶典活動流程珍貴詳細記錄。

希望湖仔內楊姓親堂可留此紀錄做以後慶典活動之參考

2001辛巳年湖仔內二月二迎福德正神暨大王公遶境慶典活動

汴頭保安宮大王公........ 胡厝玉清宮大王公上右尊

2001年民國90年辛巳年湖仔內二月二迎福德正神暨大王公遶境慶典活動

活動時間︰農曆 2月 1日〜 2月 2日國曆 2月 23日〜 2月 24日

報導人︰楊篤恭、楊永鏗、楊明瞭

舉辦原因︰相傳自前清時期延襲自今,詳細內容請參照楊篤恭於78年3月5日撰寫之溪湖鎮湖仔內農曆二月二日慶典考』暨84年2月25日另寫的『溪湖鎮湖仔內農曆二月二日慶典再考,暨南天宮管理委員會八十八年度財務會報89年3月印行等資料。

活動類型︰遶境

主辦寺廟︰湖西里南天宮德昇堂 地址︰溪湖鎮湖西里二溪路湖西巷401

主任委員︰楊東仁 總幹事︰楊明瞭

參與寺廟︰田中央英雄廟,北勢尾福德宮,車店老媽廟,汴頭保安宮,大竹慶安宮,大厝內普庵宮

輪值主辦角頭(村庄)︰阿公厝(湖西里)南天宮德昇堂

輪值爐主︰楊闊 地址溪湖鎮二溪路一段217 副爐主︰陳洪美珠

輪值產生方式︰照順序輪

參與角頭(祭祀圈)︰

庄名...................................角頭廟

汴頭(甲:大房中廳)..........保安宮

汴頭(乙:頂厝.後厝).........保安宮

阿公厝..............................南天宮

大厝內..............................普庵宮

大突頭,,............................大安宮

北勢尾..............................福德宮

車店庄(河東里)..............老媽廟,在爐主宅

竹頭仔(河東里)..............無,在某一公廳

田中央.............................英雄祠、另在某一公廳

大竹圍.............................財安宮

大竹圍.............................慶安宮


辛己年湖仔內二月二迎福德正神暨大王公遶境慶典活動行程記錄


2月初1日 17:00〜19:00搭壇,準備供品等科儀所需物品,包括準備竹符,主符長2尺6,直徑約5.5公分(未嚴格規定直徑尺寸) ,旁四片小型竹符,長1尺六。

21:00〜22:30︰鬧廳,起鼓鬧烈(起鼓需備牲禮,釘符所用牲禮為生三牲)

子時過後動鼓接神與敕符。敕符(需備白公鴨、白公雞各一隻)

地點︰南天宮大殿

參與人數︰ 170人

起駕儀式流程簡述

2月初2日07:05〜07:22南天宮前廟前-有鑼鼓節奏配合。

德昇堂一位法務組人員肩上披掛著一條木製響尾蛇蛇頭草編蛇身的法索(註:索乃台語發音,繩子的意思。)開始進行朝營放天軍的祭拜儀式,此時所放天軍乃屬於南天宮德昇堂之兵馬,非大王公之兵馬,德昇堂之兵馬只有放兵和收兵,沒釘五營,管轄範圍包括阿公厝、大德新村(尚德街附近)和大厝內。有釘五營,管轄範圍包括阿公厝、大德新村(尚德街附近)和大厝內。

07:25〜07:30勤習堂全體人員拍紀念照。

07:32〜07:39獅陣擺出陣式,什家將整隊。

07:40〜07:55什家將進場後跟著二位乩童進場,其中一位是小孩, 嘴角二旁穿越一條長約一公尺餘的鋼針,另一位少年手拿鋼製狼牙棒擊刺自己的頭殼上方,鮮血直流,接著一位瘦削著黑色圖紋襯衫的男子,口含米酒邊用手指在受傷處畫咒語、畫畢將口中所含的酒大力噴向傷處,如此儀式重複數次,後轉向小孩,在鋼條穿越處畫符後,慢慢將鋼條拔出,鮮血流出時,同時噴灑米酒。 之後勤習堂金獅陣上場舞獅起馬,同時有位南天宮的乩童上場,他的年紀相當大,手拿黑令旗和一把劍,繞行大王公的神轎二旁及前方進行一些儀式,並用劍向後砍著自己的背部,旁人都上前攙扶並大喊著:「好了!好了!」要他停下來。他的儀式完成後,並退下,金獅便向前繼續舞動,包括神轎週遭和廟的大門口,最後結束整個起駕儀式,行列紛紛上車準備出發,旁觀的鄉民也紛紛散去,我則騎上機車抄近路,先趕到胡厝玉清宮等隊伍前來。

07:56〜08:10 遊街,前往胡厝玉清宮。

從華中街經西環路員鹿路、信善街、彰水路抵達玉清宮,由於胡厝當天有辦喪事,要求改變行程,將第一站先安排到玉清宮,不然依照慣例,都是釘第四符時才到玉清宮。

08:1008:38在玉清宮新廟落成之前,都是到胡厝古厝大廳,胡姓族人迎請大王公入玉清宮大殿安座,勤習堂金獅陣和什家將都分別在玉清宮前廣場上演排場。

08:3908:45 起駕離開胡厝玉清宮。

08:4509:02遊街,前往英雄祠。經彰水路、信善街、西環路、大發路、大同路轉二溪路到北聖路的英雄祠。

09:0209:33 在北勢尾聚落巷弄遶境。北聖路、北勢東巷、北勢西巷、北勢二巷、北勢三巷、紅花母、聖媽廟旁小路。

09:3309:40抵達聖媽廟,由於道士還未到,且第一符的正確位置,亦尚未找著。

09:4409:45道士二林人洪河溪先生已到,第一符的位置也被確認出來。聖媽廟北側墓場與農田交界處為第一符的位置,為何第一符由北勢尾釘起,楊篤恭老師提到可能有二種因素,一種是那個地方不祥,另一種是當初是所有庄頭都出陣頭遶境,需要有較寬敞的地方集合出發,不過於224日遶境那天問楊永鏗先生後,還是沒有標準答案。

09:4609:49 道士進行儀式,先用法索甩打地面,同時唱唸咒語,後釘符,擺上五營紙兵馬與供品,竹符上書西營。

09:5009:51請爐主燒香拜拜後獻香。

09:5209:54道士唱經後吹牛角,接著中壇元帥太子爺的坐轎大輪轎(或稱八抬轎)上前致意,接著金獅陣上前舞獅完成釘符儀式。

09:5510:08離開第一符的位置,繼續遶境北勢尾聚落出二溪路後轉西,前往福德宮。從北勢四巷轉二溪路到福德宮。

10:0910:12抵達福德宮,獅陣將二溪路交通截斷,圍出一塊場域由勤習堂演練各種武術招式。二溪路上福德宮。

10:1310:14換什家將上陣,並由一位掌旗者耍弄黑令旗後結束。

10:15〜10:33離開福德宮後,二溪路轉車店庄(河東里河興路)抵達老媽廟。

繼續朝西延二溪路旁民宅遶境,之後迴轉朝東,在二溪路與車店庄十字路口右轉南下,抵達老媽廟。

10:3410:40河興路上老媽廟,老媽廟乃屬於車店的角頭廟,廟前左側有棵桑樹,樹下的位置即是第二營南營的所在,道士重複釘符儀式,接著舞獅、太子爺坐轎大輪轎上前致意後完成離開。

10:41〜10:44沿著車店路往車店爐主家前進,並沿途遶境車店的聚落。

10:4510:48抵達車店爐主家。

10:4911:06離開車店爐主家車店路轉竹北路繼續遶境沿途住家後抵達西湖游泳池。

11:07〜11:14竹北路上進入西湖游泳池踏七星。

11:1511:16離開西湖游泳池往竹頭的爐主家家鄉味飯盒,由於竹頭的聚落離爐主家有段距離,所以爐主希望竹頭庄民到他那裡聚集拜拜,但大家配合意願不高,因此遶境範圍無法縮小。

11:1711:37進入竹頭的爐主家中遶境。

11:3811:48離開竹頭的爐主家中前往竹頭庄頭遶境。

11:4912:13繼續在竹頭庄頭遶境。竹頭路431巷42號廳頭。

12:1412:28抵達田中央遶境。

12:28〜12:41田中里田中路經福德路轉進福德路261巷到汴頭保安宮

12:42〜13:13抵達汴頭保安宮,汴頭庄民準備祭拜的供品相當豐盛, 場面不亞於胡厝玉清宮,在保安宮進行的儀式跟玉清宮一樣隆重。

13:14〜13:16離開汴頭保安宮,從福德路261巷轉出福德路

13:17〜13:37抵達竹圍仔財安宮。

13:37〜13:42由福德路右轉進入福農路抵達竹圍仔慶安宮。

13:43〜14:09福農路上慶安宮就地休息,在慶安宮前用午餐,同時在南天宮有置天台舉辦拜天公儀式,由於行程進度落後,因此沒有按照原定計劃回去會合。

14:10〜14:40從慶安宮出發往湖南國小第二符釘符,途中在東環路與彰水路叉路口發現鬼煞,南天宮閭山法主公降乩指示辦事,由乩童手持青竹棍將之制服,獅陣則將道路圍起管制。福農路左轉弘農路右轉大竹向右轉彰水路二段(青竹棍長2.1台尺,為刺竹帶節,事前指示特備。)

14:41〜14:45彰水路上釘第三符,儀式流程同第一符及第二符。

14:46〜14:52彰水路經糖友街轉入尚德街前往尚德街附近遶境,抵達邱聰敏先生住家<混元壇>。

14:53〜15:08沿途遶境,抵達前代表會主席楊榮華先生舊宅。

15:09〜15:19 抵達前代表會主席楊榮華先生舊宅遶境,同時鹿港什家將認為遶境時間過長,協商確認接下來的行程時間控制。

15:20〜16:00尚德街轉西環路接彰水路轉光平里,離開前代表會主席楊榮華先生舊宅,沿途在溪湖街上遶境,並到主委楊東仁先生開設的新商場踏八卦。

16:01〜16:18光平里轉彰水路接大溪路到湖東國小後由旁大溪路二段425巷進入代天宮,4點01分前導車抵達湖東里代天宮旁第四符位置,行列下午4點18分陸續抵達。

16:18〜16:24代天宮旁西北側第四符的位置,進行釘符儀式,第四符是東營,道士洪先生提議,由於天色已晚,且溫度下降,風勢漸強,他待會直接到大突頭釘第五符,隊伍待遶境完後,再過去行儀。(當地無人備供品祭拜,因之前多為墓地,少人居住)。

16:25〜16:32代天宮前大溪路二段425巷出大溪路越彰水路經西環路到員鹿路與信善街交叉口的福安宮。東營釘完後,隊伍離開前往員鹿路、太平街遶境,4點32分先抵達福安宮,福安宮並無香客備供品祭拜,同時道士洪先生,先行徑往第五符尾符的位置釘符。

16:25〜16:45第五符尾符的位置在大突頭溪仔漧旁。道士洪先生與前導車的人員,於這期間先完成第五符尾符北營的釘符工作,爐主沒來。

16:33〜17:43繞員鹿路上福安宮、奉天宮、福德宮後迴轉員鹿路繞平和街和西環路。隊伍從福安宮開始遶境, 沿途到奉天宮、福德宮、員鹿路、平和街、西環路,到了5點43分時,位置在西環路和湖西巷的交叉口 。

17:44〜18:13從西環路和湖西巷的交叉口繼續遶境,沿途右轉二溪路,左轉太平街沿途遶境後抵達大厝內普庵宮,後經大發路、於6點13分抵達大突尾尾符行儀 。

18:16〜18:20二溪路大突巷88號旁的好金路。行儀完成,離開尾符的位置,繼續往溪仔漧聚落鎮長楊宗哲老家遶境,雖然天色已暗,氣溫劇降,但溪仔墘的民眾,還是耐心等候,直到大轎及陣頭的到來。

18:21〜18:30抵達大突大安宮,大安宮準備祭拜的場面比汴頭保安宮更加盛大,可惜的是時間延誤過久,已朝天燒香拜拜,大家已經各自收了供品回家,只看到熊熊燃燒的金紙,證明場面的浩大。

18:31〜18:59總幹事在下午2點多時決定大夥在大安宮叫便當用晚餐,用餐時間大概花了2-30分鐘。

19:00〜22:30大安宮、大公路、二溪路、西環路左轉、地政路、大公路右轉二溪路、再左轉大道街、右轉大同路、二溪路329巷堂主宅、黃厝、湖西巷、右轉西環路、右轉華中街、回到南天宮。

22:31〜23:10 回到南天宮後金獅陣進行下馬、神轎走轎、犒軍將、道士唸唱科儀三官北斗經(平安經)後謝壇,結束整個遶境慶典活動。

2月初3日 12:00〜14:00中午邀請北勢尾頭人前來南天宮聚餐過頭,就今年的辦理經驗交流,迸將土地公、土地婆、五榖王請至北勢尾,至於大王公則需待至農曆9月5日巡尾符後,再請至北勢尾。

9月初5日(預定計畫) 大王公聖誕這天要巡尾符。南天宮到大突溪仔漧尾符來回。

說明:

甲、 前鋒隊乃指迎神隊伍中的開路先鋒, 一般包括報馬仔、路關、先鋒官、開路鼓……等。

乙、 鬧熱隊乃指迎神隊伍中增添熱鬧氣氛的陣頭、藝閣等, 如獅陣、龍陣、公揹婆陣、大神尪仔陣……等。

丙、神明隊乃指熱鬧隊後,表現出莊嚴排場兼具保護大轎功能的隊伍, 如班役、補快、執事牌、長腳牌以及跟隨在主轎後的香客……等等皆是。

本記述結束。

新例不設舊例無廢!! 尊重先人遺留感恩良俗!!

祝福大家平安快樂。


2009年2月21日 星期六

湖仔內所謂「羊仔走稠」祭典綜合論述

湖仔內所謂「羊仔走稠」祭典綜合論述


過去關於 湖仔內農曆二月二日祭典,無文獻資料可稽致傳說紛紛,經可代表湖仔內發言人楊篤恭老師交付資料、及胡厝大老胡糶先生、汴頭里長楊道慶先生等口述順正府大王公典故,三位提供資料多數相當符合。

今將資料原文轉載於下,並加附王爺故事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林富士先生所寫「從巫到醫」文章,供為大家體會先民渡海過來辛苦墾地外,並要與大自然的天災搏鬥無奈的過去…


湖仔內農曆二月二日祭典本篇資料由楊篤恭先生提供。


農曆二月二日慶典雖無文史資料可稽,但根據代代先人傳述,此確為湖仔內本是楊姓一族一年一度沿襲甚久之傳統性節慶。

後因通婚,地方繁榮,社會結構更迭,如今已擴大成為不分姓氏之角頭性之大節慶矣。按湖仔內各庄各房先人,約於前清康熙中期,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年間,先後紛紛自大陸遷來斯地墾荒定居。

自始先人幾乎全是從事農牧,直到幾十年前亦然。當時農牧生產,幾可稱是「土地公飯」,因此人人極為祟信天神,尢對土地公更為尊奉。是故各房先人共同塑造一尊土地公神像供奉。

二月二日是土地公生誕,先人即利用此日抬出土地公神轎繞境釘符,以求五榖豐登、人畜平安,各庄頭均出獅陣及各種藝團隨駕助興。又因為農牧生產之主要勞力來源,牛畜更是不可,或缺,戶戶無不飼養牛隻,牛群雞犬比比皆是。

某年境內竟發生牛瘟,情形極為嚴重,影響農牧甚大。牛隻乃先人所以賴以生存者,豈可耗損,然而先人們對此浩劫幾乎束手無策。這時幸聞胡厝有一尊「順正府大王公」極為靈聖。


汴頭保安宮


先人為求萬無一失,乃徵得胡姓族人同意,迎接該尊「大王公」神像蒞境督陣,會同本境土地公實施繞境釘符。果不負眾望,瘟疫盡除,合境人畜均護平安。自此先人們視該尊「大王公」為至聖,不肯釋手。

後迭經與胡姓長老協調,始得允諾將該尊大王公神留在境內,各庄輪流供奉,惟每年繞境釘符,隊伍必須經由胡厝以便大王公回鑾,並讓其族人膜拜為條件。湖仔內人氏,亦年年能嚴守此約定,沿襲至今莫敢或怠。

總之:此一活動原本純為楊姓驅除瘟疫,祈求全境人畜平安而發,族人為紀念此一有意義活動,自始年年舉辦活動。後因通婚社會更迭,逐摲擴大成為不分姓氏之角頭性大節慶,亦即成為湖仔內區域特色,深具靂史意義之傳統性節慶矣。

最初釘符繞境各庄頭派隊參加,各庄隊伍會聚於第一支符址(北勢尾聖媽廟北邊)然後依序實施釘符。全程計有五支符二十幾公里里行程必在一天內趕完(一天抬神轎,行走二十幾公里,非足夠的體力及考量時間是無法達成,因此釘符活動如賽跑必須趕速才能完成。

不知內情的人,將此繞境釘符活動以「羊仔(楊)走椆」)形容之,因此,記述此傳統紀念神聖活動同時,向不知內情的人士解說,並盼望了解。


口述篇


東寮里耆老開講歷史篇 彰化縣文化局執行


承辦單位:施金山文教基金會耆老口述歷史座談會報告書撰錄

時間:89415(週六),上午十點二十分至十一點三十分



主訪人:李秀芳

阿公,您好!我們在溪湖已經訪問了很多人了,尤其是湖仔內,湖仔內都是楊姓為主,他們二月初二有一個“羊仔走稠”的祭祀活動,聽說跟您們胡厝有關連。

胡 糶:

羊仔走稠,不走會衰逍。二月二姓楊的在說是小過年。

主訪人:

阿公,針對湖仔內二月二羊仔走稠傳說,您的看法呢?

胡 糶:

來看廟的碑記最清楚了本宮最早恭奉三聖為清府千歲,劉府千歲,順正府大王公,主神清府千歲,溯自大陸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圳邊鄉內之神祗。緣起胡振隆堂族下人維通祖率族人播遷時,叩求三聖為守護神,渡台平安落籍於溪湖鎮東寮里胡厝,迄今數百餘年歷史。現宮內配奉諸聖有因時需而添增,及前輩私奉捐助而得。

胡振隆祠堂全貌

加入圖片

胡振隆祠堂內堂

早期族下人到鎮地廣人稀,披荊斬棘,拓疆闢地,繁衍後昆之難辛歷境,承蒙諸聖冥中庇護,三聖發揮了保境佑民,神功顯赫,慈悲救世,聲威遠揚,慕名者眾,香火極為鼎盛。因享負盛名,神尊常有失而復得之軼事。誠如為襄助本鎮四知堂族下五庄里掃除瘟疫有功,揚家感其德澤,祈求分靈敬奉,約定每年農曆二日二出巡佈居繞境安符,應專程迎駕大王公返本宮謁祖,迄今仍信守不渝。

由於胡家祖居地興修不敷居求,諸聖仍委奉陋居,誠有負浩恩聖德及先賢門風,經本宮主神聖示需遷建新廟之諭,為求慎重,由望重前輩神前擲筊為憑後,即召開信徒大會,一致同意由胡家祭祠公業提供土地與建,擇期疏表上蒼,恩蒙賜旨封號為“玉清宮”,正南偏東二分座向,於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農曆十月廿四日)子時入火安座,感於處人萬難,默默耕耘完成任務,敬望爐下諸大德秉持敬天法祖善念,輸誠隨日永,降福與時增,共修無量功果,神人永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天恩,謹以概述為誌。(玉清宮沿革碑記)


溪湖鎮胡厝玉清宮


恭奉三聖為清府千歲,劉府千歲,順正府大王公


他們姓楊的人得瘟疫,牛也得到瘟疫,才請大王公去醫治他們。那是因為過去在大陸,大家是鄰居鄉鎮,有認識,才來請教順正府大王公,來醫治瘟疫,掃除瘟疫有功,所以湖仔內楊姓族群感其德澤,祈求分靈,但是後來並沒有把我們的大王公還給我們。所以,我們的大王公整個被抱走,原本有三尊,結果變二尊。

主訪人:

所以這尊不是他們裝的,可是湖仔內有人說是他們裝一尊跟你們換的,大王公還顯靈跟他們說,真正的金身臉上有黑痣,結果是一隻蒼蠅停在那裡。

胡 糶:

不是,我們就這樣給他們,自我有印象的時候,我們的三尊神明就只剩下二尊了,後來就是大王公託夢要金身,我們胡家才又自己裝一尊。

主訪人:

這是什麼時候的事?

胡 糶:

我看是三、四十年的事了。

主訪人:

這不是很久的事嗎?

胡 糶:

這是我們老早就給他們,但是在三、四十年前我們才又自己裝,他們說是他們跟我們換的,可是自我有記憶時,就是三尊剩二尊,後來給阿利託夢,大王公的金身現身給他看。

主訪人:

給誰託夢?

胡 糶:

楊永利,他父親是楊炎,北勢尾人。是入贅於我們叔輩大姐,楊永利就是他們生的小孩。大王公跟他託夢,我們才又裝了一尊大王公,我們自己裝的。

二月二因為湖仔內鬧瘟疫的關係,神明指示,以土話來說就是要釘符,現在軍隊來說應該是駐防,安營紮寨,釘符就是要掃瘟疫,保護楊家境內的平安,放兵馬保護平安,所以二月二利用釘符的時間,大王公回來這間廟(玉清宮)謁祖,沒有回來不行,聽說有一年,湖仔內的人認為釘符就已經很忙了,還要插火爐給他們拜,這樣怎麼對,胡厝又沒三個人,吐口水就把他們淹死了,所以聽說要把大王公抬回湖仔內不來胡厝謁祖時,轎子橫桿被震壞了,所以他們只好從轎子下端四個角抬起,將大王公抬回胡厝,有這麼一個傳說。所以姓楊的二月二不敢沒有回來胡厝,一定要回來,但是回來我們要花錢啊,二月二是他們四、五個庄在輪,而我們是每一年都要拜。這二月二的原因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才說二月二羊仔走稠,他們姓楊的是說二月二是小過年。

主訪人:

大王公本身是一個醫生嗎?

胡 糶:

我們以前要當官,考狀元,詩經、易經、禮記、春秋都要讀。

易也有、看命也有、排八字也有、看地理也有,我們這邊以前古早要考狀元,也要會對詩,不是現在科學時代,國文、英語、數學、化學,現在的高考就像以前考科舉一樣,三年一科,現在每年都在高考,所以神都是精通山、醫、命、卜、相。大王公是武神。

主訪人:

祂是哪裡人?

胡 糶:

這不知道,神明的來源就要看另外的資料,這普通人是不知道的,媽祖婆就知道是湄洲來的,大王公是三百六十個進士其中一個,皇帝封的,所以要知道是從哪裡來的,什麼原因當神的,除非讀祂神聖由來資料,才有辦法知道。胡厝三尊是從哪裡來的我也不知道,只知道從大陸請過來的。

主訪人:

阿公,湖仔內的人將順正府大王公請過去是在什麼時候?

胡 糶:

去年還是前年,他們那一尊也被偷抱走,後來再裝一尊。

主訪人:

被偷抱走?

胡 糶:

在汴頭里被偷抱走,然後再裝一尊新的,這尊已經是第三代了。

主訪人:

已經是第三代了!所以是何時請去湖仔內的,已經沒有人知道正確的年代了。

胡 糶:

沒人知道,就顧廟的人在這邊顧,但是顧廟的人也是會有一些私人的事情要去哪裡處理,也是有可能利用這中間空檔偷請,像我們清府千歲也被人請過,劉府千歲也被請到不見,後來也是再裝,聽說被偷請去西螺,我們也去西螺找,所以我們這邊的王爺常常被偷請,偷請後才又找回來,順正府王爺因為治湖仔內瘟疫,所以姓楊的才把大王公留在那裡。

主訪人:

所以請到那邊的時間不知道,一百年有嗎?

胡 糶:

不知道,沒記錄。

主訪人:

湖仔內的人是說因為牛得到瘟疫,在胡厝這邊的看法呢?是不是人也得瘟疫?

胡 糶:

大部分都是牛的瘟疫。

主訪人:
  聽您弟弟說,因為湖仔內二月二這種慶典,一般來說,牛隻家畜的瘟疫,好像沒有做這種祭拜,他在懷疑可能跟人比較有關係。

胡 糶:

  這是懷疑,事實傳說是牛的瘟疫,人的瘟疫是聯想的,大概人也有牛也有。


汴頭里 訪問日期:民國89年1月12日上午9點


汴頭里長楊道慶:

我們大王公不見了,我們去胡厝借大王公,以前老一輩有在說,二月二是羊仔走稠,這是正確的說法,以前農業社會,養牛、養羊、養豬,大部分都是養牛.不知是不是風調不順,天氣變化,牛隻就會死去,鄉下人的財產,像現在的人有卡車,一隻牛就像一輛卡車一樣,所以農業社會,牛會死,去胡厝借大王公來問,拿香是一種信仰,問會有一個曲直,之後七借八借卻打算不還胡厝,原因就是從這裏開始。

二月二頭牙一定要回後頭厝,讓他們參香拜拜,才又迎回來,可是這當中有許多曲折離奇,這些講出來都非常神奇,有一次二月二得角頭,要抬神轎的人,以甘前抬神轎的人不像現在可以用推的,一定要用抬的,胡厝在媽祖宮後面,大王公一直要回後頭厝,但抬轎的人一直不要抬進去,神明就發駕,一直往後退進胡厝,很奇怪。

至於二月二庄頭如何輪,就是按照年輪,汴頭多戶,又最大庄,別人說鴨霸,汴頭分成二角,頭,別人是六年輪一次,我們是六年輪二次,也就是三年輪一次,但是我們庄很大庄,就是分角頭中廳就是大房分一年,頂厝和後厝較少戶,就合作一次別人就是六年輪一次,三年一定輪到汴頭一次,大王公就是要到汴頭一次這就是六庄在輪的特色。

汴頭保安宮

五位王爺最右一尊順正府大王公

「保安宮」主神「金府」是從阿公厝(湖西里)分火過來的,副神大王公是從胡厝借的,大王公三年前就是不見,依胡厝乩童說:里長你放心,金身不見是劫數,神明還是在汴頭為你們服務,因為小偷是為了見明牌,只有拿金身、金甲沒有偷,萬一金身回來時,將金甲穿回去。

保安宮大王公本尊 該年度主持祭祀莊頭迎回奉祀大王公分尊

(補述:保安宮廟新建後,大王公也為主神安奉新廟中,所以保安宮主神就是金府、朱府、劉府、包府、大王公。)之前二溪路的舊路,這條路就是「跑馬路」,從前有一個人自南部往鹿港刈香,經過本宮(保安宮)包文拯,沒有下馬燒香拜拜,馬到那邊又回頭,就是不能經過,這就是祂靈的地方。

附錄︰


大王公傳說

大王公原為宋代寶謨殿大學士蔡次傅的門客,廣東潮州人,姓黃名志。年幼時隨父母遷居青陽洪塘村,全家靠農耕採桑養蠶度日。黃志患有啞疾,16歲那年遇蔡次傅路過時始能言,其雙親遵照許願,將其送給蔡次傅為書僮。

有一次,蔡次傅發覺黃志腳板下有7根毛,比自己多了4根,認為黃志非等閒之輩,日後定有一番作為,遂提為門客,待如手足。黃志有道術,能驅甕自行入水,養鵝食草不越界限。仙逝後,其主人與裡人商議,將其焚化,雕木為神,立廟祀之。其金身塑立於一口靈井上,臉呈醬紅色,目俯視,慈祥可敬。

黃志立化為神後,多次在民族危難時刻顯應護國庇民,屢受宋代和明代朝庭的褒獎。

宋恭宗德佑乙亥(公元1275),顯化助國封為"江夏護國清遠上將軍武惠王";辛己(公元1281年)金兵入侵助國有功,封為"殿前太尉"。

明代永樂間(公元1403至1424年),鄭和征琉球時,戰艦幾危,幸得神助,掃除海上倭寇,後被皇帝敕封為"慈濟顯應威烈明王"。

明崇禎辛未(公元1631年),蔡次傅的裔孫蔡侃,奉詔出鎮巡撫雲貴、建昌、四川,平息賊寇,黃志顯化黃旗之號,身騎白馬助戰,蔡侃班師入朝奏請皇帝敕封為「順正府大王」,並授以帽袍、靴帶、劍印,以旌殊勳。

  順正府大王公因護國護民,屢建奇功,在閩南一帶香火歷來長盛不衰。特別是 農曆九月初五 大王公聖誕,成千上萬名海內外信徒紛紛前來,頂禮膜拜,「乞火添爐」,更有百日演戲慶誕之習俗,可謂盛況空前。

順正府大王公的誕辰為農曆9月初5日。取材自網路

王爺與瘟疫


王爺公俗稱千歲,共有三百六十位、一百三十二姓,在台灣有九十幾個姓。
  最早奉祀王爺的宮廟,大部份都在沿海一帶,以高雄、台南、嘉義、雲林等地最為普遍。但是在王爺公的威靈顯赫的事
廣為流傳的情況下,信徒已經遍布全台。
  在台灣王爺信仰包括一府千歲、二府千歲、三府千歲、五府千歲、七府千歲、五年千歲等,其中五府千歲的王爺就有:蘇、王、梁、秦、蔡;李、吳、池、陳、伍;池、邢、金、何、馬;溫、白、紀、范、雷;朱、岳、韓、金、伍等不同組合。

以上的王爺大多是唐山先民渡海來臺,所攜帶家鄉神明來護佑,期望能平安渡過黑水溝{台灣海峽},也期望能在台灣能順利生根發展,再者當時台灣瘟疫多,再醫學不發達時期,該王爺有救渡眾生事跡,而後人感念而祭祀進而建廟。

還有是大陸沿海地區寺廟建醮活動,醮典完會有放王船舉動,而王船漂流到台灣後也舉辦醮典,而台灣人不捨王爺離開,才會只有燒王船把金身留在台灣的廟宇供奉。

瘟疫所侵襲的對象,通常不分男女老幼,不管貧富貴賤,也不論高矮胖瘦、東西

南北,更不計美醜善惡,一律「平等」對待。這種特性對於宗教所造成的衝擊格外劇烈。本文以中國史上大規模瘟疫與道教興起為例,一窺宗教對於瘟疫的解釋與對應之道⋯⋯

從巫到醫 /林富士

道教在疫場中崛起


多數宗教都將疾病歸因於人觸犯鬼神禁忌或宗教戒律所引發的「懲罰」,而在瘟疫流行之時,善人與惡人同遭荼毒的情形屢見不鮮,「好人不長命」、「壞人得善終」的例子也不少見,也因此,在瘟疫橫行之際,「報應」觀總免不了會受到質疑,而宗教人士也必須有妥適的回應,否則便不易說服信眾。

以中國的情形來說,在東漢王朝最後的一百年之間(西元一一九至二二○年),至少十一次的「大疫」流行。而且,瘟疫並未隨著漢帝國的崩解而結束,相反的,從西元三世紀起一直到六世紀,將近四百年的時間裡,至少有二十七次「大疫」流行見於「正史」的記載,平均一、二十年便爆發一次,當時人的平均壽命即使只有三十歲,終其一生,大致都會遭逢或聽聞一次瘟疫的侵害。

活在這樣的歷史情境之中,面對無常的生命,酷毒的瘟疫,人總不免會有所不安、惶惑、和恐慌,一些維繫社會秩序的法律規範、人生價值、道德標準、宗教信仰也會遭受挑戰。例如,從西元二世紀起,便不斷有人質疑「仁者壽」(好人長命)這個舊有的信條。有人甚至完全放棄被儒家視為「天經地義」的「三綱五常」。也因此在漢代「獨尊」的儒家思想,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便不再能獨自主導中國社會的道德、倫理世界,道教與佛教也趁機擴展其勢力,形成三足鼎立的態勢。

其中,道教幾乎可以說是因應當時的瘟疫而生的一個新宗教。較早的兩個道教團體,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又叫天師道),在東漢末年出現時,都是以「醫療」做為吸引信徒的主要手段。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元三至六世紀),道教內部雖然門派林立,但仍多以「醫療」做為傳教的主要手段,或是鼓勵修道之士要修習醫術以自救救人。同時他們也針對疾病與瘟疫的現象提出了看法。


道教的瘟疫觀


道教對於人生病的原因,大致採取醫家的解釋,認為衰老、情緒、生活起居(食衣住行、性愛等)、氣候變化、毒蛇猛獸等,都是致病之因。但是,除此之外,道教堅信人在道德方面的缺失和惡行所引發的鬼神責罰,才是最難救治的疾病根源。

道教宣稱,人的壽夭都有定數,但是,善惡將會影響一個人能不能終其「天年」或是延年益壽。他們認為,在天上有司命神,在家中有灶神,在人體內有「尸蟲」,這些鬼神隨時隨地都在監察、記錄人的善行及惡行,上天則會根據人的善惡記錄,增加或減少其壽命,而生病便是為惡行的後果之一。

這種素樸善惡報應觀念,在瘟疫流行的時代,自然容易被人質疑,而道教也提出了一些補充說明。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所謂的「承負」「承負」簡單說,就是繼承負債或承受負欠。善人之所以會在瘟疫來襲之時無法倖免,主要是被「他人」的惡行所波及。「他人」包括自己已過世的歷代祖先,和同時代的鄰里鄉黨,而更重要的是歷代和當代的君王。

「他人」行惡,雖然本身會遭受上天懲罰,但若罪惡深重,所罰不足以償其所罪,便會像負欠債務一樣,遺留下來,由其後人或同時之人負債償還。換句話說,道教將所有人類(包括過去、現在與未來)視為一個「生命共同體」,必須共同承受任何一個人的禍福。因此,即使一個行為非常端正,道德良善的人,可能會受他人連累而受到不好的「報應」,因而在瘟疫來時死於非死。

另外,道教還提出和「承負」說息息相關的「末世」理論。他們認為,當人類所犯的罪行愈多,懲罰所下的「餘映」也就會愈積愈多,終至促使「末世」到來。而在「末世」之時,由於世人作惡多端,便會導致「陰陽不調,水旱不適,災變屢見」,寇賊充斥,萬民流散,死者過半,十有九傷。一時之間,水、旱、刀兵和瘟疫之災接連不斷。

其中,瘟疫主要就是由上天(或太上道君)派遣五方「鬼主」(瘟神)率領眾多的「疫鬼」到處施放疫氣所造成的。其主要目的是要「誅除凶惡」,留下「善種人」(又叫「種民」)。

不過,「末世」之時,也會有一些由「敗軍死將」或「橫死」之人所化的「厲鬼」、「疫鬼」,他們往往會乘機作怪,亂放「疫氣」殺人,善惡不分。因此,末世的瘟疫來襲之時,善人有時候也會被枉殺。


解救之道


因此,在瘟疫橫行的年代,道教所提出的醫療方法,除了傳統的醫術(針灸、藥物)、巫術(禁咒、符水)、養生術(導引、按摩、存思、房中等)之外,特別強調「首過」(懺悔)以及積累「功德」(包括誦經、齋醮、施括、善行等)。

同時,他們也不反對以「革命」的手段終結「惡政」,建立新的、善的政權,以「解除」人民所「承負」的「惡政」之苦。

瘟疫所帶來的衝擊是全面性的,宗教也不能豁免。但從中國早期道教的例子來看,若能適切回應,瘟疫是宗教得以蓬勃發展的契機。因為,宗教是人類面對瘟疫,尋求身心安頓時的一個主要歸宿。即以近、現代的台灣社會來看,由於瘟疫不斷,具有「瘟神」性格的「王爺」也就成為民眾膜拜的主要對象,而道教的「和瘟」儀式依舊是用以防瘟逐疫的大典,東港東隆宮每三年舉行一次「王醮」(「瘟醮」)便是最有名的例子。

(本文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