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4日 星期四

紙錢

紙錢(取材自網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金紙

金紙

銀紙

一張冥幣

中國人相信,冥幣可使用於地府,故焚燒冥幣,可幫助祖先的經濟來源。另有人相信,通過冥幣能夠買通地獄中的鬼卒,而免於較重的刑罰,而已故親屬的家人往往會在春節中元節重陽節清明掃墓節等節日,也會焚燒冥幣給「陰間」的親屬。

銀紙

紙錢,又稱冥紙冥鈔冥鏹冥幣金紙銀紙陰司紙等等,是中國傳統祭拜祖先時火化的祭祀品之一。

傳統紙錢分為兩種,一是用來祭拜神明,第二種用來祭拜祖先、鬼魂。親人希望死者在陰間可以過著美滿的生活,便焚燒冥幣或其他紙紮祭品給他們。亦有人認為,焚燒紙錢可以賄賂陰間的鬼神,減少死者在地獄所受的刑罰。

近年,現代紙錢頗為流行。而「陰間信用卡」、「陰間支票」的出現可以說是反映了時代的轉變。「陰間信用卡的設計,與真正的信用卡非常相似(金色卡紙製造,上印有 「VISA」信用卡的標記),製作相當認真。而「陰間支票」即是以支票上書巨大金額,代替燃燒大量紙錢。也有人燒空白的「陰間支票」,讓死者在地府可以享受自己開支票的方便及樂趣。

目錄

[隱藏]

[編輯] 起源

民間傳說燒紙錢的習俗來自東漢。據說是造紙術發明者蔡倫之 徒尤秀才,想出的推銷「紙張」手法:尤秀才假裝重病死去,而其妻告訴所有鄰居,若將紙張剪成「銅錢」形狀焚燒之,賄賂神祇,死者即可復活。鄰居都不相信, 後來尤妻一燒,尤果然立刻復活。於是「紙」立刻成為最暢銷的產品。此傳說的其他版本則大同小異,只是主角尤秀才,換作蔡倫本人,或蔡倫的兄弟蔡莫。

這些說法,都被認為是鄉野傳說,不太可信。據唐代封演著《封氏聞見記》記載,古代埋圭、壁、幣、帛祭祀鬼神,漢代埋寶錢陪葬;從魏晉開始用紙錢送葬,到了唐代,上自王公,下至庶民,盛行燒紙錢送葬,「積錢為山,盛加雕飾,舁以引柩,……紙錢魏晉以來始有其事」[1]。從埋錢轉變為燒錢,可能和佛教有關。有學者認為,佛教的傳入,燒錢也隨之盛行。故可知燒紙錢由來,應該是受到印度或中亞習俗的影響。印度或中亞人認為,可以用火將祭品傳遞給鬼神,如婆羅門教中的火神阿耆尼,就有傳遞物品的能力。紙錢本身,則出自中國本土。

[編輯] 傳統紙錢

傳統的紙錢,一般是黃白色紙,上面黏著金色或銀色的箔片。黏金箔的稱為「金紙」,是燒給神明或作為祈福之用。黏銀箔的稱為「銀紙」,是燒給祖先或者鬼魂,有詩云:「紙錢紙錢誰所作,人不能用鬼行樂。一絲穿絡掛荒墳,梨花風起悲寒雲」[2]

華中華北也有把紙錢剪裁成銅錢、銀錠狀的。清代用的紙錢大如杯口,黃色紙錢印有「泉台上寶」字樣,白色紙錢印有「冥游亞寶」字樣[2]

台灣南北,紙錢款式大同小異,但花色、名目卻不太相同,如流行於北台灣的「刈金」,南台灣則不流行,以「四方金」替代之。

也有一種紙錢,上面繪著僕役、美女、車馬、生活器物等。此種冥鈔並非一般貨幣形式,而代表實物本身,如台灣流行的紙錢「更衣」、「甲馬」等。

「更衣」或稱「經衣」,是一張繪有衣服、褲子等生活器物的紙錢,用來燒給亡靈。「甲馬」則是用來燒給天兵天將的,是一張繪有盔甲、馬匹、隨從的紙錢。

古代墓祭還用彩色紙剪成長縷,懸掛墓上稱為掛錢[2],繼承古俗,現代也有不是用燒的紙錢,如掃墓時用以壓在墳墓上,代表修繕之意的墓紙。一般來說,墓紙有兩種款式,一種是彩色的,稱為「五色紙」,是泉州風格。另一種則是純黃色,是漳州人所慣用的。

[編輯] 現代紙錢

現代紙錢

現代紙錢通常印刷成現代鈔票的模樣,以神像取代新台幣孫文像,港幣匯豐銀行獅子像,或人民幣毛澤東像。

現代紙錢常見的肖像如玉皇大帝閻王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地藏菩薩觀音菩薩東嶽大帝八仙三官大帝土地神財神,甚至一些已故的名人,例如愛因斯坦甘迺迪瑪麗蓮夢露等等。

現代紙錢後面往往會畫上地府圖片,且其面額通常很大,由幾千元至以至數億不等。常常有人打趣說,陰間一定出現超級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其中,面額一萬、設計仿照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所發行美元鈔票的紙錢最為普遍和為人熟悉,其號碼一律為JO23456。

[編輯] 台灣新潮流:「發財金」

台灣在一些自詡為「命理老師」、「學者」的人,在電視、報章雜誌上口若懸河地推廣之下,最近台灣開始流行一些他們自產自銷的,介於「傳統紙錢」與「現代紙錢」之間的新式紙錢。

這些新式紙錢多為五彩,上面繪有「財神」、「土地神」或者「符咒」等等,也寫著吉祥話、禱詞,其名稱為「發財金」、「財庫金」或「補運金」等等,被指稱為比傳統的紙錢,更能為神明所接受,也較可以有效祈福,可以讓財運更加旺盛、生意更加興隆。但這些新式紙錢比傳統紙錢昂貴不少,令人不禁懷疑這些所謂的「命理老師」、「學者」的用心。

這種紙錢在此般大肆渲染之下,許多商家、民眾都紛紛搶購,而各紙錢工廠、商店,也開始紛紛印製自製款式的「發財金」、「財庫金」等。

四,死,賜(四日,不死,賜福)

四,死,賜(四日,不死,賜福)

慶幸四位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嘉義蘭潭隧道附近路段,四日晚間發生四車追撞連環車禍,生日6/6,7/7,8/8,9/9 4人駕車連環追撞,幸得平安無事!!

台灣忌諱四數字,因台語諧音為,另天官福的也可通音為四,應是禍、福

兩相通數字,古傳習俗多被解為字是不合道理之邏輯。

六六大順,幸運七七,八八開運,久久九九,四大吉數難得的巧合,創造不可能的奇事,四車追撞環車禍,車毀人平安,依據記 者丁偉杰、黃以敬/綜合報導數學老師謝新傳計算,這四人「相遇」,機率小於一百七十七億分之一,如此空前絕後的巧遇,尤其巧逢農曆七月,(有資格列入金氏紀錄)四位一定後福不淺,請惜福!!

祝福四位

為閃避夜貓 撞出一串恐怖巧合

〔記 者丁偉杰、黃以敬/綜合報導〕為了閃避一隻突然竄出的夜貓,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嘉義蘭潭隧道附近路段,四日晚間發生四車追撞連環車禍。國道八隊白河分隊員警 製作筆錄時驚訝發現,四名當事人的生日分別為六月六日、七月七日、 八月八日、九月九日,而且事發當天為國曆八月四日(農曆七月初四);這場追撞意外雖有一連串的四(台語諧音為死),但只造成五人輕傷,而且送醫都無大礙!

對對碰機率 遠低於177億分之1

數學老師謝新傳指出,若以機率計算,這四人「相遇」的機率是三百六十五分之一的四次方,機率小於一百七十七億分之一,而且這只是概算,還未將許多可能會發生的狀況加入,否則機率更小。

四日晚間八點多,張姓男子(六月 六日生)駕紅色豐田轎車經福高南下二九八公里路段時,因緊急煞車,橫向衝撞護欄;隨後楊姓女子(七月七日生)駕銀色豐田汽車撞上第一輛肇事車,第一輛肇事 車被推撞至快車道;駕銀色裕隆轎車的陳姓男子(九月九日生)從後撞擊第一輛車,陳男的車彈至護欄;導致駕白色裕隆轎車的邱姓男子(八月八日生)再撞上第一 輛肇事車。

第一車的張姓男子向警方說,當晚下著毛毛雨,灰濛濛的霧氣中,他開車載太太從嘉義要去白河,突然看到一隻貓從高速公路車道暗處竄出,他為閃避而緊急煞車,車子失控撞上護欄。警方事後在現場則未發現有動物被撞。

第三車的陳姓男子車上載著一位王姓乩生,王某事前似有預感會發生意外,覺得身體很不舒服,王姓乩生向陳男表示,希望不走福高,他並從副駕駛座換到後座,事後則直呼太不可思議了!

國道八隊白河分隊指出,事故地點附近易發生車禍,只要車禍必有死傷,但這場連環車禍卻不嚴重,警方也覺得很幸運。

皆僅受輕傷 咸認巧合碰出好運

一場車禍把四名出生月日均為「對子」並只相隔一個月的當事人湊在一起,雖然車損但大難不死,四個人都感到很幸運的表示,「可能是莫名的巧合,帶來的好運氣!」

2008年8月13日 星期三

黃泉-地獄

黃泉-地獄自網路轉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黃泉,在中國文化中是指後所居住的地方。古代認為天地玄黃,而泉在地下,所以稱為黃泉。一說為中國黃河流域為中心,泉水因黃土而變黃,故稱為黃泉。樂府詩集˙卷七十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結髮同枕席,黃泉共為友。

黃泉路上沒老少(諺語)比喻人不論年紀大或小,都可能死亡。俗語說:黃泉路上沒老少,你又何必斤斤計較!

碧落黃泉 碧落,天空。黃泉,地底下。碧落黃泉指從天上到地下。語本唐˙白居易˙長恨歌: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後用以形容上天下地,無所不包的範圍。清˙洪 昇˙長生殿˙第五十齣:荷君王不棄,念切思專,碧落黃泉,為奴尋遍。

不到黃泉不相見 鄭莊公與母親見(左傳)隱公元年 原文為: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地獄

地獄(或陰間),被一些人認為是人死後靈魂會到的地方。地獄的觀念出現於世界各地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印度教、現今的猶太教基督宗教等。其實陰間和地獄的性質不盡相同.陰間也稱冥界,泛指亡魂所在的空間,而地獄特指囚禁和懲罰生前罪孽深重的亡魂之地,可以說是陰間的監獄和刑場。

不同的信仰對地獄的理解會有所不同,但一般與人死後的靈魂會到地獄受審、等待輪迴轉世或受刑罰等事有關。地獄與痛苦的負面情緒有不可分割的聯想,佛教認為地獄道是沒有喜悅意和喜樂的地方,在六道之中最苦的境界;地獄道的是囚犯即「罪鬼」,這與鬼道中的鬼是不同的。

由於與痛苦有密切關係,故有人用來指災難後的情況如人間地獄。

中國信仰的地獄

中國在佛教未傳入前的傳統信仰認為,普通人死後亡魂會歸於泰山之下,泰山神東嶽大帝為冥界主宰。後來認為酆都為冥界入口,則又有人認為酆都之神酆都大帝才是冥界主宰。而東嶽大帝、酆都大帝職能、屬性、部屬及管轄範圍幾乎一模一樣,民間一般認為兩神為同一神。


佛教傳入後,民間受到佛教思想影響,認為地獄是六道輪迴中最劣最苦的,民間認識的「重獄」便是指「十八層地獄」。而十八層地獄分別由十殿閻王掌管。其中被認為是最令亡靈痛苦的第十八層地獄,是阿鼻地獄。而地藏王菩薩是地獄的教主,統轄十殿閻王,拯救地獄眾生。

中國信仰的地獄

中國在佛教未傳入前的傳統信仰認為,普通人死後亡魂會歸於泰山之下,泰山神東嶽大帝為冥界主宰。後來認為酆都為冥界入口,則又有人認為酆都之神酆都大帝才是冥界主宰。而東嶽大帝、酆都大帝職能、屬性、部屬及管轄範圍幾乎一模一樣,民間一般認為兩神為同一神。

佛教傳入後,民間受到佛教思想影響,認為地獄是六道輪迴中最劣最苦的,民間認識的「重獄」便是指「十八層地獄」。而十八層地獄分別由十殿閻王掌管。其中被認為是最令亡靈痛苦的第十八層地獄,是阿鼻地獄。而地藏王菩薩是地獄的教主,統轄十殿閻王,拯救地獄眾生。自網路轉載

[編輯] 由來

閻羅王簡稱「閻王」。被認為是地獄的主管,掌管陰曹地府。大約在南北朝期間由印度傳入中國。由於閻王的信仰與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信仰系統相互影響,演變出具有漢化色彩的閻王觀念:十殿閻羅。

[編輯] 十殿閻羅王

中國佛教中,有十殿閻羅之說。此說源於唐代,相傳玉皇大帝冊封閻羅王,由閻羅王統率地獄和五嶽衛兵。閻羅王更分為十殿,十殿各有其主和名號,稱地府十王,統稱十殿閻王,而十殿閻王及其一切部眾,都受幽冥教主地藏菩薩的管轄。

十殿閻王各有其主、誕辰和專職,簡述如下:

  • 第一殿:秦廣王蔣(廣明王蔣子文),二月初一日誕辰(一說為二月初二日),專司人間壽夭生死,統管吉凶。
  • 第二殿:楚江王歷,三月初一日誕辰,專司活 大地獄,即寒冰地獄。
  • 第三殿:宋帝王余(宋帝明王),二月初八日誕辰,專司黑繩大地獄。
  • 第四殿:五官王呂(官明王),二月十八日誕辰,專司合大地獄,即血池地獄。
  • 第五殿:閻羅王包(閻羅天子包拯),正月初八日誕辰,專司叫喚大地獄。
  • 第六殿:卞城王畢,三月初八日誕辰,專司大叫喚大地獄及枉死城
  • 第七殿:泰山王董,三月二十七日誕辰,專司熱鬧地獄,即肉醬地獄。
  • 第八殿:都市王黃,四月初一日誕辰,專司大熱鬧大地獄,即悶鍋地獄。
  • 第九殿:平等王陸,四月初八日誕辰,專司鐵網阿鼻地獄
  • 第十殿:轉輪王薛,四月十七日誕辰,專司各殿解到鬼魂,區別善惡,核定等級,發往投生。

[編輯] 十八層地獄

詳見十八層地獄

東漢安世高所譯的《十八泥犁經》 中,地獄分為十八層,合稱為十八層地獄。十八層地獄的「層」不是指空間的上下,而是在於時間和內容上,尤其在時間之上。十八層地獄是以生前所犯罪行的輕重 來決定受罪時間的長短。每一層地獄比之前一層地獄增苦二十倍和增壽一倍,全是刀兵殺傷、大火大熱、大寒大凍、大坑大谷等的刑罰。當到了第十八層地獄時,苦 已經無法形容,也無法計算出獄的日期了。 佛教之地獄說是與其輪迴觀念有關,以便更形象地解析「孽」與「果報」,以導人向善。可參佛光大辭典之地獄一條:[1]


2008年8月12日 星期二

百姓公 (有應公)

百姓公 (有應公)(取材自網路)

台灣人相信「人是骨肉和靈魂的結合」;人在生時,稱做陽間,死後靈魂會存在於另一個世界,稱做陰間;因為在陰間的靈魂,還要過著和生前一樣的生活,所以人 在臨死時,他的子孫都要為他做些「身後事」,例如:焚燒紙錢、紙厝......等物,讓靈魂在陰間,有地方住、有錢花,能安閒地過著陰間的生活。
人死後在陰間生活的靈魂,我們俗稱為「鬼」。有人奉祀的稱為「有緣鬼魂」,而無人奉祀的,稱為「無緣鬼魂」,或稱為「孤魂」,而萬應公廟所祭祀的就是這些 無人奉祀的孤魂。為什麼人們要祭祀這些無緣鬼魂呢?這是因為人們相信:這些孤魂因為無人祭祀,所以無法在陰間安身,因此祂們會擾亂人們的生活,帶來災厄; 而人們為了要能消災解厄,就建造有應公廟來安置這些無緣鬼魂,讓祂們有人祭祀就不會再危害人們的生活。
萬應公,又稱萬善同歸、有應公、萬善公、大眾爺、金斗公、普度公、大墓公、有英公、百姓公、萬恩主、萬恩公、萬善爺、...等。名稱雖然不一,所奉祀的都 是無緣的鬼魂,屬於「陰廟」。這種廟遍佈全省,一個地方至少有幾座,散立在各地的街頭巷尾,或各鄉村的道路旁。這種廟的規模大多很小,有些還供奉著死者的 遺骨。這樣的文化也顯示出臺灣鄉土濃厚的人情味:人在世要過的幸福,人死後也要過得平安。


台灣民俗故事:「有應公」信仰的由來
有些廟宇會有「有應公」的祭祀,有些則稱為「萬善祠」、「萬善公」等,都是將枉死的、無主的孤魂野鬼集於一處的祭拜,希望祂們平安,也希望祂們不要鬧事。
有應公信仰拜些什麼?平埔族原住民有將祖先葬於室內的習慣,後來漢人來了,原族遷移漢人進駐,建屋時自然會挖掘出一些「無主白骨」。
又如上篇故事所說,早期移民來台灣的,還有一些是「偷渡客」。有些人在偷渡的過程中,因為發生船難、或被海盜洗劫,所以在海邊就會有很多的浮屍。他們偷渡來台,當然是沒有登記的,因此也不知道那些屍體到底是誰。
另外有些成功的偷渡客,上了岸卻不知道該投靠誰,又要到處躲避官府的查緝,於是開始流浪,那裡有零工就去打工,成了所謂的「羅漢腳仔」,最後客死他鄉。也沒人替他們料理後事,成了孤魂野鬼。
因此,善心人士就出資蓋廟,集中這些異鄉客,讓他們死後有個棲身之所。然而祭拜的人覺得他們「有求必應」,因此通稱這些為有應公。又有男女之分,而有應公、應媽等稱號。
除此之外,另有收容地方戰亂被殺死眾多遺骸的,稱為義民廟、或大眾廟,男稱大眾爺,女稱大眾媽。總之,台灣的有應公信仰極為盛行,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功德。
資料來源 : 保西風情 http://www.bs1es.tnc.edu.tw/~history/page/p15/p15-10.htm
萬應公廟﹝民間忠烈祠﹞
一般我們統稱這種萬應公廟為「有應廟」,大部分的有應公廟建物不大,它們是台灣不會少見的小廟,你可能早已看過、經過,只是它多數小且不起眼,無意中難引你注意並留下印象,雖是如此,有應公廟卻是台灣漢人移民用群體生命留下的歷史記錄,認識它們是非常有意義的事。
漢民族稱死後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為「有應公」,由於敬畏上天或基於迷信,懼伯鬼魂為害活人,也為了不讓屍體四處曝露影響環境徫生,更是為善做功德,故而有 為他們喪葬的習俗。早期渡海移民台灣者男子多,在男女嚴重失衡的狀態下,無妻無子單身一人的「羅漢腳」特別多,在移墾的過程中或是大自然的天災地變,或是 人類社會赤裸裸的爭鬥下,死後無依無靠的情形很普遍,所以「有應公」也可說是台灣特產之一。(取材自網路)


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

地藏王菩薩

地藏王菩薩(取材自網路)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地藏王菩薩以廣大的悲願著稱,【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掌管地獄的「幽冥主宰」,是救渡地獄中受苦鬼靈眾生的大菩薩。
能荷擔一切眾生的難行苦行,圓滿一切眾生的心願。
大乘佛教中,十方三世諸佛菩薩的數量雖是無量無盡,但是事實上,成為大多數人信仰對象的,也不是很多。 在菩薩中,以悲願為其特德,亦即地藏王菩薩是本願的菩薩。其悲願遠超過其他菩薩。

在《地藏王菩薩本願經》中談到地藏王菩薩的過去生是一位孝順的婆羅門女以及他普濟六道的本願;在《十方廣十輪經》等也說他是一位具足悲願的菩薩。

而且不只在顯教中有如此的記述,在密教經軌裡也有一樣的說法。

地藏王菩薩在密教金剛界中,是「費生如來」的化現,以平等性智為實體,表示福德成就的德用;在密教胎藏界是屬於蓮華部,可看作是阿彌陀佛的分現,以妙觀察智為寶體,表示怨親平等的慈悲。

因此,後世甚至產生彌陀、地藏王一體的說法 (「沙石集」中有彌陀、地藏王一體的說法,「諸紳本懷集」裡也有法藏、地藏王一體的說法)。在密教的金剛界與胎藏界兩部中,地藏王菩薩的密號有「與願金剛」、「悲願金剛」、「願滿金剛」等稱呼,由這些名稱可以得知,這正表示他是一位悲願菩薩的意義。

在佛教中,由於地藏王的悲願廣大,發願入於地獄,利益罪苦眾生,使令解脫,所以常以地藏王菩薩作為「大悲一闡提」(表增上菩薩)極善不成佛的例子,是確實有原因的。

【關於 「地藏王菩薩」的名號】(取材自網路)

在佛法中,菩薩是依其特德來立名,不像我們一般人的名字,與自身的心行毫無關係。中國熟知的四大菩薩,於其名號都加上一個讚詞,如

【大智文殊】、【大行普賢】、【大悲觀音】、【大願地藏王】,

由地藏王菩薩 「大願」的讚詞來看,地藏王菩薩的願力是特別深廣的。

地藏王菩薩的梵名為 「乞叉底檗婆」(Ksitigarbha)而其中的(ksiti),是Ksi轉化而來的,由具有地或住之意是地與大地,也是 「地大」。而「檗婆」(Garbha)是胎藏或含藏、伏藏之意,如金礦、銀礦、煤礦、鐵礦等。於佛法中名為「藏」,則足指庫藏的意思。

「地藏王」的含義,從 「地」來說;也是四大之一,能擔當一切,一切高山峻嶺,萬事萬物都在地上。所以,以 「地」來此喻地藏王菩薩的功德,能夠荷擔一切眾生的難行苦行。
「地」也有依止義,一切草木皆依地而出生成長。比喻世間一切自利利他功德、,依地藏王菩薩而存在而引發。

地藏王菩薩能含藏種種功德,能引生一切功德,荷擔一切難行苦行,救度眾生,所以名之為地藏王。世俗稱為地藏王王,這名稱的由來,也許是因為地藏王比丘為新羅國王子的因緣,而加「王」字以尊稱之。

地藏王賜家母廷壽十年!!

地藏王賜家母廷壽十年!!

回想家母中風三次,臥床十幾年,最後一次,北勢尾大姨與大妹曾到地藏王廟,懇求賜阿母廷壽十年,地藏王也經准賜家母廷壽十年。

民國五十年末,大妹曾暗示,經准廷壽到今年是第十年,要格外小心,同年農曆十二月十日(新曆民國五十一年正月初五日),家母感染風寒急逝,很巧的是,農曆十二月十日,也是家母的生日,足足廷壽十年滿。

經過三十六年,民國八十七年接近媽祖宮舉辦法會冬尾,夢見家母顯身託夢,一般眠夢醒後就忘記,甚至夢什麼都想不起來,可是此夢至今還是很清楚,其夢境還歷歷在腦中。

全部夢境過程記述如下:附註︰此託夢全文已在生命與靈魂發表,因故事之需轉載本文內。

亡母託夢:

夢見去世多年的阿母,要綠色角格花樣的被單,為應夢願,到彰化尋找,下車走到第一間布行,第一眼看到左邊棚上陳列的就是夢中所托的一模一樣的花角格布,及訴求補(清讚點差三點)。

全部夢境

入夜,我們兄弟(好像次兄不在場)、姊妹聚集,溪湖媽祖宮,向外左邊偏門入口的迥廊上,夢中是與五弟在等待,陰間來的電話,電話機掛在正門與向外左偏門中間壁上,是一架舊式手搖形的電話機,我們全精神灌注期待鈴響,我說時刻快到了(好像有約時刻,通話),說著,口尚未合,聽傳來,電話鈴聲,趕緊提起聽筒,隱約聽到一聲低迷的聲音,叫「阿川」,是阿爸的聲音,與陰界電話通了,我激動的哭,連叫幾聲「阿爸」「阿爸」,淚水直流。可是,聽筒不再傳來任何訊息,靜、靜,昏暗中,矇矇朧朧中,電話機在變、變,變成阿爸的遺照,是懸掛在廳堂的遺像。本來阿爸的下巴是瘦尖的,眼晴不是很大,但原有的遺照,在我們眼前慢慢起變化,瘦尖的下巴,暫暫變豐滿而圓滑,眼睛也慢慢的變大,忽然張開,大而圓的眼睛,看大家,其貌相呈現出,尊嚴的福相,大家齊聲叫「阿爸」「阿爸」,但阿爸並無應聲而漸漸消失。此時傳來,激動的聲音,喚「阿母返來囉」「阿媽返來囉」趕緊轉身一看,果然是阿母,身穿黑色大套衫、黑色的本島褲,手持「葉鵠扇」,滿面帶著笑容,慢慢的由正門進入廟內。當時好像是冬天,並大家都預知,阿爸、阿母要回來所以在廟正門左側,地磚上舖蓆,中央置火爐,上面覆蓋綿被,腳、手伸入被內,圈圓坐下開講閒談,等待阿爸、阿母出現。阿爸已在電話機上現身,與我們見面,阿爸消失後,現在阿母出現,大家看阿姆入內,都趕緊離席站起來,忙叫「阿母」「阿母」牽阿母的手,說:「阿母,真寒來縮燒(取暖)、縮燒」,阿母笑笑,與大家坐在草蓆上,我們將綿被,給阿姆蓋在膝蓋上,家母一直看被單,說:「這被單花真水(美)我正甲意,彼例(那個)白蚊罩麼正水(很美)」。我們說:「阿母您那甲意,阮者買乎您,其他有夠欠什麼無?」,家母指著「公媽牌」,場境變在神明廳,笑笑說「你看,我在公媽牌上的(清讚點)減大家三點,應當愛補足,才會與你阿爸及大家平點」,仔細看公媽牌上果然浮現「清讚」二字。夢醒時是午夜三點。

靈夢、夢解:我現在口述此夢,是一年前的奇夢,當時將夢境,詳盡記錄,分發眾兄弟、姊妹共同解夢研究,想盡辦法,欲遂阿母心願。一般眠夢,睡醒後就忘掉,甚至連夢什麼都想不出來,現在回想此夢,很清楚的歷歷夢境,尚能浮現在眼前,此夢就是如此的奇特。

我們將此夢,夢解、分析、研議結論,應信其真,不可信其無,較妥善。當時是媽祖廟舉行一年一度的法會前,為趕配合法會祭祖時,遂阿母心願,第一項就是著手找被單布料,到彰化員客車站下車,向北步行尋找布行,離員客不遠處有一間布行,是到彰化第一間進入的布行,其店內左邊第二棚格上,排有夢中所看到一模一樣的,綠色被單花布,花樣是整齊排列的跳角花,每格寸餘大,各格都有各獨立的花草。舉頭看店面掛的招牌店名是「安泰布行」。第一間步入的布行、第一眼看著是所尋找的花樣布、店名是「安泰」。我信,是冥中阿母牽引到此的,阿母所托的夢不得不信,我喜得夢中托付的其中一件,願望已達,喜的壓不住,由內心湧出的陣陣興奮(蚊帳據老輩說:會罩住亡者靈魂,因此以用庫錢彌補)。至於夢中阿母指給我看「清讚」二字之含義,未曾聽過此言詞,因此查閱有關書冊、字典都無法得知其意。後來分字解讀,「清」即潔淨、澄澈之意,不含任何別物,俗語有一句「清一色」,可解,獨有、與其他分別不混合,單獨之意。「讚」即是一種頌揚人物的文字、也含有襄助、讚助之意,因此「清讚」二字含義,是需「單獨讚助之意」。阿母所指「清讚點」積分不足三點,夢託我們要給她補足,清讚點是如何累積? 用什麼方法來補足積分? 是一項的難題。回想阿母中風三次,臥床十幾年,最後一次,北勢尾大姨與大妹曾到地藏王廟,祈求賜阿母廷壽十年,據說經准。民國五十年末,大妹曾暗示,經准廷壽到今年是第十年,要格外小心。同年農曆十二月十日(新曆民國五十一年正月初五日),阿母感染風寒急逝,很巧的是,農曆十二月十日,也是阿母的生日,足足廷壽十年滿。因生日、忌日同一天,每年生日忌、及逝世忌合併祀拜,因此每年只有一次祀拜,阿爸是生日忌,逝世忌分別祭拜,一年有二次祀拜。阿母逝世已三十六年,減祀拜次數,累積有三十六次,

以十二支循環計算(十二年循一環),阿母(減祀拜36次)除於(十二支一循12年)等於3。是與阿母夢中所指(清讚點欠三點)數字相符,以此計算法計算,十二支,一循十二年,可以假想,每年受祭祀一次,十二支一循12年可積(清讚點)一點,阿母所指差(三清讚點),則因每年減祀拜一次所致的想法,油然而生。基於夢境與實際情形,符合的很巧,經兄弟一同共商,決定,每年新曆正月初五日祭拜逝世忌(正確的逝世日),舊曆十二月十日祀拜生日忌(日據戶口簿記載的出生日),或加倍焚燒紙金,以彌補清讚點之積點。此想法並非有任何根據,只是為人子女者,對家母表達,一種誠懇的心意來完成,家母的夢中託付心願。

決定後在法會時,除焚送被單、衣類外也向家母報告此決定。

界の十二支

世界の十二支

十二支の動物

日本の干支

鼠、牛、虎、兎、龍、蛇、馬、羊、猿、鶏、犬、猪

中国の干支

鼠、牛、虎、兎、龍、蛇、馬、羊、猿、鶏、犬、猪

台湾の干支

鼠、牛、虎、兎、龍、蛇、馬、羊、猿、鶏、犬、猪

韓国の干支

鼠、牛、虎、兎、龍、蛇、馬、羊、猿、鶏、犬、猪

チベットの干支

鼠、牛、虎、、龍、蛇、馬、羊、猿、鶏、犬、豚

タイの干支

鼠、牛、虎、、龍、蛇、馬、羊、猿、鶏、犬、豚

ベトナムの干支

鼠、水牛、虎、、龍、蛇、馬、山羊、猿、鶏、犬、豚

ロシアの干支

鼠、牛、虎、兎、龍、蛇、馬、羊、猿、鶏、犬、猪

モンゴルの干支

鼠、牛、虎、兎、龍、蛇、馬、羊、猿、鶏、犬、猪

鼠、牛、、兎、龍、蛇、馬、羊、猿、鶏、犬、猪

ベラルーシの干支

鼠、牛、虎、兎、龍、蛇、馬、羊、猿、鶏、犬、豚

鼠、牛、虎、、龍、蛇、馬、羊、猿、鶏、犬、豚


2008年8月10日 星期日

牛頭馬面

牛頭馬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轉載文)

牛頭馬面,是兩個鬼差,形象分別是牛頭人身、馬頭人身,負責捉拿、帶領陽壽終了的亡魂到地府,也有人說他們是負責把守地府中奈何橋的神明,生前犯罪的鬼魂通過,就推落橋下,讓橋下的毒蛇、怪獸吞噬。此說法與古埃及神話中,狼頭人身的地獄守門者阿努比斯相近,阿努比斯也會將不遵循正義的死者靈魂,餵給怪物阿米特。

牛頭馬面被認為是陰界神明(如東嶽大帝閻王城隍爺)的部下,在台灣,常被尊稱為牛馬將軍。有些人會向祂們燒紙錢,希望祂們不要為難自己的祖先

[編輯] 起源

牛頭馬面之中的「牛頭」鬼差,源於佛教。《五苦章句經》:「鬼將名阿傍,牛頭人手,兩足牛蹄,力壯排山,持鋼鐵叉。」《鐵城泥犁經》則指出:阿傍生前因不孝父母,死後在陰間被處罰,變為牛頭人身的差役,負責巡邏,捉拿逃跑的鬼魂。

馬面」鬼差,源流不詳。《楞嚴經》:「牛頭獄卒、馬頭羅剎,手持槍矛,驅入城內,向無間獄。」有人認為,祂是馬頭人身的羅剎惡鬼,在地獄裏負責管理為惡的鬼魂。

也有人說「馬面」是佛教「馬頭明王」的化身,負責保護地獄安全。但被駁斥,「馬頭明王」本為觀音的化身,是佛教的護法神。與鬼差並無甚麼關連,「馬面」的源由應該是佛教傳入後,中國人創造出來,用以搭配「牛頭」的。

[編輯] 形象

有些廟宇會為彩繪或雕塑的牛頭馬面的形象美化,如新竹城隍廟的「牛頭馬面」造型,即為人的臉,但在帽上畫牛頭、馬頭,以為表示。而台北霞海城隍廟,則直接以「牛頭馬面」的形象示人。

牛頭馬面(取材自網路)

牛頭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廟中,均有牛頭 馬面的形象。 牛頭來源于佛家。牛頭又叫阿傍,其形為牛頭人身,手持鋼叉,力能排山。據《鐵城泥犁經》說:阿傍為人時,因不孝父母,死後在陰間為牛頭人身,擔任巡邏和搜 捕逃跑罪人的衙役。 有資料說佛教最初只有牛頭,傳入中國時,由于民間最講對稱、成雙,才又配上了馬面。但也有資料說馬面也稱馬面羅剎,同樣來自佛家。但本人在查閱資料中,並 未發現印度神話中有馬面作為冥府差役的說法。密宗中到是有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傳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遠。

結論:牛頭馬面取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勾魂使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