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溪湖史記:第十一單元:電影戲曲:台語片燦爛時代

第十一單元:電影戲曲:台語片燦爛時代

溪湖民藝戲曲史(3-4
溪湖戲園(戲院)興衰記

台語片默片電影時代
1955年 拍攝了《六才子西廂記》,同年何基明導演拍攝了《薛平貴與王寶釧》,在台北上映後大獲好評,從此開啟了三年台語電影的第一波風潮。而後陳澄三的時裝劇《雨 夜花》也在片房上得到成功與迴響。當初的台語片應用一般民眾慣用的語言,並且常以耳熟能詳的故事或通俗劇情為劇情主軸,大受觀眾喜愛,而片商也在此看見商機,開始了台語片的拍攝輝煌時期。

1962年,台語片主要市場的中南部已從八七水災中復甦,六O年代快速的工業成長則帶來經濟力,前面三年的生產高峰,為台語片建立了穩固的觀眾群,台語市場也因為仍保有這些觀眾而有翻身的機會。

當時為了與國語片抗衡, 各式各樣的類型混搭在台語片的創意中,除了原先的歌仔戲、歷史劇,還加入了歌唱劇,甚至漫畫情節、西部類型片、異國情調的《新天方夜譚》,直到了1981年的《陳三五娘》,才算是結束了台語片燦爛的時代。

台語片時代除了締造了美好的票房成績之外,也捧紅了許多至今仍然活躍的明星,像是諧星矮仔財、文英、戽斗、楊麗花、柯俊雄、張美瑤等,都是至今還相當有名氣的老影星。
為了提高票房,有些片子的主要演員還受邀隨片登台。知名演員有:陳茵、白蘭、小雪、周遊、張清清、陳雲卿、何玉華、游娟、鄭小芬、陳秋燕、石軍、陽明、奇峰、陳揚、傅清華、柯俊雄、戽斗、矮仔財、金塗等。
被稱台灣美空雲雀陳芬蘭也曾來溪湖登台演唱過。

台語片的紅星或編導像小雪、小艷秋、田清、辛奇、呂訴上、吳炳南、李坤炎、戽斗、英英、邵羅輝、邵關二、周遊、周萬生、林博秋、柯佑民、郭夜人、康明、許成鐘、許成邦、許成銘、陳財興、陳劍平、張深切、張維賢、張淵福、劉江南、矮仔財、楊一笑、楊月帆、靜江月、賴曾、鍾瑛、天炮枝、阿匹婆、武拉運、洪信德、 素珠、黃俊、黃志清、曾仲影、游星田、楊長江、鄭東山、歐雲龍等都是出身於劇團。

其中小艷秋在台語片紅透半天後,發展到香港拍片,當時香港粵片配閩南語因語言相通,在台也風行一時女主角片片都是「小雯配小娟(凌波童星時代藝名)」演出每月製出一片的粗造片,小艷秋出現於香港拍片後,名聲淩駕小雯因此鬧出不少演員間醋勁事件。 

第一波的黃金時代

1945年後,受美國影響,台灣電影院大量放映好萊塢電影,但因為語言的隔闔,票房不佳。而開放粵語廈門語電影在台灣播放後,特別是語言相近的廈門話電影,刺激了台語電影的開始。[來源請求]
1955623,來自福建都馬劇團所拍攝的第一部16㎜廈語片《六才子西廂記》(邵羅輝執導),在台北大觀戲院公映。由於因為16mm電影規格不適合影院演出,上映三天後即因觀眾稀少下檔。雖然賣座不佳,卻因此引起普遍迴響。
19559月底,第一部35㎜台語片《薛平貴王寶釧》(何基明執導)殺青。由麥寮拱樂社女子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演出。
195614,由麥寮拱樂社主演、標榜「正宗台語」的台語電影《薛平貴王寶釧(首部35㎜台語片)在台北中央戲院放映,大獲成功,引發台語片風潮。幾天後,台北美都麗戲院、台北明星戲院等戲院加入聯映,每天每家戲院都放映五至六場,盛況空前。光這階段的映期,《薛平貴與王寶釧》一片的純收入就高達120新台幣,超過成本三倍。之後該片於台灣中、南部戲院上映,更是轟動一時。該片票房的告捷,激勵了民間電影業者相繼投入台語電影的拍攝。
1956年,台語電影總共出品21部,是1950年代以來台灣自製影片總數的數倍,其中邵羅輝導演執導的《雨夜花》是第一部台語時裝電影。很多是以民俗(廖添丁》、《瘋女十八年》、《望春風)為題材。吸收歌仔戲新劇話劇人材。台語片成本較低,觀眾以中年人、中下階層為主,郊區大於都市。
1957年,台語片進入黃金時代,台語電影更開拍62部作品。其中一片公司甚多,也產生臺灣第一位女導演陳文敏。台語片工人員多由戲劇界轉行,亦有影評人(江榴照)轉業。日本電影圈亦派人來臺合作拍攝台語片《紅塵三女郎》,導演岩澤康德田中哲、及攝影宮西四郎
19579月底,位於鶯歌的民營玉峰影業公司湖山製片廠第一階段完工。
1957111號,《徵信新聞報(今《中國時報)舉辦了第一屆台語片金馬獎,頒獎典禮在位於國立藝術館舉行,張英以《小情人逃亡》獲最佳導演獎
1958819號,《徵信新聞報(今《中國時報)主辦「台語片影展」,歐威洪明麗獲得最佳男女配角。此時台語片之戲曲主流走下坡,取而代之是偵探恐怖片(基隆七號房慘案》、《金山奇案》等)乞丐藝旦的電影素材也流行。另外還有悲劇通俗劇,都是台語片重要支派。
總計下來,1955年至1959年間,台語電影共有178部影片,是同時間國語片的三倍多,其中以《王哥柳哥遊台灣》及其續集最受矚目。

民國四十六年徵信新聞主辦第一屆台語片影展
 小艷秋

銀星獎

小豔秋、小雪、何玉華、柯玉霞、洪明麗、田清、白蘭、白蝶、趙震、林翠華

1962年,已建立一定規模的台語電影市場與製作經驗,這使得台語電影又迅速重新站起來,當時台語片的製作預算高達新台幣二十至三十萬元[1]。當年度,台灣共生產120部臺語電影作品,而當時的國語片全年卻只有7部影片。

這時期的台語片主要的拍攝場景,主要集中在台北的北投,因為北投的溫泉館林立,室內的拍攝場景,既可有房間也有辦公室可以選擇,附近的河邊又可當作海景拍攝,當紅的影星最多一次輒上8部戲。

因為拍攝預算門檻低,吸引許多人投入台語片市場,包括沒有電影製作背景的人,以摸索的方式參與,造成劣幣逐良幣的現象,加上電視機逐漸普及,視覺的聲光刺激慢慢被電視機取代。

後期的台語電影為了吸引觀眾,開始在電影情形中以置入性行銷的方式幫商品打廣告,甚至在《海女》系列的電影中,有情色的鏡頭出現。在鄉間的電影院,甚至有看電影免費加映情色電影(俗稱小電影),或是在片中穿插現場的脫衣舞表演。

台語片會又迅速的衰退,原因大約有:
  • 台語影片趕工拍攝情況並未改善,常常以十天的拍攝工作天來製作一支片子。
  • 拍攝場地缺乏,最常拍攝的地點是台北北投,而常常幾組人馬一同拍攝。
  • 台語影片只能供內銷無法拓展市場
  • 影片無法從黑白片升級到彩色片等因素。
  • 台灣政府的態度。因為台灣政府不重視台語電影,認為台語電影過於「粗鄙」。
  • 中華民國接收台灣後,制定北京話為國語的政府當局者提倡國語電影。
  • 數量過多,題材劇本無法突破,導致觀眾不但分散,且日漸稀少。
  • 諸如李行導演,以國語發音拍攝台灣社會寫實片與愛情片的不合社會實情的因素。
  • 無線電視的開播。
導致1963年以後,台語電影的數量又呈現迅速下滑的趨勢。
而從1955年到1981年,這一時期的台語電影共只存在26年。

年沉落期

在層層限制與政府任其衰退的政策下,台語電影終於在1981年畫上暫時休止的符號。這一年,台語片的攝製工作至此劃下句點[2]

19811/1,台灣上映最後一部純以閩南語配音的「陳三五娘」(楊麗花主演的歌仔戲電影)上映,,叫好不叫座。
由於1981年以後到1990年,這時期,廣播與電視的蓬勃發展,講國語的電視劇與綜藝節目開始流行,臺語電影又逐漸沉下去。

台語電影市場文化

隨片登台是台語電影盛行時所產生的文化。隨片登台的意思是,電影片中的男女主角或演出人員,在電影上映的同時,現身在電影院和觀眾見面。在電視機還不普及的時代,大明星下鄉和觀眾接觸,是當地的大事。電影演員會在電影的開場或是演出中間和觀眾交流。

台語電影流行的時代,一般民眾普遍接觸的媒體是廣播電台,也因此有些台語電影,是先以某一首流行歌曲作為電影主題曲,然後才拍攝電影。電影《舊情綿綿》即是一例,由歌曲《舊情綿綿》的主唱人洪一峰擔任男主角,這也是洪一峰的第一部電影。

台語電影演員與導演

台語電影演員的來源相當多元,有新劇仔戲話劇,歌唱藝人,幕後工作人員等等。演員雖沒受過正統學院的電影教育,但很多都有戲劇的底子。
至於導演方面,台語電影的導演大多都是以往無聲片廈語片國語片的導演或工作人員。不過,初試啼聲就一炮而紅的也有。
  • 台語電影知名演員
  • 台語電影知名導演

電影種類

台語電影因為發展期間與票房所需,類型不是很多,約略可分為以歌曲為主的電影、歌仔戲電影現實社會電影
台語電影的歌曲為主電影,一者是將利用舊有30年代以來的台語歌謠或流行歌曲的意境,將其重拍成電影,例如《雨夜花》《望春風》(楊麗花主演),一者是利用當時正紅的流行歌加以拍攝,例如洪一峰的《舊情綿綿》。這些歌曲因為電影的推波助瀾及影像化,四十年後的2000年代仍為台灣民眾所熟悉。

現實社會電影則包含所有「時裝劇」,這些時裝劇有所謂喜劇片愛情片黑社會片等。最大特徵是劇情單薄,甚至有些全盤抄襲歐美國家影片(例如喜劇普遍抄襲卓別林電影)的橋段,1965年的《地獄新娘》即是改編自米蘭夫人,電影中出現鬼魂的鏡頭,是台語片拍攝的一大進步。更大的特色是拍攝地點通常是在台北市近郊附近。這裡面,又以台北北投區最多產量。

1962年推出007小說的第一部電影《第七號情報員》,受惠於冷戰氛 圍,加上電影在情節,男女主角與配樂上都令觀眾印象深刻,在港台上映後大受歡迎,也引領了一陣短暫的台語諜報片的風潮。

故事多以抗戰時期對日情報戰為故事 背景,著重在著重在爾虞我詐的間諜行動而非國族情懷;另外,台語間諜片還有一個反映當時電影公司高度創意的現象,就是將原版的007電影中重要的「性」元素(如龐德女郎)轉化為台版中的「女間諜」。這成為台語間諜片類型中一個十分特別的角色典型。

台語電影另外還有一種很特殊的類型,那就是「歌仔戲電影」。這種將全部歌仔戲劇本表演方式及身段搬上大螢幕的這類型電影不但創造是在台灣相當獨特,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僅有表演歌劇方式。
    1955年《薛平貴王寶釧》、1956年《薛平貴王寶釧(續集)》、1956年《薛平貴王寶釧(第三集)》、1956年《范蠡西施 1957年《蘇文達薄情報]]》、1957年《青山碧血》《碧玉簪》、1981年《陳三五娘
    • 1960本年度產量明顯縮減,部分專映台語片的影院,開始改映二輪日片。

    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溪湖史記:第十一單元:電影戲曲:默片電影時代


    第十一單元:電影戲曲:默片電影時代

    溪湖民藝戲曲史(3-3
    溪湖戲園(戲院)興衰記

    默片電影時代

     胡蝶
    胡蝶(1908.3.23-1989.4.23),原名胡瑞華,民國第一美女,中國早期最著名的影星,生於上海,祖籍廣東鶴山。 胡蝶是橫跨中國默片時代和有聲片時代的電影皇后。
    1930年代中國上海拍製黑白默片電影,進入台灣,隨時代潮流溪湖座也偶爾上映活動寫真(電影),舞台中央安置白色銀幕,兩旁一邊樂隊(四、五人團)現場演奏,一邊辯士(解說員)站的解說劇情。
    童年七、八歲時所看活動寫真(電影)是一影像場景後,就出現一幕說明字幕,該時代識字者不多,因此有辯士在旁邊用台語解說劇情,樂隊是視劇情場景,而配合演奏增加戲內情調效果,所放影片印象較深的,有神怪武俠片「火燒紅蓮寺」,由當時最紅女星胡蝶主演,此片當時就運用特技拍製,很有可看性頗受歡迎,如有一幕大蛇精欲吃人,騙人登天梯,向天上二盞天燈(真際是大蛇雙眼)而行,此幕以當時水準而言, 相當迫真。空中劍光決鬥時,黑白片上呈現出色彩是,用手工在影片每格塗抹色彩而成的,真是費心良苦,文戲多是悲情哀怨片有「桃花泣血記」,「歸來」,「空谷蘭」等片頗受歡迎。
    附錄︰(取材自網路)
    火燒紅蓮寺,1928上海電影,鄭正秋第一代)編劇、張石川導演,胡蝶主演1928年《火燒紅蓮寺》的上映,是中國武俠電影不斷進化的歷史所造成的必然結果。而在當時公映之後,竟遠近轟動,名噪影壇,確實是始料不及的。在市場鼓噪的情況下,「火燒紅蓮寺」在三年間竟一氣拍了18集。

    火燒紅蓮寺歌詞
    紅姑的是陳繼志,宣良徒弟是柳遲,拐腳大仙常德慶,奸詐陰險沒仁義,愛笑道人笑嘻嘻,愛哭道人哭啼,兩人要是干戈起,用哭用笑拼特技!!

    另一哀怨悲情片「桃花泣血記」是由阮玲玉主演是一九三二年,「上海聯華影業」製片印刷公司所出品的一部影片,由萬蒼編劇,阮玲玉、金燄飾演女主角琳姑和男主角德恩,在台灣上演時特製譜一首歌曲增加其哀感。

    阮玲玉

    阮玲玉(1910年4月26日-1935年3月8日),原名阮鳳根,學名阮玉英,祖籍廣東香山生於上海中國默片時代(1920—1930年代)最著名女演員之一,也是民國時代充滿傳奇色彩的上海女性。阮玲玉24歲的悲劇性早殞使她成為中國電影的一個標誌。[1]
    桃花泣血記歌詞︰
    人生就像桃花枝, 有時開花有時死, 花有春天再開期, 人若死去無活時,
    戀愛無分階級性, 第一要緊是真情, 琳姑出世歹環境, 親像桃花彼薄命,
    禮教束縛非現代, 最好自由的世界,德恩老母無理解, 雖然有錢也真害,
    德恩無想是富戶, 專心實意愛琳姑, 免驚日後來相誤, 我是男子無糊塗,
    琳姑本正也愛伊, 信用德恩無懷疑, 每日作陣真歡喜, 望要作伊的妻兒,
    愛情愈好事愈濟, 頑固老母真囉嗦, 富男貧女蓋不好, 強制平地起風波,
    紅顏自本多薄命, 拆散兩人的真情 ,運命作孽真僥倖, 失意斷送過一生,
    離別愛人蓋艱苦 ,親像鈍刀割腸肚, 傷心啼哭病倒鋪, 悽慘生意行無路,
    壓迫子兒過無理, 家庭革命隨時起, 德恩走去欲見伊, 可憐見面已經死,
    文明社會新時代 ,戀愛自由才應該 ,階級約束是有害, 婚姻制度著大改,
    做人父母愛注意, 舊式禮教著拋棄, 結果發生啥代誌, 請看桃花泣血記。
    台北市大稻埕「辯士」(默片解說員)」詹天馬王雲峰來為這首歌曲譜詞譜曲

    印象深刻第三片是「歸來」也由哀愁女星阮玲玉主演,描寫亂世造成夫妻陷入中、外男女三角悲情故事。
    歸來 故事
    聯華影片公司出品,攝影庄國鈞。顾彬告别家人出國經商,顾彬房東太太的女兒黛娜很思念死去的父親,因此對與父親一國的顾彬很有好感。戰爭爆發,顾彬的妻子琬 兒和公公帶着幼子監兒逃難,在逃難途中,琬兒和家人失散。幾個月後,琬兒病愈回到了故鄉,她得知顾彬即將回國非常興奮,誰知當她見到丈夫後才發現顾彬 帶着黛娜一起回來,原來顾彬以為琬兒在戰火中死去,他已經和黛娜结婚了。琬兒强忍心痛,假装是顾彬的妹妹,但黛娜還是發現了真相,她很同情琬兒和孩子,最终她離開了顾彬。

    張織雲
    張織雲(1904年-1975年), 演員 ,原名張阿善(阿喜),廣東番禺 (今廣州)人,幼年移居上海,中國第一代女明星之一,第一位中國電影影后。
    空谷蘭 故事
    1925 年默片世家子紀蘭蓀留美歸來,娶同學的美貌賢惠的妹妹紉珠為妻,他的表妹柔雲工於心計,終於鳩占鵲巢。多年後,紉珠念子心切,化名幽蘭夫人重臨故地,柔雲 則因原形畢露,最後終於走向死路。本片取材於日本小說《野之花》,創作成典型的鴛鴦蝴蝶派家庭倫理情節劇,劇作方面雖仍有人為痕跡,但張石川的導演技術闈 明顯更加成熟,新星胡蝶取代了舊星張織雲,因為有声而顯得更加出色。

    影片:胡蝶民國百年絕代風華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2016年9月1日 星期四

    溪湖史記:第十一單元:電影戲曲:改良戲代替歌仔戲時代


    第十一單元:電影戲曲:改良戲代替歌仔戲時代

    溪湖民藝戲曲史(3-2
    溪湖戲園(戲院)興衰記

    改良戲代替歌仔戲時代
    溪湖座於昭和十一年(1937)左右曾有日本技藝團「Hanri松岡」來表演記錄,該團主戲是水藝與魔術、舞蹈,另插演,團主Hanri松岡展開紙傘在觀眾席上空走鋼索,並由上方蹲下面背舞台,滑溜到舞台冐險精彩表演,記得小五時由老師帶全班學生去觀賞。

    非常珍貴影片1964年,「水藝」也絕傳了,演出的人一個也沒有了。 

    「水藝」魔術在日本江戶時代的江戶城鬧區兩國橋一帶演出沸沸騰騰。(和和/大紀元)「水藝」的演出需要大規模的機器,演藝場需要能裝置專用的設備才行。江戶時代走入歷史之後,進入明治時代(1898年至1912年),裝設有「水 藝」演出用的大規模機器的劇場越來越少,所以「水藝」也越來越衰退了。然後,走到1964年,「水藝」也絕傳了,演出的人一個也沒有了。

    歌仔戲轉變成改良戲 

    1938年中日戰爭爆發後,歌仔戲,由於傳統戲劇的演出受日本政策制限,部分歌仔戲劇團為求生存,改以「新劇團」、「改良戲」為號召另起爐灶,因此溪湖座也隨時代改為改良戲亦稱新劇團,巡演之戲園。

    新劇團編劇將古裝戲思維,編輯在改良戲的主軸中發展劇情,劇情為現代題材,如皇帝改稱社長、太子謂小爺、大臣稱為課長等,以現代服裝演古裝劇,演出時穿著和服或現代服、唱歌仔戲。

    初期臺詞跟動作都與歌仔戲相同,後來以台詞、口白代唱歌仔戲調,動作也較寫實化,後唱的方面只插唱當時的流行歌(日歌︰紅色牡丹、白蘭之歌、蘇州夜曲等,台語歌︰雙雁影、白牡丹、雨夜花等),刀劍改為棍棒,也有出現短銃,有這劇團中間插演魔術,專歌手演唱流行歌,增加娛樂性,吸收觀眾。

    雖然如此,這類戲劇在當時廣受民眾歡迎,最受歡迎戲目是(義賊廖添丁、林投、周成過台灣等)。
    臺灣的改良戲,劇情通常不脫家庭倫理及復仇,義賊兩大主題,並沒有因戲劇形式的翻新而在內容上,反映出當時臺灣在殖民統治下的社會生活面貌。

    改良戲是臺灣新劇萌芽學習階段的產物,雖然藝術成就不高,但至少為往後的戲劇文化奠下了一些基礎。

    1045年 台灣光復後,被限制歌仔戲再逢生機,在麥寮創立了拱樂社,起初以內台歌仔戲的演出為主,原本在日治時期被禁演的本土戲劇,光復後開放再上演,在國民政府 還未大力推行極具爭議的國語政策之前,這對本土社會應當是極具吸引力的一項娛樂文化發展的機。

    拱樂社的全台巡演果然轟動場場爆滿,於是編制不斷擴大從一 團、二團擴張到八團(當時小童星許秀年後來成為與楊麗花配對的盛名小妲),除了拱樂社之外還有別的戲班回復組團巡演,而且這只是內台戲,還有許許多多外台 戲團在台灣各地鄉間遊走不計其數。

    一 九五○年代的職業新劇團尚約有20-30團,劇團組合十分複雜、多元,不但有「鐘聲」、「星光」、「黑貓」這類傳統新劇團,也有結合歌舞與新劇表演的歌舞劇團,此外,不少出身歌仔戲班、特技團的演員也活躍於新劇舞臺。

    光復後「溪湖座」改名稱「溪湖戲院」隨時代潮流,歌仔戲,新劇團,電影輪流演形成多元化經營,與光復後建造的「大光明戲院(後改名泰山戲院)」互相競爭意識濃厚,尤其爭取,限量日語片、新興起的台語片最激烈。

    在一九五○年代後期,台語電影興起之前,新劇與歌仔戲是戲院「內台」最常見的演出,民眾生活中的戲劇,歌仔戲女演員(苦妲愛哭眛、小生戽斗寶桂等在溪湖有相當人氣)。新劇女演員在舞臺的表現也比男演員更耀眼。當時的新劇團完全以票房收入維持劇團生存。

    它的興衰不但與近代電影、電視發展有互動關係,也深受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影響,六○年代末新劇終因失去表演舞台。演員多數轉入台語電影界因此,銷聲匿跡。

    講古名人的創造

    台灣講古名人吳樂天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創造長篇豐富的廖添丁傳奇故事,並於廣播和電視節目中講述,或撰寫成書,大受歡迎。吳樂天講述的廖添丁並非一般江湖上的流氓無賴,而是一名具有抗日思想的知識份子

    他自小無母,在十七歲時尋得其父,但四個月後父親又因病逝世,自此成為孤兒。另一名主要角色紅龜仔則是來自香港扒手,因緣際會下與廖添丁相識並結拜兄弟,在整個故事中皆與廖添丁同進共出。

    吳樂天的刻畫下,廖添丁的傳奇故事經常與其他同時期台灣地方傳說、史實穿鑿,例如故事廖添丁曾幫助余清芳護送西來庵事件用的火槍;保護台灣米酒配方所有人徐祥教授,至臺北會見美國領事;也與麻豆文旦埔里紹興酒等地方傳說有牽連;且公然向臺灣總督下戰帖,盜取總督官印;仗義資助吳郭魚培育者吳郭清;甚至西螺七嵌故事中的武術阿善師,也與廖添丁有著亦師亦友的關係。



    傳奇人物廖添丁資料
    廖添丁188352119091118),臺灣府大肚上堡秀水庄(今日臺灣臺中市清水區秀水里)人,是日治時期江湖人物,在19098月開始的三個月內,偷竊搶劫大量北臺灣衙門富豪,後在臺北八里山區與警方搏鬥時,被友人殺死,得年廿六。

    廖屢襲官府的行為,似乎表現出反政府思想;且廖添丁多劫親日的門閥士紳,傳聞中也有濟貧的義行,因而被罪犯英雄化,有著「義賊」的稱號。而後在臺灣民間信仰中被神化,又加上戲曲講古的渲染,終於演變為今日臺灣人眼中義賊廖添丁。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