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3日 星期五

溪湖史記第八單元:戰爭時代:口述:台灣人辛酸記。


溪湖史記第八單元:戰爭時代:口述:台灣人辛酸記。
 

先說一個十四歲少年囝仔,如何在八十年前,戰時中過了辛酸生活談起!當做我的自傳也可以!該時代歷史紀錄也可以!只讓後代知道先代如何過活就好!

自出生到十歲,過了非常幸福的童年,每日早上起床就有杏仁茶.油吃粿,學校遠足時一定有一粒蘋果昭和八.九年時相當昂貴的水果。過了幸福快樂童年,事不知遇到家庭大變故!

    家庭大變故:
    1933-1935年連三年的大風颱,使阿爸合約的「柑仔青」被吹落泰半,損失慘淡,為此借本還利維持經濟,三年累積債務也累到製麵本行,積欠麵粉行的麵粉錢,無力支付,為償還債務賣街頂厝宅,也不敷還債,父曾一度想不開,經母之安慰,外公(住埔鹽,下園)大姨(阿母之大姐住北勢尾)、大姑(四叔公之長女住代馬崙仔腳),等鼓勵,決定重新規劃商業,及生活方針。
收入方面:
  1,放棄柑橘輸出香港、日本事業。
  2,繼續維持拍麵行業。
  3,新行業賣油湯(飲食攤販)父母共同經營。
  4,大兄已公學校卒業,在市場內租攤位,販賣水果。
生活方面:
1,現有家內人口::大人2口、男孩5口、女孩5口(含媳婦仔一口)共12口,為減少開支忍痛割愛。
* 大妹依照大姑意願,寄養代馬大姑處。
    * 二妹有緣,經大姑介紹,由代馬莊家領養。
    * 三妹由阿狂厝許姓領養,但阮眾兄弟不肯,哭鬧而再抱回來。
      四妹由埔鹽新庄仔羅姓領養。
      一時間家族被迫分離,看阿爸的無奈,阿母的傷心,我們兄弟,共同意願,是早日將分散的妹妹們討回團圓(光復後家庭經濟漸漸好轉後,除末妹阿雪養母不捨,大妹、二妹都如願接回團圓)。
將合約到期的,信用組合二樓租屋退租,遷移隔二間店的平階店面苦撐製麵業,當時苦境,今日能拍出應求麵量而喜,晚間為明天麵粉來源而憂,父母之困難,當年十二歲的小小心靈也印刻很深。
  
 為家計大兄被萬全公司雇用為製麵工作,次兄高等科畢業後經導師推薦,就職於員林糧食局任檢驗員。雖然二位兄長就職幫不少家計,奈因債務高築,利不及費,記得冬天有一天滯納店租,被厝主扣押店窗(店門共五扇) 全家大小被寒風吹拂到天明,天不絕人路,親堂(從事代書業)楊海桐先生聞悉,無絛件提供一間空屋給我們住才有棲身之處。

一波未平一波再起,因積欠債務無法償還,阿母嫁妝全部被法院查封,看著白紙黑字蓋紅印惹眼的法院封條,當時公校四年級的我就能在心中誓願「阿爸,阿姆待我長大一定會給你們過好日子」,後來經外公及親戚們協助撤銷法院查封案件,暫時解決難關。

從此暫停拍麵業,阿爸阿母在市場租攤位從事油湯業,阿爸賣油湯(筒仔米糕、冬粉湯、炸粿等) ,阿母專幫炸粿,夜間並在十字路夜市排設攤位賣水果,我在傍邊做日人顧客的小通譯

有一天下午下課,逢急驟西北雨,我半走半行,走到市場前眼看阿母,大雨中在市場榕樹下,孤獨無助一個人,只用麵粉袋縫製遮蓋的攤位上,任被大雨淋漓寂寞形影,當時阿爸不在,到員林採購水果,無法移攤入市場有屋簷的賣場內,此場景象使當時四年級的我幼小心靈上,刻下一生難忘的悲感烙印,回家後忍不住疼哭一場,心中一直想阿爸、阿母待我們長大..註:後經移攤完畢後的友攤幫忙移入屋內。)此景已是將近十年前之事,今憶起當時昔景,猶歷歷在眼前,不覺敘述中眼眶也會紅。

在此家境下我與四弟下課後,黃昏時將剩下之炸粿沿街叫賣幫一點幫,並為學用品,利用拜六、禮拜日賣枝仔冰,當時一角錢(十錢一角)向枝仔冰行購入十二支,用手提柴箱仔裝枝仔冰沿街叫賣,賣完賺二錢,小幫父母之負擔,不愁無鉛筆、簿仔可用,鉛筆用到剩下一、二寸時,插竹管用至不能用為止,當時看同學持有掛削仔、會散出香氣的鉛筆,非常羨慕,以自己賺的錢得到時之喜悅,也是童年時難忘的乙事。

昭和十二年(1937七月七日發生盧溝橋事變而中日開戰,到昭和十四年日本在中國大陸捷報連連,日本陶醉於戰勝期,因此戰爭而影嚮到台灣還少,全島尚處於平靜狀態。

昭和十三年(1938五月十日大兄與童養媳阿英推做堆(合房成婚),因意見不合於昭和十四(1939)年一月二十一日離婚,此段封建婚姻是時代造成的犧牲式的婚姻,不管男女當事人有何意見,也要認命順從。
註:童養媳(心婦仔)收養時就定有將來配偶對象,養女即收養為女兒。民法規定:童養媳無繼承養方財產權利。養女有繼承養方財產權利。

憶起當年大兄對此婚姻並無不滿之處,反而曾經吩咐我,教阿英日語,由此可見大兄對阿英之關心並無棄嫌之心,至於阿英心境,當時家境沒落,過了看不到光明的前景,辛苦生活,不而為己謀幸福,另擇婚路,其情可察,阿爸阿母看無法留住,終於有條件答應其改嫁,條件是必須正規的一夫一妻婚姻。

後記:阿英後來與澎湖人鑲牙士結婚無生育,後,夫亡後她移住高雄期間,再以姊弟相稱與大兄認親當做後頭(娘家)以親戚關係交往,她有養一個養女招婿養老過了平凡七十餘年一生
娶某(送做堆)的故事 (滿洲娘 曲唱)
   點燈結彩過年晚  今夜阮要做新人
被送做堆入新房 呆勢面續紅
逗陣大漢 叫弟仔彼的人
  今夜變成阮新郎

我的社會歷經
昭和十四年(1939)年三月,我公學校卒業,六年學業成績都不錯,尤其四、五、六年級時都占前三名內,擔任老師楊慶川先生極希望,我能繼續升學,但家境難容其望,老師無奈,將我介紹到永靖庄其妹婿劉慶利醫師開業之「永靖醫院」當藥局生。
同時老師送我一本卒業紀念冊(因只我無交壹圓二十錢,紀念冊錢,將近八十年至今還保存著,看到那紀念冊,就惦念,亡師之愛徒如子恩情。

卒業翌日,由老師父親海桐先生(執業司法代書人)帶到永靖醫院,途中一直鼓勵我說:無繼續升學也有其他途徑可行,你認真學將來可參加「限地醫師」考試,可當醫師。

學校生活結束後,隨即混入陌生的社會人群中,十四歲的我一心想以獨學來充實學業,將每月五圓月給「薪水」撥出學費向日本早稻田中學申請「早稻田中學講議錄」以校外生身分苦,經數期的通信考試都及格而充滿信心(後昭和十七年因戰爭通信,海上運輸被盟軍途絕,而只讀三年未能完成學業。),在醫院服務期間,劉醫師及先生娘待我很好,對於初次離父母身邊的我,體諒我會思鄉,有機會就放假給我,回家與父母團聚。

經過一年故鄉的次兄,高等科卒業後在經老師介紹到員林糧食局任檢驗員,企業心很強的他,不貪戀月給生活,辭退現職,遠到南投拜師學習洗染技藝。學到一手技藝,十八歲就在故鄉市場南邊開業「八洲洗染店」顧客多數是溪湖糖廠獨身員及地方士紳醫院,機關、學校、工場等為主客,尤其是製糖工場的日本員工顧客,與當時另一家的「山本洗濯店」爭取最劇烈。

次兄一個人內外務兼顧實難於應付,內務則洗、熨衣服,外務則收衣、配達等工作,因此極需一個外務員幫忙,大兄在萬全公司是製麵主手待遇也不錯,不列入考慮,四弟尚在學中,唯一考慮的是我,因此回來投入商業工作。

因多一個人擔當外務,次兄就能專心內務,商意漸漸順利,擴大顧客範圍,西進萬興、草湖一帶,當時的營業場地狹窄已不適用,為此昭和十五年(1940)九月遷移到,西門阿狂厝橋頭較廣闊店面營業,大兄也辭退萬全公司工作,加入店務,並多設染布營業項目,染布營業是針對日本移民村日人而設,戰爭已開戰四年,各種物資多數拱軍方用,因此政府提倡「節約運動」布類也漸漸缺乏,配合此政策機會,向日本京都注文花樣版本百餘種,到日本移民村收舊腿色和服,先染底色再印染新花樣,日本和服裁剪簡單,折解後也可縫成一匹布,因此染改花樣操作方便。

當時草湖、漢寶一帶有秋津、河口、河合等日人移民村,埤頭也有十一戶、十二戶移民村,移民村農民多數由日本貧困地區東北地方(:電影阿信的故鄉)入墾的,人單純、節儉,因此反應良好,為應此項工作,我帶便當騎踏腳車,每週約二、三次跑往復三十餘公里的路程,當時往草湖、漢寶一帶的路,除往崙腳有牛車路以外,都要行沙崙小徑,沙崙有野生的刺仔子(銀合歡)等雜木林以外,為防風也種植高高的「木麻璜」樹,此樹防風作用功能很大,同是沙崙地帶沙山(今改稱芳苑)近海,風勢也強,無法養植此木麻璜,因此沙崙常常吹強風時會移位,早上經過之路徑,黃昏歸回時,已形成一堆沙崙等奇觀是常有之事。

行經沙地小徑不小心會人車滑倒,但當年行此人跡稀少小徑,並無感覺不安,反而在木麻璜樹蔭下,聽鳥聲吃便當是一大樂事。(當年我十六歲。)

昭和十五年(1940九月十日大兄憑媒再婚與大嫂結婚,此次婚禮以傳統方式古禮迎娶。
兄弟合作經營之洗染業,及回復製麵工作,改善家庭經濟不少,終於阿爸舊債務也還清。可是不幸之事竟發生在家內,昭和十六年(1941九月十二日父親突中風不到三天就去世,一生為我們付出苦勞,末待懷孕中之孫兒出世叫聲阿公,也未受我們盡孝就永別人世,此仍我們兄弟最遺憾之事。






父親之逝世,也加添家中多一位新人,因次兄與二舅之女自早就指腹為婚,經北勢尾大姨建議,以借送葬同時留人方式讓兩人結婚。
註:指腹為婚即好友間,同時妻有懷孕,如一方生男,一方生女時,長大後結為夫妻,如果雙方都生男結為兄弟,雙方都生女結為姐妹,昔時有此習俗。

昭和十六年(1941),中日戰爭發生已五年,戰爭的氣氛已漸漸罩住台灣,大陸的廈門(19385月),廣東(193810月),海南島(193912月)相繼被日軍所佔,台灣青年被派出海外當軍屬者漸漸增加,加上同年十二月八日突偷襲珍珠港,向美、英宜戰,爆發太平洋戰爭,因此台灣形成守護日本最西方的軍事基地,因此台灣青年也一批又一批被加劇徵召為軍夫、軍屬送往戰場,或者到軍需工場。

昭和十七年四月台灣總督府公報「陸軍特別志願兵制」,而以勸說(半強迫)志願的台灣兵送往南方作戰,因環境如此迫切,家中有23歲大兄及21歲的次兄,不得不考慮應付對策,於是商量結果,大兄已加入當地防衛團,他兼洗染業,次兄則到高雄軍需工場(鋁會社),不久因政府倡導穿國民服,洗染業也不如前,因此我也到高雄土木工程業「洪欲彩事務所」服務任小監工。以上是八十年前於戰時體制下一個,十數歲少年遭遇辛酸的實事。

  


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

溪湖史記第八單元:戰爭時代:滿州國,七七事變,太平洋戰爭

溪湖史記第八單元:戰爭時代:滿州國,七七事變,太平洋戰爭

七七事變

蘆溝橋

九一八事變,又稱瀋陽事變奉天事變盛京事變滿洲事變柳條湖事變等,是指1931918中國東北爆發的一次軍事衝突和政治事件。衝突雙方是中國東北軍日本關東軍,日本軍隊以中國軍隊炸毀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為藉口而占領瀋陽

七七事變,又稱蘆溝橋事變七七盧溝橋事變,係193777發生中國北平溝橋中日軍事衝突,日本就此全面進攻中國。七七事變係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起點。




今天是2161932年的今天,日本策劃的偽滿洲國建國會議在瀋陽召開。
日本在密謀策劃九·一八事變的同時,就在醞釀對中國東北的佔領政策。九·一八事變爆發­後,關東軍制定了《滿蒙問題解決方案》,規定在滿蒙成立一個由日本支持的,以溥儀為元­首的偽政權,國防、外交、交通和通信由日本控制。1021日,關東軍又制定《滿蒙共­和國統治大綱草案》,著手糾集漢奸熙洽、張海鵬、張景惠等人拼湊統轄東北地區的偽政權­
1931118,土肥原賢二將溥儀從天津日租界的住所秘密帶出,經大沽口、營
­抵達旅順。
1931
年底,原日本陸軍大臣南次郎前往中國東北,與日本關東軍司令本莊繁和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進行會談,商討事變進展。經過與吉林省代理長官熙洽的秘密會談,確­立了迎接溥儀至東北。
1932122,關東軍參謀長三宅光治召開
建國幕僚會議,具體籌畫建立偽滿­洲國的方案。216,東北各省的漢奸頭子在瀋陽大和旅館召開偽東北政務會議,會議­由關東軍司令本莊繁主持,決定迎接溥儀為偽滿洲國執政。217,建立了以張景惠為­委員長的偽東北行政委員會,具體籌畫建立偽滿洲國事宜。218,發佈《獨立宣言》­,稱東北已脫離中國而獨立,並決定成立偽滿洲國。

溥儀為元­

225,經日本內閣和軍部同意,規定滿洲國國家元首為執政,年號為大同­”,定都長春,稱為新京229,日本方面決定,溥儀為滿洲國執政,鄭孝­胥為國務總理,張景惠為參議府議長
193231,偽滿洲國成立。39,在長春舉行溥儀就職典禮。隨後,溥­儀與本莊繁簽訂了日滿密約,將國防、內政、經濟和人事任免等大權,全部交給了日本。9­15日,日本宣佈承認偽滿洲國,雙方在長春簽訂了《日滿議定書》,確認了日本在東北­的軍事、政治和經濟的控制權。19344月,滿洲國更名為滿洲帝國,溥儀由­“執政改當皇帝,年號為康得。溥儀終以出賣中國主權為代價,當上了兒皇帝。


七七事變擴大為太平洋戰爭
昭和十六年(1941),中日戰爭發生已五年,戰爭的氣氛已漸漸罩住台灣,大陸的廈門(19385月),廣東(193810月),海南島(193912月)相繼被日軍所佔,台灣青年被派出海外當軍屬者漸漸增加,加上同年十二月八日突偷襲珍珠港,向美、英宜戰爆發太平洋戰爭,台灣形成守護日本最南方的軍事基地,因此台灣青年也一批又一批被加劇徵召為軍夫、軍屬送往戰場,或者到軍需工場。

日本偷襲珍珠港

昭和十七年四月台灣總督府公報「陸軍特別志願兵制」,而以勸說(強迫)志願的台灣兵送往南方作戰,因環境如此迫切,家中有23歲大兄及21歲的次兄,不得不考慮應付對策,於是商量結果,大兄加入當地防衛團兼洗染業,次兄則到高雄軍需工場(鋁會社),不久因政府倡導穿國民服,洗染業也不如前,因此我也到高雄土木工程業「洪欲彩土木建設事務所」服務,任小監工。

五十米寛大路建設工程
被派工地是高雄新建火車站前的,五十米寛大路建設工程,職務是點當天來做工的工人及記名,並監督其上下班而以,工作非常輕鬆。
當時火車站在於靠港口的湊町,日本為配合五十年後的都市計劃,將新的火車站興建於大港埔,當年的大港埔是一片荒蕪草原,甚少人家,有條運河從站前橫流過,遠遠可見,離新火車站西南方約三、四公里處高雄市政府,南邊四.五公里有高雄古老市區苓雅寮遠遠可見,當時的苓雅寮多數居住勞動階層的台灣人,倭屋林立,街路狹窄,路面舖路磚,宛如鹿港的舊街道,西邊有三塊厝聚落,多數居住澎湖來台者,觀之今之前後站發展成為高雄市的繁華區,憶起當年實是雲泥之差。

一粒檨果的啟示在此插一段有趣的小故事,在高雄工作期間,上下班都必須經過,淑德高女校邊,校內有一棵老檨仔欉很高,日日經過該處都看到,被採剩下一個成熟呈黃金色的檨果在高高的頂梢,很惹我注意,屢次經過該處就產生一個念頭,如果在我經過時掉下來都麼好!1 有一天再經過該處忽然啪的一聲,該成熟呈黃金色的檨仔掉下來,是巧合?亦者是我的執念力量使它掉下來?真能我不解!此段遭遇,非是得一粒檨果喜悅問題,對於我以後人生處世,有非常重大啟示,使我改變處事時一些領悟,作事要有目標的信念,凝聚信念不放,其力量之大,可突破一切不可能的事,與日本有一句諺語:「精神一統,何事不成。」不謀而合。是得一粒檨果,賜我領悟到堅持信念.的力量。

中途島敗戰日軍節節敗退
昭和十七年(1942)六月日本海軍,在太平洋上的中途島敗戰,從此以後日軍節節敗退,戰局愈來愈對日軍不利,因此處在太平洋上的孤島,面臨直接被捲入戰禍危機,全島彌漫緊張氣氛,政府頻頻發令總動員,以集民間人力(1850歲男人)從事軍事建設,如外埔(福興庄)飛機場,陸軍大路(現彰水路),被動員者自帶便當,參加無酬的「勤勞奉公隊」。

每甲也甲為單位成立「鄰組」訓練婦女老幼戰時應變,空襲時的燈火管制,救火、傷患救護、避難等事項,各甲挖掘地下室,建設防空壕,備沙包、貯水桶等社會整體已形成備戰體制,男穿國防色服(今稱卡其服),女著束腳髁長褲(日語mnpae)。

溪湖田中里青年被徵召當軍夫出發時拍照留念珍貴相片
(家族可考貝留念)
大量台灣青年,以前數年是以志願當軍夫,日本倡導皇民化後,用徵召方式強迫加入軍部行列,名稱有志願兵(加入部隊作戰)、軍夫、軍屬(在戰場後方從事勞動工作,或種菜供戰地用,大部分在海南島)、巡查補、通譯(大部分派往海南島及中國大陸),因此台灣社會上除軍方不錄用之有障礙男人之外,多數青壯年人都被徵召往海外戰場亦入軍需工場,為此田裡工作主力多數依靠婦女配合老幼從事。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溪湖史記第七單元:舊農業時代:(6)消暑,扇子


溪湖史記第七單元:舊農業時代:(6)消暑,扇子

回憶過去歲月
大榕腳風微微,大家放直甲行棋,清涼剉冰,涼粉圓,仙草的滋味,
啊啊細漢彼當時,媽祖生 普渡 冬尾的謝平安,廟口的庄腳戲,
啊啊真懷念,彼的庄腳是阮故鄉,難忘的故鄉!!(用榕樹下曲唱唱看)

廟前大榕樹

昔日消暑處—大榕腳
屋外消暑
屋外靠樹陰(大榕樹、竹圍腳)納涼,大榕樹多數成蔭在廟埕,因此乘涼者都到此納涼,而成形集合開講場所。

在大樹蔭腳多數都有剉冰攤位賣冰,冰類有清涼剉冰(有摻紅草莓汁、楊桃汁、梅仔汁、卡爾必須(カルピス)等),粉圓、仙草、庚仔粿、粉粿等,另必須記述已絕跡的「拉拇爾(ラムネ)」,是屬氣水類其特色是,瓶口處有一粒玻璃珠塞住,欲飲時將玻璃珠用力壓下,噗的一聲瓶口出一陣白煙霧就可飲,真有趣的飲料,以淺綠色,特殊形體之玻璃瓶裝飲料,是其特徵。
再說廟埕樹蔭腳,剉冰攤位附近蔭涼處,由在地民眾,用竹廣縛成休憩坐椅,供莊民在此「放直」、「行棋」消遣娛樂兼納涼。

拉拇爾(ラムネ)

記憶中光復後在太平街,溪湖座北邊第二間向東有人還在製售「拉拇爾(ラムネ)」。
目前到日本旅遊,在觀光地區或鄉村商店,尚能買得到「拉拇爾(ラムネ)」。

附記︰「拉拇爾(ラムネ)」歷史
依據日本清涼飲料史,炭酸飲料(ラムネの元祖)初次到日本是1853年・嘉永6年米鑑「ペリー」訪日時在鑑上請日方官員開始輸入日本。

之後1865年(慶応元年)長崎的藤瀬半兵衛以「レモン水」之名製售,但「レモン水」名不嚮亮,後改“レモネード”因音誤,變成一般通用ラムネ之名稱。

大庭消暑
台灣被稱為「常夏之島」,雖有分四季,可是全年炎熱天氣占多數,溪湖地方一遍平野無山丘招涼風,夏天炎熱難當。

昔時無冷氣機,屋內靠扇子搧風納涼,阿嬤們「哈殼扇」不離手,男性大人脫剖背(裸著上半身)乘涼,囝仔在大庭草席上,嘻嘻哈哈滾挍,邊仔燻蚊仔的稻草卷,悶燒煙味真有濃厚的田庄味。

表兄洗操出來,他善於講古,大家喚,講白賊七,他講一段現在還記得,有一天白賊七急躁躁趕路,經過到他阿嬸門口,阿嬸問,七啊!七啊!你急什麼,今仔日那無講白賊話乎阿嬸聽,七仔說今仔日那有時間啦,趕緊要叫醫生,親家無代無誌死死暈暈去,現在急救中,阿嬸聽著一路沿道哭,到厝看爸爸平安無事,知被白賊七騙!破口大駡,這死囝仔真沃壽,連阿嬸你都敢騙!…之後七仔說是妳叫我講白賊話乎妳聽,我照做而已!?

扇類:
摺合扇(日語センス)

圓扇(日語ウチワ)下部摺合扇
羽毛摺合扇
  
草織圓扇(日語ウチワ)
扇類有紙扇(有固定形圓扇(日語ウチワ)扇面,印刷有清涼感的淡雅花草圖,携帶用可摺合扇(日語センス)扇面印或繪古典山水圖及題詩句、草織扇,用稻草、菅草徑等類編織的扇,不印不繪以原始草原色使用、哈殼扇,將檳榔、椰子樹類,在樹上掩蓋果子的外殼剪成的扇,不印不繪以原始素面色彩使用,很富有鄉土味,當時機關、商店廣告,多用扇印刷公告贈送顧客,印象較深刻的是富山寄藥團,寄家庭平安藥所贈送紙扇上面有印,達摩及仁丹等藥品標示廣告。
因現代冷氣機已普遍,使用扇類消暑機會甚少,所以必須如此詳細記述留後代參考。

扇子的故事
台灣被稱為「常夏之島」,雖有分四季,可是全年炎熱天氣占多數,溪湖地方一遍平野無山丘招涼風,夏天炎熱難當。

昔時無冷氣機,屋內靠扇子搧風納涼,阿嬤們「哈殼扇」不離手,男性大人脫剖背(裸著上半身)做工契(工作)。

扇類有紙扇(有固定形圓扇(日語ウチワ)扇面,印刷有清涼感的淡雅花草圖,携帶用可摺合扇(日語センス)扇面印或繪古典山水圖及題詩句)。

草織扇(用稻草、菅草徑等類編織的扇,不印不繪以原始草原色使用)、哈殼扇(將檳榔、椰子樹類,在樹上掩蓋果子的外殼剪成的扇,不印不繪以原始素面色彩使用,很富有鄉土味)。

當時機關、商店廣告,多用扇印刷公告贈送顧客,印象較深刻的是富山寄藥團,寄家庭平安藥所贈送紙扇上面有印的,達摩牌及仁丹藥標。
因現代冷氣機已普遍,使用扇類消暑機會甚少,所以必須如此詳細記述留後代參考。

扇子文化
幾千年來,文人墨客們既用扇子避暑納涼,又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抒情言志,形成了獨特的『扇子文化』。如今,扇子納涼的功用日見削弱,但是,從藝術欣賞角度收藏扇子的人卻越來越多了。
 
之一:扇畫收藏潛力大自從1994年的拍賣中首推『中國扇畫』專場以來,扇畫就成為了書畫投資中一個獨特的門類。在目前書畫市場整體處於盤整的情況下,扇畫逐漸成為了書畫投資中最具潛力的板塊之一。
  
扇畫約1平方尺左右,由於尺幅限制,在扇上繪畫要求畫家對線條、墨色和構圖進行精心設計,以巧贏人,胸有成『扇』時,方能落筆。

中國書畫名家, 如齊白石、吳昌碩、黃賓虹、張大千、徐悲鴻等,都是畫扇能手。與其他書畫投資品種相比,影響扇畫的因素不僅有書畫家名頭大小和筆下功夫,而且還要看其流傳 性和品相。
  
在國內市場上,扇畫上拍的數量在逐年增加。2003年,中貿聖佳推出王鑒的《雲壑松陰圖》扇畫,雖然估價只有8萬至15萬元,但最終以77萬元 成交。

2004年,上海崇源秋拍上,6幀元代人物團扇以2420萬元高價成交;同年,八名家《書畫合璧》扇畫,以101.2萬元成交。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扇畫的價格將會不斷上漲,這應該是沒有爭議的,但就目前來講,其還不是書畫市場的主流,對於藏家而言,選擇一些精品且有專題性地去加以收藏,定會獨闢蹊徑。
瀑笑!扇子舞影片!


舊農業時代單元全部結束。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溪湖史記第七單元:舊農業時代:(5)空田:水蛙.捉魚.鴨陣


溪湖史記第七單元:舊農業時代:(5)空田:水蛙.捉.鴨陣

冬尾空田 
天高氣爽,秋風微微吹,風吹溝岸菅芒花搖動,翎絲成群回巢天空飛,夕陽紅紅照田園,稻草束如露營兵整齊靜靜蹲在空田,田岸水牛低頭悠悠吃草,冬尾空田秋風涼!! 是咱難忘的冬尾農村景觀。
冬尾(十月冬收割後)除種植蔬菜、拈蕃薯(所謂種植第三冬)外,空
田都被放置一段較久時間…

水蛙仔
黃昏在空田、田溝邊,釣水蛙仔是農村囝仔的樂趣,釣水蛙仔,釣具非常簡單,一支細長四、五尺竹竿,竹竿頭縛棉糸線約三、四尺,線下端縛土允(蚯蚓)不用魚鉤,準備用鉛線固定直徑七、八寸闊長二、三尺布袋仔(麵粉袋最適合,裝水蛙仔用),加附手柄就齊備了。
到田野選田岸腳、水溝邊將縛土允(蚯蚓)的竹竿,上下輕輕彈跳使土允躍動,水蛙仔看到就跳來咬住不放,那時就將咬住不放的水蛙仔,釣入麵粉袋內搖一搖水蛙仔就掉落袋底,如此反覆釣到日暗時至少有一、二斤重。

空田上稻草束下也是水蛙仔喜歡隱藏之處,將稻草束抓起,下面水蛙仔就噗噗跳,此時用手掌覆蓋水蛙仔抓捉,謂「覆水蛙仔」。
在農閒期,釣水蛙仔是農村老、幼、婦女、常有快樂的活動。



冬尾時鄉村水圳大小溝渠亦魚池,水都枯竭水量少,就是莊腳地方到了戽魚的時候。
回想我們囝仔時代,三五個囝仔伴,相招逗陣帶戽隙(借音字)、鋤頭、糞箕、鉛桶到田岸溝仔戽魚。

適合阮囝仔戽魚地點是田岸溝仔、墓地埔堀,選寬、長、深都不行,這樣水不易戽乾。
所帶用具很簡陋,但很實用,我們會選擇一段溝,用泥在上下游分別用田坡築擋水墻(泥土堆),選點較有魚蝦集聚點,如溝形成灣處、水堀較多地點,魚蝦就較集群藏身之處,水流還要較緩,水流緩的地方,往往是水流迴旋之處,食物豐富,是魚兒較集中的地方。

築擋水墻用泥土也有講究,要先挖些田岸或堀岸上的硬泥,最好是帶草的田岸土,築出擋墻,再將溝裡的泥土挖上來,蓋在擋堆上,上游水的衝力大,所以上游的擋 墻要較厚,下游則可以薄一點沒有關係,擋墻堆好,接下來要用戽隙或鉛桶將這一段杜塞溝裡的水戽乾,手酸了,就輪流戽,換了幾人之後,溝裡的水也戽得差不多 了。

戽到水較少時,溝底開始出現魚蝦了,這時看到的每一條魚、一隻蝦,都是一份驚喜,我們總會很激動地放下戽隙、鉛桶,嘻嘻嘩嘩狂歡衝上去將顯身的魚抓到鉛桶內,如果沒有桶,就在溝邊空田上造一水堀仔暫時放魚。

其實,這時見到的多是小魚小蝦,但就是這些微不足道的小魚、小蝦,給我們增加了無窮的狂歡,水越來越少的時候,魚兒游動的水紋越來越明顯,再過一陣,水淺 的地方,魚兒的身子漸漸露出了水面,每一道青色的背脊,都能讓我們歡呼,到了後來,我們的眼光就只是追尋著最長最大的魚脊了。

鯽魚、蝦仔、土虱、雨鰍是平常田岸溝裡比較常見的魚類,所以,要是看到一抹黑色背脊的時,會讓我們興奮很久,因那是較大尾的鮐仔或鯽仔。

水戽乾了,魚兒全都橫著身子躺在泥裡,嘴一張一合的掙扎,生猛些的,會側著身子撲往水多的地方遊,到了實在遊不動了,也就只好躺在泥裡張合著嘴,久不久彈一下身子。

我們停止戽水,提水桶,都奔各自早已瞄好的大魚撲去,沒桶的,張著五爪也上去抓,這時真是各顯神通,每抓住一條大魚都要大聲歡呼一聲,抓住最大魚尾的,就是我們中的英雄,可以榮耀很久,直到下一次有人抓住更大的。

最難抓的是土虱,這東西很滑溜,而且頭上有角,不小心,兩尖角就能將人的手剌傷流血,抓的時候要看準了迅速下手,用拇指和中指夾住它緊挨著尖角的柔軟部位,食指則將頭部捉住,這樣既抓得緊,又不怕被它的尖角刺傷。

大魚抓完後就抓小魚,小魚抓完後就尋找溝邊上的坑、洞,一般都能在這些坑、洞裡發現魚、蝦、蟹之類,運氣好時能抓到鱔魚。

最後再摸溝底泥巴中「雨鰍、加邦」,雨鰍滑溜溜,一觸即溜走,為抓住它我們在泥巴中奮鬥,個個都弄得成泥人,後經大人講,抓土虱、雨鰍要用菜瓜葉抓就不會被溜走,菜瓜葉背面有細毛可擋住雨鰍身上滑溜溜粘液。

拚一下午黃昏時,大家滿身泥巴,大漢的有的背鋤頭、提糞箕、有力的撁半鉛桶魚蝦,小漢的空手在後成列,背後拖著夕陽照射長影,沿途唸;淹廣西,白目眉,無人請,加己來…亦唸:啾啾啾,提籃卻雨鰡, 一尾吃,一尾貼目睭。

又唸︰西北雨直直落,鯽仔魚要娶某,媒人婆仔土虱嫂,鮕鮘兄打鑼鼓,田囝(蜻蜓)舉旗喚艱苦,水蛙扛轎目土土,日頭暗找無路,趕緊來火金姑,做好心來照路,西北雨直直落!!
沿途,嘻嘻嘩嘩歡樂笑嘌。

今故鄉,河川溪流被嚴重污染,河流魚蝦絕跡,昔日在田野釣水蛙仔、戽魚等鄉村樂趣已難再,憶,往事只能回憶!!
註記︰
「淹廣西」即,生棲於田間水溝的螃蟹,平時潛藏於水溝仔邊穴孔內,找尋食物時才趴出來孔外,因其目上蟹殼乾燥時會呈白色,所以被說白目眉,一般是形容人「厚面皮,不知羞恥」之意思。
 
飼鴨陣
割稻後空田,日據時代到台灣光復後五十年代,溪湖地區常見南部來的鴨仔陣在農路搖擺尾「呷呀! 呷呀!」騷動群行,一支竹竿押一陣鴨,一區空田過了再移一區,趕鴨陣人由南部屏東方面開始(南部稻穀早中部約一個月前收割),將鴨群趕入空田撿食散落殘 穗、田螺、昆蟲類等。

沿溪邊空田往北推進,田主一般都不反對鴨陣入空田,鴨子吃昆蟲有驅害蟲作用,並拉下鴨屎也有豐富肥分留在田裡,因此互有利處,趕鴨人 一路費用如鴨飼料、三餐,可沿途拾蛋販賣充之,鴨陣過後空田裡常尚有殘蛋可拾,一陣鴨趕到北部時適逢尾牙、過年時期,鴨仔也體肥、到水(成熟),將群鴨在 北部銷售處分,然後空身帶飽滿錢包歸鄉過好年,是該時代飼鴨的經營方式。

附記︰
在台灣草地,常見飼鴨的人,頭戴竹笠,手中搖動一根細竹竿,縱橫指揮,讓數百隻的鴨子聽令,排行列陣,早出晚歸,井井有條,令人傻眼。趕鴨子不是沿著溪流,而是一丘田沿著一丘田,使鴨子喙食收割後田中殘餘養料,活動範圍相當大,故飼鴨的行業多見於西部的海岸平原、屏東平原及葛瑪蘭地區,山區較為少見。

關於鴨俗語︰
,(鴨仔聽雷), (鴨蛋丟過河), (七月半鴨仔不知死活), (死鴨仔硬嘴胚) ( 雞嘴變鴨嘴), (鴨蛋卡密嘛有縫), (豬頭不顧顧鴨蛋), (鴨稠內無隔暝蚯蚓)。

阿某仔,汝怎會無笑面?
喔!!我當..煩惱豬無糠,煩惱鴨無蛋,煩惱阿孫仔彌月煮油飯,煩惱阿爹嘸吃飯。

可憐喔....蛋我送給汝,要記得講好話 ,鴨蛋身雞蛋臉,好親情來相認, 也要叫爹呀爹,起來吃飯,熱熱白米飯,鹹鹹鴨母蛋,清清菜頭湯,有話給子講,有事子擔當喔!! (取材自網路)
 (參考影片養鴨人家)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