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溪湖史記第五單元食,衣,住(1):莊傢人的食(1)做粿縛粽


溪湖史記第五單元食,衣,住(1):莊傢的食(1)做粿縛粽

莊稼人的食
古早莊稼人的生活是普遍貧窮,雖然我們溪湖是稻米的主要產區,還可外銷,但米糧對一般家庭來說是奢侈品。

昔年老百姓的民生主食不是「米」,而是以「蕃薯」為主,如想吃到一鍋「白米」的飯,可比山珍海味那麼難得,白米飯是一種奢侈食物
一般家庭三餐主食,幾乎是硬梆梆的「蕃薯籤+米」,是平常的事,老一輩的就是這樣生活過來的。


戰時下的台灣人悲歌

1937中日戰爭起,台灣捲入戰體時,物資被運戰地去半飽半餓渡日子
 農民拼的半小死大量米糧被征去田地冬尾糊蕃薯三飩蕃薯來充飢
 米油鹽肉配給制大口小口記詳細為肚大家就想計暗藏米糧成大勢,
 有的藏在草綑內也有設法地下抬,自己種作自己栽,不得自由真悲哀,
 隱糧藏米犯大罪,日本警察真嚴格,想盡辨法來取締,抓著你就大問題。


米糧配給制 
日據時代戰時中,台灣人的白米是配給制,稻穀由政府徵收,常不夠吃,農民無奈就想辦法,因日本警察抓得很緊,農民常利用日本警察巡邏後偷割稻穀,再以不會發出聲音脫殼方法去殼,如以聲音最小的木棍打石臼搗粟或用酒干仔以小木棒搗粟去殼,這種偷藏白米,在戰時體制下的人民為求生存,是一種無奈何的違法行為。

藏米方法,多數藏在農村特有稻草梱中,除有人密告被查獲,是最安全並可多量藏米之處。




 
土壟(古早精米用具)

為增加糧食,本來每年春秋二次之稻作都以目測插秧稻苗,後用插秧密植器測定插秧點,密植器多數用竹材製,也有用木輪製,其功能是由日本政府有關單位計算出, 每一株稻苗成長需要最極限的面積,為標準制定其間隔,用從橫拖成四角點,按點處插秧,古早播田要師父,非外行人能做之工作,戰時缺人力下,用密植插秧法, 婦幼都可入田插秧,有充分動員人力之效,並據說可多收約二成的稻米產量。此插秧方式沿用到光復後,播稻機出現始停用。
 冬尾糊蕃薯
稻作之外,利用秋刈後空田糊蕃薯,糊蕃薯即,第二期秋稻芒花後,先在稻間寄插蕃薯藤,待稻谷收穫時已成長蕃薯欉,再以施土糞蓋土成股則成蕃薯園。

因十月冬至入春第一期作播稻期間很短,必須於春耕前收成,為此未充分成薯前收成的蕃薯大小不一,大的有拳頭大,小的只有拇指大,大塊的摻米煮,亦曬作蕃薯簽,小塊的蜜成蕃薯乾,再細小的及蕃薯藤充為豬、牛飼料,該時代糊蕃薯對於食的方面幫助不少。

營養野昧自己抓
鄉下古早三餐非常節儉、簡單,除富有人家,大多數早晚二飩弼,中餐才食乾飯,都摻蕃薯簽煮,通常以大鐵鍋煮,煮滾時多米部分另分開一邊,給從事重勞動的男人吃,佐料以菜甫、碧菜、鹹魚、魚甫為主,自栽青菜為湯,甚少鮮魚豬肉,享受魚、肉需待逢年過節才有,鄉下常聞一個該時代的啼笑皆非,兒童笑話:「人真塚(借音字),昨日做忌,今日犒將。」描述當年兒童對吃的期待

 
過年過節做粿


當時逢年過節最大盛餐是,雞、鵝、鴨等家禽肉,加豬肉、鮮魚類,做粿縛粽添農家樂趣。一年中間也只有過年、清明、端午節、中元、謝平安、其他較盛大神明生,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數天而已,其餘是簡單菜餚祭拜,除少許魚肉外,以芹菜舖豆干、韭菜炒魷魚等類,就很不錯的佳餚。

現代人可能會想到營養問題,此點該時代的營養比現在還豐富而者健康,古早環境未受污染,河川潔清,灌溉用水清晰,田地無受農藥污染,因此有取之不盡的極佳的 營養來源,如田地收割後的空田,腳踏堀一窪就有數粒田螺,稻草束移開就有小水蛙仔踫踫跳,小水溝中小魚,蝦仔、雨鰡、望姑娘仔、蛤仔取不盡。

一枝竹仔枝用麵粉袋 仔線縛釣針,用飯粒或蚯蚓可輕易釣到鯽仔、土殺魚。尤其是在小水溝仔抓魚、摸蛤仔人云:「摸蛤仔兼洗褲」是囝仔時代的一大樂事,因此不缺欠蛋白質亦其他營養成份。



 
抓魚樂

記得五六歲時,常常跟大兄們到荷婆崙前一片蓮花池釣魚,印象中蓮花盛開非常的美,荷婆崙與鳳厝是原始的沙崙,與其他沙崙不同之處是,兩粒沙崙都竹林與樹木繁茂掩蓋全崙,綠悠悠非常美麗並帶點神秘感,崙上可挽雞母珠,雞母殊形態如米粒大,全粒朱紅,有一點黑色在頂部,真美,大人說雞母珠有,吃下會變啞九,因此玩的時怕怕,兩崙都有棲鴙雞、野兔,現在鴙雞已絕跡,偶爾尚有野兔現跡。 

日治戰時物資缺乏三餐可以溫飽就已屬萬幸,更不用說吃什麼零食;只有特殊節慶拜拜才有甜甜可口的糕餅可吃,而每一種傳統糕點,背後都有其意或故事一般而言,「糕」是指米製品、「餅」是指麵粉製品。


台灣盛產稻米,除了以米為主食外,也常以米製作各式糕粿,當作祭祀拜拜供品。

童年時期農村比較沒有像現今的休閒活動,農閒或節慶時大家都會做些粿類食用,因此忙碌阿母,但為了一家人的溫飽與歡欣,阿母還是不以為苦。

記憶中,阿母會做許多傳統粿類,餵飽我們的肚子,那就是阿母的味道。

紅龜粿


紅龜粿是台灣傳統米食之一,常用於節慶、拜拜或祝壽場面,取龜壽綿延之意.糕粿形狀多以「圓」為主,取團圓和諧之意,小時後的我就對香香QQ的紅龜粿有好感,無論是包紅豆或是綠豆都覺得好吃。

蕉葉被利用為做粿時塾粿底佳品,被蒸熟紅龜粿,散出的鄉村粿味是目前用塑膠紙塾底的粿類,是無法論比的好氣味,傳統的紅龜粿包的是豆沙,口味是甜的,不過也有鹹紅龜,它是混和著黃豆餡和薑末,加上襯底的香蕉葉,剛出爐的鹹紅粿,總能讓空氣中瀰漫著一股特有的香氣,令 人垂涎,咬下去,麵皮的Q勁和內餡的沙質感,配上特有的香蕉葉風味,會讓人捨不得一口吞下肚,非得慢慢咀嚼一番不可。

滿月粿
滿月粿,是生小孩子滿月時要做的小吃,同時煮紅皮雞蛋及線面饋贈親友鄉鄰,祈求小孩健康成長。

四月桃 

媳婦生孫子,娘家會準備紅麵龜;早年有句俗諺「滿月圓、四月桃、周歲龜」,也就是孩子滿月、四個月和周歲大時,都會訂製滿月粿、滿月圓送人,形狀分別就是圓、桃、橢圓形,內餡多半是紅豆沙。

 面頭粿: 

通常用於喪事頭七
相傳是三國時代孔明發明的糕點;孔明到蜀時,當地土住以人頭祭江,因此孔明以糕點代替人頭投入江中,故稱「面頭粿」;
頭七時,兒子用「面頭粿」祭拜過逝的祖先,代表兒子的面頭。


過年
甜粿 


圓糯米大概要泡個6小時,然後才能去磨。
泡好的圓糯米磨好後用粿袋裝起來,上面放個大石頭來壓,把多餘的水份,水分越少蒸起來越好吃越Q軟。壓好的粿,糯米泡水磨完壓好後倒出來的,叫做"粿脆",有點像阿嬤時代拿來抹臉的碰粉。

先搓碎成小粒狀加上二砂糖,努力的拌勻,這可是要有力氣的人才搞的定,糖拌入粿脆後會變成黏呼呼的膏狀。然後開始準備蒸年糕了,往熱呼呼的蒸籠倒下去裝入蒸籠,下面要裝滿熱水不斷的加熱。
傳說蒸年糕有很多禁忌,例如生理期來年糕會一直蒸不熟、一直問"蒸好了沒"也會蒸個老半天...............等等等。

發粿
 

發粿(閩南語)又叫發糕,客話稱之為缽粄、發粄或碗粄,是一種米食製品,流行於華南地區、港澳臺灣馬來西亞一帶,是傳統民俗過年的食品。

糯米在來米泡水後磨成米漿,加入適量的發粉攪拌後倒入碗中,放入蒸籠蒸熟之後即成。現代往往也摻入少量麵粉以 改善成品外型。製做發粿的比例為一斤米:半斤糖:約一斤的水,米可用低筋麵粉代替,糖和水的比例很重要,足夠的糖和適量的水可讓發粿裂的更好看,最好是冷 水。而發粉有分酵母(卡其色)或白發粉(白色粉末),以酵母做發粿需要先用一小團米漿塊去和酵母做發酵等酵母被活化到兩三倍後再揉入其它的米漿塊中,等全 部都發酵後再放入容器,移去蒸籠中蒸二十五分鐘,這種作法比較適合有熟練的人來教,製作出的發粿,米香純厚無鹼味。

古代即流傳過年吃發糕以求好兆頭。發糕諧音發財、高升,外型發得越大,裂痕越深,即代表新的一年運勢越好的象徵。同時,發開的裂縫如同花開一般,象徵喜 慶,而客家人稱之為「笑」,意為喜事將臨,因為越「笑」越好。客家文化中,缽粄為各類喜事時常備的食品,可用於祭祀或饋贈親人。 

菜頭粿

以前的農村生活,食品都是自己做,很少外食或外買,有個手藝好又勤勞的媽媽是很幸福的事。
   粿做好以後,還有許多善後清洗的工作。想自己做粿,從準備到完成,真的要花費不少時間與體力,如果不是阿母愛心毅力,真的難以完成!
   我們很感恩有這麼慈愛又勤勞的阿母,帶領我們,教我們學做粿,一家人能這樣歡樂在一起,真
的懷念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溪湖史記第四單元溪湖公學校(6):私塾,學堂

 溪湖史記第四單元溪湖公學校(6):私塾,學堂

私塾的學習內容,從啟蒙到逐步深化,在中國一般順序是:《三字經》、《百家姓》、《日用雜字》、《千字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書經》、《禮記》、《左氏春秋》等,有的選讀《女兒經》、《孝經》、《幼學瓊林》、《千家詩》、《古文觀止》等書,也有的加學《世事應酬》,即契約、媒柬、輓聯之內容,以應實用。其他地區除了中國的經典外也包括當地儒學著作及詩文等。

溪湖日治時代教漢文,都在廟宇或私宅教學,溪湖媽祖宮有吳秋陽,吳惟倫等漢學先生在學。

溪湖耆老口述歷史

選擇西勢厝耆老蔡三賀先生最詳細口述上傳

承辦單位:施金山文教基金會耆老口述歷史座談會

主訪人:
以前有學堂,學漢文的地方?
蔡三賀:
日本時代不可以學漢文。西勢厝蔡長壽有勢力,以前他做保正,日本人才可以讓他請先生來教,教的地方是他家,打通不是住家的三間大的房子,在那邊教。

主訪人:
那邊算是一間小學校嗎?
蔡三賀:
那邊算是無名的學校,這種算是偷讀的,警察若來,不讓你教,你也沒辦法。因為他做保正,跟警察的關係很好,老師偶爾會跟警察喝酒。

主訪人:
老師從哪裡請來的?
蔡三賀:
大突頭請來的,叫吳秋陽。

主訪人:
那個時候學生有幾位?
蔡三賀:
那個時候有四、五十位。我也是在那裡讀的。

主訪人:
去那邊讀需不需要繳錢?
蔡三賀:
沒有,以前是拿米給他。以前的人可以安家就好了,米就是一個月三斗給他。

主訪人:
一個月三斗左右。
蔡三賀:
差不多是三斗左右。不是給錢。只收取一些米可以養妻子。

主訪人:
那個時候一斗米差不多多少錢?
蔡三賀:
幾角元而已,差不多五、六角元。很便宜。

主訪人:
去讀要讀多久?
蔡三賀:
不限。你要是有錢就一直讀下去,讀到非常的熟,書讀透透,就可以不用去唸了。自人之初開始讀起,讀完後再讀論語,論語讀完再讀先進、大學、故子、尺牘。尺牘就是在寫信的,以前寫信要唸尺牘。

主訪人:
尺牘讀完,要再唸什麼?
蔡三賀:
看你要唸什麼,自己去買來讀。差不多讀到這時候,自己會讀,不用人家教。

主訪人:
自人之初讀到尺牘,差不多要花多久的時間?
蔡三賀:
以前不限時間,讀到可以記得,才可以換下一篇。

主訪人:
就是人之初讀到可以記得,才可以讀論語。
蔡三賀:
讀到可以記得,寫的出來,才可以讀論語。

主訪人:
那個時候有幾個老師在教?
蔡三賀:
一個而已。

主訪人:
一個人可以教全部。
蔡三賀:
一個人可以教全部,以前是用點的,你今天讀這一篇,讀到熟,先生看可以,
明天才可換下一篇。不像現在用黑板教,會的人讀,不會的人跳過。以前是
一個一個教,不會的人,還是較記不起來的人唸少一點,較會唸的人就唸較
多。

主訪人:
所以就是一個一個教。所以程度不同也沒關係。
蔡三賀:
就是要熟才可以換下一篇。這篇若是不會,唸三年也在唸。會唸就唸比較多,不會唸就唸少一點。

主訪人:
那算是學堂嗎?
蔡三賀:
那算是學堂。

主訪人:
學漢文到什麼時候就沒有了?
蔡三賀:
到日本戰爭就沒有了。

主訪人:
為什麼日本戰爭開始時就沒有了?
蔡三賀:
日本戰爭時,日本人來徵召得參加戰爭的人。

主訪人:
先讀媽厝公學校,再讀漢文嗎?
蔡三賀:
漢文先讀,有的人讀漢文,也有人讀日本書,以前的人說讀國小仔,就是日本書。讀日本書較有前途,才可以找到好的頭路,有那一張證書,學漢文沒有證書。以前若有唸到高等科,算是非常厲害。

主訪人:
就是公學校畢業,再唸二年的嗎?
蔡三賀:
是。以前公學校畢業,就可以去公所上班。

主訪人:
阿公,您是讀日本書,還是讀漢文。
蔡三賀:
學漢文。若是讀日本書,我差不多就到公所上班了。街長跟我父親是好兄弟。
我父親問街長公所有無空缺,街長說,沒有證書是不能在公所上班。


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溪湖史記第四單元溪湖公學校(5):檜組同窓會(下)


溪湖史記第四單元溪湖公學校(5):檜組同窓會(下)


日治時代公學校的教育制

學校與書房之間
 

大部分清代的傳統教育機構,像是儒學、書院、社學等,在日本統治台灣之後就不存在了,唯獨書房、私塾留存下來,成為傳承漢學的民間教育機構,書房也因此俗稱為「漢學仔」。
 

日治時代剛開始的時候,新式教育體制的公學校對台灣人來說並不十分具有吸引力,在生活中,漢語還使日常使用的語言,平常書信、契約都是要用漢文書寫,學習日 語對一般人來說並不實用,而且,公學校裡的唱歌、遊戲、體操這類的學習,在傳統觀念裡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事物。

因此,有能力讓小孩讀書的家庭,仍比較傾向 送小孩上書房學漢文。
日本統治台灣的前期,在書房讀書的學生仍然比上公學校的學生多。不過,這樣的就學情形隨著書房體質的改變、公學校的逐漸普及,以及台灣人對新式教育和近代文明知識的需求, 

在日本領台十年之後有了轉變。



國民學校1941(昭和16年)與義務教育1943(昭和18)1937 年盧溝橋事變之後,日本與中國的戰爭正式全面展開,接著日本政府提出建立東亞新秩序的意圖,向東南亞進軍。

此時,日國內開始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在教育方面1941年日本內地頒布「國民學校令」,台灣也以敕令改正「台灣教育令」,規定全島小學校與公學校一律改為「國民學校」,設六年的「初等科」及二年的 「高等科」

強化國民的身體與意志,為養成忠君愛國的皇國民作準備。1943年總督府規定每一個兒童都
應受初等教育,開始了台灣的義務教育。

日治剛開始的時候,有去讀冊的囝仔其實是很少的,公學校的就學率只有2-3%,上書房的孩子還多一點,但即使都加起來,也只是很小部分的人而已。

公學校的設立要到大正時期之後才逐漸增多、就學機會也慢慢的增加,尤其是大正8年「台灣教育令」發布以後,公學校數與就學兒童開始穩定的成長,到了日本領台的最後一 年,就學率已經到達71%

現在溪湖國校校門

公學校卒業以後,繼續升學的人大概只有3%,其中以選擇中學校和實業教育最多。
這其實是因為總督府的教育政策裡並不準備對台灣人普及高等教育,而且希望台灣人,朝實用的基本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尤其是農業方面,進入專門學校(尤其是師範學校和大學)的機會是相對的低的,反而是以 居住在台灣算是少數族群的日本人進入高等教育的機會比較多。
昭和十四年本科第31回檜組卒業生名簿
蔡崇黨洪宗慧,楊雨諒,楊宗喜,  新,楊  存孫維欽楊  情洪江河,洪  添,胡祥頂,洪天戶洪  壹,楊金柱,楊老池楊有琴,
楊體胖,陳珠獅,謝玉麟謝  助謝尾吉楊塗泥楊昌垂楊永換,
楊永壽,謝有山,林皆得,顏允龍,羅連生,石坤鎮,陳錦津施萬生,
同前川,蔡崇規蔡祟梯,陳老曾,黃添火,黃賜培陳  旺,陳  火,
徐朝其,洪夢鐘,廖戌已,廖水泳,謝  青洪再福洪金水陳樹木,
蕭套棟,鄭吉時,謝仁義,楊  齡施萬生,杜  清,楊永川,楊  旺胡來益,黃火旺,黃重堯,蘇炳輝,陳  旺。 共計60名 
黑字姓名是已知近況同
橙色姓名是確知亡故同窓。
綠色姓名是在外地發展,不知近況的同窓。

 回顧公學校六年教育
年生(いちねんせい)級任先生(きうにんせんせい) 邱富先生(台灣人)
教室(きようしつ)︰與玄關同列最東邊木造蓋桂竹屋頂舊教室。
昭和八年四月一日被次兄帶到溪湖公學校入學,分到檜組,同年度入學新生分為“檜ひのき)“,“杉すぎ.“椰子やし”三組,檜、杉是男生組,各組學生數約五十名左右,椰子組是全部女學生約四十餘名,男生.女生分開教學。

入學男生頭髮全部剃空頭,鵠頭、扁頭、大頭各形各樣頭都原形畢露,呈可愛的,再配穿台灣衫褲,衫是對衿形五粒布鈕三個袋仔,褲是縛“褲帶”的寬鬆褲。
如:憨鴨仔聽雷稚兒班

當年學童服裝如下圖
照片網路圖
二年生(にねんせい)︰級任先生 楊貞祥先生 (台灣人)辨
教室︰學校門對面舊學校木造教室。
楊貞松先生是學校農業先生,印象中我們大部分下午都在家畜飼養區示範作業,
飼雞,清雞屎,雞類有,名古屋コ-チン,長尾鳥,尾巴五.六尺長的長尾雞,チヤボ(粉鳥雞,超小型雞等,都是教學用珍品種,隔壁豬舍有飼養,桃園種豬母、英國-グシヤ種豬學生輪流清洗豬舍、運豬椆內排泄物到推肥間擙推肥。
也有分股,種植蔬菜競爭,扛肥水、掮堆肥。印象特別深刻就是到校外示範田,“田植播田”、“稻刈(割稻)”雖然弄的滿身泥漿還是感覺很快樂。
二年級︰扛肥、擔糞農作年。
三年生(さんねんせい)︰級任先生 酒井芳子(さかいよしこ)先生 (日本人)


教室︰入學校門第一排最西邊磚造教室。
酒井先生很年青只有二十歲左右女教師,要管十歲左右頑皮的男孩子班級,談何容易,常常被生徒(せいと-學生)整弄得哭出來,幫助鎮壓都是隣組(となりぐみ)楊慶川先生。

精力旺盛,活潑好比野馬,也像牛仔無鑽鼻一群男孩子,三年級時留下來故事頂多的,呼叫,綽號有「馬-うま」,「牛-うし」,「ゴリラ-大猩猩」,「龜-かめ」,「貸切-計程車」,「貓-ねこ」等等… 看這樣的綽號,大慨不想而知,如何活潑一群頑童,如何使年青女先生頭痛?一言難盡。其中“馬”與“牛”不知是不是,相性不合,並無深仇大恨,見面就四目相瞪,見面鬥,老師用盡方法使他倆和好都不齊於事,兩位同學都是三年級時就已經十三.四歲較年長學生,最好動的青少年年紀,他倆明爭暗鬥至卒業(そつぎよう)未和解就離別,經過60年後同窓會上才握手和顏相見,能解開他倆無因之恨,免成終生遺憾,是本次同窓會一大快事。

該年代入學年齡較無受限制,我們,“檜組”入學時就有6-13歲學生被編納同組,6歲是寄讀生,13歲是超齡生。
貸切-計程車」與「龜-かめ」是競走時一對速度差的對比,綽號「貸切-計程車」100米速度約12秒,「龜-かめ」是要化20秒才能達到終點,因此而得綽號「貸切かめ」。
ゴリラ-大猩猩」,「貓-ねこ」是面相相似而得的綽號。
本學年國語讀本(とくほん)文內漸漸插入漢字(かんじ)。
三年級一群頑童使女先生頭痛年。
四年生(よんねんせい)︰級任先生 楊慶川先生 (台灣人)
教室︰向校庭第一排,東棟向南左起第二間磚造教室。
楊慶川先生前學年度,常常幫酒井先生鎮壓過檜組一群頑童,成語有一句「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一群頑童習性,楊慶川先生已了而指掌,很容易抗制頑童頑皮行為,加之先生之善導、鼓勵因此「百教百成」將一群頑童漸漸養成不再鬧事,認真讀書的習慣。


有前因以外,功課加重及屢次舉行各種試驗(しけん-考試)也是使同學們被迫專心學習之因。
提前學習「乘法九九」(かけ算九九)(二一2、二二4、二三6、二四8、‥‥、二九18),如唸歌全部要熟記。國語讀本,文內插多量新漢字要「書取り-選寫漢字」應付隨時「書取り」抽考,漸漸進入高學年度,先生當全組準備升學學生,認真教學,我們也跟著很用功學習。
四年級︰收歛頑皮,認真學習年。
五年生(ごねんせい)︰級任先生 楊慶川先生 (台灣人)
教室︰向校庭第一排,西棟向南右起第二間磚造教室

昭和十二年七月七日發生盧溝橋事變。軍歌充滿校園,應戰局捷報常常舉行,日間「旗行列はたぎようれつ」,夜間「燈行列ちようちんぎようれつ」活動。本學年開始全校學生規定,穿學校統一制定卡其色制服(せいふく)本來穿慣本島衫褲的台灣囝仔,忽然間改穿洋式服裝,頭一天鬧出不能笑的笑話,有的同學將洋式褲前後穿倒反,他說「這樣大號較方便」說得也有道理!

認真盡職的楊慶川先生特別,向書店訂購「尋常小學校」日本兒童讀本,下課後義務,在教室前昭和初年種植將近百年茄苳樹下,補習準備升學同學。

崙子腳分教場因被颱風吹毀,分教場學生陳老曾等五名分配到檜組,合組就讀。
 
五年生此年度也是我個人豐收年。
1,被選,代表溪湖公學校男生,與椰子組代表女生姓羅,二人參加員林郡役所“國語講演會(日語)”題目當場抽,我抽到題目是“台灣果物”獲得“第五名”。
2,第三學期,學末試驗(がくまつしけん)國語(こくご)、算術(さんじゆつ)、歷史(れきし)、地理(ちり)、修身(しゆうしん)每科獲100點,共500點滿點,六年級只我獲得,朝禮時接受校長公開表揚。
3,畫一張“潑桶(バケツ)、鍬(クワ)、鏟子(コテ)”三合一圖畫,被評“甲上”張貼教室後面揭示板一學期(“甲上”是未曾有評定)。
4,學業進入全組第三名獲優等賞)。
五年級︰學習最認真,學業豐收年。
六年生(どくねんせい)︰級任先生 楊慶川先生 (台灣人)
教室︰向校庭第一排,西棟向南右起第二間磚造教室,原教室。

盧溝橋事變已進入第二年,軍部報捷連連,學校也配合,各色各樣活動,除賀勝利“旗行列”.“提灯行列”以外,女生送“千人針せんにんばり”運動,


由女人一人縫一針,縫成一吉語如“武運長久”等送給前線士兵,表示用千人力量鼓舞士氣意思。也有一人一信,“慰問袋”等送到前線慰勞士兵運動。

民間也被發動種植蓖麻子,刈馬草繳納軍部漸漸進入戰時氣氛,學校獎勵學童“廢物回收”運動,回收鐵等金屬類供軍事用。

上記是升六學年後,加在生活中的新事頂,雖然如此,學習環境不受多大影響,我們卒業式在剛完成二年的新“講堂”舉行。因家變,家中經濟陷入谷底,不敢要求升學,唯一安慰是保持第三名獲優等賞卒業。

我們同組(班)同學不辜負楊慶川先生,熱心指導,約五,六名考入淡水中學二.三名到日本京都等地,就讀中學。
六年級︰不嘆不怨勇敢邁入社會年。

在公學校舞台上,演六年間喜.悲.哀.樂劇,我扮演角色,不管天配給我任何角色,相信我盡本分都演得無悔。
此童年小小心靈上所烙印的歷經,使我不管嗣後在社會扮演是“生”是“丑”都「盡責演好天配角色」,是我以後七十餘年人生的,處世做事原則,志永生不移。
之後就讀日本“早稻田中學部,校外生“通信教學。
仰げば尊し
仰げば尊し 我が師の恩 教えの庭にも はや幾年 
仰望我尊崇的恩師 在此受教 歲月也已經數年

思えばいと疾し この年月 今こそ別れめ いざさらば 
想起快速逝去的歲月 今要離別 請多保重

互いに睦みし 日頃の恩 別るる後にも やよ忘るな 
日常關愛照顧恩情 離別後也 不能忘記

身を立て名をあげ やよ勵めよ今こそ別れめ いざさらば 
努力盛名出入頭地 今要離別 請多保重
朝夕なれにし 學びの窓 螢のともしび つむ白雪 
朝夕看慣的 學習之窓 螢的灯光 積堆白雪

忘るるまぞなき ゆく年月 今こそ別れめ いざさらば 
不會忘記 逝去歲月 今要離別 請多保重

註︰原詞是用日本百年前古文,因此部分難以適切譯之,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