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29)單元糖業︰(4)明治製糖會社溪湖製糖所

★★★★★★★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29)單元糖業︰(4)明治製糖會社溪湖製糖所
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總社 
麻豆總爺糖廠原為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總社所在,明治三十九年(西元1960年),由日本­企業家淺田正文、相馬半治、植村澄三郎、山本直良等人發起成立,屬於三菱企業集團。翌­年,運用政治手段強制收買林波等人設立的麻豆製糖廠,隔一年設立蕭壟製糖所,當時台灣­糖業再度興盛,甘蔗種植面積迅速增加,蕭壟製糖所壓榨能力已無法負荷,明治四十三年春­,台灣總督府對各製糖會社甘蔗原料區進行調整,因此蕭壟製糖所原料區過大,有被削減之­虞,因此選定台南廳溝仔墘庄總爺,設立新工廠。清代是「總爺」衙門(舊稱「營盤」)所­在地,「總爺」是清吏知縣之下文官,當時轄域包括:麻豆堡、茅港尾堡、赤山堡、番仔田­堡、三結義堡、佳里興堡、西港仔堡、後營庄、太西庄等地。糖業在台灣末落後,總爺糖廠­的觀光化歷經波折,台糖公司想整片鏟平重新建造開發,台南縣政府幾番周旋,終於打贏了­官司,古蹟得以保存,在經費拮据之下,幾棟日式建築現地保存下來,雖原本華美的洋風建­築以古舊,但充滿懷舊糖廠的寧靜氣氛,現已為南瀛重要藝文活動場所。人物與網誌
 溪湖糖廠史記
 溪湖糖廠原稱『大和製糖會社』於西元1919,大正810月,鹿港辜顯榮合併其私有的四所糖廓,於溪湖糖廠現址『大和製糖會社』,1920 年,大正97月與日本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正式合併,定名『溪湖製糖所』,並在溪湖設立750公頓之粗糖工場,至十年一月機器全部安裝完竣,開始壓搾。(資料來自台糖三十年發展史)
台灣光復,於民國3551日,將戰前由日本人經營的大日本、台灣、明治及 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合併收歸國營,成立臺灣糖業公司,直隸經濟部,『溪湖製糖所』改名為『溪湖糖廠』。 為全廠區最具價值的資產設備,高大的煙囪為糖廠的精神象徵,自1921年開始運作後,每年產出品質優良的砂糖,為早期的台灣社會賺進大把的外匯及利潤。 1976年後,更成為全台日壓榨量最高的製糖工廠,但隨著國際糖價低落並配合政策的改變,已於200271起停止製糖,但廠房內部設施保存良好,保 留原先製糖用的壓榨機、鍋爐、分蜜機等,經由規劃及整理後,現有專人負責導覽解說及維修的工作。例假日免費開放遊客參觀並有提供播放相關製糖影片可於工廠內欣賞。
臺灣糖業鐵路
臺灣糖業鐵路,簡謂糖鐵,地方或稱五分車五分仔車,是為配合臺灣糖業需要而興建的專用鐵路。通常以運送原料為主,但亦能載運旅客,曾為臺灣交主力之一。路線普遍採用762公釐軌距,但也有少數路段為762公釐與1067公釐通用的三軌設計[1]
運蔗五分仔車
臺灣的糖業鐵道通常因為主要用來搬運甘蔗和糖包而以糖廠為中心成放射狀分佈,為便利運輸,亦與官營鐵路在車站接軌以便轉運。而隨著新式糖廠在臺灣日漸增加,糖業鐵路的涵蓋面積也逐漸增加,而由於糖廠主要集中在臺灣中南部,所以糖業鐵路也集中在彰化平原嘉南平原等地[2]。日治時期由於糖廠為分屬各個會社,彼此鐵路並不相連。直至戰後接收日人財產,將所有糖廠整併為國營的台灣糖業公司,並修築南北平行預備線後,才讓全島糖廠的鐵路連成一氣。
糖業鐵路以其運輸目的,可分為「營業線」與「原料線」兩種。「營業線」對外開放客貨運輸,全盛期有超過500公里。服務範圍深入大小鄉鎮,彌補官鐵未到之處。而原料線以運蔗為主,不對外開放。
糖鐵別名五分車的由來有多種說法,一般說法是其約為標準軌1435公釐)的一半,故稱五分,此外亦有人稱臺鐵1067公釐為七分車,採用標準軌的高鐵為十分車[3]:12。然而蘇昭旭在其著作《台灣輕便鐵道小火車》指出五分車是1970年代才出現的名詞,又糖鐵軌距來自英國的二英呎六英吋,其兩倍為五英呎,即1524公釐的俄羅斯沙皇寬軌,顯然糖鐵軌距並非是標準軌的一半,而且臺灣首條採標準軌規格的鐵路路線是1997328台北捷運淡水線,故臺灣人不可能在此之前用比較的方式得出糖鐵軌距是「五分」的說法[3]:12。而該書中亦提到根據糖鐵前輩的口述,所謂「五分」,是指「五分仔力」,即指台糖火車在剛柴油動力化時的車速(三、四十公里)最快也只有約臺鐵的一半(七、八十公里)[3]:12。黃智偉〈五分車一世紀〉一文則認為「五分車」這一暱稱在1913年便已被當成一般用語,且認為此一名稱出自民間,民眾並非專家,此名稱的產生是源於經驗而非測量,故民眾見到糖鐵的軌距比官鐵(鐵道部鐵道)小,車輛也比官鐵小,便直覺地稱糖鐵列車為五分車[5]
製糖會社的存在帶動地方繁榮
製糖會社的存在,帶動溪湖農業經濟、商業的繁榮幫助不少,當時拓墾中的荒地,水利設施不足,致無法耕耘的土地,改種植甘蔗,雖俗說:「第一憨插甘蔗乎會社磅」,此流行鄉村諷刺語有一段小故事:林本源製糖會社的溪州工廠就曾盛傳「三個保正,八十斤」的笑話。由於蔗農多年經驗,對於自己生產的甘蔗多重,心裹早就有數,估計的生產量總八九不離十。有一車甘蔗入廠,過磅時,紀錄上的重量,與蔗 農的概估數,差了一大截,在場三個保正不信邪,跳上原車,再磅一次,卻只增加八十台斤,「三個保正八十斤」,說明了當時蔗農被剝削的無比心酸。
糖倉庫
可是實際對溪湖農家收益也增加不少,帶動溪湖市區急速成街,發展商業,以前,現溪湖市區是一遍荒蕪沙崙地,店舖很少,只在媽祖宮前幾間而以,多數用竹管做的店舖,因溪湖糖廠設立帶動商業起飛,溪湖街仔才熱鬧起來。
今糖廠以一首「嘆息詞」做今昔比。
「煙筒三支煙濛濛,正午水螺準時放,日壓能力千噸,今剩一支做古董。」
糖廠最早有三根煙囪,高高矗立,成為溪湖鎮的地標;那三根煙囪,其中兩根是製糖工廠鍋爐用的,另外一根是酒精工廠的煙囪。早期的糖廠的壓榨設備需配合鍋 爐,鍋爐以蔗渣當燃料,所以需要煙囪排煙,早期較不注重環保,所以糖廠一工作,三根煙囪一排煙,燃燒完的灰燼也跟著四處飛揚。在日據時代,溪湖糖廠兼設酒精工廠,以製糖過程中的「穢蜜」,拿來提煉酒精,但光復後隸屬台糖公司後,就將生產酒精的工作移至別廠,溪湖糖廠的酒精工廠也就停工,之後便拆掉一根煙囪,只剩下兩根煙囪,現在只剩一根。
會社邊陳水螺
日治時代「水螺」對於溪湖人生活有密切的影響,農民工作不必依賴生理時鐘,而是時間靠製糖會社所放出的「水螺」來調整,不屬於糖業公司住戶,若住在製糖工廠附近聽的到者,生活上也有產生某種提醒時間的作用,另一貢獻是五分仔車的行駛時間準確,在鐵路附近耕作的農婦,到火車汽笛聲就知道,這班火車鹿港發十一點到這裡是十一點半要回去煮飯時間!
明治製糖會社創立百餘年,帶動溪湖的活氣,無限的商機,其三支煙筒是溪湖鎮的標,可惜應時代已消失二支,剩下來一支還是溪湖的標,也是一百年來溪湖鎮欣欣向榮的見證者,會社勇壯的「水螺」聲音,平時喚醒咱起居,指揮咱的工作作息,中午十二時分秒不差,水螺聲叫喊你停工吃飯,戰時嘟­- ­長嗚 通知咱即有危難來臨,嘟­­­­­­­­­­短嗚十聲 敵機已來襲報知大家快避難!!
與咱生活上如一體的「水螺」聲音自二次大戰結束後就消聲絕響,能人懷念你,會社邊陳水螺!!
參考資料
(1)訪問溪湖鎮聽百歲人瑞陳誥老先生談話
主持人: 阿公您有沒有聽過用石輛硤甘蔗?
誥: 以前在角樹腳的糖篰是辜顯榮時代,大和製糖會社,還沒有去糖廠工作的時候,辜顯榮是開糖篰,在角樹腳山寮那邊,我知道他有三、四個糖篰,大排沙農地、還有一個粘交厝,粘交厝是在埤頭,差不多三、四處。
不是用壓搾,那都是石輪硤的,家裡也布有種辜顯榮的甘蔗,小時候,跟著過去,才看到硤甘蔗,我看到的是用草當屋頂,有二個門,裡面有二個石輪在硤甘蔗,牛在拉。也有一個大鍋爐混石灰在煮糖,做出來的是黑糖。
用牛力,石輪甘蔗圖石輪
誥: 以前溪湖街仔店舖很少,多數用竹管做的店舖,是,溪湖糖廠設立後,溪湖街仔才熱鬧起來。
 (2)糖業鐵道車輛1.古早照片60餘張.連結網路看圖
明治製糖溪湖工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