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7日 星期六

溪湖公學校

文教

昭和十二年教育情況:

(依據昭和12年4月15 日發行日人小松豊的「溪湖庄案內記」譯.述。) 楊永川譯

就學小學校(日人學校)男32名.女29名,就學率100% ,就學公學校(台灣人學校)女287名,男1,150名,不就學,女1,097名.男1,090名,就學率50.9% 。(依照此記載,男女人數差距太大是否有誤? 需再查原書證實數字。)卒業生1,777名,卒業後狀況,小學校升上級學校31名,公學校升高等科23名,升上級學校46名,就職公家機關34名,醫師4名,農業公卒94名,其他小卒6名.公卒1,576名。

譯者補述 :(七十年見聞記)

該時代溪湖地區百姓,多以農為生,並於大家族群居為習,注重經濟勞動。男童七.八歲就加入勞動工作,刈草.飼牛並需幫田間耕作,一般農家觀念,族中有一.二人能看批(信)識字就好,因此農家子弟就學率偏低,尤其是女童,多以「別人家神,識字無用」的錯誤觀念,多留在家中照顧弟妹.幫助家事,比男童就學率更低,除有識階級家庭以外,多數未就學。

公學校及講習所:(七十年見聞記)

日據時代為求皇民化,日人熱心勸導家長募集學生,所謂「題學生」,先生(老師)課餘時間就到有學齡兒童的家庭訪問,熱心勸導家長將兒童送校就讀,可是溪湖境內多數以務農為生,多一個八、九歲的兒童,男的可以飼牛,女的會帶小弟、小妹,等於多一個大人份的工作。因此除富裕家境及商家子女就學率較多以外,都不大理想。以我入學當年(1933年),當時全溪湖境內只有一所溪湖公學校,及一所專供日人兒童就讀的糖廠小學校(湖南國校前身),小學校不收台灣兒童(當時破例有庄長、該保保正、醫師之子,三名特准入學)全庄約有二萬餘人口,只招募一年級三班學生,全校生徒(學生)只有數百餘人,學童年齡參差不一,班內相差五六歲比比皆是,甚至有女生未卒業就出嫁者,也有男生在學中,向先生請假,並說:「我阿爸請先生明天中午到我家,我家要請客」,日人先生問他「謝謝 是神明生麼?」,學生只笑笑不好意思答,旁邊同村同學說,「不是啦明天是他要娶某」先生亞然失笑,說「馬鹿 先生未娶你就先娶」有如此有趣的故事。

學校召募日間學生之外,也募集夜間生在「國語講習所」教學日語,大部分學生是未就學女孩子佔多數。

溪湖公學校:(七十年見聞記)

創校當初校址是在彰化廳二林上堡溪湖庄366番地(太平街向西入中環路起點,起約八十公尺範圍)由當時區長楊集先生與三塊厝區長李聲洲先生,發起創校,集資、募款購置校地,並積極籌蓋校舍。校舍完峻於明治三十六年(民前九年)六月九日正式成立學校,校名為溪湖公學校。民國元年,校址遷移溪湖庄六十七番地(現電信大樓地點),後大正十七年(民國十七年)再遷校於現址。原有校舍留給庄役場使用。溪湖公學校創校於1902年到本年已超有100餘年的歷史。當時全溪湖區二十四保,人口約二萬左右,只有一所公學校(另一所小學校只收日人子弟),為崙仔腳七保學童方便,於阿媽厝設「分教場」(媽厝國校的前身)教學該區兒童。校舍1933年有兩棟十間木造及兩棟磚造十間教室,至日治結束時,全部改建為磚造約四十餘間教室。本校值得驕傲的是擁有,當時在台中州內數一數二的壯觀校門(民國十九年建),與台中師範學校平美。於1935年(民國二十七年)再建也是全州數一數二的大型鐵筋講堂,之前只有一座,木造蓋竹的「雨天體操場」用為各種典禮及集體活動場。蓋講堂同年,擴展校庭建立運動場,動員五年級以上師生完成填平、整土工作。

縣立溪湖國小 可入網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