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9日 星期三
滅村:大地給台灣的驚天警告!破壞祖靈及水脈!

-->
-->

資料來源:南區水資局
從荖濃溪開始,在山裏面鑿隧道,切到楠梓仙溪、再鑿一個隧道,切到草蘭溪,最後把水導流進曾文水庫。
如果從地圖上看:

資料來源:南區水資局
它的東、西引水道橫切過桃源鄉、三民(納瑪夏)鄉,它在荖濃溪的下游,是寶來村,在楠梓仙溪下游的,是甲仙鄉。
然後呢,這一次「八八水災」的重災區,就那麼被串起來了。
那麼,這一次的災難,跟這個「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劃」有沒有關係呢?有報導出來了:越域引水工程 被指是禍首,楠梓仙溪上游的「堰塞湖」潰堤,是導致小林村被淹沒的元兇,不過,水利署馬上跳出來喊冤,說「沒有喔,我們的土石堆置場在下游,別怪到我們頭上」,悲劇是怎麼造成的,這裡有一個線索、這一篇也有一些分析。
有一點亂,用圖來說可能比較清楚,下面這張照片最近被很多媒體刊登了,應該是從楠梓仙溪的對岸拍過去的,河水的流向,是從左邊到右邊:

看起來,小林村被淹沒的土石來源有兩個,一個是橫過畫面的楠梓仙溪,另一個是從畫面左上下來的很像是土石流的東西。
再轉個方向,用Google地圖來看一下,我把幾個重點地標標上:

如果是十號橋附近的堰塞湖潰堤,土石是從楠梓仙溪過來,但重點可能是獻肚山同時間崩山,兩相夾擊才造成了小林村的滅村,這裡提到:
好,根據水保局的說法,土石堆置場在下游(我依照他們的說法標的那兩個位置),那麼不是它們造成堰塞湖崩壩的影響,那有沒有可能是堆置場的土石被沖刷進楠梓仙溪,造成土石還有水宣洩不及,這才造成小林村的滅村呢?
也就是說,十號橋堰塞湖崩壩、獻肚山崩山,在加上「下游」土石堆置場阻擋宣洩,三重因素,釀成悲劇。
也許,我們不需要預設立場地覺得水利署在說謊,不過,經常官方的說法,不能從表面看,都有它更深的意思的。在這個說法裡,水利署說明了幾件事情:
- 越域引水工程確實有堆置土方的狀況;
- 這些土方確實會造成堰塞湖;
- 堰塞湖確實會造成災難。
不過「炸彈」可真還不是個比喻,今天的消息是,越域引水工程的火藥庫也給沖走了,在這個區域,本來就有豐富的天然瓦斯,當地人以「三民火」稱之,2007年,越域引水工程還曾引起氣爆:
現在可好,滿山遍野的火藥加上天然氣,還有一大堆不穩定的環境因素,萬一「天雷勾動地火」,那會是什麼情形?
OK,先到這裡。
(本文轉載自「孫窮理的部落格」)
-->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地方反彈:破壞祖靈及水脈
為解決大高雄缺水問題,經濟部水利署規畫在豐水期時由荖濃溪越域引水至曾文水庫,工程在民國九十三年初發包施工,分成東西兩段進行,全長十四公里,其中 東隧道全長九六一四公尺、西隧道長四四○四公尺,預計一○三年完工。屆時每天可增加六十萬噸民生用水,供南部地區民眾使用。總工程費二一二.九億元;目前 施工進度約廿%。
越域引水打通中央山脈進行隧道工程,引發布農族人強烈反彈,多次阻攔荖濃溪引水攔河堰工程,也造成攔河堰工程多次停工。謝垂耀表示,這麼大規模破壞環境,付出的代價難以估計。
他說,地方也擔心這些屬於原住民的土地未來會被限制開發,進而影響原住民生存。
高縣縣長楊秋興表示,反對越域引水態度都沒有改變,因為工程破壞當地的溫泉水脈及一般水脈,衝擊地方觀光。
水利署南區水資局長楊豐榮指出,曾文溪越域引水工程是政府用水政策,也盡力與地方人士溝通,工程儘量雇用當地人,並提出各種回饋辦法,化解地方阻力。經過地方的諒解,現在已沒有抗爭了。
反荖濃溪越域引水 三民反對挖 專家說沒問題...
三民鄉反越域引水自救會總幹事韃虎昨天表示,居民擔心開鑿隧道造成地層水脈和生態環境破壞,結果還是發生意外,決策單位難辭其咎;桃源鄉長謝垂耀則希 望中央能審慎重新評估,即然隧道已開挖卻發生意外,能全面停工做安全檢測,避免憾事發生。
荖濃溪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十年前開始規劃評估時,即遭到桃源和三民鄉的強烈反對,兩年前開工時,引發桃源和三民兩地居民組成自救會進行抗爭,不過南區水資局以執行中央政策為由,動用公權力排除抗爭行動,雖然兩地居民心有不滿,但也只能徒呼奈何。
這起氣爆事件發生後,再度引起三民和桃源兩地居民的關切。韃虎說,三民鄉至大埔段分佈有重要水脈,在距離在隧道北方約四公里處的民權山區也醞藏有豐 富的 瓦斯天然氣,居民稱之為「三民火」,當初鄉民反對開挖隧道,但專家都說評估沒問題,現在發生意外,是不是當初評估單位要負起責任
桃源鄉長謝垂耀表示,儘管桃源鄉民當初激烈反對越域引水工程,但原住民的聲音太微弱,水資局不顧地方反對,仍然以執行中央政為由,強行動工,讓鄉民很無奈。
謝垂耀說,如今發生工安意外,水資局也只暫時將出事的大埔段隧道停工檢查而已,但他認為應全面停工,做徹底的安全檢查,最好能撤銷越域引水的工程案,符合地方民意。
(莫拉克颱風)高屏水患 環團:曾文水庫越域引水是幫兇
濫墾林木埋禍根
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指出,高屏溪的集水範圍高達3,250平方公里,徑流量達90億噸,這麼龐大的水量,水土保持相當重要,但過去高屏溪上游遭濫墾林木,埋下災害的種子。
美濃水庫興建未成,水利署仍欲開發水源,提出「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畫」,此工程要在高雄縣桃源鄉勤和村興建攔河堰、開挖穿越阿里山山脈的東隧道,長 9,614公尺;再於三民鄉民族村興建跨河引水工程,開挖西隧道穿越霍比亞湖山列,長4,404公尺,再將荖濃溪至草蘭溪引至曾文水庫。
環保團體曾以地質水文環境脆弱、恐影響下游灌溉用水而反對大力反對此案,不過水利署執意開發;但荖濃溪攔河堰址因水災、颱風沖刷,根本無法建設,水利署提出計畫變更,將荖濃溪攔河堰及細部工程從原左岸移到右岸、並上移400公尺。
日前,環署審查變更計畫時,環評委員認為「水利工程選址本該選最安全的位置,選一個可能淤積的地方,根本是不妥的工程」,決議重作環評,但水利署卻以「工程已經發包」為由,爭取繼續開發。
選址錯誤 大雨全毀
「不安全」的後果,就在這次風災展現。不只壩址全毀,工程人員也差點喪命。
洪輝祥指出,越域引水的施工引水道隧道口,開挖了一塊牛軛地形。洪輝祥說,牛軛地形是大水極好的緩衝,若水遇上此地形,會被土丘跟山壁削掉能量;但工程施作後,做了類似截彎取直的施作,水直灌,由上而下侵蝕力道加速,造成這次固床工全毀的狀況。
工程除了帶來人禍,更讓水質遭到破壞。洪輝祥觀察近年水的濁度,和施工前完全無法相比;洪輝祥擔心,因水利署堅持工程已發包、必須施作,可能會堅持走完環評程序;但依水的濁度,只是把大量濁水引進曾文水庫、加速水庫淤積而已。
事實上,越域引水的投資相當浪費且無用。洪輝祥說,過去高屏溪設有攔河堰設計,原預計一天取一百萬噸水,後又加設南化水庫連通系統,希望南水北送,但實際操作取水量不到一半,還曾有輸送管爆掉的情況。
「水都不夠了,還要再做越域引水,這不是很奇怪嗎?」洪輝祥說,就算水足夠,原先的南化水庫連通系統也可送水到台南,不解為何要再投資250多億的 工程經費。洪輝祥表示,既然已決議重作環評,此開發案又在風災中被證明完全不適合建設,水利署應該還地於自然,避免憾事再度發生。
越域引水工程造成的土石山崩
呂仲珆說,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局在那瑪夏鄉和桃源鄉進行越域引水工程,開鑿引水隧道所採出的砂石,全堆置在小林村左側山脈,且完全沒有擋土措 施,7日莫拉克颱風來襲,豪大雨將超過十萬方的土石直接帶進小林村,全村瞬間被毀滅,楠梓仙溪河道還被土石擋住,形成堰塞湖,如同一座水庫。
小林村位處山坳地形中,村莊右側緊鄰山脈,左側則是楠梓仙溪,往年颱風來襲,村裡也曾發生土石流,但土石厚度從沒超過1公尺深,今年土石流左右夾擊,小林村9鄰到19鄰共163戶人家,除部分幸運獲救,其餘無一倖免。
呂仲珆說,現在是暑假期間,颱風來襲時遇到父親節,許多外出工作的年輕人都帶著妻小回老家過節,已知有1戶12人已被埋在土石中,實際死亡人數到底有多少,他實在算不出來,他只知道,9到19鄰的公民投票數為1500人,還不包括沒有投票權的小孩。
而土石流堵住河道形成的堰塞湖,在8日晚間6時許潰堤,估計超過百萬立方的洪流直接沖往下游,洪流釋放的能量到底有多大,未經檢測難以估算,但已造成沿岸各個鄉鎮的主要幹道橋樑斷裂、崩毀,更讓下游旗山鎮遭逢百年水患,可見其威力之猛烈。
滅村:大地給台灣的驚天警告
小林村位在楠梓仙溪東岸的台廿一線省道上,依山傍水,原是個青翠、美麗的平埔族村落。災難那天,吞滅小林村的卻不是腳下的楠梓仙溪,而是流經村落的一條無名野溪。
在農委會發布的土石流紅色警戒中,小林村有兩條野溪被列為可能引發土石流的「潛勢溪」,對照地圖,導致滅村的就是編號DF006的野溪。更準確地說,當天暴雨的激烈沖刷鬆軟了山頂土石,半個山頭的土石隨著氾濫的穿村野溪狂洩而下,瞬時掩埋了位於沖積扇的整個村落。
確實,農委會的土石流警戒盡到了告知義務,但資訊中對這條野溪的危險評估卻只是「低」,警示區域也僅及周遭「五戶」民宅。對照今天兩百多戶人家遭掩 埋的慘狀,這樣的土石流警戒公告倒有點「安慰劑」的味道,比較像政府機關自保、卸責之用,缺乏守護人民生命財產的認真。尤有甚者,去年甲仙鄉要求清理野 溪,水保局卻以「砂石有價、恐遭圖利」為由拒絕,這又是什麼心態?
村落遭大規模毀滅的慘劇,不止發生在小林村。沿著廿一號公路北上,兩年前改名為「那瑪夏」的舊「三民鄉」民族、民權等村也遭到重創;一山之隔荖濃溪 沿線的桃源和六龜,有些村落對外聯絡中斷,連災情都知之不詳。更往東,台東的嘉蘭村和太麻里,許多民宅被溪水帶走,甚至沖入太平洋。人與大地的關係由緊張 變成決絕,我們怎能不深思其中因果?
除了豪雨,要說有什麼因素擴大了土石流災難,過度開發應該是一大因素。小林村是成立甚久的平埔村落,一向罕聞土石流災害,可見早年建村位置的選擇或 許並無問題。這和賀伯颱風摧毀的多為平地漢人上山屯墾的聚落,設村多選在野溪旁,明顯不同。問題在,近年小林村不斷有外來人口移入,周邊山區也不斷開發, 種植生薑和芋頭等作物都需要深耕,不僅快速耗蝕地力,也不知不覺破壞了附近的水土。
根據蝴蝶理論,一隻蝴蝶拍動翅膀,可能在地球另一端引發颶風。小林村的滅村,也許是因為在流域中誰剷了一塊不該開的田,或是誰挖了一個不該掘的坑、 造了一棟不該建的屋子,從而破壞整個山水的生態平衡結構,結果導致全村的覆滅,葬送了先祖選擇的寶地。但如此複雜、輾轉的因果,要向誰追究責任?更別說, 一定有人會反問:勤勞耕種有罪嗎?
事實上,去年卡玫基颱風即對小林村發出了警告。當時,村莊聯外橋梁中斷,全村九成房舍遭土石入侵,但因人員無恙,外界焦點都放在鄰鄉東安村油礦巷的 傷亡,那次警告就僅以「儘快重建」收場。試想,在小林村才幾十戶人家的年代,人們僅憑雙手和鋤頭耕種換取溫飽,這能對土地造成什麼傷害?但當人口驟增,動 輒用挖土機、小山貓來開山闢地,以追求經營規模和市場利潤為目標,那麼,人和山川大地的關係要如何維繫?天地的生態平衡豈能不斷裂?
在進入新中橫之前,南投公路兩旁四處可見怪手、挖土機具的租售店面,不難想像這些工具在台灣被濫用到什麼地步,也可以想像山區大肆開發的破壞威力。 近年台灣高山蔬果的時興,雖顯示了地方產業推展的成果,但在「與天爭地」的過程中其實是走了一條冒進的路,不知何時會踩到超限利用的紅線。這次,包括台東 的知本、紅葉,高雄的寶來、茂林,嘉義的梅山等溫泉區均遭重創,應當也都反映了開發及管理失當的問題。
台灣人民認識土石流才十幾年,每一次它都以更猙獰的面貌出現。我們除了哭泣生命的流逝,能從滅村學會什麼?
延伸閱讀:請點下面標題入網路看影音及各類詳細新聞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環差未過
百變金鋼之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畫
崩壞作用(mass wasting; ‘土石流’
- 由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轉載
崩壞作用(mass wasting; ‘土石流’)為風化物質受重力作用,產生向下移動的現象。崩壞的形式及速度差異很大,有些慢到難以查覺,如潛移;有些則幾乎是在瞬間產生,如山崩。一般而言,坡度陡、暴雨多、水土保持不良、風化物質豐富的地區,較易發生崩壞。 快速崩壞的發生,常與岩石碎屑中的水分突然增加有關。
崩壞作用(mass wasting; ‘土石流’)
崩壞作用所造成的情況
成因
重力是發生崩壞作用的基本因素,它可以使物體沿著山坡發生運動。有的坡度很安定,有的坡度一經擾動就發生崩壞作用,這其中必定還有其他因素在內。水分為促進物質下坡運動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地表富含水分時,其重量因而增加,使摩擦係數降低,可以推動物質發生崩壞作用。在沒有固結的沈積物或有孔隙的沈積岩中,雨水可以迫使孔隙中的空氣逸散,表面張力因之消失,而使水成為潤滑劑,減少顆粒和顆粒間的摩擦力,容易相互滑動,其粒子間的結合力也隨之減小,促使加速下坡運動的進行。水分也可以使表面物質孔隙中的壓力增加,減少其內部摩擦力,而使粒子與粒子易於分散而發生下坡運動。我們如果在一堆沙上面澆水,使沙變溼,就立即可以看到沙慢慢的流動,最後變為一個扁而平的沙餅,這就是一個例子。
此外,坡度的變陡也可以促進崩壞作用的發生。任何物體如果位在一個傾斜的坡面上,它所受到的重力都可以分為兩個分力。一個分力(甲力)垂直於坡面,令一個分力(乙力)和坡面平行。
如果摩擦係數不變,則甲分力是使物體固定的摩擦阻力,而乙分力是使物體向下坡動的力。如果摩擦阻力大於乙力,則物體不會向下移動;但是如果坡度增加到超過了物體的休止角(angle of repose),而使乙力大於摩擦阻力時,則此物體就立即沿著斜坡向下移動,造成崩壞作用。所謂休止角是指由水平面開始,所量到的坡度最大角度,在這角度 所成坡度之內,物體可以固定而不移動;但是超過了這個角度,物體就要向下發生下坡運動。因此任何可以使山坡變陡而使物體超過其安定的休止角的作用,都會造 成崩壞作用。河流與海浪常在山坡下侵蝕,結果使山腳或崖底坡度變得陡峻,在它上面的岩石和岩層就容易發生崩壞作用。山坡下工程的開挖或開方,也可以使山坡變陡,而造成崩壞作用。此外地震和工程爆炸所發生的震動力,也是發生塊體運動的因素。地面物質內所含水分的不斷結冰與融冰和生物的作用,也都可以使岩塊鬆動,這也都是造成塊體運動另一個原因。
因素
從力學原理上分析,在坡面上地的物體受到壓力作用後可以有兩個分力。一個分力的壓力垂質坡面,就是上述的甲力;另一個分力平行於坡面,名叫剪壓力(shear stress),是使物體失去平衡的主要動力作用,就是上述的乙力。方向和剪壓力相反的壓力叫作剪阻力或摩擦阻力(shear resistance),也叫剪力強度(shear strength)。如果剪阻力和剪壓力達到平衡,這個物體就穩定不動。如果後一力大於前一力,這一個物體就開始發生下坡運動。因此發生崩塌的基本因素可以說是剪壓力增加或剪力強度減小的結果。
因此崩塌可從下列兩類原因說明:
[编辑] 剪壓力增加的因素(外在因素)
1.側力支持力的移走,如風化侵蝕作用、早期的山崩、斷層的發生、人工開挖土方等。
2.荷負過重(surcharge),如天然降雨量或積雪突然增加的荷重、植物茂密的生長等,或係人為的廢物堆積、建築物的重壓,以及大批牲畜的竄踏等。
3.暫時性地球壓力的增加,如地震發生在含水飽和的岩層中。
4.區域性的傾側(tilting)。
5.下部支持物的移去,即底切作用(undercutting),如冰川、河流、海浪等在坡腳的底蝕作用。
6.橫壓力的增加,如岩縫裂開、水的結凍、黏土的膨脹等。
[编辑] 剪力強度減小的因素(外在因素)
1.原來岩石的成分、組織和構造性質軟弱欠佳,如風化疏鬆的岩層或岩層中多節理或破碎帶等。
2.風化或其他物理、化學作用所發生的變化,如頁岩的軟化和水化、黏土的乾裂、粒狀岩石的裂解等。
3.因岩石孔隙中水分增加而產生的孔隙水壓力,如雨水的滲入、地下水。
型式
崩坍一般指快速的下坡運動,包括碎屑崩洩、塌陷、碎屑滑移、落石岩滑以及岩層墜落等,如用含水量及組成物質分類者,可見本條目的最後面之表。其他種類的下坡運動還有土壤潛移及泥流、土流等。各種作用的定義與主要過程簡述如下:
[编辑] 土壤潛移
為一種極緩慢的土石下移運動。只要是邊坡上的土壤有因結冰、含水量變化而脹縮的情形,就必定會發生。其他的作用,例如冷熱、植物生長及腐敗、昆蟲的鑽洞挖穴、溶蝕、積雪......等,只要是影響邊坡土壤漲縮變化的,都是促進土壤潛移的因素。從航照上看到的土壤潛移證據,包括傾倒的電線桿牆籬樹幹墓碑等。
[编辑] 土石緩滑
土石緩滑又稱解凍泥流,主要出現於凍裂風化及融冰化雪盛行且植被稀少的永凍層上。其移動速度隨坡度而異,在10~20度的坡面上,年平均移動約在20公分以下。
[编辑] 土流與泥流
發生在土壤飽和含水的時候。依含水量的變化,它們的稠度可能稠的像剛調配好的混凝土,也可能稀的像泥水。土流、泥流運動快的時候,速度可達每秒1英呎。
泥流在乾燥、半乾燥氣候地區以及火山活動地區比較常見。這些氣候區的山區裡,在豪雨之後,大量聚集在山谷裡的土壤碎屑,可能形成土流或泥流。流至平地後,泥流及土流造成扇狀的堆疊。泥流運動的時候,由於本身稠度高,可以攜帶大塊的石礫,因此侵蝕搬運能力很強。
火山地區的凝灰岩及火山灰聚集在山谷裡,因此豪雨後也容易造成泥流。泥岩分布的地區,也是容易產生泥流的地方。例如臺灣本島西南部,以及臺東縣都蘭山的周圍都有泥岩的分布,因此經常可見小規模泥流。
[编辑] 山崩
主条目:山崩
下坡運動中最恐怖的是山崩作用。它們的移動速度最快,可達每小時100英哩的規模。它們大多數的山崩作用,始於大量冰、雪及岩石的下墜。一旦墜落在聚集多量碎屑物質的陡峻邊坡上,就可能引發整個邊坡上碎屑物的集體下瀉。山崩作用下移途中摻入了更多的空氣和水,因此顆粒間摩擦的消耗減少,也因此不斷地加速,拖曳更多物質的崩瀉。
高山地區冬季積雪發生雪崩,也是一種山崩的例子。臺灣山區地形陡峻,風化劇烈,山坡上常有大量碎屑土石聚集,一旦大雨之後,常造成山崩。
[编辑] 塌陷
又稱弧形地滑,崩坍作用中最常見的是塌陷。發生的原因大都是因為邊坡上的重量增加,超過邊坡下段支撐能力而產生的。塌陷都伴有圓弧型的滑移運動。塌陷的邊坡向下移轉時也同時向後滾動。因此塌陷後,塌陷體的前端向上突,而後端向下陷。如果塌陷體的前端破碎並且向前流動,則稱為碎屑流。
誘發環境
崩壞作用在下列環境比較容易發生:
[编辑] 膠結性黏土
膠結性黏土,如果造成邊坡的土質屬於膠結性的黏土,那麼在降雨後,容易發生土滑及塌陷的問題,因為雨後黏土含水重量增加。尤其當這種邊坡上的植被被砍伐後,雨水直接侵蝕土壤,更易觸發土流及塌陷。
[编辑] 抗剪力低落的鬆散粒狀土壤
抗剪力低落的鬆散粒狀土壤,這種土壤吸收水分的能力更強,因此可能引起重量的急增,誘發崩坍、塌陷及土流等。
[编辑] 順向坡沈積岩
順向坡沈積岩,與邊坡近似平行的層狀沈積岩(順向坡),互層的沈積岩,如果層理或是節理與邊坡近似平行,而且邊坡比層理更陡的話,容易引起地滑。因為沿層面滲入的流水,好似潤滑劑,可以降低岩層面的抗剪力,引發地滑。
[编辑] 剝理高度接達的變質岩
剝理高度皆達的變質岩,變質岩的剝理在影響崩塌地的發生性能上,類似沈積岩的層理。因剝理與邊坡近平行是不利的狀況,由其當剝理上有多量雲母、滑石及蛇紋石時候,更增加了發生地滑及崩坍的可能性。
[编辑] 劇烈風化的火成岩及變質岩
風化劇烈的鬆散顆粒狀岩石碎屑邊坡,如果增加了水量,就可能因為增加整體重量而誘發崩坍。
[编辑] 斷裂面與斷層
此類岩層破裂面與坡面近平行或相交的時候,都可能有利於崩坍的發生,尤其側方缺乏支撐力又有水潤滑這些破裂面的時候。
[编辑] 岩石互層具有不同的透水性和抗風化力
岩層間為不同的性質,如果此狀況是由透水性及抗風化力不同的岩層組成(例如:砂、頁岩互層),那麼較弱岩層受風化內凹,上覆的岩層變成懸空而立。這時候岩石就會逐漸崩落,產生落石(例如:鼻頭角)。
[编辑] 山坡面之滲水
山坡面之滲水,山坡面上如果能夠見滲水,可能表示岩層內的空隙水壓在增加中。尤其當滲水是發生在坡趾的時候,可能性更大。孔隙水壓的增加將大量減低岩體的抗剪力。
[编辑] 古老的崩坍地堆積
此類早期崩坍的堆積物,可能仍舊是不穩定的。
[编辑] 水體與邊坡交界處
此類地形在水面下降後尤其容易引起崩坍,洪水的退落或水庫放造成的水面下降,可能暫時使邊坡變得不穩定。在洪水退去之後,河岸常有小型塌陷發生,即是這個原因。
以上所敘述的十種環境狀況是容易發生崩坍的天然情形,都是未經人工擾亂的。人工造成的填方邊坡如果有下列的狀況,也易發生崩坍或塌陷,如孔隙水壓增加、填方下有滲水、或是下方有脹縮的土壤。在這些地區進行填方工程,應當有完善的排水系統或使用岩錨護坡。
[编辑] 穩定崩坍邊坡
處理不穩定邊坡的方法很多,最常見的方法即是設法降低邊坡物質的剪壓力和增加它的抗剪力。
降低剪壓力,主要依賴挖除滑動體或是加強排水,而增加抗剪力則主要靠擋土牆或硬化可能崩塌的岩體。
-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09年8月8日 (星期六) 15:37。
-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记的501(c)(3)免税、非营利、慈善机构。 - 隐私政策
- 关于维基百科
- 免责声明
八.八水災 堰塞湖危機俟溢
特別轉載︰關於堰塞湖小常識
危險堰塞湖
福衛二號衛星傳送畫面,發現災後至少出現17處堰塞湖,目前已潰決或無安全慮有10處如下圖︰
【聯合報╱記者朱婉寧、程嘉文、羅紹平 | 2009.08.14 03:57 am |
經濟部水利署、農委會水保局發現,災後至少多出十處新的堰塞湖,桃源鄉復興村的堰塞湖昨天中午已潰堤,台南縣南化鄉關山村的堰塞湖最近也可能潰堤。水保局防災中心主任陳振宇強調,關山村的堰塞湖已開始溢流,瞬間潰堤的可能性降低。
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坦承,因為天候不佳、道路不通,還無法得知這些堰塞湖的高度、水量。
陳振宇說,十座新堰塞湖中,高雄縣桃源鄉梅山村、高雄縣六龜鄉、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屏東三地門鄉沙卡蘭溪大社段、南投縣沙里仙溪上游、屏東縣高樹鄉新豐村、高雄縣南橫梅山口七處已潰堤或消失;屏東縣士文溪枋寮、春日鄉交界處,及南投縣和社溪上游處是民眾告知,尚待證實。
先前還有民眾回報阿里山來吉村也有堰塞湖,但經勘查是誤報。
福衛二號昨天還拍到台東縣太麻里溪上游新增一處大型堰塞湖,估計水量達兩百八十萬公噸,有潰堤危機,縣府昨晚緊急請求軍方協助下游嘉蘭、泰和、香蘭村三村村民漏夜撤離。
17個堰塞湖 4處嚴密警戒
【聯合晚報╱記者楊正海/台北報導】2009.08.14 04:
莫拉克颱風帶來豪雨,造成山區出現土石流和堰塞湖現象,政府透過福衛二號衛星傳送畫面,發現災後至少出現17處堰塞湖,目前已潰決或無安全顧慮有10處,1處誤傳,但有4處在嚴密警戒中,另有2處仍在查證中。
警戒中的堰塞湖,分別是南投縣國姓鄉九份二山烏溪支流南港溪的支流韭菜湖溪,已架設水位監測站及土石流觀測站,並以擬妥疏散計畫。
高雄縣桃源鄉梅山村荖濃溪上游,經福衛二號衛星影像判釋發現,初步評估下游保全對象約20公里;高雄縣桃源鄉梅蘭村的堰塞湖,評估距下游保全對象約8公里,高雄縣寶山村則有26公里。
至於桃源鄉復興村等處堰塞湖陸續已經潰決,台南縣南化鄉關山村的堰塞湖,水位已經降低,無立即危險,瞬間潰堤的可能性降低。
不過因天候、道路不通,目前還無法得知這些堰塞湖的確實高度、水量。至於屏東縣士文溪枋寮、春日鄉交界處,水利署研判應無堰塞湖,至於更上游處,位處林班地,尚待證實。
【2009/08/14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堰塞湖是指山崩、土石流或熔岩堵塞河谷或河床,儲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的湖泊,通常為地震、風災、火山爆發等自然原因所造成,也有人為因素所造就出的堰塞湖,例如:炸藥擊發、工程挖掘等。堰塞湖的形成,通常是不穩定的地質狀況所構成,當堰塞湖構體受到沖刷、侵蝕、溶解、崩塌等作用,堰塞湖便會出現「溢壩」,最終會因為堰塞湖構體處於極差地質狀況,演變「潰堤」而瞬間發生山洪爆發的洪災,對下游地區有著毀滅性破壞。(大多數的堰塞湖會於形成後的數天內,不斷的由原本的河川注入儲水,累積到足以潰堤的水量。)
其英文譯名一般有Landslide dam、debris dam、barrier lake,意指塌方時做成天然堤壩,堵塞水流而形成湖泊,但自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後,香港《南華早報》採用quake lake(地震湖)一詞後,該詞普遍被世界各地的英文媒體採用[1],但不少媒體借用時仍會加上「括號」,以說明該字是一個新造字。Quake Lake原本是指美國蒙大利州1959年嚴重地震所造成的一個湖。
堰塞湖的應對方式
凡是有潰堤危險者
先行疏散河川下游周邊的居民到安全地區,如有再次發生土石流危害之地區,則進行遷村。
以爆破方式進行洩洪,避免發生「溢壩」而導致的洪災。
持續性的疏濬河道,與河道四周邊坡的植被,與重建必要的堤防與擋土牆,減少再次產生堰塞湖的機會。
※延伸閱讀》
‧圖片故事/老天,你「馬」幫幫忙
‧八八大水災專題
‧愛心捐款 管道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