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
人生步到八十回憶錄(25)
人生經過八十歲月,回顧,日治、戰時、光復、 民主,各不同時代不同體制下生活經過,辛酸、艱苦、饑餓、容忍,強韌的台灣人無奈的往事點點滴滴,為主題來分拆,談論,做為後代參考。
★★★★★★★
先人由唐山入墾溪湖初以建草寮避風雨,辛苦墾田,開墾初有成後,與陸續來溪之親堂鄉親,集居住一處,三五戶共成一個聚落,後被稱為庄頭,庄頭稱呼也由該處特色,代表被呼稱,成慣後則定成其名,如頂山寮、下山寮、山仔腳、崙仔頂等是指其地頭、位置而被稱呼定名,三塊厝、四塊厝、頂厝、下厝等以住戶特徵而定名。
墾地漸漸形成墾民固定擁有地域後,已具備定居條件,因此將簡陋居所,改建竹材房屋,又因台灣多颱風,竹材房屋身輕容易被吹毀,為防範風害,住所四周插竹圍護屋,後發覺沼澤地有沈澱深層粘土,則以粘土做成土角,用土埆疊成較有防風功能之房屋,土埆厝優點是冬暖夏涼,但怕水害,被水浸潤後容易溶解而塌崩,曾於1959年八七水災,本鎮僅存的土埆厝聚落,中竹里全村土埆厝不堪大水浸蝕而崩塌一例是土埆厝之缺點。
後來改為固水圈建法,將房屋下沿築三尺左右的磚壁,防水水災,有上記經驗,溪湖鎮人居住形體,隨時代、經濟、環境而漸漸改變。
墾地漸漸形成墾民固定擁有地域後,已具備定居條件,因此將簡陋居所,改建竹材房屋,又因台灣多颱風,竹材房屋身輕容易被吹毀,為防範風害,住所四周插竹圍護屋,後發覺沼澤地有沈澱深層粘土,則以粘土做成土角,用土埆疊成較有防風功能之房屋,土埆厝優點是冬暖夏涼,但怕水害,被水浸潤後容易溶解而塌崩,曾於1959年八七水災,本鎮僅存的土埆厝聚落,中竹里全村土埆厝不堪大水浸蝕而崩塌一例是土埆厝之缺點。
後來改為固水圈建法,將房屋下沿築三尺左右的磚壁,防水水災,有上記經驗,溪湖鎮人居住形體,隨時代、經濟、環境而漸漸改變。
如溪湖街仔,1920年代的店鋪,多數是竹管建造,屋頂蓋茅草或鉛板之房屋。
店的門面,用組合活動式所謂「店窗」,「店窗」組立方式,門、窗每片可裝卸,屋頂茅草可維持三、五年,如蓋稻草、甘蔗葉則必須每年重新更換,連該時代的市場也是竹管造的。
到製糖會社設立後,帶動商業發達,中街漸漸蓋起二層樓房,向西自利號麵店起至東芳樓一排二層洋樓都是昭和初期建立,1930年本鎮第一間歐式三層樓,首次由金財山金仔店主人黃超所蓋。
到製糖會社設立後,帶動商業發達,中街漸漸蓋起二層樓房,向西自利號麵店起至東芳樓一排二層洋樓都是昭和初期建立,1930年本鎮第一間歐式三層樓,首次由金財山金仔店主人黃超所蓋。
之後,市場遷移街尾,全街新建物都以隨時代、經濟建磚造二層樓,至光復後到目前全市區高樓、大廈林立已鄉村形成都市化,尤其是農村,傳統三合院已不多見,豪宅、樓屋成為農民新的住處。
★★★★★★★
旅遊寫真簿歐洲:瑞士(3)
旅遊寫真簿歐洲:瑞士(3)
推薦參考資料(1)
盧森
盧森(Luzern)位於盧森湖畔,是個風景優美充滿文藝復興時期的中世紀小鎮,巴洛克式建築到處可見,據說以前華格納曾在此舉辦音樂節,時至今日本地的藝文氣息還是相當濃厚,盧森湖畔常有演唱會,水舞會等,把整個盧森點綴的熱情洋溢。
卡貝爾橋建於1300年,是歐洲最古老的木製曲橋,長204公尺, 中間轉折處有一個八角形石造水塔,扼守瑞伊斯河口,擔負著防衛城市的使命。卡貝爾橋貫穿盧森新舊城區,橋上常飾以鮮花,與橋下湖面上優游的天鵝水鳥,交織
成一幅美麗的畫面。橋的頂棚橫樑上繪有100多幅17世紀初繪的木版畫,敘述著盧森的歷史故事,但大部份的版畫幾乎毀於1993年的一場大火中,今日看到 的是隔年重建後的模樣。瑞士盧森風景- YouTube(點入網路觀賞6分鐘影音片)
盧森地標 卡貝爾橋(Kapellbruke)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