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5日 星期日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30)︰農業史記(1-3)農耕四季-夏耘之二


★★★★★★★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30)︰農業史記(1-3)農耕四季-夏耘之二

農業史記(2)農耕四季-夏耘之二
整田除草
以節氣詮釋農作物的成長蠻有意思,時序到了農曆四月中下旬,稻禾結穗豐實飽滿的樣子節氣就稱為「小滿」。「小滿種,芒種穗」,這又是另一種狀況,此時晚播稻子還在含苞,台語稱「做櫃」。

「四月初八,一點雨一尾蟲,一個娘仔嫁九個翁。」農諺說這一天的雨很毒,一點雨就會產生一條害蟲,連帶產生偏見,認為這一天出生的女性,將來婚可能會有波折,氣容成嫁九個「翁」台語音ㄤ, 即丈夫之意。
提到蟲災,田間常見的害屬浮塵子,金龜子,螟蟲、蝗蟲......;等為害稻作,早期農藥還沒有發渡明,農家都在稻子長到四、五十公分,起胎之前以人工掃 蟲,用細竹條編的掃帚或「蟲爪仔」在稻葉間不斷梳掃,這是以竹片編成梳子狀加長柄,被掃到的蟲就甩落在田水中,炎炎夏日田水發燙,蟲落下就斃命;如果溫不 足以殺蟲,則另以竹箏裝「番仔油(即煤油)」,這種方式當然不若現代農藥的殺傷力,能夠害蟲大量殺死,但卻有助於自然生態的保護。
立夏採瓜
在春日雨水的滋澗及陽光的照拂下,稻作,雜作成長得相當快速,瓜類花開花謝結成幼果慢慢成長。菜豆類蔓藤長到一公尺後就開花結莢。

早在立夏時節,扁蒲(台語稱為匏仔)開始成熟正當「對時」,匏仔用來煮麵味道最鮮美,農諺有云:「立夏,食匏仔麵補老父」,與前一個節氣「穀雨」時說:「穀雨,補老母」形成對稱。

匏仔可以「青食」,也可以「曝乾」,老化可以曬乾成硬殼,鋸開成兩半,去掉佳面子瓤,農家用來當水杓,「匏杓」(台語音ㄅㄨ ㄏㄧㄚ)除勺水澆水用之外,種豆時種籽也用它來裝盛,因它質輕可以省力。絲瓜只能新鮮時食用,不能曬乾儲存,但老化之後曬乾,剝去外皮,把絲瓜籽取出後,瓜的絲絡就成洗滌的菜瓜布。
採瓜動作簡單,大都由婦女帶著小孩去摘,用小鐘刀割斷藤,小孩兒在瓜棚下接住,放到籃裡。走過辛勤的耕耘階段,收穫時倍覺快樂;採豆、瓜農掃提著「菜 藍」。「菜藍」以竹篾編製,「提」的部份特別長,可以掛在肩膀,空出兩手採豆莢,這種工作麗大部分由婦女們擔任,採滿了湊成一擔挑回家。
整田除草
以節氣詮釋農作物的成長蠻有意思,時序到了農曆四月中下旬,稻禾結穗豐實飽滿的樣子節氣就稱為「小滿」。「小滿種,芒種穗」,這又是另一種狀況,此時晚播稻子還在含苞,台語稱「做櫃」。

「四月初八,一點雨一尾蟲,一個娘仔嫁九個翁。」農諺說這一天的雨很毒,一點雨就會產生一條害蟲,連帶產生偏見,認為這一天出生的女性,將來婚可能會有波折,氣容成嫁九個「翁」台語音ㄤ, 即丈夫之意。

提到蟲災,田間常見的害屬浮塵子,金龜子,螟蟲、蝗蟲......;等為害稻作,早期農藥還沒有發渡明,農家都在稻子長到四、五十公分,起胎之前以人工掃 蟲,用細竹條編的掃帚或「蟲爪仔」在稻葉間不斷梳掃,這是以竹片編成梳子狀加長柄,被掃到的蟲就甩落在田水中,炎炎夏日田水發燙,蟲落下就斃命;如果溫不 足以殺蟲,則另以竹箏裝「番仔油(即煤油)」,這種方式當然不若現代農藥的殺傷力,能夠害蟲大量殺死,但卻有助於自然生態的保護。
排水、汲水
小滿正逢梅雨季,雨水特多有句農諺說:「雨落二十八九,後月舉戽斗」,意謂若在月底二十八、九之際下雨,「後月」下一個月將淫雨成澇,就得用戽斗來排水。

「戽桸」、「戽斗」以竹篾編或錏鉛鐵皮製成箕形,加一長竹柄用來揚水,使用時人立於水中,兩手握柄把起的水戽至較高之田地灌溉之用,「戽」(台語音ㄏㄜ ˋ)是揚起之意。「斗」是指可以盛水之箕形狀物。戽斗不一定是專用來加水,有時田園積水太多,也用來排水.戽斗也是莊稼人家農閒之時,到溪溝裡捕魚,用來 排水叫做「戽魚」。由於地區不同,也有木桶式的戽斗,在桶面加一橫柱形木條,可以一人手提,或兩邊個繫繩子,分由兩人各提一端戽水,這種木桶式者就稱為 「戽斗」,有竹柄者叫做「戽桸」(桸,台語音ㄏㄧㄚ)。
四、五月之際陰雨綿綿,農家忙著舉戽斗戽水,不料六月梅雨一歇,天氣就變得如火燒一般熱得不得了。正是諺語所說:「四月芒種雨,五月無焦土,六月火燒
小滿正逢梅雨季,雨水特多有句農諺說:「雨落二十八九,後月舉戽斗」,意謂若在月底二十八、九之際下雨,「後月」下一個月將淫雨成澇,就得用戽斗來排水。

「戽桸」、「戽斗」以竹篾編或錏鉛鐵皮製成箕形,加一長竹柄用來揚水,使用時人立於水中,兩手握柄把起的水戽至較高之田地灌溉之用,「戽」(台語音ㄏㄜ ˋ)是揚起之意。「斗」是指可以盛水之箕形狀物。戽斗不一定是專用來加水,有時田園積水太多,也用來排水.戽斗也是莊稼人家農閒之時,到溪溝裡捕魚,用來 排水叫做「戽魚」。由於地區不同,也有木桶式的戽斗,在桶面加一橫柱形木條,可以一人手提,或兩邊個繫繩子,分由兩人各提一端戽水,這種木桶式者就稱為 「戽斗」,有竹柄者叫做「戽桸」(桸,台語音ㄏㄧㄚ)。
四、五月之際陰雨綿綿,農家忙著舉戽斗戽水,不料六月梅雨一歇,天氣就變得如火燒一般熱得不得了。正是諺語所說:「四月芒種雨,五月無焦土,六月火燒
汲取井水灌渴田園相當費力,農家為了省力,搶時就有特別裝置的省力器具,《天工開物.稻工》記述有兩種:一是利用槓桿原理,一頭綁著重物另一頭用繩索繫上 桶汲取井水,叫做「桔槔」。另一種是「轆轤」,於井上安裝木架,架上裝置有搖柄之橫軸,橫軸上圈繞繩索,尾端綁著水桶,汲水時搖動橫軸,將水桶沉入井中裝水,再搖動橫軸使之反轉,繩索絞繞於橫軸上,水桶即緩緩上升。

台灣早期較常見的水井汲水省力工具是「轆轤」與「吊桶」,以後者為多,其方法是在井上架設滑輪,以繩索兩端各繫一木桶於滑輪上,一隻沉入水井鞏汲水,另一 以隻則已裝滿水徐徐升上,如此一上一下汲水。傳統謎語有云:「柴觀音,木秀才、一個落去,一個起來。」謎底就為「吊桶」,「柴觀音,木秀才」均指木製水 桶,「一個落去」即落下井裡,「一個起來」即升上來之意。這些水井有圓洞形上方開口,亦有密閉式,上面加一「幫浦」以手動汲水。
農閒漁撈
同樣以餌引誘魚蝦,有許多竹製的「笱」,這是以竹篾編成之漁具,口闊頸狹,腹大而夷,口喉之處編細竹而倒之叫做「曲薄」,魚蝦進入很容易,想出來卻是「門兒都沒有」農家常見的有捕蝦、捕鱔、鰻魚等漁具種類繁多。
捕蟹器
早期田間及溝柒亦有豐富的貝類,如田螺、田貝(蚌)......等,有「魚篋」、「田螺籃」盛器。田間盛產「水雞」(蛙),青蛙善於跳躍,除了用釣的之 外,農家也發明一種捕蛙器,以0.5公分寬的片,編成長約70公皆圓桶形無蓋、無底,利用夜間以燈光照射,然後往下一罩,伸手入籠就把青蛙捉起,叫做「水 蛙罩」(台語青蛙稱為水雞)。
捕蝦器   
資料來源:民俗思想起消失中的常民生活文化/陳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