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5日 星期五

中 元: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即地官大帝誕辰。以是日,祖先歸家,無論貧家富戶,均祭祖普度「即盂蘭盆會, 今概於此中元節日統一祭拜,其情況如下:農曆七月一日至三十日,街衢巷里,多輪流,延僧登壇施食。寺廟亦各建醮,二三日至六七日不等,以祭無祀孤魂,曰 「盂蘭盆會」。盂蘭盆會者,大藏經云:「目蓮以母坐餓鬼中,佛之作盂蘭盆會,以珍果素食置盤中,供佛,而後母得食」。故佛家稱之為盂蘭盆會,俗稱「普度」。
台俗七月一日為「開鬼門」,七月三十日為「關鬼門」,而在此月中過去曾分為各地區或各業別「做普度」,因而每日均有拜拜,極為盛況。
開鬼門: 初一日〈農曆六月卅日午夜〉,冥府鬼門大開,孤魂〈俗稱「好兄弟」,即無緣精靈〉徘徊陽間。是日下午,各戶在門口,供拜五味碗〈魚、肉、雞、鴨.菜等五 種〉、糕、粿類等,供物各插上香一枝,而燒經衣、銀紙,此稱「拜門口」。此外,因病曾祈願者,懸燈於門口,燈上書寫「普度陰光」「慶讚中元」,下為弟子姓 名。是日,地藏王廟祭功果,以請地藏王菩薩啟開鬼門關
起燈腳:或稱「豎燈篙」。為祭孤魂,寺廟於此日在廟庭高豎燈篙,因供孤魂聚集之標識。俗以燈篙豎得越高,則照得越遠,招聚鬼魂亦越多;為免一時餓鬼群集,難以應付,平時建醮則不敢將燈篙豎立太高,祗豎在二三丈之間。建大醮,始豎立五丈多高。
街 普:或稱「私普」,即稱街庄等為主體之普度,過去則多分街別區別,按日輪流祭普。另有「市仔普」〈市場為主體之普度〉、「子弟普」〈業餘音樂團體為主體之普度〉等之各業別普度。現則一律改為中元節日舉行統一拜拜。
廟 普:或稱「公普」,即以寺廟為主體之普度。各廟廟普日期稍有不同,例如:台北艋舺龍山守為十三日,祖師廟為廿一日,大稻埕慈聖宮為十七日,大龍峒保安宮為十二日等不一。由是,廟普行事,如放水燈,豎燈篙等日期亦不同。
捐緣金:為籌備廟普費用,廟方由負責祭典之當事人「爐主」,派人按戶募捐、俗謂「捐題緣金」,即在捐戶門柱貼「慶讚中元」門籤。屆時,各戶捐出財物。惟捐款,經常不夠祭典開支,多由爐主補短絀數。
放水燈: 廟普前夜舉行「放水燈」。是夜,因觀熱鬧,街上極呈擁擠,光復後已廢。放水燈者,謂將「水燈頭」放流水中,俗傳藉此引請溺死孤魂,浮出陽間,以便普施。放 水燈,或謂「迎放水燈」,其情況如下。水燈分水燈頭、水燈排兩種。水燈頭有圓形燈,上寫「某寺慶讚中元」,排在遊行最前。另有小屋形狀之水燈〈或稱「紙 厝」〉,則排在最後。屋形水燈頭,係由主持祭典之「斗燈首」〈即爐主一人,頭家三至六人,及主會、主醮、主壇、主事、天官首、水官首、福祿首等人〉,各持 一燈,隨僧道,遊行至河邊,放入水中。水燈排〈水燈筏〉,即稱抬扛式燈架,大者以材木為中心,長達四五丈寬丈餘,須七八十人始能抬行。筏左右以數條杉木或 竹根紮成為筏形,分幾十格幾百格,以使每格懸吊一盞燈。 燈之種類,有煤油燈、電燈、紙燈、花籃燈、龍燈、玻璃燈等,光彩迷離,無不爭奇奪艷,令人嘆為觀止。水燈之外,遊行者手各執火炬一把,此稱「打馬火」,係 由廟方按照陣頭〈遊行隊伍〉人數分發。陣頭大者「打馬火」分發愈多。據云,每於分發,為爭較多數量,以顧體面,難免發生爭執糾紛。遊行程序以路關牌、托 燈、大鼓吹〈樂隊〉為前導,繼有水燈排、樂團、化裝隊。化裝隊,多由稚雅男女兒童扮裝魚蝦水族類,伶俐可愛,極受沿途觀眾歡睹。又放水燈時,樂隊奏出樂 調,具有特色,俗形容之為「丟丟倉仔,丟丟酷」,蓋其輕快音調,一聞即知其為放水燈遊行。對於遊行人員,應由「值角頭」〈輪值地區〉供應當日點心。
普度壇: 廟普當日,廟庭設祭壇,稱「結壇」。中央懸掛大鏡一面,書「盂蘭盆會」四大字或三官大帝像。前方置上下兩層神桌。上桌置三個斗燈,下桌置神像、香爐。斗燈 為米斗內,盛白米,及放古銅鏡、古劍、小秤、剪刀、尺、紙製涼傘,而熱燃煤油燈火者,係表示僻邪之意。壇前為一列長達數丈之長桌,因供牲醴、漢席碗〈盛在 多種碗中之多種菜料〉、看牲〈以雞鴨、豬肉豬腳,及麵粉為材料,雕造捏成之飛禽走獸、魚介水族類,或古裝人物、歷史故事場面,如空城計、封神榜等〉。廟前 左右兩邊,排置紙人,左側為山神騎獅像,右側為土地公騎虎狀。拜亭,另置大山像,為紙製山景,配有善才、玉女、鬼貌吐舌狀之大頭、婆精、三藏、孫悟空、豬 八戒等角色者。其左側稱翰林所,供作中流以上之孤魂宴宿,其右側稱同歸所,供作中流以下之孤魂宴宿。
孤 棚:廟前,除結「普度壇」,另架設「孤棚」,以供置 「孤飯」及其他多種供物。供物均插三角紙旗,上書「普照陰光」「敬奉陰光」等字眼。孤棚,為高約一丈至二丈多,寬約二丈,鋪以木板一二十坪之木臺。棚上滿 載各戶供拜之祭品,如三牲、五牲、漢席、堅碟、粿粽米飯、水果、菸酒等物,極為豐盛。俗以孤魂平常無人祭祀,為此祭品應求豐足,始夠供應。俗說:「平平四 十五盞」,則稱普度祭品,祗少不可少於四十五盞。盞係盛物竹器,依其盛置物品,各稱如雞盞、鴨盞、粽盞、粿盞等。祭品中,雞鴨居多,俗說:「七月半鴨,不知死」,即謂七月十五日宰雞鴨為牲醴特多。又祭物疊成數層者,稱「肉山」。
孤 飯: 係由主事人派人前往商舖分發「孤飯籠」,以捐募盛於籠中之米飯。募集後,供祭於孤棚,均於上插三角小紅旗一面。孤飯,於供祭後,分發乞丐。另由主事人派人 向各舖戶,收集之供物,如豬肚,豬肝、魚類等,稱「出碗」,祭後乃送還各舖戶。孤棚中央,豎立一竹竿,高達丈餘,竿頭繫以金牌,三角大紅旗三面,各稱頭 旗、二旗、三旗。
搶 孤:廟普當日,另有「搶孤」風習,即稱搶 奪孤棚上祭品。曾風行全省。如臺北近郊板橋普陀山接雲寺前,於每年七月十九日之搶孤,尤負盛名。餘如土城、頭圍各地,亦極盛況。後因規模愈大,惟恐惹出事 端,遂被禁止舉行。至於搶孤主旨,乃在以其祭品施與窮民。所謂搶孤,則於超度終了後的一定時刻,以鑼鼓的信號開始。因大家爭先恐後要搶祭拜的各種禮品,如 米、米粉、豬羊雞鴨等,現場打成一片混亂,殺氣騰騰。最高處的三面旗幟,同樣成了搶奪的對象,稱之為「搶旗」。原來,搶下來的旗幟,據民間傳聞,此旗正有保護海上平安的功用,由此,旗幟常可以賣出相當高的價錢,同時,搶取者一般咸認為有福氣。搶孤,雖然棚棧築高,攀登甚為危險,不過民眾卻相信不致受傷,搶孤既然如此壯觀,鬼類不敢來加害。
拜普度:普度當日。各舖戶亦盛祭祖靈及無緣佛。祭壇,頂桌拜地官大帝與地藏王,下桌拜孤魂,而道僧則挨戶誦經普施。俗語謂:「七月,無閒和尚與司公〈道士〉」即謂農曆七月間,僧道因挨戶誦經極忙。各舖戶,對其誦經,則酬以紅包禮。普度當夜,大事宴客。除此,多以當天祭品,如雞鴨豬肉、粿粽、龍眼、香蕉等物,分贈親朋,此謂「贈口份」。俗習、是日、出嫁女兒不歸寧為例。

關鬼門:七月末日,為「關鬼門」,俗稱「謝燈腳」。自初一日起徘徊陽間之孤魂,於此日回歸冥府。寺廟撤去燈篙,並燒焚路燈,同時舉行祭拜,約與開鬼門同。如是,始結束此月之普度大祭。

農曆七月普渡與台灣社會

農曆七月普渡與台灣社會(取材自網路)
Ghost Month and the Pudu rite

溫振華/Wen Chen-hua
(台灣師大歷史系教授)2001-08-27

鬼魂在漢人信仰中的意義
農曆七月為漢人俗稱的鬼月,月中的普渡是
漢人社會一年中重要的祭典,祭拜無人奉祀
的孤魂野鬼。要了解鬼魂在漢人信仰中的意
義,可由下圖漢人的神鬼信仰體系來說明:

玉皇大帝

觀音、媽祖

保生大帝、清水祖師

開漳聖王、三山國王

土地公

祖先

孤魂野鬼(或稱有應公、大眾爺、義民爺、
老大公、萬善爺、好兄弟......)

神界中,最高的神祇是玉皇大帝,其次是觀
音、媽祖等等,最低的是土地公。鬼界中,
有人供奉的是祖先,無人奉祀的是孤魂野鬼
。孤魂野鬼由於無人祭祀,成為漢人信仰中
,社會不安的重要來源。

融合道教與佛教信仰的普渡儀式
面對社會不安之源的孤魂野鬼,發展出七月
普渡的儀式,以安頓這些地獄中無人祭祀的
惡鬼。今日農曆七月普渡,除了漢人的鬼魂
信仰,也融入道教與佛教的思想,因此七月
普渡常稱為「中元普渡」或「盂蘭盆會」。
「中元普渡」之稱與道教思想有關,在道教
的神祇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地官執掌
赦罪,於農曆七月十五日(即中元日)神祇
生日降臨人間,定人之善惡罪福。孤魂野鬼
被認為罪過較深,乃延請道士做科儀救渡眾
孤鬼。「盂蘭盆會」是梵語之漢譯,意為施
食拯救苦難。「盂蘭盆會」係釋迦牟尼告知
其弟子目連於七月十五日以盆盛五果百味,
供養十方大德,以救母脫離餓鬼道。由於佛
、道兩教思想之滲入,中元普渡也有佛、道
兩教不同的儀式。

普渡之儀式主要分成:請鬼、施食、誦經、
驅鬼等。請鬼,是打開鬼門,迎請陰間的孤
魂野鬼來到陽間。為讓眾鬼順利得由幽暗的
地獄來到人間,人們在廟前豎立燈篙,上掛
燈籠,上書「慶讚中元」,引導鬼魂。燈篙
愈高,照明範圍愈大,來食的孤鬼就越多,
因此各廟必須衡量自己能供食的程度,以免
「鬼多粥少」,造成鬼魂的怨懟而加禍於人
間。除陸上豎燈篙外,水中也有放水燈之儀
式,照明來自水中的溺鬼。因深恐來到陽間
的眾鬼不能滿足口食之慾,慎重的街市如鹿
港,從鬼門開後,街民分組輪流按日供食祭
祀,以保平安。

施食

「施食」是普渡中最重要的儀式,信眾供奉
豐盛的飯菜以飽眾孤鬼口福。除食物之外,
也為其準備經衣(即新衣),讓其在陽間渡
過短暫的舒適生活。施給眾鬼的食品,因有
法師的科儀,信眾認為食後會帶來好運,因
此有搶取貢品的「搶孤」活動,形成普渡過
程中最熱鬧的畫面。除了施食之外,也為這
些孤魂眾鬼誦經,使其能超渡達於樂土。普
渡的尾聲是農曆七月二十九的「關鬼門」,
這天傍晚,人們在自家門前準備菜餚,為眾
孤鬼「餞別」,廟前的燈篙也要拆除,宣告
普渡結束。有時寺廟生怕孤鬼留連不願歸回
陰間而危害陽間之人,因此於是日深夜特請
鍾馗押孤,以保地方安寧。

孤魂野鬼在台灣社會裡的特殊意義

七月普渡在台灣漢人社會中,比其在原鄉還
來得受重視。十七世紀以來,漢人冒險來台
拓墾,毒蛇猛獸、瘟疫、勞累、械鬥、民變
,奪走珍貴的人命。「九死一生」的諺語說
明了其生活競爭的艱辛。遍地無人收埋的屍
骨形成先民對鬼魂強烈的畏懼心理。但這些
身死異鄉的孤魂野鬼有許多是來自原鄉的兄
弟,在宗教與憐憫的驅使下,人民集資收埋
曝露的屍骨,形成台灣有應公或萬善祠高密
度的現象,台北一個小小的木柵區就有二十
六間這樣的祠廟。由於這些客死台灣的孤魂
野鬼都是在台灣如兄弟般互相照料的拓墾者
,因此七月普渡在台灣稱為「拜好兄弟」,
不同於原鄉的「拜人客(即外地人)」。
就台灣社會發展史觀察,中元普渡的祭典成
為十九世紀以後,台灣社會區域人際網路連
結重要媒介。這些中元節祭祀的好兄弟,許
多是為了保鄉衛民而犧牲的。在祖籍別意識
強烈的時代,不同祖籍別的人群各自透過中
元節祭典,形成自己的集團,彼此團結,共
同面對敵人。台北大龍峒的保安宮是祖籍福
建同安縣人中元節的祭祀中心,台北盆地內
同安籍人分三組輪流擔任中元祭典主持。艋
舺的龍山寺、清水的祖師廟分別是福建三邑
(即南安、晉江、惠安三縣)與安溪縣移民
的祭典中心。新竹縣新埔鄉枋寮的義民廟是
新竹客家祖籍為主的中元節祭祀中心,祭祀
在清朝林爽文與戴潮春的反清事件中為鄉而
犧牲的鄉民。因其為鄉抵抗反清者,清官方
為拉攏賜予「義民爺」。

台灣七月普渡稱為拜好兄弟實有其特殊的歷
史背景。除宗教的意義外,七月普渡成為連
結十九世紀台灣中北部社會最重要的媒介。
如果人們能以七月拜好兄弟的「熱情」來關
懷幫助人間的弱者,則孤魂野鬼或可減少。

奈何橋,三途河-忘川河傳說

奈何橋(取材自網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奈何橋在中國道教觀念中是鬼魂歷經十殿閻羅的旅途後準備投胎的必經之地,在這裡會有一名稱作孟婆的年長女性神祇,給予每個鬼魂一碗孟婆湯以遺忘前世記憶,好投胎到下一世。

「奈何」一詞,引自梵文,意即「地獄」。傳說死者到此,有罪的是過不去的,要被兩旁的牛頭馬面推入「血河池」遭受蟲蟻毒蛇的折磨,而行善之死者過橋,卻非常簡單。而「奈何」兩個字,在中文裏,也正好有「無可奈何」、「毫無辦法」的意思。

奈何橋也是傳說通向地獄的第一道關卡。左邊為金橋,右邊為銀橋,傳說走金橋的人能陞官發財,過銀橋的人可健康平安。不過在通往陰曹地府的時候,必須先過中間的奈河橋,金橋、銀橋只能在還陽時才能走。

傳說明末有個趙財主,為富不仁,搜刮民脂民膏,人稱「趙十萬」。有一次他上豐都廟宇燒香,在過豐都鬼城所設的奈河橋時,跌入血河池,活活淹死。也許是巧合,重要是這故事警示人們,不要貪贓枉法,也不要為富不仁。

忘川河傳說(取材自網路)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人死之後要過鬼門關 ,經黃泉路,在黃泉路冥府之間,由忘川河劃之為分界。忘川河水呈血黃色,裡面盡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蟲蛇滿佈,腥風撲面。


忘川河上有奈何橋,奈何橋邊坐著一個老婆婆,她叫孟婆,要過忘川河,必過奈何橋,要過奈何橋,就要喝孟婆湯,不喝孟婆湯,就過不得奈何橋,過不得奈何橋,就不得投生轉世。

三途河-傳說 (取材自網路)

傳說中,“三途河”是生界死界分界線 。因為水流會根據死者生前的行為,而分成緩慢、普通和急速三種,故被稱為"三途"。就像生與死只有輪迴可以跨越一樣,渡過“三途河”的方法也只有一個,那就是“三途河”上的渡船,除此之外別無他法。然而渡船是要付船費的,沒有路費的靈魂將不能登上渡船,就算登上了,也會被船夫丟進“三途河”。那些無法渡河的靈魂在輪迴慾望的驅使之下,會涉水渡河,但是“三途河”的河水不但沒有浮力,而且還具有能夠腐蝕靈魂的劇毒。那些下水的靈魂將永遠沒有上岸的機會了,只能變成“三途河”裡的水鬼。永遠無法轉生的痛苦和徹骨冰冷的河水使那些水鬼對其它還有輪迴希望的靈魂產生了妒忌 。只要有靈魂落水,他們就會一擁而上,將其拉入河底也變成和他們一樣的水鬼。
三途河與忘川河的關係

.傳說1.三途河忘川河是同一條河,國外稱三途河中國謂之忘川()”
傳說2. “忘川()”是匯入三途河最長的支流之一。
三途河-忘川河傳說

人死之後要過鬼門關,經黃泉路,在黃泉路和冥府之間,由“忘川河”劃之為分界。

“忘川河”水呈血黃色,裡面盡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蟲蛇滿佈,腥風撲面,走過忘川就會忘記塵世中的一切。

三途河-另一版本

源氏物語 (お)り立ちて汲(く)みは見ねども渡り川人のせとはた契らざりしを,我看過的源氏是豐子愷的,註釋為:當時俗說,女人死後必渡三途川,川中有深淺不同的三途,視其人生前善惡指定一途。

後來又找到台版的林文月版相比起子愷的字譯來說我更喜歡這個意譯:俗謂女子死後渡三途川(火途、血途、刀途)之前,由最初交歡之男人牽引(以上取材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