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集錦篇(28)大連旅順:附錄:旅順口區 白玉山塔
標準 YouTube 授權
旅順口區 白玉山塔
筒介
該區位於
遼東半島最南端,東臨
黃海、西瀕
渤海,南與
山東半島隔海相望,距大連市區45公里。旅順口區是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境內有舉世聞名的天然不凍旅順港,為京津海上門戶和東北的天然屏障。新開闢的
旅順新港是溝通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的「黃金水道」。
旅順港是北
太平洋地區的重要海軍基地,最早由
清朝開始營建。後先後為
沙俄和
日本所占。
聞一多的《
七子之歌》中,旅順口即是七子之一。
白玉山塔,原名
表忠塔,曾名
白玉塔,建於1907年,位於
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白玉山南麓,是
日俄戰爭後日本軍隊為紀念戰死士兵、向
天皇表忠心而修建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幾次有人提出拆除此塔,但白玉山塔最終得以保留,現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 1985年,白玉山塔被列入
大連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甲午戰爭結束後,清政府與日本
明治政府簽訂了《
馬關條約》,割讓
遼東半島。在
俄羅斯、
德國、
法國三國的干涉下,日本被迫將遼東半島還給清朝,但要求清政府繳納三千萬兩白銀贖金。1898年,俄羅斯據《
中俄密約》租借
旅順、
大連。1904年日本發動
日俄戰爭,奪得旅順、大連的租借權。戰時,俄軍的一個海軍基地就位於塔下的海灣。
[2]
1907年,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
東鄉平八郎、
日本第三軍司令
乃木希典為祭奠戰死的22723士兵,在
白玉山南麓修建表忠塔。為此,日本政府在國內募款25萬日元,還從日本運來花崗岩、水泥、木材、鋼材。日俄戰爭中日軍曾主動沉船17艘,以堵塞航道,防止俄軍增援。戰後,沉船用的石頭被日軍打撈上來,用於建設塔基。塔身外部的石料來自乃木希典的家鄉
山口縣的
黑髪島。為了建塔,日軍還強徵了兩萬中國勞工,很多勞工死於建設中。
[3] 自1907年6月開工建設,1910年11月完工,建設共耗時兩年五個月。建成後日軍在此多次舉行祭祀活動。
[4]
白玉山塔高66.8米,18個窗口。塔身設計為炮彈形,以炫耀軍威。也有人說這是在表彰日軍的炮兵部隊。還有說法稱塔身為蠟燭形,日軍為祭悼亡靈作此設計。塔內有24層鐵質螺旋樓梯,台階273級,是自美國訂制的。
[5] 塔頂北側有銅質銘文,為東鄉平八郎與乃木希典合撰,簡述了
旅順會戰的過程。塔頂的觀光台的鐵質圍欄為太陽旗的放射圖案。此外,日軍還在白玉山北峰(今旅順海軍兵器館艦橋下)建有一座「納骨祠」,葬有日俄戰爭中死亡的22723名日軍士兵的骨灰。
[6]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5年
蘇聯發動
八月風暴行動出兵中國東北,擊敗日本
關東軍,取得旅順、大連。蘇軍鏟掉了塔上「顯忠塔」三字和銅質的銘文,塔名改為「白玉塔」。塔頂圍欄的太陽旗放射圖案被用水泥改成五角星。1986年4月16日,旅順政府正式將顯忠塔依山名改為「白玉山塔」。
[7] [8]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