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湖戲曲.民藝史(2)
民俗藝陣篇(上)︰耆老口述
東寮里胡厝慶雲軒(北管)
胡 糶:以前北管是慶雲軒,與福安宮合。叫子弟戲,這些學北管的子弟,叫他們來教腳步,叫子弟戲,不是北管戲。有穿戲服
生意人演子弟戲,多好看,烏龜當小生,做旦,總經理做大花,演個意思、意思,大家都算是有職業的人。工作之餘來這邊娛樂,在福安宮演,溪湖街仔的人比較多。
北勢尾︰新花珠,宋江陣
楊萬見: 北 勢尾歌仔戲哦,我是二十二年生,三十七年學起,永龍叫和尚(教戲先生)來,八月十五日就下去學,里長一出手就出十萬,出四個簍子,庄的事情搞定啦,都出公
金啦,變做公的就對了,學二個月就說要表演,我剛好被叫去表演,賺的錢當做老師禮,出外演戲時,頭家爐主透早就開牛車來載我們,做戲的人哦,看要不要坐牛
車,那要是做表演,晚上做到二點還在做,沒有做不成,很辛苦。
我 們北勢尾歌仔戲哦,我是二十二年生的,三十七 年學起的,再來說學起的過程給你聽,就以前喜歡玩嘛,光復後和楊南去看歌仔戲啦,去糖廠旁的劉厝看戲,看到戲感到不錯哦,我就說咱們就邀一邀來去,就有一
些後場師哦,鑼鼓陣常在奏,那時「永樂」門口在做「張士賢遊蘇州」感覺趣味、趣味,就和阮庄的永龍講,永龍聽了說:好啊!你 趕快去邀人才,我就去邀約,那找幾天而已哦,永龍叫萬興庄某一職業九甲戲班演戲的楊和尚來指導排戲,八月十五就下去學,現在咱們的基金要怎麼拿,就去庄裡 面發表,跟里長講,他一出手就出十萬,出四個戲簍子,庄裏的人,大家投資,都出公金啦,變作公的就對了,那我們八月十五日就學起,學二個月,就說要表演,
很可憐呢!我 確實很打拼,日時要學,晚上也學,學到十月十五,就上表演。要讀書,得要有錢才有辦法啦,不然是很辛苦的,我剛好被叫去作表演,表演回來後,就我們賺的錢
當作老師禮,表演哦,很辛苦的咧,頭家爐主透早就開牛車來載我們,做戲的人哦,看要不要坐牛車,以前沒有鐵馬咧,那去到那裡,就設一間戲館,讓你們休息, 弄一弄讓你們睡,那明天趕快再過來,那要是做表演哦,晚上做到兩點還在做,沒有做不行。我們晚上在學哦,田中央和外四塊厝都過來看,都叫娛樂嘛,就是欣
賞,就是我們這裡有戲嘛,每個庄頭都會來看。整個埕,人都滿滿的,很熱鬧。那要是到戲棚地哦,人在燒金哦,戲棚的地上整個都好好,二十多個啦,意思就是有 賺,以前沒有地方賺工啦,那一直做的很有趣哦,因為二二八事件,歌仔戲說不可以做,那枉費了,我十八歲禁歌了啦,就不能做,咱們這戲台哦,二二八事件禁鼓
樂啊,只有禁野台戲,因為燈光很亮,聚集人潮,怕會作亂。以前就是因為二二八事件才解散的,民國55年時,金塗來庄賣藥說要開放了,要大家再來學哦,結果真的開放了。新鳳聲就是那時候成立的,就請金塗來教戲,他姓林,是永靖關帝廳人。我是民國三十七年學的,那時我十六歲,那我們的團名叫新花珠啦。
楊南:我是19歲時學戲的,那時我的年紀最大,演的角色是「三花」,丑角的意思。夏天時,晚上7、8點開始學,冬天較早,差不多5、6點開始,10、11點結束。演戲的時間,都是在吃中飯後,沒多久就開始「打面」了,差不多2點,2點多就開始表演了,到下午5、6點結束,晚上八點左右開始表演,因為以前的人,都在這個時間才有空出來看戲,快天亮才結束,大概是3、4點。以前二林市內、埔鹽、湖仔內、浸水庄,常常去做戲。有一次在農曆七月時,去王功做戲,曾和一棚內台戲相拼,那時廟內有作一支功旗,若贏的一方,就可以得到。功旗算是面子旗,若得到就比較有面子,作到晚上8、9點時,他們的戲比較沒人看,人攏跑到阮這邊,結果勝負還沒分,他們就找藉口說要去別處作戲,將功旗拿走。這是我21歲時發生的是事情。
因為二二八事件禁鼓樂就沒有做了。那我們的團名叫新花珠。
備註:以前剛禁鼓樂時,瑞泰就將戲服及二個戲簍,俗俗(台語,便宜的意思。)賣給番婆庄的金春英戲班。另外二個戲簍給宋江陣借去裝以前的服裝,現在還在用。後場的樂器,都是各人的,也都不在了。我還留有一本國寶玉蜻蜓的劇本。民國38年時,也有穿女裝去拍一張相片,相片也還在。
楊儒坤: 咱們北勢尾出名的就是宋江陣,北勢尾自有歷史以來,出去外面大家都說北勢尾的代表就是宋江陣,關於宋江陣,咱們這宋江陣就是描寫水滸傳在宋朝時代,有一位高太尉想要謀反,要囿霸佔帝位,然後梁山有一個宋江,他是義賊,當時有108位下去給義起來,所以人都說梁山108俠,他們為了要幫助朝廷除掉這個高太尉的故事。這108位當中,每人拿一種武器,每人學一種的功夫,然後才辦成這個宋江陣,北勢尾為了紀念宋江108俠,所以咱們北勢尾自原早以來,就是大陸的唐山祖過來傳授咱北勢尾武術。名是謝清場啦,另外一個叫謝本,還有一個叫謝藝沙,三個帥父來我們北勢尾教宋江陣。
楊 寬,: 這個原早的旗號是振興社,金獅陣在民國四十二年,才由謝清場繼續傳授成立,最大的特色就是整隻獅子,都是黑色的,後來在民國四十二年,再由謝本,謝藝沙,二位師傅訓練成為宋江陣,旗號為振興社宋江陣,沿用至今。
因為本團宋江陣並非職業團,所以很少有人來請去表演,收費也沒有一定標準,最高的就只有彰化縣政府82年舉辦的民藝華會,補助15萬,77年去大甲鎮瀾宮建醮出陣補助10萬,也曾有選舉期間請去助陣的,約8〜10萬,最少的是鹿港頂番婆那裡的廟,才2萬多,因為是村裏的人來請的,所以就收的較少。收來的錢也都是納入公金,並沒有發給團員。
楊儒曾:宋江陣第一次出陣我就有參加,我是拿齊眉,那時候請厚牙沙(謝藝沙)來教時,在下竹圍公廳那裡拜師,三支香下爐時,要下重誓,不能再拿獅頭、功夫不能外傳,違反者,將遭五雷轟頂。這是要大家不能再回頭組獅陣,以及陣圖不能外傳。
楊和尚指導
團主楊永龍
團員︰楊萬見、楊樹林、楊塗樹、劉詩通、劉四川、楊
南、楊明鐘、林 土劉居萬、黃瑞香、黃 不、楊 猜、陳 猜、楊水月。
民國五十五年解禁,聘請永靖鄉人林金塗指導,成立新鳳聲。新鳳聲後場為楊萬見、楊樹林和楊清。
民國五十七年因故分為新鳳升及振興社二團,新鳳聲團主為劉詩通,後場楊萬見、楊金木。 振興社團主為楊永龍,後場楊清、楊樹林。
汴頭︰錦樂軒.
楊宗烈:汴 頭有分北管、南管、八音吹,我們是屬於正北管,稱為汴頭錦樂軒,請大村一位先生來教北管,叫慶仙的人,日據時期,我十五六歲就去學,今年已八十四歲,以前
的先生很有責任,由大村用拐杖一步一步慢慢走來,學一期(館),一館一百二十天,以一百天為主,當時請多少錢已記不得了,學生花錢,供給三餐,晚上供給花
生當點心,先生教導很盡力,以前較少工廠,白天種田,晚上到曲館唸曲,打鼓,當時學生約有五、六十人,現在只剩下三、四人,就有人說為怎麼不傳承給年青 人,以前學的時候,要行先生禮,現在年青人則是煮點心給他吃,他們也不學,社會變遷如此,各位先生、小姐,想想有何辦法能讓北管繼續傳承,我們花時間來教
是沒關係, 這個北管西皮,福祿都有,福仔是用椰絃,用竹管絃是西皮。日據時代是沒有被禁止,禁古樂時,歌仔戲台也不可以做。 曲本還在,我就說到這若有好機會請大家告訴大家,;北管在舊保安宮。
楊竹樸:我十幾歲就有參加武館,當獅尾,老師是自己庄裡的「洪分」(外號:臭塗師)教的,請別地方的人叫「部長」,以前我父親那是「清誥師」教的,再來我二十歲後就沒有參加了。
里長伯:使人最懷念的是以前最出風頭的「楊文開」,以前鹿港打架,他一喊擋住五分車,坐五分車前去鹿港,之後他就名聲大噪,…..學武的人比較愛打架,去溪湖街上都響噹噹,沒人敢惹。
到現在武館沒有失傳是因為獅頭還有人在舞,年青人都還有人去學舞龍舞獅,像入厝還有踩七星及八掛,若是出陣還有二、三十名。
以前武館就是汴頭最轟動,還有三塊厝(中山里),一樣大庄頭及姓楊的。
溪湖茶店仔、酒家最多,汴頭人去經營的人很多, 因為經營像現在特種行家,會請有武打基礎的行家當保鑣因為這種行業最怕有人來白吃白喝,若有十家茶店仔,其中八家都是汴頭人開的,溪湖民國四、五十年時,
很轟動,比台北江山樓還轟動,常有從台中到溪湖茶店仔,到二十幾年前才移至台中,也算是溪湖特種營業的末期,現在只剩二間茶店仔。
大竹圍︰振興館
楊進慶:大竹里陣頭,民國三十八年左右,光復後,日本時代有獅陣,光復後是庄內揍熱鬧。那個時候只有拳頭館,光復後才有獅陣,武館是振興館,南館差不多十幾年前就無啦,四、五年前開始一些年青人在慶安宮學大鼓。
阿公厝︰勤習堂
楊篤恭︰各角頭以前差不多每個庄頭,都有北管,阿狂厝也有北管,以前武館屬於勤習堂,目前湖西里還有一陣金獅陣。北管差不多一、二十年前就散了,獅陣我們就不曾斷過,從日據時代就有了,我看溪湖在有獅陣的,汴頭、忠覺、中山里勉強也算有。
田中央︰勤習堂,勝興珠(南管)紙馬陣
里長伯楊永發︰以前有武館在練拳頭。叫勤習堂,以前都純粹在打拳頭,沒有像現在都有拿刀的,完全都是為了在鍛鍊身體,因為那時盜匪很多,所以才會發起大家來練拳。
楊條彩︰這拳頭我了解不是很多,因為我本身也沒有學過, 就我所知道,大約說一下,聽說我們田中里這個勤習堂,是日據時期西螺七崁那邊來教的、來傳的就是了,那時候的傳授師父,有位見智兄,楊見智他學得不錯,所
以由他來操練,他練拳頭學得很不錯,之後又有收徒弟,這位徒弟叫楊塔,這位楊塔也學得很好,拳頭的動作步驟都有學起來,當時庄頭也有幾十個,都很會打拳 頭,後來田中央的勤習堂就很有名了。
在 田中央,整個里、庄,都有,操練地點應該算是 在中圳。我是聽說,那時候日本人很兇惡,日本的西工,西工就是焊接工人,來建設溪湖糖廠,去酒家喝酒,喝一喝都不付錢,還給人家翻桌。那時日本人很兇,很
多生意人都快沒辦法生存,後來我們這勤習堂練習的很有成果,人數還蠻多的,結果有三、四人去打日本人,打得讓日本人都沒辦法,不然他們都要去鬧酒家,不給 錢,之後被田中央的拳頭巢收拾起來,那時候的東西路,出入很多,外地人要來經過這裡,出入都從這一條,連大人也怕被田中央的小孩打,而不敢放心經過田中央。
勝興珠(南管)
楊格︰那 時我大約十八、九歲,大概四十年前,我們這裏就有南管了。那時候南管都是在中圳練習。那時南管有個名字,稱為「勝興珠」。在田中央的頂圳、下圳的人,都有
人在學,整里約有十幾個人在學。庄尾斗門頭就是下圳。那時候我們這邊南管很熱鬧。我也有拜二個老師,我們的老師,去水尾請添財師,在竹圍仔就請阿銀師。
約四十多年左右的事了。這已經光復後的事情。(楊格先生口述)
現在演不太可能了,已經中斷一陣子了,大概有三十年了,有一些人還在,有的已經去世了,所以現在才再組大鼓陣。現在那些樂器還在,還在裡面(指英雄廟旁的辦公室)。
紙馬陣
楊條彩︰我現在看到阮大的才想到,在我們小時候,有紙馬陣。有三個人在表演,一個騎馬,那位叫楊侍卿(偏名庚申),有一位撐洋傘,那位是楊天送,他是我的親堂兄,另外有一位牽馬的,叫楊鬃。就是阮大的。
騎馬那時候,約在民國八年。
楊堯麟:我來講拜拜,關於英雄公,在小時候,我們有聽長輩說,大概在清朝那時候過來,聽說是從鹿港下船過來,英雄公在大陸,拳頭很厲害,那昤從鹿港過來,要教我們武術,就是從鹿港那邊探聽來的,一路問到溪湖來,那是溪湖稱湖仔內,我們姓楊這裏稱湖仔內,他從鹿港買一頭赤牛騎來的,因為是大陸來的,所以講話那個腔調不 一樣,結果他要教我們武術,話聽不懂但都很有興趣學武術,那時的人很兇,為了一句話聽不懂,一時誤會就喊打,大家將他打得半死,血流滿身,他逃入涵洞,晚 上再逃至現湖西國校後面一片菅草埔,後來被發現終於被打死,事後被稱「英雄公」在湖西國校西邊,建立小廟祀祭,聽說很靈性,此傳說大概一百八十年前,清朝 時代發生的故事。小廟以前是簡單用菅草圍著,也有竹管,風雨和時間久了,就腐朽掉。二十幾年前才建新的。農曆五月二十日是祭拜日,附近北勢尾、大突頭都很 多人來添油香拜拜,做戲做好幾個月。
勤習堂(獅陣)
楊有利︰獅陣(名稱不清楚,旗子繡勤習堂的樣子,都是勤習堂,湖東也是勤習堂,湖西也是勤習堂,北勢庄頭、田中、車店、外四塊厝、代馬、崙仔下、西庄仔也都是勤習堂。)
已經很久沒有運作了,因為在以前有一次練習時,有位青年的腳後跟被砍斷,所以從此就沒有召集練習過了。
不清楚,傢俬好像被汴頭拿走了,已經沒有了
車鼓陣
三塊厝︰勤習堂,雜藝陣
舊里長︰中山里以前只有獅陣而已,後來就有大鼓陣,這是自己的庄民組起來練習的,現在的里長他就是做歌仔戲團主,新文玉歌劇團的,布袋戲就是吳永川,他是從外地移來
的,也是正五洲布袋戲團,我們那個巷子裡面也有電子琴,我的叔伯小也有金蘭亡魂陣。陣頭是很多,大多都是外地來的,很奇怪都集中在巷仔裡面。
武館有,是勤習堂,在我家裡練習的,獅陣是勤習堂的,最興的時陣也有拳頭館。陳木川的是拳頭館,但是他本來就是在醫牛的,很厲害喲,牛有什麼問題找他準無錯。
東溪︰勤習堂、北管、車鼓陣
陳文筆︰陣頭有勤習堂的獅陣,永安宮裡面有一陣北管,我小時候有人弄車鼓,車鼓陣,一個車鼓丑、一個鼓妲、一個小丑、一個後場三、四個人,一陣差不多六、七個人。車鼓陣三、四十年前就不見了。
同義堂也有一個獅陣哦,車鼓陣也很久了,像現在也有一些老人在跳車鼓啊,跳的人都有七十幾歲了,以前還有南管,以前是十月份稻子收割起來就閒了,沒事 做,可以有些陣頭,後來就不是這樣了,都還要種菜或到外地工作,日據時代還有戰爭呢,就沒辦法學了。站列那邊有一陣南管,什麼時候散掉的,我就不知道 了。
下回戲曲.民藝(2)民藝
參考影片(1)
(點擊下文觀賞"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現代化宋江陣表演
下回民俗藝陣篇(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