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濁水溪故事(2)
為對於關心舊濁水溪歷史網友,推薦網路豋載「舊濁水溪北岸河道聚落變遷」、「舊濁水溪緣起」二篇供為參考。
舊濁水溪北岸河道聚落變遷
(文依據89學年度夏季田野調查轉載)
在溪湖鎮與耆老座談
關於戊戌水災,從二水到福興舊濁水溪沿途流經的鄉鎮,普遍流傳著「土地公劃溪路」的傳說。據沿途的耆老不約而同的表示,其年幼的時候都曾聽聞父老告訴 他們,在戊戌水災發生的前幾天,天空出現一條帶狀的紅光從內山一直延伸到海口,之後沒幾天就發生水災了,而水災發生後不久發生了「崩溪」的現象,從海口一 路往內山崩去(另一說為由內山往海口崩去),而這崩溪的路線,就正好是前幾天天空上那條帶狀紅光所經過的路線,因此鄉民普遍認為這是在天災之前土地公用紅光在天上劃溪路以警示百姓水災要來臨,所以「土地公劃溪路」的傳就這麼流傳在舊濁水溪沿岸的鄉鎮。
而「崩溪」沿路從內山到海口的結果,就是有許多村落因為戊戌水災舊濁水溪河道「崩溪」,而整個村落給沖毀在滾滾洪流之中,沿舊濁水溪的河岸有許多的鄉 鎮都有這樣的例子。而除了「崩溪」將整個村落沖走之外,沿舊濁水溪河道戊戌水災淹沒的地區,還有許多「沙崙」,這也是因為戊戌水災的關係所形成的,洪水帶來大量的泥沙,隨著洪水的退去,沿途堆積的結果就是出現這些「沙崙」,可惜這些「沙崙」大多因為都市計劃而被剷除了,僅剩少數一兩座可供後人憑弔,從這些 僅存的戊戌水災遺物中,我們發現其高度大約都有二層樓高,可見當時戊戌水災災情的嚴重性。
除了採訪居民對戊戌水災的印象之外,此次調查還調查了戊戌水災之後的土地利用之演變,戊戌水災後,使臺灣總督府決意整治濁水溪,因此造成舊濁水溪斷流, 原本許多原為河道的土地因而浮現,成為可耕作的土地,此次調查沿舊濁水溪河道前進,發現溪州、北斗、埤頭、溪湖、二林、埔鹽一帶的原舊濁水溪河道在濁水溪整治後浮現的土地大多成為公有地,而被當時的臺灣總督府劃歸製糖會社作為蔗田使用。而除了將土地劃歸製糖會社之外,尚有部份土地被劃為移民村,讓日本移民 居住,像在芳苑、北斗就有這樣的例子。
指導教授:張素玢
參加人員:柯佳文、袁明道、王騰億
日期:2001/7/02~26
您!認識浸水庄「一姓街」嗎?
「一姓街」以前曾是東螺溪沿岸港口大莊,亦曾繁榮一時,你可相信嗎?
如果再把「一姓街」描述成船桅林立,風光一陣的河港,恐怕會把它視為無稽之談。
参考資料
新水村四聖宮「一姓街」傳奇 清朝年間,埔鹽新水村是鹿港與北斗間的交通來往的捷徑,也是鹿港外圍熱鬧市集,有一條一百多家商店連綿的「一姓街」及香火鼎盛的廟宇。之後因當時的秀才 施九緞,發起抗議清政府變相徵收地稅的請願行動,遭到清兵圍剿,並且焚燒一姓街,使廟宇也付之一炬。直到民國六十四年信徒再度集資興建四聖宮,外觀宏偉, 再度成為地方信仰中心。
作者:阿智
溪湖、浸水庄爭設街市秘史! (詳文點入網路)
它較早是四處,這溪湖會像街市,那時候溪湖的能人和浸水庄的施猴緞,施猴緞人是比較 有勇無謀啦,所以才會那時候大家去台中州,大家在爭啊,被溪湖鎮的這些吃掉了啊…所以大家才會用水下去秤重,用水下去秤重啊,看誰的水比較重,這樣地頭就較好。
東螺溪(今舊水溪)是濁水溪出山後,因淤積相當嚴重。尤其是二水以下,無明顯主流,形成大片沖積扇,分出北條東螺溪、中條西螺溪、南條虎尾溪。
公元1697年(康熙36年)清朝官吏郁永河旅台見聞寫成裨海遊記中敘述,這三條溪流大小無分軒輊,河流寬達二至三公里,東螺溪水量比較多,水勢較急,所以當時濁水溪沖積主流可能是東螺溪。
東螺溪源頭在今溪州鄉莿仔埤交會地「大庄」,附近下壩(今成功村)圳寮,在清朝時都是東螺溪底、東螺溪主流往西北向北斗街兩側,再經由田尾、永靖、沿著埔心鄉溪湖鎮鄉鎮界。流入今溪湖鎮頂庄里時再分出二條支流:一條流經後溪、另一條流經三塊厝,再匯入今溪湖埔鹽大排水溝。
沿著今溪湖鎮埔鹽鄉鄉鎮界到三省村時再流經太平、新水、石埤經福興鄉入海。因流經本鄉時經過次轉彎,溪水無法暢通。
長期積水變成泥灘沼澤地,下大雨後,這二條支流範圍內,泥澤四佈,潦水百里。只見四周兩三陸地載沉載浮,形成一個像溪似湖的天然景觀,故取名為「溪湖」。這個地區在清朝時因位在東螺溪北岸屬於馬芝堡管轄。
註︰﹙溪湖屬馬芝堡轄區︰三塊厝庄、四塊厝庄土名巫厝、四塊厝庄土名四塊厝﹚。
而現在埔鹽鄉新水、太平、天盛、石埤等四村,以前是位在東螺溪南岸則隸屬二林上堡管轄。河流經過每個轉彎都造成排水不良,低窪沼澤區如溪湖鎮內湳底、四塊厝湳、過湳、今埔鹽鄉內打廉、潭底、浸水、南勢埔、後湳等地名出現。
我們祖先到達埔鹽鄉時,東螺溪水量充沛、河床寬達二千公尺,水道約有兩百公尺可興建埤圳灌溉岸上的農田,溪水也帶來肥沃有機黑土,可生產品質優良「濁水米」。兩岸變成為沃野良田,增加糧食生產,吸引人口聚集為一個農村市鎮。但東螺溪兩岸新水地區都被施姓所佔據,施姓有施世榜庇護外,在內陸來台墾殖前就廣招同姓宗親,聲勢浩大鞏固東螺溪兩岸地盤,乾隆末年浸水庄(今新水村)施姓宗親聚集在東螺溪開闢商港經商成街坊,有一百多間店舖,成為鹿港外圍最熱鬧市集中心,叫做「一姓街」。公元1888年因 施九緞 起義(叛亂)遭圍剿燒毀。
乾隆年間東螺溪入海成港,就是鹿港。「鹿仔港」地名於公元一六九五年開始見於史書。鹿港因處南北各港澳之中,距大陸水程最近,港內可容納二百艘大商船,福建人移民來台時,大都由鹿港上岸,再分轉南北各地。
所以商業鼎盛,僅次於台南,全省排名第二,那時帆船可循著東螺溪溯至北斗,北斗也因成為中部地區水陸轉運站,像竹山、鹿谷山產;虎尾、斗六農產均集中於北斗,再經鹿港輸出,所以清朝時北斗(寶斗)街道縱橫整齊到處有染坊、糖廠商業很發達,成為全台第四大城市,所以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北斗」之稱呼。那時候我們的「一姓街」也曾經繁榮一時,現在新水和斗車員也留下很多古厝,古厝裡也許還有古董,也能找出過去蛛絲馬跡做印證。當時有一書生,名曾秀,以「鹿港飛帆」一詩描述其盛況。
但鹿港到了清朝中期,因溪水帶來大量泥沙經年累月淤積於海口,公元一八五0年鹿港終於被泥沙堵塞,船隻無法進出,兼政治中心北移,逐被淡水所取代。
公元一八九八年(明治三十一年、清光緒二十四年)因濁水溪山洪爆發,主流又回到東螺溪,造成巨洪奔瀉由北斗經由田尾直沖今埤頭、溪湖西勢竹頭、河東里及埔鹽鄉太平、天盛、石埤再和原來東螺溪會合,這次山洪暴發,一夜之間造成改道後房屋倒塌、土地流失,人民遷徙流離,俗稱戊戌年大水災。
改道後就成為新的東螺溪,也就是現在稱呼舊濁水溪。
東螺溪曾帶給兩岸人民財富,也帶來災難,未整治前像「大龍擺尾」忽北忽南奔流,造成河道變動,釀成很大災難。由於濁水溪溪流不定,又沒有穩固的堤防,因此三大支流時寬時窄,溪流或南或北匯流,再加上溪水夾帶大量泥砂,好像一條小黃河。尤其是颱風或洪水來臨時常改變這三條支流的流水量,造成主流的改變,其改變如後:乾隆年間主流是虎尾溪,嘉慶年間主流是西螺溪日據時代公元1898年主流是東螺溪,公元1926年又回到西螺溪。
這次改變剛好是大正年間是日本太平盛世時期,日本政府訂定整建河岸,做為防洪工作計劃。
今溪湖埔鹽排水溝截彎取直,就在這段時間整治,在角樹村新挖掘新河道連接埔鹽排水溝於昭和三年(民國十七年)竣工。
角樹村下游西寮、三省段就縮小河道或作廢。新水地區重新整治,整治後「義和圳」可供灌溉排水兩用的排水溝,再連接新的舊濁溪出海。
舊的東螺溪河道只保留新水湖仔內(屬埔鹽鄉)至石埤段,其他地區已看不出原來的面貌。
從整體看東螺溪已萎縮成為今日彰化平原的排水溝,但是現在沿岸居民缺乏公德心,將工廠、養豬場廢水、垃圾直接排入溪裡,使舊濁水溪變成一條臭水溝。
資料來源:1富麗彰化三十四期六十六頁洪長榮飲水思源話濁水溪。
2彰化縣鄉土教材我的家鄉—彰化二十九頁埔鹽鄉。
3八堡圳傳奇七十五頁賴志彰台灣三大古老埤圳之一一八堡圳。
4裨海紀遊新注陸傳傑東螺之謎四十六頁。
上文依據埔鹽國小施見德先生敘述文摘錄轉載。
舊濁水溪故事全部結束。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