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6日 星期日

溪湖民藝戲曲史(3)

溪湖民藝戲曲史(3)

2008/11/12 08:56


溪湖戲園(戲院)興衰記

昭和四年左右(1930年代左右)溪湖鎮始有戲園(戲院)誕生「溪湖座」,專供十日一檔歌仔戲團巡迴演出。

「溪湖座」建造前、後太平街

「溪湖座」建造前︰溪湖第一座戲園(戲院)建於太平街,原址是柑仔園,園內有一棟醃製生牛皮兩間連磚造建物(昭和三年(1928年) 家父經營柑橘商,曾承祖此柑園,記得將醃製生牛皮建物,改營兔養殖場),該年代太平街尚無街名,被稱謂旺舊廟邊牛車路,此路只是中街的店舖後面的通道,通 到牛墟、菜市仔(第一代消費市場)菜市仔遷移街尾後,該址昭和八年建造溪湖庄役場(舊鎮公所),未建戲園(戲院)前,此牛車路自二林大路(現二溪路)入牛 車路,路口處西邊是溪湖公學校創校原址,尚留有日式宿舍二、三間及一棟舊校舍外,長約一百公尺都是一遍陰森野生竹林,日間有牛車通往人行稀少,入夜甚少人 通行,三六九牛壚開市時,牛販牽牛都利用此路,記得當時過竹林以北,只有二座住家竹圍,圍住三合院(杜豬母大農戶)興(杜水龍兄弟合住大農戶)及由小巷通 西有公灶(公設殺豬宰牛處)建物而以,其他三淈魚池、三處柑仔園,近牛墟南邊有一所公共礐池,用竹配合草袋仔搭建簡陋公共廁所(供牛墟人潮使用),其下面 有一深又糞池,聽說常常有人不小心滑下去(撥落屎礐)因此阮囝仔不敢靠近,以上是未建溪湖座,太平街未開闢前路況。

「溪湖座」建造後︰

昭和四年左右(1930年代左右)建造溪湖座後,整條陰森森夜間不見人影的牛車路,漸漸形成一條街道,首先溪湖座對面一淈魚池(有業主),被填平建一排平屋店面營商青果、檳榔、日用雜貨等業,戲園(戲院)南邊向東地主(杜豬母)亦將原有魚池填平建一排平屋店面約五、六間,有剃頭店(大 春理髮店)有麵店仔(竹竿串經營)等商店,二溪路入牛車路到戲園間,竹林也漸漸被剷除建店舖,王舅廟邊一帶竹林地主是汴頭扁頭等人擁有,他也在王舅廟邊向 東建屋數間,營業玉突屋(撞球店)及販賣薪柴業,楊奈(外號西通)代書館也在此營業(後改營公共浴池),「瓷仔亮」也在對面向西建貯存貨物倉庫(光復後由 林粉、先進等相繼營商飲食店現尚在營業)。

其餘竹林到台灣光復前,尚未全部剷除,記得日治,中日戰爭時期日軍戰勝時,學校有日間謂「旗行列」夜間稱「燈行列」慶祝行事,附近學生都到此取竹枝,製國旗小旗杆,那時曾發生過,小學生由竹欉上墜落被竹剌死慘案,當時此牛車路只自溪湖座以南較有建設,北方尚未有多大改變。

至台灣光復後,太平街就有很大的變化,原有竹林全部被剷除,初期被剷除後空地,由地主「扁頭」貯藏桂竹、薪柴(當時有一位田中里人楊姓單腳劈柴工,被雇用在此劈柴其劈技不亞於正常人,特記入此內為念)場地。

因鎮民戰時無暇整修,簡陋破舊房屋,戰爭結束後有改修亦增建之需,以當時鎮民經濟能力,最適當修建的房屋類是,選擇最經濟實用的「竹管仔厝」,因「竹管仔厝」建造簡單、迅速、便宜,一、二天就能建成,因此鎮內經營建造「竹管仔厝」業「竹寮」大風行。

到 五、六十年代因台灣經濟大起飛,住的需求品格提高,興建房屋多傾向磚造亦鐵筋洋樓,為此竹寮商意漸漸消退,加之社會經濟佳,風化場所激增,因應時代,地主 將原桂竹貯藏場全部建造竹管店舖出祖,配合溪湖座觀戲人潮,形成人氣旺盛夜市場(被稱竹管仔市),同時應運而生是「酒家」「茶店仔」當時太平街此種風化營 業場所有將近十間,其盛況聞名中部,據說也有台中客專程到此享樂。

到二十世紀末因電視迅速佔娛樂界,有線、無線共有一百餘台任你選,電影戲劇可輕鬆坐在客廳看,鄉村戲院因此無法存在,也無其營業空間,溪湖戲院已拆除,泰山戲院改營超市,溪湖鎮內現已無戲院。

回 顧八十年前,竹林密植陰森森人跡稀疏的牛車路到,建造戲院帶動到光復後,民國四、五十年代風靡中部地區,酒家茶店仔林立,燈光通宵達旦,牛耳娛樂界的不夜 城太平街,自出現電視,戲院難存在,被拆除,酒家茶店仔也隨之消失後,盛況一時的太平街,今落寞到再度回復,人跡稀疏靜悄悄的老街!!

再說「溪湖座」

「溪湖座」是由大竹圍人士集資(代表人徐石慶先生)合建一座日式木造戲劇場,約容納二百名觀眾,座位是靠背四人座木造長橑椅,前排座椅後面有一橫板寬約15公 分,開四個洞置茶壺用,觀眾席後面設有「茶台」為觀眾泡茶(有費服務)販賣水果及零食等,茶台經營者與戲園主有期限合約,附帶條件是散戲後清理觀眾席(好 像經常由姓王經營者續約),顧戲口(管理入口收門票)是位王池文阿伯擔當(長年都是他好像終身職),顧戲口者應心硬,六親不認才能稱職,留羊鬚面無表情池 文阿伯很稱職,他另一職務是散戲五分鐘前啟開所有大門,開放讓外面待機囝仔群入內看戲尾。

早期平常是由巡迴各地的歌仔戲團,十天一檔接繼演出,後來偶爾放映活動寫真(電影)。

新 到接演歌仔戲團,第一天就踩街宣傳,隊伍由團內旦角全部穿華麗戲裝,鑼鼓帶動,主角座人力車(約二、三台),其他站在卡車上揮手,隊前方有旗手舉團名旗 幟,宣傳員手持銅鑼、擴聲筒(紙製,圓錐形),大聲介紹︰「本團是**歌仔戲團今日來到貴地開演藝題,日間「薛平貴與王寶釧」,夜間「封神榜」…」,如此 宣傳召喚觀眾,十日檔中間每天都出來街上打鑼介紹每天戲文。

當年入場料(票價)日間一角(10錢)夜間角半(15錢)日間演文戲,夜間演武戲,夜間武文加演「撥武(武師真鎗真刀對打、群體翻滾、大旗舞等)」、機關變景(內景碰一聲響,電燈一暗再亮就變外景)、騰雲駕霧、吐劍光、蓮花化身、人坐神鷹在空中飛行、真水實景(橋斷人落水景)等較有娛樂變化因此夜戲加5錢。

兼放映黑白默片電影

1930年代中國上海拍製黑白默片電影,進入台灣,隨時代潮流溪湖座也偶爾上映活動寫真(電影),舞台中央安置白色銀幕,兩旁一邊樂隊(四、五人團)現場演奏,一邊辯士(解說員)站的解說劇情。

童年七、八歲時所看活動寫真(電影)是一影像場境後,就出現一幕說明字幕,該時代識字者不多,因此有辯士在旁邊用台語解說劇情,樂隊是視劇情場景,而配合演奏增加戲內情調效果,所放影片印象較深的,有神怪武俠片「火燒紅蓮寺」,由當時最紅女星胡 蝶主演,此片當時就運用特技拍製,很有可看性頗受歡迎,如有一幕大蛇精欲吃人,騙人登天梯,向天上二盞天燈(真際是大蛇雙眼)而行,此幕以當時水準而言, 相當迫真。空中劍光決鬥時,黑白片上呈現出色彩是,用手工在影片每格塗抹色彩而成的,真是費心良苦,文戲多是悲情哀怨片有「桃花泣血記」,「歸來」,「空谷蘭」等片頗受歡迎。

附錄︰(取材自網路)

火燒紅蓮寺1928上海電影,鄭正秋第一代)編劇、張石川導演,胡蝶主演1928年《火燒紅蓮寺》的上映,是中國武俠電影不斷進化的歷史所造成的必然結果。而在當時公映之後,竟遠近轟動,名噪影壇,確實是始料不及的。在市場鼓噪的情況下,「火燒紅蓮寺」在三年間竟一氣拍了18

火燒紅蓮寺歌詞
紅姑的囝是陳繼志,宣良徒弟是柳遲,拐腳大仙常德慶,奸詐陰險沒仁義,愛笑道人是笑嘻嘻,愛哭道人是哭又啼,兩人要是干戈起,用哭用笑拼特技!!

另一哀怨悲情片「桃花泣血記」是由阮玲玉主演是一九三二年,「上海聯華影業」製片印刷公司所出品的一部影片,由十萬蒼編劇,阮玲玉、金燄飾演女主角琳姑和男主角德恩,在台灣上演時特製譜一首歌曲增加其哀感。

桃花泣血記歌詞︰

人生就像桃花枝 有時開花有時死 花有春天再開期 人若死去無活時

戀愛無分階級性 第一要緊是真情 琳姑出世歹環境 親像桃花彼薄命

禮教束縛非現代 最好自由的世界 德恩老母無理解 雖然有錢也真害

德恩無想是富戶 專心實意愛琳姑 免驚日後來相誤 我是男子無糊塗

琳姑本正也愛伊 信用德恩無懷疑 每日作陣真歡喜 望要作伊的妻兒

愛情愈好事愈濟 頑固老母真囉嗦 富男貧女蓋不好 強制平地起風波

紅顏自本多薄命 拆散兩人的真情 運命作孽真僥倖 失意斷送過一生

離別愛人蓋艱苦 親像鈍刀割腸肚 傷心啼哭病倒鋪 悽慘生意行無路

壓迫子兒過無理 家庭革命隨時起 德恩走去欲見伊 可憐見面已經死

文明社會新時代 戀愛自由才應該 階級約束是有害 婚姻制度著大改

做人父母愛注意 舊式禮教著拋棄 結果發生啥代誌 請看桃花泣血記

台北市大稻埕「辯士」(默片解說員)」詹天馬王雲峰來為這首歌曲譜詞譜曲。

印象深刻第三片是「歸來」也由哀愁女星阮玲玉主演,描寫亂世造成夫妻陷入中、外男女三角悲情故事。

歸來 故事

聯 華影片公司出品,攝影庄國鈞。顾彬告别家人出國經商,顾彬房東太太的女兒黛娜很思念死去的父親,因此對與父親一國的顾彬很有好感。戰爭爆發,顾彬的妻子琬 兒和公公帶着幼子監兒逃難,在逃難途中,琬兒和家人失散。幾個月後,琬兒病愈回到了故鄉,她得知顾彬即將回國非常興奮,誰知當她見到丈夫後才發現顾彬 帶着黛娜一起回來,原來顾彬以為琬兒在戰火中死去,他已經和黛娜结婚了。琬兒强忍心痛,假装是顾彬的妹妹,但黛娜還是發現了真相,她很同情琬兒和孩子,最终她離開了顾彬。

空谷蘭 故事

1925 年默片世家子紀蘭蓀留美歸來,娶同學的美貌賢惠的妹妹紉珠為妻,他的表妹柔雲工於心計,終於鳩占鵲巢。多年後,紉珠念子心切,化名幽蘭夫人重臨故地,柔雲 則因原形畢露,最後終於走向死路。本片取材於日本小說《野之花》,創作成典型的鴛鴦蝴蝶派家庭倫理情節劇,劇作方面雖仍有人為痕跡,但張石川的導演技術闈 明顯更加成熟,新星胡蝶取代了舊星張織雲,因為有声而顯得更加出色。

改良戲代替歌仔戲時代

溪湖座於昭和十一年(1937)左右曾有日本技藝團「Hanri松岡」來表演記錄,該團主戲是水藝與魔術、舞蹈,另插演,團主Hanri松岡展開紙傘在觀眾席上空走鋼索,並由上方蹲下面背舞台,滑溜到舞台冐險精彩表演,記得小五時由老師帶全班學生去觀賞。

1938年中日戰爭爆發後,歌仔戲,由於傳統戲劇的演出受日本政策制限,部分歌仔戲劇團為求生存,改以「新劇團」、「改良戲」為號召另起爐灶,因此溪湖座也隨時代改為改良戲亦稱新劇團,巡演之戲園。

新劇團編劇將古裝戲思維,編輯在改良戲的主軸中發展劇情,劇情為現代題材,如皇帝改稱社長、太子謂小爺、大臣稱為課長等,以現代服裝演古裝劇,演出時穿著和服或現代服、唱歌仔戲。

初 期臺詞跟動作都與歌仔戲相同,後來以台詞、口白代唱歌仔戲調,動作也較寫實化,後唱的方面只插唱當時的流行歌(日歌︰紅色牡丹、白蘭之歌、蘇州夜曲等,台 語歌︰雙雁影、白牡丹、雨夜花等),刀劍改為棍棒,也有出現短銃,有這劇團中間插演魔術,專識歌手演唱流行歌增加娛樂性吸收觀眾。

雖然如此,這類戲劇在當時廣受民眾歡迎,最受歡迎戲目是(義賊廖添丁、林投嫂、周成過台灣等)。

臺灣的改良戲,劇情通常不脫家庭倫理及復仇義賊兩大主題,並沒有因戲劇形式的翻新而,在內容上反映出當時臺灣在殖民統治下的社會生活面貌。改良戲是臺灣新劇萌芽學習階段的產物,雖然藝術成就不高,但至少為往後的戲劇文化奠下了一些基礎。

1045年 光復後,被限制歌仔戲再逢生機,在麥寮創立了拱樂社,起初以內台歌仔戲的演出為主,原本在日治時期被禁演的本土戲劇,光復後終於可以解禁開放,在國民政府 還未大力推行極具爭議的國語政策之前,這對本土社會應當是極具吸引力的一項娛樂文化發展的先機,拱樂社的全台巡演果然轟動場場爆滿,於是編制不斷擴大從一 團、二團擴張到八團(當時小童星許秀年後來成為與楊麗花配對的盛名小妲),除了拱樂社之外還有別的戲班回復組團巡演,而且這只是內台戲,還有許許多多外台 戲團在台灣各地鄉間遊走不計其數。

一 九五○年代的職業新劇團尚約有20-30團,劇團組合十分複雜、多元,不但有「鐘聲」、「星光」、「黑貓」這類傳統新劇團,也有結合歌舞與新劇表演的歌舞劇團,此外,不少出身歌仔戲班、特技團的演員也活躍於新劇舞臺。

光復後「溪湖座」改名稱「溪湖戲院」隨時代潮流,歌仔戲,新劇團,電影輪流演形成多元化經營,與光復後建造的「大光明戲院(後改名泰山戲院)」互相競爭意識濃厚,尤其爭取,限量日語片、新興起的台語片最激烈。

在一九五○年代後期,台語電影興起之前,新劇與歌仔戲是戲院「內台」最常見的演出,乃民眾生活中的戲劇,歌仔戲女演員(苦妲愛哭眛、小生戽斗寶桂等在溪湖有相當人氣)。新劇女演員在舞臺的表現也比男演員更耀眼。當時的新劇團完全以票房收入維持劇團生存。它的興衰不但與近代電影、電視發展有互動關係,也深受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影響,六○年代末新劇終因失去表演舞台而銷聲匿跡。

台語片興衰記

1955年 拍攝了《六才子西廂記》,同年何基明導演拍攝了《薛平貴與王寶釧》,在台北上映後大獲好評,從此開啟了三年台語電影的第一波風潮。而後陳澄三的時裝劇《雨 夜花》也在片房上得到成功與迴響。當初的台語片應用一般民眾慣用的語言,並且常以耳熟能詳的故事或通俗劇情為劇情主軸,大受觀眾喜愛,而片商也在此看見商 機,開始了台語片的拍攝輝煌時期。

1962年,台語片主要市場的中南部已從八七水災中復甦,六O年 代快速的工業成長則帶來經濟力,前面三年的生產高峰,為台語片建立了穩固的觀眾群,台語市場也因為仍保有這些觀眾而有翻身的機會。當時為了與國語片抗衡, 各式各樣的類型混搭在台語片的創意中,除了原先的歌仔戲、歷史劇,還加入了歌唱劇,甚至漫畫情節、西部類型片、異國情調的《新天方夜譚》,直到了1981年的《陳三五娘》,才算是結束了台語片燦爛的時代。

台語片時代除了締造了美好的票房成績之外,也捧紅了許多至今仍然活躍的明星,像是諧星矮仔財(已去世)、文英、戽斗(已去世)、楊麗花、柯俊雄、張美瑤等,都是至今還相當有名氣的老影星。

為了提高票房,有些片子的主要演員還受邀隨片登台。知名演員有:陳茵、白蘭、小雪、周遊、張清清、陳雲卿、何玉華、游娟、鄭小芬、陳秋燕、石軍、陽明、奇峰、陳揚、傅清華、柯俊雄、戽斗、矮仔財、金塗等。

被稱台灣美空雲雀陳芬蘭也曾來溪湖登台演唱過。

台 語片的紅星或編導像小雪、小艷秋、田清、辛奇、呂訴上、吳炳南、李坤炎、戽斗、英英、邵羅輝、邵關二、周遊、周萬生、林博秋、柯佑民、郭夜人、康明、許成 鐘、許成邦、許成銘、陳財興、陳劍平、張深切、張維賢、張淵福、劉江南、矮仔財、楊一笑、楊月帆、靜江月、賴曾、鍾瑛、天炮枝、阿匹婆、武拉運、洪信德、 素珠、黃俊、黃志清、曾仲影、游星田、楊長江、鄭東山、歐雲龍等都是出身於劇團。

其中小艷秋在台語片紅透半天後,發展到香港拍片,當時香港粵片配閩南語因語言相通,在台也風行一時女主角片片都是「小雯配小娟(凌波童星時代藝名)」演出每月製出一片的粗造片,小艷秋出現於香港拍片後,名聲淩駕小雯因此鬧出不少演員間醋勁事件。

爭取放映二輪日本影片

記 得五十年代以前,是「日本影片」最流行也擁有最票房高峰期。在那個年代,日本影星黑澤明、三船敏郎、石原裕次郎、小林旭、美空雲雀、淺丘琉璃子等,年輕人 雖看、聽不懂日語,而且也沒有中文字幕(有一段時期曾在舞台銀幕邊另置小幻燈片打口白字幕。),但因有人工翻譯(辯士),辯士現場以口白配合劇情,還偶爾 加入自己歷練出來的口技,是戲迷的最愛。「日本片」當紅就是三船敏郎的武打片【宮本武藏】、【宮本武藏決鬥】更是場場客滿;石原裕次郎、小林旭、美空雲 雀、淺丘琉璃子合演愛情片也是青年男女之最愛。

跑片「羅生門」深夜在溪湖座放映

早期數家戲院共用一套拷貝影片時,當甲院放完後,就由專差迅速將拷貝送至乙院輪流放映(經核准上映日片全台拷貝數有受限制大概二至三支)。專差如此來回奔走,稱為 跑片

羅生門》是根據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竹林中》改編的電影,使用了芥川的另一部小說《羅生門》的名字。電影由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執導,于1950拍攝完成。故事敘述了一個武士和其妻子在遠行途中被強盜攔截並捆綁,其妻被強盜強姦,之後武士又不明原因地死去的故事。電影通過多人對這一事件的不同描述表達了人之不可信這一內涵。劇中強盜、武士妻子、武士分別由三船敏郎京町子森雅之扮演。作品獲得1951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獎,奧斯卡榮譽獎(相當於今天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等眾多獎項。這是一部在日本電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也被許多人認為是歷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大概1953年台北以首輪放映「羅生門」盛況空前,溪湖座當時為爭取提早放映,由二林影片商「阿勳策劃」,以自家用車直接將台北運片到溪湖當天深夜放映,映畢當夜再運回台北。

溪湖座,黃昏時候確定要放映時,戲院急速繒製大型看板廣告於十字路,派人到鎮內各處宣傳,深夜只放映一場,雖夜深幸得滿座,可見當時日本片受歡迎程度,也破溪湖座歷史記錄,與台北同時放映首輪片「羅生門」,溪湖座台灣光復後改稱「溪湖戲院」。

民 國四十年代由東新木材行「楊啟宗先生」等人士集資在平和街另建一座新戲園「大光明戲院」,新戲院除接光復後再度興起歌仔戲團,新劇團檔外,為爭取日片(當 年日本片當紅片片滿座),兩院對立競爭劇烈,當時人氣最旺日片「明治天皇與日露戰爭」,「川島芳子」都在「大光明戲院」放映。

在該院史上,演出人氣最盛埸場爆滿是類似日本寶塚歌舞團的「藝霞歌舞團」每天三場,坐位、站位都場場滿,其新潮流演出,美妙歌舞,豪華服裝,場面之大,連接換場之方式,是該團在全島超人氣之因,印象中除豪華歌舞場面以外,由小眛主演的「阿公嘜煮鹹阿嬤嘜煮Tiya(淡)」一幕最精彩受歡迎,小眛現仍在歌仔戲界佔有一席,是「藝霞歌舞團」散團後唯一在演藝界僅存演員。

附錄︰簡介藝霞歌舞團(取材自網路)


藝霞歌舞團 這個團已經結束營運了, 當年站在台上的年輕貌美的演員, 現在也許都當阿

因為海山戲館將推出一場歌舞劇, 是類似藝霞歌舞團的歌舞演出, 呈現民國50年代的表演

藝霞歌舞團成立於民國47, 解散於民國74年。

東森新聞報導 【台灣歌舞團/台灣的「寶塚」 藝霞盛況萬人空巷】 http://www.ettoday.com/2007/12/02/91-2195789.htm

《阿隆的苦戀歌》 「霞女」小咪回來了

陳淑英/台北報導
  想 要回味曾經紅透大街小巷的藝霞歌舞團的光景,現在有機會了。「當海山團長雅蓉來找 我,告訴我,演出的風格會有藝霞歌舞團的形式,我想都未想就答應了。」歌仔戲演員小咪說,她二十多年未接演大型台語歌舞劇,這次跟與海山劇團合演《阿隆的 苦戀歌》,完全是想回味當年「藝霞歌舞團」的藝霞風味。

 藝霞歌舞團草創於民國四十七年,是五十年至七十年代紅極一時的歌舞團,這種台式歌舞劇表演路線通俗又典雅,綜藝趣味十足。整團都是女演員,載歌載舞常帶給觀眾值回票價的感覺。後來因為時代變遷,坊間缺乏大型表演場地被迫解散。

 藝霞當年有多紅?小咪說,當時一張票要二百五十元,觀眾拿鐵鍊子鍊住椅子占位子。一天演三場,除了換場地要休息一天搭台,幾乎全年無休。 小咪是當年藝霞的台柱,從十四歲進藝霞,待了廿三年才解散被迫離開。小咪後來演歌仔戲,生旦丑全能,這次有機會回味當年的滋味,覺得十分地難得。

 這次演出《阿隆的苦戀歌》,故事發生在五十年代的台灣,跛腳拾荒者阿隆愛上一位孤苦無依的瞎眼女孩阿梅。小咪說,有歌有舞,雖然布景當然 不能跟當年的藝霞比,但已經很回味了。這次小咪在台上大唱《我是男子漢》、《為錢賭性命》,沒聽過小咪唱台語老歌外加跳舞的年輕戲迷,今、明兩天可在台北 縣藝文中心看到小咪在《阿隆》反串的帥氣風采。

溪湖曾有二處臨時戲園

除以上兩座戲院外,溪湖曾有兩處臨時戲園,一處是媽祖廟前舊基督教堂對面米穀倉庫,記得是溪湖座新建不久,昭和四年左右(1930年),有心人眼看溪湖座營運鼎盛,就集資將米倉搭舞台、排椅橑佈置臨時戲園請歌仔戲團演出。

另一處是平和街現消費市場內,市場改建前菜架仔(青菜攤位)南邊空地,大約昭和八年左右(1934年) 用木板條搭建一座臨時戲園,此戲園也專演歌仔戲,該時代無電視,收音機未普遍,民間娛樂只有聽講古,看戲而以因此應社會需求有此臨時戲園出現,在此演出歌 仔戲團印象深刻是,看到罕見的真水實景,舞台上演員渡橋由斷裂橋上墜落水中,在水中遊水場景很迫真,舞台上置水漕注滿水,三面用鏡照水漕中水,視覺中呈現 出,如一遍真實大海很有創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