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8日 星期六

溪湖民藝戲曲史(2)

溪湖民藝戲曲史(2)

2008/11/08 12:11

民藝類︰

汴頭︰錦樂軒(北管)

汴 頭有分北管、南管、八音吹,我們是屬於正北管,稱為汴頭錦樂軒,請大村一位先生來教北管,叫慶仙的人。日據時期,我十四、五歲去學,今年已八十四歲,以前 的先生很有責任,從大村用拐杖一步一步慢慢走來,學一期(館),一館一百二十天,以一百天為主,當時請多少錢已經不記得了,學生花錢,供給三餐,晚上給花 生當點心,先生教導很盡力,以前較少工廠,白天種田,晚上到曲館唸曲,打鼓,當時學生約有五、六十人,現在只剩下三、四人,就有人在說為什麼不傳承給年青 人,以前學的時候,要行先生禮,現在年青人則是煮點心給他們吃,他們也不學,社會變遷如此。各位先生、小姐,想想看有何好辦法,能讓北管繼續傳承,我們花 時間來教是沒關係,我們這個北管西皮、福祿都有,福仔是用椰絃,用竹管絃是西皮。

日本時代做戲有被禁止,在鄉下沒有很轟動,是沒有被禁止,禁古樂時歌仔戲也不可以做。

楊宗烈: 汴頭有分北管、南管、八音吹,我們是屬於正北管,稱為汴頭錦樂軒,請大村一位先生來教北管,叫慶仙的人,日據時期,我十五六歲就去學,今年已八十四歲,以前的先生很有責任,由大村用拐杖一步一步慢慢走來,學一期(), 一館一百二十天,以一百天為主,當時請多少錢已記不得了,學生花錢,供給三餐,晚上供給花生當點心,先生教導很盡力,以前較少工廠,白天種田,晚上到曲館 唸曲,打鼓,當時學生約有五、六十人,現在只剩下三、四人,就有人說為怎麼不傳承給年青人,以前學的時候,要行先生禮,現在年青人則是煮點心給他吃,他們 也不學,社會變遷如此,各位先生、小姐,想想有何辦法能讓北管繼續傳承,我們花時間來教是沒關係, 這個北管西皮,福祿都有,福仔是用椰絃,用竹管絃是西皮。日據時代是沒有被禁止,禁古樂時,歌仔戲台也不可以做。

曲本還在,我就說到這若有好機會請大家告訴大家,;北管在舊保安宮。

楊竹樸:我十幾歲就有參加武館,當獅尾,老師是自己庄裡的「洪分」(外號:臭塗師)教的,請別地方的人叫「部長」,以前我父親那是「清誥師」教的,再來我二十歲後就沒有參加了。

溪湖楊文開組歌仔戲團「耕樂社」

太 平里里長楊文開,光復不久約民國四十年左右,召募溪湖鄰近鄉鎮從事歌仔戲演員,組成職業性「耕樂社歌仔戲團」巡迴各地戲園演出,演員有小生「碧中銀」此小 生演技佳,可惜人倭小,其夫也是演員,在舞台上壇長演一人之下,宰相奸臣角色,平時在溪湖街內拉人力車為副業,真的,現實也是當一人之下拉車角色,雖扮演奸臣角色,其為人和善忠厚,另一位重要角色是,火燒厝宰牛馬仔慶同居人此女外表頗佳,演小生、小妲都會勝任可說也是台柱之一,其他演員共有二十餘名,因臨時組成戲團,演員素質參齊不一,默契較差不久就散團。

汴頭里長伯:使人最懷念的是以前最出風頭的「楊文開」,以前鹿港打架,他一喊擋住五分車,坐五分車前去鹿港,之後他就名聲大噪,…..學武的人比較愛打架,去溪湖街上都響噹噹,沒人敢惹。

到現在武館沒有失傳是因為獅頭還有人在舞,年青人都還有人去學舞龍舞獅,像入厝還有踩七星及八掛,若是出陣還有二、三十名。

以前武館就是汴頭最轟動,還有三塊厝(中山里),一樣大庄頭及姓楊的。 溪 湖茶店仔、酒家最多,汴頭人去經營的人很多,因為經營像現在特種行家,會請有武打基礎的行家當保鑣因為這種行業最怕有人來白吃白喝,若有十家茶店仔,其中 八家都是汴頭人開的,溪湖民國四、五十年時,很轟動,比台北江山樓還轟動,常有從台中到溪湖茶店仔,到二十幾年前才移至台中,也算是溪湖特種營業的末期, 現在只剩二間茶店仔。

東寮里胡厝慶雲軒(北管)

胡 糶 口述:

以前北管是慶雲軒,與福安宮合。叫子弟戲,這些學北管的子弟,叫他們來教腳步,叫子弟戲,不是北管戲。有穿戲服 生意人演子弟戲,多好看,烏龜當小生,做旦,總經理做大花,演個意思意思,大家都算是有職業的人。工作之餘來這邊娛樂,在福安宮演,溪湖街仔的人比較多。

北勢尾︰新花珠,宋江陣

楊萬見: 北 勢尾歌仔戲哦,我是二十二年生,三十七年學起,永龍叫和尚(教戲先生)來,八月十五日就下去學,里長一出手就出十萬,出四個簍子,庄的事情搞定啦,都出公 金啦,變做公的就對了,學二個月就說要表演,我剛好被叫去表演,賺的錢當做老師禮,出外演戲時,頭家爐主透早就開牛車來載我們,做戲的人哦,看要不要坐牛 車,那要是做表演,晚上做到二點還在做,沒有做不成,很辛苦。

我們北勢尾歌仔戲哦,我是二十二年生的,三十七 年學起的,再來說學起的過程給你聽,就以前喜歡玩嘛,光復後和楊南去看歌仔戲啦,去糖廠旁的劉厝看戲,看到戲感到不錯哦,我就說咱們就邀一邀來去,就有一 些後場師哦,鑼鼓陣常在奏,那時「永樂」門口在做「張士賢遊蘇州」感覺趣味、趣味,就和阮庄的永龍講,永龍聽了說:好啊!你 趕快去邀人才,我就去邀約,那找幾天而已哦,永龍叫萬興庄某一職業九甲戲班演戲的楊和尚來指導排戲,八月十五就下去學,現在咱們的基金要怎麼拿,就去庄裡 面發表,跟里長講,他一出手就出十萬,出四個戲簍子,庄裏的人,大家投資,都出公金啦,變作公的就對了,那我們八月十五日就學起,學二個月,就說要表演, 很可憐呢!我 確實很打拼,日時要學,晚上也學,學到十月十五,就上表演。要讀書,得要有錢才有辦法啦,不然是很辛苦的,我剛好被叫去作表演,表演回來後,就我們賺的錢 當作老師禮,表演哦,很辛苦的咧,頭家爐主透早就開牛車來載我們,做戲的人哦,看要不要坐牛車,以前沒有鐵馬咧,那去到那裡,就設一間戲館,讓你們休息, 弄一弄讓你們睡,那明天趕快再過來,那要是做表演哦,晚上做到兩點還在做,沒有做不行。我們晚上在學哦,田中央和外四塊厝都過來看,都叫娛樂嘛,就是欣 賞,就是我們這裡有戲嘛,每個庄頭都會來看。整個埕,人都滿滿的,很熱鬧。那要是到戲棚地哦,人在燒金哦,戲棚的地上整個都好好,二十多個啦,意思就是有 賺,以前沒有地方賺工啦,那一直做的很有趣哦,因為二二八事件,歌仔戲說不可以做,那枉費了,我十八歲禁歌了啦,就不能做,咱們這戲台哦,二二八事件禁鼓 樂啊,只有禁野台戲,因為燈光很亮,聚集人潮,怕會作亂。以前就是因為二二八事件才解散的,民國55年時,金塗來庄賣藥說要開放了,要大家再來學哦,結果真的開放了。新鳳聲就是那時候成立的,就請金塗來教戲,他姓林,是永靖關帝廳人。我是民國三十七年學的,那時我十六歲,那我們的團名叫新花珠啦。(楊萬見口述)

我是19歲時學戲的,那時我的年紀最大,演的角色是「三花」,丑角的意思。夏天時,晚上78點開始學,冬天較早,差不多56點開始,1011點結束。演戲的時間,都是在吃中飯後,沒多久就開始「打面」了,差不多2點,2點多就開始表演了,到下午56點結束,晚上八點左右開始表演,因為以前的人,都在這個時間才有空出來看戲,快天亮才結束,大概是34點。以前二林市內、埔鹽、湖仔內、浸水庄,常常去做戲。有一次在農曆七月時,去王功做戲,曾和一棚內台戲相拼,那時廟內有作一支功旗,若贏的一方,就可以得到。功旗算是面子旗,若得到就比較有面子,作到晚上89點時,他們的戲比較沒人看,人攏跑到阮這邊,結果勝負還沒分,他們就找藉口說要去別處作戲,將功旗拿走。這是我21歲時發生的是事情。(楊南口述)

因為二二八事件禁鼓樂就沒有做了。那我們的團名叫新花珠。

註:以前剛禁鼓樂時,瑞泰就將戲服及二個戲簍,俗俗(台語,便宜的意思。)賣給番婆庄的金春英戲班。另外二個戲簍給宋江陣借去裝以前的服裝,現在還在用。後場的樂器,都是各人的,也都不在了。我還留有一本國寶玉蜻蜓的劇本。民國38年時,也有穿女裝去拍一張相片,相片也還在。(楊萬見口述。)

楊儒坤: 咱們北勢尾出名的就是宋江陣,北勢尾自有歷史以來,出去外面大家都說北勢尾的代表就是宋江陣,關於宋江陣,咱們這宋江陣就是描寫水滸傳在宋朝時代,有一位高太尉想要謀反,要囿霸佔帝位,然後梁山有一個宋江,他是義賊,當時有108位下去給義起來,所以人都說梁山108俠,他們為了要幫助朝廷除掉這個高太尉的故事。這108位當中,每人拿一種武器,每人學一種的功夫,然後才辦成這個宋江陣,北勢尾為了紀念宋江108俠,所以咱們北勢尾自原早以來,就是大陸的唐山祖過來傳授咱北勢尾武術。名是謝清場啦,另外一個叫謝本,還有一個叫謝藝沙,三個帥父來我們北勢尾教宋江陣。

寬,: 這個原早的旗號是振興社,金獅陣在民國四十二年,才由謝清場繼續傳授成立,最大的特色就是整隻獅子,都是黑色的,後來在民國四十二年,再由謝本,謝藝沙,二位師傅訓練成為宋江陣,旗號為振興社宋江陣,沿用至今。

因為本團宋江陣並非職業團,所以很少有人來請去表演,收費也沒有一定標準,最高的就只有彰化縣政府82年舉辦的民藝華會,補助15萬,77年去大甲鎮瀾宮建醮出陣補助10萬,也曾有選舉期間請去助陣的,約810萬,最少的是鹿港頂番婆那裡的廟,才2萬多,因為是村裏的人來請的,所以就收的較少。收來的錢也都是納入公金,並沒有發給團員。

楊儒曾口述:宋江陣第一次出陣我就有參加,我是拿齊眉,那時候請厚牙沙(謝藝沙)來教時,在下竹圍公廳那裡拜師,三支香下爐時,要下重誓,不能再拿獅頭、功夫不能外傳,違反者,將遭五雷轟頂。這是要大家不能再回頭組獅陣,以及陣圖不能外傳。

楊和尚指導

團主楊永龍

團員︰楊萬見、楊樹林、楊塗樹、劉詩通、劉四川、楊 南、楊明鐘、林 土劉居萬、黃瑞香、黃 不、楊 猜、陳 猜、楊水月。

民國五十五年解禁,聘請永靖鄉人林金塗指導,成立新鳳聲。新鳳聲後場為楊萬見、楊樹林和楊清。

民國五十七年因故分為新鳳升及振興社二團,新鳳聲團主為劉詩通,後場楊萬見、楊金木。 振興社團主為楊永龍,後場楊清、楊樹林。

汴頭︰錦樂軒.

汴 頭有分北管、南管、八音吹,我們是屬於正北管,稱為汴頭錦樂軒,請大村一位先生來教北管,叫慶仙的人,日據時期,我十五六歲就去學,今年已八十四歲,以前 的先生很有責任,由大村用拐杖一步一步慢慢走來,學一期(館),一館一百二十天,以一百天為主,當時請多少錢已記不得了,學生花錢,供給三餐,晚上供給花 生當點心,先生教導很盡力,以前較少工廠,白天種田,晚上到曲館唸曲,打鼓,當時學生約有五、六十人,現在只剩下三、四人,就有人說為怎麼不傳承給年青 人,以前學的時候,要行先生禮,現在年青人則是煮點心給他吃,他們也不學,社會變遷如此,各位先生、小姐,想想有何辦法能讓北管繼續傳承,我們花時間來教 是沒關係, 這個北管西皮,福祿都有,福仔是用椰絃,用竹管絃是西皮。日據時代是沒有被禁止,禁古樂時,歌仔戲台也不可以做。 曲本還在,我就說到這若有好機會請大家告訴大家,;北管在舊保安宮。

(楊宗烈口述)

楊竹樸:我十幾歲就有參加武館,當獅尾,老師是自己庄裡的「洪分」(外號:臭塗師)教的,請別地方的人叫「部長」,以前我父親那是「清誥師」教的,再來我二十歲後就沒有參加了。

里長伯:使人最懷念的是以前最出風頭的「楊文開」,以前鹿港打架,他一喊擋住五分車,坐五分車前去鹿港,之後他就名聲大噪,..學武的人比較愛打架,去溪湖街上都響噹噹,沒人敢惹。

到現在武館沒有失傳是因為獅頭還有人在舞,年青人都還有人去學舞龍舞獅,像入厝還有踩七星及八掛,若是出陣還有二、三十名。

以前武館就是汴頭最轟動,還有三塊厝(中山里),一樣大庄頭及姓楊的。

溪湖茶店仔、酒家最多,汴頭人去經營的人很多, 因為經營像現在特種行家,會請有武打基礎的行家當保鑣因為這種行業最怕有人來白吃白喝,若有十家茶店仔,其中八家都是汴頭人開的,溪湖民國四、五十年時, 很轟動,比台北江山樓還轟動,常有從台中到溪湖茶店仔,到二十幾年前才移至台中,也算是溪湖特種營業的末期,現在只剩二間茶店仔。

大竹圍︰振興館

大竹里陣頭,民國三十八年左右,光復後,日本時代有獅陣,光復後是庄內揍熱鬧。那個時候只有拳頭館,光復後才有獅陣,武館是振興館,南館差不多十幾年前就無啦,四、五年前開始一些年青人在慶安宮學大鼓。

(楊進慶口述)

阿公厝︰勤習堂

各角頭以前差不多每個庄頭,都有北管,阿狂厝也有北管,以前武館屬於勤習堂,目前湖西里還有一陣金獅陣。北管差不多一、二十年前就散了,獅陣我們就不曾斷過,從日據時代就有了,我看溪湖在有獅陣的,汴頭、忠覺、中山里勉強也算有

(楊篤恭口述)

田中央︰勤習堂,勝興珠(南管)紙馬陣

以前有武館在練拳頭。叫勤習堂,以前都純粹在打拳頭,沒有像現在都有拿刀的,完全都是為了在鍛鍊身體,因為那時盜匪很多,所以才會發起大家來練拳。(里長伯楊永發口述)

這拳頭我了解不是很多,因為我本身也沒有學過, 就我所知道,大約說一下,聽說我們田中里這個勤習堂,是日據時期西螺七崁那邊來教的、來傳的就是了,那時候的傳授師父,有位見智兄,楊見智他學得不錯,所 以由他來操練,他練拳頭學得很不錯,之後又有收徒弟,這位徒弟叫楊塔,這位楊塔也學得很好,拳頭的動作步驟都有學起來,當時庄頭也有幾十個,都很會打拳 頭,後來田中央的勤習堂就很有名了。

在田中央,整個里、庄,都有,操練地點應該算是 在中圳。我是聽說,那時候日本人很兇惡,日本的西工,西工就是焊接工人,來建設溪湖糖廠,去酒家喝酒,喝一喝都不付錢,還給人家翻桌。那時日本人很兇,很 多生意人都快沒辦法生存,後來我們這勤習堂練習的很有成果,人數還蠻多的,結果有三、四人去打日本人,打得讓日本人都沒辦法,不然他們都要去鬧酒家,不給 錢,之後被田中央的拳頭巢收拾起來,那時候的東西路,出入很多,外地人要來經過這裡,出入都從這一條,連大人也怕被田中央的小孩打,而不敢放心經過田中 央。

(楊條彩老師口述)

勝興珠(南管)

那 時我大約十八、九歲,大概四十年前,我們這裏就有南管了。那時候南管都是在中圳練習。那時南管有個名字,稱為「勝興珠」。在田中央的頂圳、下圳的人,都有 人在學,整里約有十幾個人在學。庄尾斗門頭就是下圳。那時候我們這邊南管很熱鬧。我也有拜二個老師,我們的老師,去水尾請添財師,在竹圍仔就請阿銀師。

約四十多年左右的事了。這已經光復後的事情。(楊格先生口述)

現在演不太可能了,已經中斷一陣子了,大概有三十年了,有一些人還在,有的已經去世了,所以現在才再組大鼓陣。現在那些樂器還在,還在裡面(指英雄廟旁的辦公室)

(楊格先生口述)

紙馬陣

我現在看到阮大的才想到,在我們小時候,有紙馬陣。有三個人在表演,一個騎馬,那位叫楊侍卿(偏名庚申),有一位撐洋傘,那位是楊天送,他是我的親堂兄,另外有一位牽馬的,叫楊鬃。就是阮大的。(楊條彩先生口述)

騎馬那時候,約在民國八年。

就在熱鬧的時候,有什麼祭典的時候就要去表演了,像二月二日我們也有出陣,也曾經出去賺過錢。(笑聲)光復後,就都沒有了。

(楊鬃先生口述)

車店庄︰勤習堂,車鼓陣

勤習堂(獅陣)

獅陣(名稱不清楚,旗子繡勤習堂的樣子,都是勤習堂,湖東也是勤習堂,湖西也是勤習堂,北勢庄頭、田中、車店、外四塊厝、代馬、崙仔下、西庄仔也都是勤習堂。)

已經很久沒有運作了,因為在以前有一次練習時,有位青年的腳後跟被砍斷,所以從此就沒有召集練習過了

不清楚,傢俬好像被汴頭拿走了,已經沒有了

(楊有利先生口述)

車鼓陣

車鼓陣是在送媽祖的,人數約有十多人,雙丑雙旦、一個扶犁、一個當牛、一個演婆加上吹笛的約有十多人。訪問者問楊新出老先生,今年有五方陣出現,他說不知道這個陣頭。

三塊厝︰勤習堂,雜藝陣

中 山里以前只有獅陣而已,後來就有大鼓陣,這是自己的庄民組起來練習的,現在的里長他就是做歌仔戲團主,新文玉歌劇團的,布袋戲就是吳永川,他是從外地移來 的,也是正五洲布袋戲團,我們那個巷子裡面也有電子琴,我的叔伯小也有金蘭亡魂陣。陣頭是很多,大多都是外地來的,很奇怪都集中在巷仔裡面。

武館有,是勤習堂,在我家裡練習的,獅陣是勤習堂的,最興的時陣也有拳頭館。陳木川的是拳頭館,但是他本來就是在醫牛的,很厲害喲,牛有什麼問題找他準無錯。

東溪︰勤習堂、北管、車鼓陣

陣頭有勤習堂的獅陣,永安宮裡面有一陣北管,我小時候有人弄車鼓,車鼓陣,一個車鼓丑、一個鼓妲、一個小丑、一個後場三、四個人,一陣差不多六、七個人。車鼓陣三、四十年前就不見了。

   同義堂也有一個獅陣哦,車鼓陣也很久了,像現在也有一些老人在跳車鼓啊,跳的人都有七十幾歲了,以前還有南管,以前是十月份稻子收割起來就閒了,沒事 做,可以有些陣頭,後來就不是這樣了,都還要種菜或到外地工作,日據時代還有戰爭呢,就沒辦法學了。站列那邊有一陣南管,什麼時候散掉的,我就不知道 了。(陳文筆口述

阿媽厝︰振興社,南、北管

獅陣和南、北管,差不多有五、六十年了,差不多我十幾歲,師傅是路上場仔,他現在也不在了,地點不確定,大部分在三塊厝仔和公埕練。阿媽厝沒有獅頭,沒有在武獅,只有武館,晚上在練拳頭。

館名振興社︰有宋江陣時有獅陣,全陣出場時有一百零八人,差不多是日本時代末期,還沒有戰爭的時候就有了。宋江陣也是有畫臉的,現在少年仔也有在練。

南、 北管光復後才開始學,我還是小孩子時,我很喜歡樂器,有一些長老就說,這樣請一位先生來教,差不多民國四十一年請湳底一位陳庭先生來教南管,教了一段時 間,我們在學的速度很快,他的功夫還教不到一館,就被我們學光了,起初我們有十六個人在學,因為功夫被我們學光了,所以才又請北管的老師來教,請一位田尾 溪仔頂林文串來教北管。

我是學南館、北館,一些「外江」南管是民國四十年,北管差不多是四十一年,北管也是學一館,先生就教完了,所以有請一些「外江」的先生來教。

「外江」是請鹿港人楊目仔先生來教,「外江」正名是京戲,是京戲的系統,館名是耕樂社,樂手現在還有八名

阿媽厝是耕樂天布袋戲,是耕樂社分出去,現在已經無布袋戲,耕樂社也休三十幾年沒有演了,最近四、五年前要選里長時,才又開始登記,各庄頭開始登記,阿媽厝是想說以前原本的這群人再來運作看看,所以就去登記,有人在娶新娘,我們就會去。陳石港口述

西勢厝︰車鼓陣、獅陣、南管

獅陣振興館,武館就是獅陣,那是打拳頭,車鼓陣的老師是,從埔鹽請來的,叫劉八仙仔,車鼓陣老師叫蔡首。

汴頭也是,西勢厝迎熱鬧,汴頭會來幫忙;汴頭迎熱鬧,西勢厝也會幫忙,同館號都會照顧同館號。汴頭、阿公厝都是,田中央那裡有的是振興館,振興館的師父是埤頭路口厝人,蔡奪。

附錄︰(取材自網路)

北管

北管相傳為15世紀傳入福建後,盛行於漳州地區,取代了本有的北管地區音樂。到了台灣。17世紀之後,由福建及廣東等地傳入台灣的非閩南或客家系統音樂聲腔及戲曲,都被歸入北管的範圍;相對詞為南方音樂的「南管」。

17-19世紀,北管音樂或借重音樂伴奏借重衍生的人聲戲曲台灣大為流行。並延伸出「四平」和「亂彈」兩種劇種,不過,因為前者接近失傳,因此20世紀後之北管戲,於台灣皆稱為亂彈戲。不只此,北管還大大影響台灣本有的歌仔戲與布袋戲地方戲劇。

老梆子腔、皮黃腔、吹撥腔之北管戲雖於20世紀中期後不復流行,不過21世紀的台灣仍會在迎春、迎神、廟會、新居落成、婚禮、壽慶、甚至喪禮時聽到嗩吶、椰胡、鑼、鼓北管樂器吹奏的八音、醉扶登樓、醉八仙、遊將令等北管曲牌。

在明清兩代,中國各地有許多新興的地方聲腔向南傳播,其中,在清代初年經由廣 東、福建傳至台灣的北方語系戲曲,統稱為「北管」,其傳入的時間約在乾隆、嘉慶年 間。

北管的範圍其實包含了兩個劇種:亂彈、四平,但傳統的四平戲已在日據時期消失 ,因此,現今多把「亂彈戲」等同於「北管戲」。

演 出(演奏)北管的團體,有職業的劇團「亂彈班」,及業餘的社區劇場「子弟團 」,在日據時期全台的亂彈班曾多達三十團,北管子弟團曾經多達上千團,如今職業團 只剩「新美園」一個老人劇團,子弟團雖然因為民間廟會、喪祭等需要,仍然有數百團 ,但大多數只能演奏器樂曲而不學演戲,並有職業化的傾向,可以說,北管的戲劇面瀕 臨失傳,而北管的藝術面則日益淺薄。

北管的演出形式可分為下列三種: 1.排場:又稱擺場,只唱奏而無動作的表演,也是子弟團最常見的表演形式。 2.出陣:俗稱陣頭,在神誕廟會遊行中,隨隊伍做流動式的表演。 3.梨園登臺:為完整的戲劇演出,於廟會慶典時在廟前的廣場搭台,粉墨登場。

從戲劇型態上來看,北管戲可以分為三種: 1.扮仙:在任何形式的北管演出之前,都要先演扮仙戲酬神。 2.正戲:即主要的演出戲碼,約有兩百齣左右。 3.小戲:指演員較少,以笑鬧或歌舞表演為主的小規模戲曲,通常在深夜演出。

從 聲腔上來做區分,亂彈戲可以分為「福路」與「西路」兩種:福路戲為亂彈腔系 統(或稱「西秦腔」),主要伴奏胡琴是「提弦」(又稱殼仔弦);西路為皮黃腔系統 ,主要伴奏胡琴是「吊規仔」(近似京胡)。除此之外,北管的聲腔還有附屬於西路的 「吹撥腔」,扮仙戲、武戲中的「崑腔」,以及幼曲、小戲中的「弦索腔」(明清俗曲 )。

北管有四大音樂型態:唱腔、鑼鼓、吹牌、絃譜,其在「戲曲演出」之外,亦有「 獨立演奏」的場合:

北 管戲的唱腔以「板腔體」為主,如福路的【平板】、【緊中慢】等,西路的西皮 、二黃等。北管唱腔中屬於「曲牌體」的有崑曲、幼曲(弦索)等。基本上,北管戲的 唱腔都可以拿來清唱,而在子弟團在排場或出陣中,清唱的曲目也多不出戲曲唱腔的範 圍,僅有幼曲多用於清唱,許多曲目不出現在戲劇演出之中。

絃譜即「北管絲竹樂」,由旋律性樂器如胡琴、笛等演奏,在戲曲演出中,絃譜是 以單曲形式被拿來作為「過場樂」,在子弟團的排場中,絃譜有更完整的演奏,這時, 曲目的安排以套曲為主,可用到搏拊、柷、箏、琵琶等「幼傢俬」。

戲曲「武場」是北管鑼鼓樂的主體部份,另有一些「套曲」是供純演奏用的,如「 蝴蝶雙飛」。半職業的「大鼓陣」是專門演奏吹打樂的樂團,其鑼鼓自成一個系統,叫 作「大班鑼鼓」。

吹 牌即「嗩吶曲牌」,北管嗩吶曲牌在戲曲演出中,可分為「牌子」與「過場譜」 。「牌子」有固定的鑼鼓及曲式規範,配合起兵、交戰等不同的戲劇情況而有特定的專 用曲目;「過場譜」襯托一般戲劇行動反覆演奏,曲目的使用及鑼鼓的添加很自由。現 今北管嗩吶曲牌最常見的演奏場合,是在子弟團的排場或出陣時,俗稱「打牌子」。

北管的樂器,在戲曲後場中分為文場、武場:

文場指的是旋律性的樂器,有「吹樂」類的嗩吶、海笛、簫、笛等,及「弦樂」類 的提弦(又稱殼仔弦、椰胡)、吊規仔、二弦(又稱帕思)、三弦、秦琴、揚琴等。

武場指的是打擊樂器,其中以打鼓佬為領導,打單皮鼓(亦稱噠鼓、總綱)、梆子 (又稱扣仔)、拍板,指揮整個樂團與演唱者的搭配。武場的器樂尚有通鼓、大銅鑼( 子弟鑼)、手鑼(又稱小鑼)、響盞(類似京劇的小鑼)大鈸、小鈸。

南管︰

在台灣民間音樂中,俗稱的南管其實是高甲調,因為高甲戲在台灣普遍稱為南管戲,而真正的南管只有在少部分的館閣中活動,極小眾人口在演奏而已,因此筆者在 未曾接觸過南管以前,在民間音樂,也是以為相思引,四空北仔,慢頭,將水等曲調就是南管,其實真正的南管是幽雅的室內樂,結構嚴謹、精緻。其音樂性豐富, 以曲牌分類,內容深如大海。

南管的記譜只有琵琶譜,洞簫與二弦的旋律是不在譜中,因此有"簫弦法"出現,所謂簫弦法並無定法,卻有些規則可循,主要在熟悉了各滾門與大韻後便能發揮自 如,初學者需要以多聽多練習入門,沒有捷徑。南管的彈撥樂器只提供音樂的速度與音樂骨架,旋律由簫弦完成,其中保留了空間讓簫弦發揮,尤其簫的空間更大, 因為二弦只是助簫之餘韻,因此有南管前輩稱洞簫可謂"南管之魂"。洞簫加潤飾音的方式有些是彈性發揮,有些是有規範原則,要分辨清楚,不然會貽笑絃友,例 如"連枝帶葉"須一氣喝成,有寸聲、貫、摺等等。

有人建議南管記譜方式應該改變成時下熟悉的五線譜或簡譜,筆者認為要注意原來琵琶譜中的標示指法,琵琶指法與簫弦法有一定關係,若譯成現代譜,只譯音階將 會失去簫弦法的原則關係,南管風味會改變。筆者學習過程中曾經以譯譜入門,後來發現沒有琵琶指法無法連貫簫弦法而花時間學習工尺譜。

高甲調

高甲戲沿襲自南管梨園戲,採南唱北打之演出形式,保留唱詞溫婉旋律柔美的南曲唱腔,及舞姿優美細膩的梨園身段,並加入北方之鑼鼓武場打擊樂器,以增添劇情內容張力及聲勢效果,因此高甲戲又名【交加】戲,為名符其實南北交加之戲劇,在台灣興及一時。

高甲曲調雖然有不少曲排採自南管,而簡化之,也有不少曲排名稱一樣,曲調卻有所差異。高甲調曲子不長,與歌仔調一樣有反覆旋律,因此容易記憶。例如:慢頭、相思引、、將水、福馬、雙閨等等。也有與南管同者如:三千兩金、短相思、北調等等。

台灣高甲調雖然源自中國,經過時代的變遷,自成其風格與特色,與目前大陸的高甲調相差甚遠。尤其早期在台灣文人與樂師的合力創作下,諸多台灣創新的劇本與曲詞,增添了高甲戲的豐富內容與文化特色。

在 台灣將高甲稱之為南管戲,算是簡易後的南管,維持南管的音樂 曲牌旋律,配以北管鑼鼓,是劇情更為緊湊熱鬧,因此可謂南北交加戲,其維持南戲的唱詞音樂柔美部分,有時也唱南管大曲,大部分曲調都簡短化,例如四空北取 自四空管的北調曲牌,慢頭也將南管慢頭修改簡化,雖然使用相似曲牌名稱,其音樂旋律卻不盡相同,尤其台灣早期南管戲正流行之時 ,規模大的南管劇團,有聘請南管樂師及鹿港詩人作曲填詞,創作不少台灣特有的高甲曲調與劇本。台灣的高甲戲具有獨特的發展與風味,相去中國甚遠。

高甲調應用於其他傳統戲曲也很多,例如歌仔戲,布袋戲等,高甲調的演奏方式已經加入了椰胡,也多用笛子取代洞簫,在戲曲上比較"熱管",用琵琶的也是少數 了。在高甲戲曲中每首唱曲前都加了一段一樣的前奏,俗稱:士破頭,士ㄚ一X士一士六工 六一士(263523216 132 ),在職業的戲團則只用六一士(6 3 2 )便開始起唱。

舞獅

「舞獅」娛樂性極高,逢年過節,尤是在迎神賽會中,是不可或缺的遊藝,所以舞獅







在早期即很興盛。傳統的獅陣大都由武術館組成,若是一般社團也都要聘請武師來教拳腳功夫,目的是藉以鍛鍊成員的身體。

臺 灣的獅陣大概以新竹為界分北部獅與南部獅;北部獅的嘴巴可以啟閉自如,下軋以竹篢製成,所以又叫「篢仔獅」,表演時採高姿勢舞法主要內容有十八節依序是: 獅獅、獅咬蚤、睡獅、獅翻身、踏八卦、獅過橋、宰獅、救獅、桌頂功夫、桌頂探井、獅切血、咬水果、搶金錢、咬青、獅接體、拜廟、四門到底等項目。





客家庄特有的「客仔獅」也是開口獅的一種,獅頭以木板做成,形狀像個四方形的木盒,所以被稱為「盒仔獅」。表演時用三七鼓樂章,保留了中州古調風格,獅子不易舞弄,舞者必須單手提獅頭,另一隻手托著獅嘴,是一種高難度的舞獅。

南 部獅因為嘴巴不能活動,所以又稱為「合嘴獅」,由於獅頭形狀像莊稼人家裝雞用的籠子,也叫做「籠子獅」。表演時以低姿態方式為主,常見的內容有:人請金、 獅掃金、獅咬蚤、探門聯、獅入門、獅看門、探獅、迷獅、踏七星及退出門等。臺灣南部由於宋江陣很多,宋江陣也大部分都有獅陣,稱為「宋江獅」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