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話題:溪湖造街,帶動1920年代市區發展
造街故事
時是清時代台南府城到艋舺跑馬路,經過寶斗、溪湖大竹圍、汴頭、埔塩浸水庄,當時溪湖,浸水庄都有半形成的街道,因此雙方為爭取造街權而恊議一個辦法,“比水“看誰的水較重,就獲得造街權,結果,溪湖水較重獲得造街的勝利!因為溪湖水?摻鹽!。(只是傳說)
加之:明治製糖會社,成立於大正八年十月(1919)由鹿港辜顯榮將私有糖四所合併成立。大正九年七月(1920),因資金及業務問題,與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洽商,同年十月正式議定合併,並在溪湖設立750公頓之粗糖工場,至十年一月機器全部安裝完竣,開始壓搾。(資料來自台糖三十年發展史)。
加之:明治製糖會社,成立於大正八年十月(1919)由鹿港辜顯榮將私有糖四所合併成立。大正九年七月(1920),因資金及業務問題,與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洽商,同年十月正式議定合併,並在溪湖設立750公頓之粗糖工場,至十年一月機器全部安裝完竣,開始壓搾。(資料來自台糖三十年發展史)。
街仔(市區內)舊地名:
1920 年代有上記二種推動溪湖成街條件,溪湖市區急速發展。
日據時代,大正末期,至昭和初期(紀元1920年代),現溪湖市區,分為「媽祖宮口、牛墟、市仔、公灶、街頂、街尾、西門、東門、十字路、王舅廟仔邊牛車路、古井腳、會社、五份仔車頭、後壁溪湖等」,指市區位置,等於現在的街路巷名。當時街路只有稱為,中街(街頂現屬員鹿路三段,街尾現屬平和街)、西門、東門三條商業街道。
媽祖宮口:
媽祖宮口,廟庭廣闊,西邊有牛墟(現在警察宿舍位置)、市仔(消費市場後市場遷移街尾,昭和六年左右改建庄役場),基督教會等,東邊有米絞(碾米工廠)、國倉(農民生產,米殼多數都在此貯藏交易)、行政機關有(警察派出所、保甲聯合事務所)、及各行各業的店舖集中於此,是市區最熱鬧的商業區。
街頂(中街):
媽祖宮以南至十字路稱謂街頂。街頂擁有媽祖宮周圍的熱鬧繁榮以外,中街東西相對商戶林立,是民眾買賣的中心街也有料理店(酒家)東芳樓、百美樓(藝旦間)、湧泉閣。
十字路:
街頂、街尾、東門、西門交叉十字路,此處是交通的中心點,人車往來頻繁,也是夜間小販商場地點,黃昏開始就陸陸續續,各種小販、王鹿仔(賣藥團)、講古、拆字數都集結於此,形成溪湖的常年夜市。(現維新醫院三層樓位置當時是空地)
街尾:
中街十字路以南則稱為街尾,1920年代尚未開發為商街。1930年市場遷建於此後迅速發展,繼媽祖官口,成為全街最繁榮的商業地區,(現在稱平和街)。
王舅廟仔邊牛車道:
歷史超越二百年以上,廣為信徒祀拜的“王舅廟仔“,是被視為一座,有求必應的「有應公廟」,位於溪湖公學校校門正對面,其北側一片竹林,密茂陰森,「王舅廟」其周圍,原來是不尋常一遍荒蕪地,記憶中日據時代,尚有無主家的「黃金甕」堆積在王舅廟後。
因此常有種種傳聞,雖竹林中間,形成一條牛車路(現在太平街)可拱人及牛車通行,但陰氣森森,入夜就少有人通行此路。該時代被稱「王舅廟仔邊牛車路」北面兩旁都是密茂的竹林,約五十公尺處西邊是溪湖公學校初次創校校址,明治36年即民國前9年6月9日正式創立公學校,由當時溪湖區長楊集暨三塊厝區長李聲洲發起,募款集資購地建校舍,當時學校創立地址登記彰化廳二林上堡溪湖庄366番地,1930年代建有 一棟校舍及三間日式宿舍,供學校日人先生居住。
北隣有一大魚池,其北側有姓杜的農戶世居。路西從此農戶以北為田地及柑仔園(此園後建溪湖戲院),柑仔園對面即路東邊,密茂竹林到此盡頭,續有一堀被竹圍住的魚池,池邊竹圍腳常看到“釣魚翁“,“竹雞仔“出沒,晨間隣近婦女群集在洗衣。此池後來被填土建成現在溪湖戲院對面十餘戶店舖。
路東從魚池以北至第一代「公共消費市場」其北是楊姓三合院,及數間平房民宅,其他全是中街店舖的後門,都用竹籬笆圍住。
再說回到路西,後,建溪湖戲院的柑仔園之北,有被竹圍圍住的三合院杜姓三兄弟農戶,其北側有一道向西的小巷通往「公灶」,小巷北側水田之北是連接二園的柑仔園,(中間的柑仔園就是,現在之新市巷)。
柑仔園路邊有牛墟專用公共糞堀,(大型簡陋公用便所)。
之北,是牛墟(現在之警察宿舍),牛墟西北側也有一口大池塘,成為牛墟牛群最佳的浴池。由此再分雙道,一道延伸至媽祖宮口,再向東,通往三塊厝(現在大溪路),在現湖東國校地點,由此再另分一道通往青仔宅。
另一道向西經「大厝內」至大突頭風吹崎(光復後牛墟曾一度遷移此處)
東門:
十字路向東,通止東門橋頭是俗稱東門。此段有農業(信用)組合,也是多數娛樂行業集結於此營業之街,有玉突店(撞球場),菜店(酒家)計有新開樓(新開樓東邊有一小巷道通接後壁溪湖,日治戰時拓寬為陸軍大路現彰水路)、大笑亭(日人“宇野“經營曰式料理亭)、太平樂、一心亭,日人黑田經營也兼司法代書業(後改建為溪湖Hotel)、朝鮮樓、(酒女一色朝鮮女)等五家。
1930年代朝鮮樓南邊,靠大路處由地方人士,集資建全庄最大的鐵筋建物「江山樓」料理店,(此建物後改為消防大樓)。
東門橋分向南通往,有員林水利會駐在所,五分仔車頭(小火車站)現以古蹟身分尚存。
東門橋分向南通往,有員林水利會駐在所,五分仔車頭(小火車站)現以古蹟身分尚存。
西門:
從十字路向西至阿狂厝第二座橋頭,稱呼謂西門,此段街由因溪湖湖仔內一帶,耕耘農田者佔多數,因此,農具製造整修行業,也因地緣關係集結於此營業,如牛車店、打鐵店,水車店,鋤店等也有一間菜店(酒家)西美樓。
後壁溪湖:
稱「後壁溪湖」是由大古井延東北,經王舅廟仔口,越過竹林延通,現電信局後面巷道,現已被建物侵佔剩下,二人無法擦身的狹巷,昔年此巷道有「油車間」,因此有可容納,二台牛車寬的牛車道),再越過中街延續,現「銘勝診所」南側巷道直透「中銀」前(此段開始稱為後壁溪湖),漸彎向正北沿現彰水路東側直通,與通往三塊厝路連接,後壁溪湖非商業區,唯一有一間油車間(此處稱油車內)其他多數是民宅。
古井腳:
古井,位於西門入阿狂厝庄的交叉口,溪湖公學校西北角。此井歷史百餘年,是往昔附近住民,生活的水源,井直徑約六台尺,深昔時淘井需接三枝竹捍,井水清澈,經年不渴。清晨王功蠔販,經常利用此井洗蠔浸蠔。(現尚存)。
1920年代溪湖的公共機關團體與學校
溪湖庄役場:
庄役場則等於現鎮公所,昔時庄政辦公處是設於溪湖中街與頂三塊厝(現中山里一隣)二處辦理庄政。
明治四十三年轄區調整,馬芝堡南港庄土名南港及土名菜堂劃轄,埔鹽庄,原三塊厝庄長改任埔鹽庄長後其子李功垂亦繼任該庄庄長。轄區調整後屬於溪湖庄轄內二十四保(溪湖十七保`、崙仔腳七保)庄政都集中在中街庄役場辦理,後為擴建辦公處所,才暫時遷入溪湖公學校前,現電信大樓位置,是利用三間平排向南木造平屋,原溪湖公學校校舍為辦公廳,職員庄長以下不足十名,辦理全庄的行政業務。
1930年街頂的第一代消費市場拆除後,在同址建立歐式建築庄役場,庄役場遷入現址太平里新辦公大樓是日據時代昭和八年(1932年)。
溪湖警察派出所:
設置於中街,現溪湖警察分局南邊辦公廳位置,是一座大約十坪左右,歐式小型磚造平房式建物。
警力,部長一名(管溪湖、埔鹽、埔心三庄)、取締一名、巡查二名(日、台各一人)一名共四名,管轄十七保治安工作。
(另崙仔腳也設崙仔腳派出所置取締一人、巡查一人,管理崙仔腳七保。)
巡查出巡時,除穿日本傳統的巡查服以外腰佩帶軍刀,走路時「嘰嘰喳喳」刀的摩擦聲,好威風,鄉下人稱巡查謂「大人」或「日本仔」。當時嚇唬孩童只說一句「大人來囉!日本仔來囉!」哭鬧的孩童隨即嚇的不敢再哭。巡查下鄉巡邏或查戶口,市區是徒步,鄉下騎鐵馬執行任務。
保甲聯合事務所:
位於警察派出所南側相鄰,可容納數十人開會的磚造寬闊平屋。專辦轄內十七保,保正、甲長事務的聯合辦公處兼受理申報戶口業務,事務所置聯合會長一人,保甲書記二人,保甲書記受理人民申報戶口案件,逐日轉送警察派出所,由巡查登入戶口調查簿副簿,再將申報資料轉送員林郡役所(等於縣政府權單位)登入戶口調查簿正本。
當時人民需要「戶口抄本或印鑑證明」必須向郡役所申請(一般都委託代書業者代辦),並需約一星期左右才能發下。
郵便局:
郵便局則現在郵局,設置於糖廠南宿舍(專為供糖廠日人職員居住宿舍),糖廠大門稍北向東馬路邊,內勤者都由日人擔任,配達夫都由本地台灣人任之。除郵政業務外,也辦簡易人壽保險及貯蓄業務,並兼電信業務,1920年代電話通信未普及,除機關、學校以外民間甚少有電話,當時電話通話方式是先搖撥電話到交換台(設在郵局)報欲通話對方的電話號,然後由交換台工作人員,在交換盤上插進交接插頭連接。
水利組合溪湖駐在所:
位於東門五份車頭北邊,管理溪湖區農田水利及巡水圳工作。
台灣電力會社溪湖變電所:
位於東門,管理溪湖區電力管理及變電工作。
農業信用組合:
位於現址溪湖東門,1920年代將原簡陋辦公廳改建,類似溪湖警察派出所歐式二樓堅固建物。「農業組合」則「農會」的前身,由溪湖區域農民集資創設的法人團體,有正會員(自耕農者)與讚助會員(非耕農者)之分。專為研究、改良農作物及推廣業務,並附設信用部辦理金融(貯蓄、貸借)業務及其他農民所需的一切服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