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8日 星期五

溪湖鎮史記:(73):民俗.信仰:在溪湖訂根造夢第三話

溪湖鎮史記2017年修正版 
溪湖鎮史記:(73):民俗.信仰:在溪湖訂根造夢第三話

 

楊照陽老師

 楊照陽老師是一位具有台灣歷史觀念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民俗採集家,他從長輩口中記錄台灣的歷史,也忠實的尋找與記錄台灣失落的民俗文化,用台灣的語言創作文學與記錄,陳延煇教授讚揚他是「伊能嘉矩」台語的化身。

在溪湖訂根造夢 91.12.1.a77-1 *楊照陽 

在溪湖訂根造夢(第三話)阿圳伯神位紀念祠

阿圳伯神位紀念祠(阿狂厝)

俗話說:有唐山祖公無唐山祖媽
先祖族親來台討吃
   楊正發不知影是受著好風聲的影響,還是有其他的理由,一個人就
在1730年前後,對泉州  南安二十四、五都夾水頭鄉,珠山之麓的家
鄉,坐船來瀛島在安平上陸。

  因為當時南部開發較早,伊就將所帶的銀兩,交換一擔番薯,要往
北部去落地生根,在要出發進前,伊就先許一個願,就是挑番薯的扁擔,
若是斷在叨位?就是天意要叫伊在叨位落地生湠,伊會照天意去做,不
敢有所忤逆。

   阿發仔對臺灣的地頭生疏,又閣是一塊人溜溜。沿路上,一方面驚
土匪打劫,他方面又驚平埔族原住民來「出草」,所以心肝內,還是比
無上陸以前,還較無安全感。

  後來正發仔的扁擔,拄好斷在嘉義布袋的樹林頭(里),伊趕緊跪
在地腳,雙手向前、頭殼叩地,感謝天公伯的指點迷津,伊不敢違誤,
就決心要在這踏定居落來,為了活命,千斤萬斤的重擔,伊也要擔;為
了好的將來,甚麼困難,伊攏嘛不驚。

   經過一段時間的拖磨,伊的打拚去感動平埔番地主,就順便做番駙
馬爺,互番婆招翁婿做 「牽手」。後來有傳後嗣,名字叫做方曹。

  方曹的個性較堅硬,長大以後,感覺著諸羅山(嘉義)的人較兇惡,
真歹相處。伊不和伊的老爸同款,常常被欺侮,又閣愛強制吞忍(忍耐)
落來。所以伊認為,這踏是無值得久留之地,伊就下定決心要遷徙他方。

  伊就在1762年,擔一擔竹籠,前面的竹籠擱大漢子「士老」,後面
的竹籠擱小漢子「士德」往北屏的方向行去,一路上感覺前途茫茫,
不知那裏是歸處。

  沿路上,祇有兩個嬰兒的哭聲作伴。每一次,若是行到一個庄頭,
伊就停落來,問2個嬰兒:「咱就在這踏,討吃好否?」每一擺,2個
幼嬰仔,攏是用真聲狂的哭聲來回絕,伊家己嘛掠   無主頭,不知影
要如何是好。

  雖然沿路上,有好幾落擺互伊看著有水源,地理位置也真好的所在。
但是,每次問2個未曉回話的幼嬰仔,伊攏用同款瘋狂的哭聲回絕。

   經過未算齊工的日出月落,互伊行到到處攏是水湳地,以及拋荒的
土地,地名叫湖仔內(今溪湖阿公厝西邊臨地),去遇著真好客(禮)
的「阿圳伯」地主。

  忽然間,沿路哭哭啼啼不止的2個嬰兒,無閣再哭出聲音,受著無
子嗣的阿圳伯甲意和疼惜,全家被收留,接受幫贊照顧真齊。

  所以楊方曹特別交待伊的後代子孫,在每年的佳節,攏愛祭祀無子
嗣的阿圳伯。後來在1967年的前後,有將阿圳伯的小土地廟,改建成
有神按桌位,壁肚有書刻「阿圳伯神位廟」,如果包括拜亭和所拜的
廣場約有20坪地,到目前為止。每年還有扮演布袋戲和歌仔戲。

阿圳伯牌位

祠內銀爐
轉錄東房下五房之二房正發公派下遷居阿狂厝歷代先祖墓園落成紀
如下:凡天地間各物均有其源安特人類焉。為究其所由生,推本追遠,乃勢
之必然也。惟吾祖原籍福建漳州長泰縣至大明正德間先祖敦素分派於泉州南
安縣廿八都旋遷於同縣廿四、五都夾水頭珠山之麓。逮前清康熙末季八世祖
正發公初入瀛島,卜居嘉義布袋樹林頭。約至乾隆壬甲,九世祖方曹公始以
籠挑兩嬰,士老公士德公遷於斯土為楊氏拓本鎮之先驅也。公篳路藍縷以
啟斯土為吾房子孫定萬年之業,復出三子士享公、四子士禹公,四大房子孫
分居此已有二百二十多春矣,承先啟後,莫敢怠焉。為祖瑩年久月累多所荒
廢,前歲族人同譏重修,是以令不佞籌備,先以樹林頭公地為基金,復以族
人胼胝手足遂以半稔之間,方奏粗略規模。雖非宏麗之業苟能慰在天之玄靈
者感幸莫比也。大哉吾祖宗赤手以殖斯土,其功難且偉矣。追懷先德眷顧來
日若履薄冰,凡吾族人惟仁惟孝,澡身沐德,以顧祖名,庶幾能謝祖恩之萬
一焉。阿圳伯也者原為此地之主,先祖曾蒙其贊襄不少特囑每際隹節勿疏祭
祀並誌。中華民國五十一年歲次壬寅季冬第十五世孫篤恭恭拜撰,第十六世
孫樺雄謹書。上記事例係有文獻可據入墾者的辛酸實錄之一二例而以。
建立沿革:
廟中無沿革資料。  
(照片溪湖三叔公提供)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