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2日 星期六

溪湖鎮史記(25):黑白想黑白講:古早人的食(2)借椅借棹娶新娘

溪湖鎮史記2017年修正版 
溪湖鎮史記(25):黑白想黑白講:古早人的食(2)借椅借棹娶新娘


農村鄉土情:借椅借桌娶新娘︰

日治時代至台灣光後初期,台灣農村,人淳樸、忠厚,一個村落宛如一家人,懷有濃厚鄉親情結,一家有喜全村同歡,一戶有悲全莊共哀,互助、團結,是該時代共享快樂的農村生活。

尤其是村裡有喜事,如村內有人嫁娶,全村有閑男人就自動到場幫忙,由一位經驗豐富長老,做指派準備喜事大小事:
「阿坤你去廟裡借布帆,八仙彩」,
「阿木你去 竹寮借三十支桂竹仔,順路到杉行借二十支杉仔」,
「阿水你去瓷仔亮店裡借二十桌份碗盤」,
「阿來你去下厝借椅桌」,
「阿明你去頂厝借」,
「松仔你明天車 (運)二隻豬去豬灶刣,記得大隻豬公要拜天公,脛頂要留一束豬毛」
如此指揮習日

大廳前谷仔庭搭成一座杉仔柱布帆宴席禮場,禮場內八仙桌.四条椅橑為一組,排二十組宴席坐位,神明廳也掛喜氣洋洋八仙彩。

至於村內婦女二、三日前就自動到喜家幫蒸粿(紅龜粿)、縛粽(庚粽),清掃厝前厝後,厝邊隔壁婦女「搭參工(幫忙)」者由老輩阿婆指揮;
「春仔你去浸米,準備做紅龜粿,記得三升糯米配二管硬米。」,
「阿花妳四、五个去古井腳雞鴨刣刣咧!記得唸,做雞做鳥無了時,趕緊去富豪人家,出世乎人做子兒」,
「阿卻妳招二、三个去菜籠的菜檢檢洗洗咧真是菜金菜土彼籠高麗菜才五十元、作息人真的種無工錢」阿婆嘖嘖念,
「罔市、罔腰妳二个,將借來的碗盤洗洗咧,較細利咧,哪有缺隙就愛賠人」,
阿婆邊教、邊指揮,嘖嘖念,灶腳、古井腳鬧熱滾滾,這就是古早老輩傳給下輩的借機傳導方式

借來椅棹,碗盤等送回原主
鬧鬧熱熱喜事過後,必須將借來物品,再送回原主,又再忙碌起來,椅桌,以據用白墨記在椅桌背面的名,附一份口份(豬肉、紅龜、庚粽)送回原主以表謝意,廟的布帆歸還時以添油香方式答謝,瓷仔店歸還時將有缺損碗盤賠償,附一點租金(瓷仔店通常是不收租金),至於參與幫忙村民除送口份以外,將宴席剩菜總合混在一鍋沸騰過的,通常稱呼「菜尾」分送給他們及附近鄰居。

名廚也調不出來味道的菜尾︰
剩菜總合混在一鍋沸騰後「菜尾」,其特殊味道,任何名廚也調不出來的一道佳餚,雖理論上不合衛生條件,實際上經數次沸騰過,心理上如無忌憚,就可安心享用, 現代多數宴席都由餐廳包辦,剩菜,餐廳也備有塑膠袋方便由客帶回,但多數單挑一、二種,因此無剩菜總合混在一起產生的味道。

由因一般庶民常會懷念「菜尾」,據聞台北市萬華龍山寺一帶有攤販,專門由餐廳收集剩菜做「菜尾」銷售,頗受懷舊老一輩們,歡迎之傳聞。

新社會新家庭組織缺乏互助環境︰
世事多變,人心不古,社會已失去古人的忠厚淳樸風俗,尤其住都市多數上班族,早出晚歸左右鄰舍都不認識,是現代人無奈的一種悲哀,古云︰「遠親不如近鄰」,任何居住環境,都必須有和睦友善,遇事互相幫助的鄰居,人生離群是很難單獨生存的,群居才能產生共生力量、合群才能形成保安組織。
  (完)

回:溪湖鎮史記(26):黑白想黑白講:古早人的食(3)做新子婿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