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調(彰化縣為為例)
大約,分有泉州、漳州兩種口音。
泉州腔調﹕
泉州口腔較重音,所謂海口音,多數在彰化縣沿海一帶所謂海口人的口音,海口音亦有差異,尤其是鹿港腔最有強烈的特式。
鹿港人到處,一開口就知是廘港人。
一般泉州系,如鹿港發音是切尾音發聲。
鹿港人則,尾音牽長,說鹿港N,尾音牽長發音特式以外,人.物名稱也有不同之處,如囝仔鹿港人稱干仔,袋仔稱銅櫃仔等。
漳州腔調﹕
漳州口腔輕聲音,稱謂內面腔,多數集居於員林、埔心、永靖一帶居民的口腔。
其音調,舉例如下﹕員林發音為灣林、永靖發音煙靖、田尾發音為田馬、等。
話尾加一音喂,也是內面腔特式。
如例“請你吃拔仔喂“、過來這邊喂等。
海口腔與內面腔,同一句話發出音調,很有趣的比較如下。
例如一句“要去街尾買馬尾“
海口腔音:
說:襪去雞尾買馬尾。
內面腔音:
說:嘜氣圭馬馬馬馬。
據知澎湖也有很趣味的台語。
男人說查驃,女人說查母,黑說腰,褲說寇等。
參考資料
泉漳械鬥或稱漳泉械鬥是發生在18世紀中到19世紀末的台灣(台灣清治時期),祖籍福建的兩大閩南語族群(泉州人與漳州人)間的武裝衝突。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故漳州話被稱為內埔腔亦稱內面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臺北盆地,故泉州話被稱為海口腔,南部則為泉漳混合區。故「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1]」的說法,僅在臺灣中部地區符合此一分布[2]。清代官員李逢時(生卒:1829-1876,字泰階,噶瑪蘭廳人)於1860年代,特作七言古詩 〈漳泉械鬥歌〉,表達對台灣歷來許久漳泉火拚現象的感慨。
2001/10/2
|
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