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溪湖史記第七單元:舊農業時代:(5)空田:水蛙.捉魚.鴨陣


溪湖史記第七單元:舊農業時代:(5)空田:水蛙.捉.鴨陣

冬尾空田 
天高氣爽,秋風微微吹,風吹溝岸菅芒花搖動,翎絲成群回巢天空飛,夕陽紅紅照田園,稻草束如露營兵整齊靜靜蹲在空田,田岸水牛低頭悠悠吃草,冬尾空田秋風涼!! 是咱難忘的冬尾農村景觀。
冬尾(十月冬收割後)除種植蔬菜、拈蕃薯(所謂種植第三冬)外,空
田都被放置一段較久時間…

水蛙仔
黃昏在空田、田溝邊,釣水蛙仔是農村囝仔的樂趣,釣水蛙仔,釣具非常簡單,一支細長四、五尺竹竿,竹竿頭縛棉糸線約三、四尺,線下端縛土允(蚯蚓)不用魚鉤,準備用鉛線固定直徑七、八寸闊長二、三尺布袋仔(麵粉袋最適合,裝水蛙仔用),加附手柄就齊備了。
到田野選田岸腳、水溝邊將縛土允(蚯蚓)的竹竿,上下輕輕彈跳使土允躍動,水蛙仔看到就跳來咬住不放,那時就將咬住不放的水蛙仔,釣入麵粉袋內搖一搖水蛙仔就掉落袋底,如此反覆釣到日暗時至少有一、二斤重。

空田上稻草束下也是水蛙仔喜歡隱藏之處,將稻草束抓起,下面水蛙仔就噗噗跳,此時用手掌覆蓋水蛙仔抓捉,謂「覆水蛙仔」。
在農閒期,釣水蛙仔是農村老、幼、婦女、常有快樂的活動。



冬尾時鄉村水圳大小溝渠亦魚池,水都枯竭水量少,就是莊腳地方到了戽魚的時候。
回想我們囝仔時代,三五個囝仔伴,相招逗陣帶戽隙(借音字)、鋤頭、糞箕、鉛桶到田岸溝仔戽魚。

適合阮囝仔戽魚地點是田岸溝仔、墓地埔堀,選寬、長、深都不行,這樣水不易戽乾。
所帶用具很簡陋,但很實用,我們會選擇一段溝,用泥在上下游分別用田坡築擋水墻(泥土堆),選點較有魚蝦集聚點,如溝形成灣處、水堀較多地點,魚蝦就較集群藏身之處,水流還要較緩,水流緩的地方,往往是水流迴旋之處,食物豐富,是魚兒較集中的地方。

築擋水墻用泥土也有講究,要先挖些田岸或堀岸上的硬泥,最好是帶草的田岸土,築出擋墻,再將溝裡的泥土挖上來,蓋在擋堆上,上游水的衝力大,所以上游的擋 墻要較厚,下游則可以薄一點沒有關係,擋墻堆好,接下來要用戽隙或鉛桶將這一段杜塞溝裡的水戽乾,手酸了,就輪流戽,換了幾人之後,溝裡的水也戽得差不多 了。

戽到水較少時,溝底開始出現魚蝦了,這時看到的每一條魚、一隻蝦,都是一份驚喜,我們總會很激動地放下戽隙、鉛桶,嘻嘻嘩嘩狂歡衝上去將顯身的魚抓到鉛桶內,如果沒有桶,就在溝邊空田上造一水堀仔暫時放魚。

其實,這時見到的多是小魚小蝦,但就是這些微不足道的小魚、小蝦,給我們增加了無窮的狂歡,水越來越少的時候,魚兒游動的水紋越來越明顯,再過一陣,水淺 的地方,魚兒的身子漸漸露出了水面,每一道青色的背脊,都能讓我們歡呼,到了後來,我們的眼光就只是追尋著最長最大的魚脊了。

鯽魚、蝦仔、土虱、雨鰍是平常田岸溝裡比較常見的魚類,所以,要是看到一抹黑色背脊的時,會讓我們興奮很久,因那是較大尾的鮐仔或鯽仔。

水戽乾了,魚兒全都橫著身子躺在泥裡,嘴一張一合的掙扎,生猛些的,會側著身子撲往水多的地方遊,到了實在遊不動了,也就只好躺在泥裡張合著嘴,久不久彈一下身子。

我們停止戽水,提水桶,都奔各自早已瞄好的大魚撲去,沒桶的,張著五爪也上去抓,這時真是各顯神通,每抓住一條大魚都要大聲歡呼一聲,抓住最大魚尾的,就是我們中的英雄,可以榮耀很久,直到下一次有人抓住更大的。

最難抓的是土虱,這東西很滑溜,而且頭上有角,不小心,兩尖角就能將人的手剌傷流血,抓的時候要看準了迅速下手,用拇指和中指夾住它緊挨著尖角的柔軟部位,食指則將頭部捉住,這樣既抓得緊,又不怕被它的尖角刺傷。

大魚抓完後就抓小魚,小魚抓完後就尋找溝邊上的坑、洞,一般都能在這些坑、洞裡發現魚、蝦、蟹之類,運氣好時能抓到鱔魚。

最後再摸溝底泥巴中「雨鰍、加邦」,雨鰍滑溜溜,一觸即溜走,為抓住它我們在泥巴中奮鬥,個個都弄得成泥人,後經大人講,抓土虱、雨鰍要用菜瓜葉抓就不會被溜走,菜瓜葉背面有細毛可擋住雨鰍身上滑溜溜粘液。

拚一下午黃昏時,大家滿身泥巴,大漢的有的背鋤頭、提糞箕、有力的撁半鉛桶魚蝦,小漢的空手在後成列,背後拖著夕陽照射長影,沿途唸;淹廣西,白目眉,無人請,加己來…亦唸:啾啾啾,提籃卻雨鰡, 一尾吃,一尾貼目睭。

又唸︰西北雨直直落,鯽仔魚要娶某,媒人婆仔土虱嫂,鮕鮘兄打鑼鼓,田囝(蜻蜓)舉旗喚艱苦,水蛙扛轎目土土,日頭暗找無路,趕緊來火金姑,做好心來照路,西北雨直直落!!
沿途,嘻嘻嘩嘩歡樂笑嘌。

今故鄉,河川溪流被嚴重污染,河流魚蝦絕跡,昔日在田野釣水蛙仔、戽魚等鄉村樂趣已難再,憶,往事只能回憶!!
註記︰
「淹廣西」即,生棲於田間水溝的螃蟹,平時潛藏於水溝仔邊穴孔內,找尋食物時才趴出來孔外,因其目上蟹殼乾燥時會呈白色,所以被說白目眉,一般是形容人「厚面皮,不知羞恥」之意思。
 
飼鴨陣
割稻後空田,日據時代到台灣光復後五十年代,溪湖地區常見南部來的鴨仔陣在農路搖擺尾「呷呀! 呷呀!」騷動群行,一支竹竿押一陣鴨,一區空田過了再移一區,趕鴨陣人由南部屏東方面開始(南部稻穀早中部約一個月前收割),將鴨群趕入空田撿食散落殘 穗、田螺、昆蟲類等。

沿溪邊空田往北推進,田主一般都不反對鴨陣入空田,鴨子吃昆蟲有驅害蟲作用,並拉下鴨屎也有豐富肥分留在田裡,因此互有利處,趕鴨人 一路費用如鴨飼料、三餐,可沿途拾蛋販賣充之,鴨陣過後空田裡常尚有殘蛋可拾,一陣鴨趕到北部時適逢尾牙、過年時期,鴨仔也體肥、到水(成熟),將群鴨在 北部銷售處分,然後空身帶飽滿錢包歸鄉過好年,是該時代飼鴨的經營方式。

附記︰
在台灣草地,常見飼鴨的人,頭戴竹笠,手中搖動一根細竹竿,縱橫指揮,讓數百隻的鴨子聽令,排行列陣,早出晚歸,井井有條,令人傻眼。趕鴨子不是沿著溪流,而是一丘田沿著一丘田,使鴨子喙食收割後田中殘餘養料,活動範圍相當大,故飼鴨的行業多見於西部的海岸平原、屏東平原及葛瑪蘭地區,山區較為少見。

關於鴨俗語︰
,(鴨仔聽雷), (鴨蛋丟過河), (七月半鴨仔不知死活), (死鴨仔硬嘴胚) ( 雞嘴變鴨嘴), (鴨蛋卡密嘛有縫), (豬頭不顧顧鴨蛋), (鴨稠內無隔暝蚯蚓)。

阿某仔,汝怎會無笑面?
喔!!我當..煩惱豬無糠,煩惱鴨無蛋,煩惱阿孫仔彌月煮油飯,煩惱阿爹嘸吃飯。

可憐喔....蛋我送給汝,要記得講好話 ,鴨蛋身雞蛋臉,好親情來相認, 也要叫爹呀爹,起來吃飯,熱熱白米飯,鹹鹹鴨母蛋,清清菜頭湯,有話給子講,有事子擔當喔!! (取材自網路)
 (參考影片養鴨人家)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