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湖史記(3)1898年戊戌年大洪災
本記述,廣泛蒐集,民間古早留下來傳述及耆老座談會得來口述為據綜合篇
傳說:請來“後溪媽祖“保護消災,相傳扶鑾轎夫腳不著地「飛」回來,沿全村周圍訂「青竹椿符」保護,大水果真沖至竹椿為止,村人因而身命財產得以保全,倖免於難。
但可憐的媽祖卻因違反天律而遭玉帝禁錮廿年。
但可憐的媽祖卻因違反天律而遭玉帝禁錮廿年。
墾民被大洪水摧毀一切!
入墾者欲求生存條件,應確保水、糧、住三件,第一批楊姓入墾二林上堡,鹿港附近者,初入墾時在缺乏農具下,辛苦裁植的農作物及靠為避風雨的草寮,一夜之間被摧毀、流失。史載有如下風災1898年8月6- 8日「戊戌年大洪災」。
1898年(戊戌年)台灣中部發生破壞力超強的大洪災,已接近結束舊曆七月月底八月六-八日,民間正忙於蒸粿縛粽準備祭拜好兄弟時日,遭受超強破壞力 大洪災,尤共是位於近溪的湖仔內災害最慘淡,溪移位、田園流失、人畜傷亡無數,災害無正確統計數字,但只據傳說有些溪旁庄頭數庄被淹沒流失,就體諒得出其大洪災之嚴重程度。到1926生的我孩童時代,老輩們還常提起做日常談論話題,此洪災先人們稱謂「戊戌年大水災」。
1898年(戊戌年)大洪災恐怖情況描述如下如下。
狂風暴雨,像世界末日橫掃人間,滾滾濁水,如千軍萬馬沸騰大地,
一夜之間,快樂天堂成阿鼻地獄,一日之隔,天倫之樂變永隔人間,
五谷流失,稻麥雜谷被吞失蹤影,六畜淹沒,牛豬隋水流雞犬不寧,
大地巨變,河流改道橋斷崙移位,人間慘情,茫然仰天徒嘆奈何天。
1898年8月6日至8日三天三夜,暴風雨襲擊中北部,各地災情慘重,台中縣死亡九十五人,連縣廳、郵局、兵營也破損嚴重。
溪湖最接近濁水溪的湖仔內墾民,以「戊戌年大水災」之名,永遠銘刻在心。
其慘害據自幼耳聞長輩口述︰連連三天,黑雲罩蓋天空,暗無天日的大地,狂風大作,如天破般的傾盆大雨,傾瀉不斷,如世界末日來臨,恐怖感充滿人間,溪水暴漲,沼澤被淹沒,洪水侵吞田園,四周宛如,汪洋大海,加之濁水溪本流,提岸崩潰,洶湧滾滾的濁水,滲雜沙石淹蓋村庄,低地的竹頭仔庄,只見竹圍的竹尾在洪水 中搖晃。
幸得親堂協力,將較低窪竹頭仔的災區親堂,人畜安置高處避難,減輕人畜傷亡。受此水災竹頭仔庄,全庄家財流失,牲畜隨水漂流,田園被淹蓋,一夜之間,地形大變,溪流移西約三百公尺(原溪流域在,外四塊庄河東路西邊,現尚稱溪底園、溪底田都是當時溪的流域,現在也可見出有明顯的地段落差。),原沙崙消失,處處隆起,淤沙形成的新沙丘。
全庄毀滅的竹頭仔楊姓墾民,多數移居他處。
水災後楊姓墾民移居情形如下:
士琴公派下移居溪湖、埔鹽。
士丕公、文德公派下移居角樹腳。
方意公、士代公派下移居車店。
文保公、文閏公派下移居投奪頭。
仁澤公、文吉公派下移居山寮。
只少數回原地重整家圍,因此原初墾時的大集落處「竹頭仔庄」失去早期的熱鬧基地氣氛。
1898年戊戌年大洪災後話
台灣光復初期民國三十年代,阿狂厝楊姓大農戶持有竹頭仔與草埔境界耕地,發現許多已化成白骨的骨骸,據說其數近百,地主雇人將耕地澈底翻掘,將骨骸撿收另擇地安葬,田主並在發見耕地上,就地建立小廟祭祀,,附近農民也備祭品讚助陪祭,祈福,並為安撫此無主亡靈。
據當地民眾猜測,上記骨骸有可能戊戍年大水災時,由上流隋洶湧滾滾的大洪水滾下來受難者,被深不可測的大旋渦捲在此處被砂泥掩埋,可能性極大。
1898年戊戍年大水災造成,地形變動濁水溪西移原溪位,因上流護岸崩坍,被大量滾滾下來沙土淹蓋,形成一遍沙埔荒野,原有沙崙多數隨大水流失,剩下竹頭仔村落一座 大沙崙,及外四塊厝一條沙崙脈(現尚有崙跡可稽),溪埔後來被開墾,移除流木,搬石除草、剷平,造耕地,初期只能畑作拈甘藷、種土豆,後來數度開發水利設施,能普遍引入圳水後,漸漸改作配合糖廠插甘蔗、播稻等農作物,光復後農地經重劃後,元沙埔園現形成一遍良田。
溪湖鎮耆老口述戊戌年大水災
依據︰2002年彰化縣文化局執行
承辦單位:施金山文教基金會耆老口述歷史座談會報告書撰錄
頂寮耆老口述︰
巫喜諒口述:戊戌年大水災就是王宮(正名巫舜雄)的阿嬤,她是河東車店人被流去,跟一條蛇一起抱著一根大木,才嫁來頂寮,那是已經一百多年前的事了。
巫甘泉口述:在溪州三條圳曾聽一位老伙在說,那不是下雨而已,土攏一直呂蹋陷下去。
巫有禮口述:我曾聽我的媽媽說,晚上大約十一點多經過,之前溪要移的時候,二溪岸有一戔一戔的火閃過,像有神明拍示一樣,火經過那裏,溪就開到那裏,歷史就是這樣來。
竹頭仔人士楊英攸口述︰
戊戍年大水災要我的阿公他們在說才會知道,因為那時我的爸爸還是小孩子,怎麼會知道呢?他們說戊戍年崩溪看了會怕,因為水都是倒頭滾,一下子都是好幾分地陷 下去,人若站在邊上,也都會被捲下去,他們都說是一條滾蛟龍在翻滾,才會這樣。也有聽過割溪前,神明有指定,晚間神火閃過的地方就是要開溪的地方。
坪頂上面都是沙地,聚落的所在地,沒有湳窟。
那條溪就是沙崙到代馬中間那條。因為水水災河床刮沙刮深向代馬那邊,這邊才積起溪埔,才有人耕種,剛開始時溪埔都沒有發草,只有一些砂子和石頭仔,坪頂人家若有欠用或要蓋房子時,都會去篩砂石來用,如果出太陽的話,打赤腳是沒有辦法工作的,需要穿草鞋,不然沒辦法經過。
聽說代馬要渡河到竹頭仔來,以前有竹筏,從代馬開始划過來,一邊划一邊流到外四塊厝才能上岸。
竹頭仔大概分成三個部分,我們住的地方偏東邊,叫東邊,中間是老平叔他們,阿炭他們,屬於中間,稱為西邊(這是以我們住的地方的稱呼來看),西邊再過去的地方就是沙崙仔。西邊還沒到沙崙的地方有個小地名叫六分仔,有聚落的地方叫坪頂,南邊屬於溪埔(或溪底)。
在竹頭仔田地的範圍,還有一個庄頭稱為牛埔港,但於戊戍年大水災被沖毀了。崙仔厝湖和牛埔港距離不遠,但沒有相連,牛埔港比較靠近竹頭仔,崙仔厝比較靠近田中央,位於田中央的東南方,以前應該有人住,沙仔湖靠近番婆里。
我們家就是戊戍年大水災時被水割走,才會搬到內四塊厝(現在的湖東里),那時整個竹頭仔的人都搬光了,搬到四塊厝的有十多戶,後來先搬回去的是西邊的楊林,火經的父親,他們什麼時候搬回去的我不清楚,反正我懂事的時候,
他們就已經回去在那裡了,「中軌」(台語,段的意思。)有位叫代仔,阿博、湖仔的父親,他們家和楊林他們家是最早搬回去的,本來戊戍年大水災時他們是搬到大突頭。
當初因為戊戍年大水災搬出的有到港尾、萬興、大突、汴頭、竹圍仔、內四塊厝、角樹腳、頂寮….。
搬回竹頭仔時,就是在各人的土地上蓋房子,沒被大水割走的坪頂還有各人的土地,所以就各自回去重新蓋竹管厝。戊戍年大水災後溪水都還很大,常有水患,所以大
家都不敢搬回去,直到聽說溪頭那邊水往西邊的溪流去,往竹頭仔這邊的溪頭就積起沙來,水才不會常常淹起來,所以竹頭仔的人聽了以後才敢搬回來,搬回來是什麼時候我就不知道了,應該很久了,我們家搬回去竹頭仔時我大概是12〜13歲,我是民國前一年出生的,後來陸陸續續大家都搬回去了,人口又增加,但二、三十年來,工商業發達,又都紛紛搬出去不少人。
以前的竹頭仔是屬於田中央,不屬於河東里。
戊戌年那一年,我聽我父親在說,從西勢里起,水勢很大,大木材從上面一直流下來,有人撿大材,濁水溪現在比較小了,以前是非常的寬。
以前從竹頭沙崙,至代馬,聽我父親在敘述,講溪旁的大竹陷在溪裡,都看不到,講那條溪很厲害,草埔那有塗厝,說那裡的車輪畚差不多也跟著流走,當地塗厝坡居民都解散了,移至頂寮,現在弄一個百姓公在那。
我父親在說當戊戌水災很嚴重,看到非常 恐怖,竹子掉進溪裡都看不到,可見溪裡有多深,我只聽我父親這樣說,濁水溪兩旁的土裂開,看裂痕就要趕快跑,不然就來不及跑。
以前從竹頭沙崙,至代馬,聽我父親在敘述,講溪旁的大竹陷在溪裡,都看不到,講那條溪很厲害,草埔那有塗厝,說那裡的車輪畚差不多也跟著流走,當地塗厝坡居民都解散了,移至頂寮,現在弄一個百姓公在那。
我父親在說當戊戌水災很嚴重,看到非常 恐怖,竹子掉進溪裡都看不到,可見溪裡有多深,我只聽我父親這樣說,濁水溪兩旁的土裂開,看裂痕就要趕快跑,不然就來不及跑。
以前的溪是江尾的下面,現在農場地到山線那裡,通到萬興庄西邊,那時要開鑿排水溝之前,有人看到舊溪旁有火,直直去都有火,到江尾東邊才分過來。
水先來才崩溪,水先滿起來,土才掉下溪裡,從溪頭就開始有,舊溪和新溪到萬興庄的北邊才結合而成,以前若是崩溪時,人掉在溪裡就會不見人影。
原本崙仔腳馬祖廟十三庄的人吃那邊的水,以前那邊是沙,種花生、甘藷,沒有種稻,到了中午的時候,沙非常的燙,赤腳根本無法行走,現在已經是可以種稻了,以前跟現在真的差很多,因濁水溪分割,已有部分十三庄被劃分到二林鎮。
東溪里陳 誥口述:
那次聽說是很大的水災,戊戌年溪改道,以前是在南邊,後來換到港尾的北邊,以前離溪湖很遠,是在港尾的南邊,西勢厝靠近溪邊,所以對那邊的影響較大,有塗厝庄被流走,聽說,成為溪前的晚上有整排的燈火,可能是偏離,天指定路,等到大水到有橙火那裡時,有燈火那裡就變成溪,我小時候聽說,要在成溪前,燈火通到塗厝庄內,塗厝整庄都被沖走,也是有人走出來,有一些人被沖走,所以溪湖人對戊戌年水災也是印象很深。
東溪里陳文筆口述:
戊戌年那一年,我聽我父親在說,從西勢里起,水勢很大,大木材從上面一直流下來,有人撿大材,濁水溪現在比較小了,以前是非常的寬。
以前從竹頭沙崙,至代馬,聽我父親在敘述,講溪旁的大竹陷在溪裡,都看不到,講那條溪很厲害,草埔那有塗厝,說那裡的車輪畚差不多也跟著流走,當地塗厝坡居民都解散了,移至頂寮,現在弄一個百姓公在那。
我父親在說當戊戌水災很嚴重,看到非常 恐怖,竹子掉進溪裡都看不到,可見溪裡有多深,我只聽我父親這樣說,濁水溪兩旁的土裂開,看裂痕就要趕快跑,不然就來不及跑。
以前的溪是江尾的下面,現在農場地到山線那裡,通到萬興庄西邊,那時要開鑿排水溝之前,有人看到舊溪旁有火,直直去都有火,到江尾東邊才分過來。
水先來才崩溪,水先滿起來,土才掉下溪裡,從溪頭就開始有,舊溪和新溪到萬興庄的北邊才結合而成,以前若是崩溪時,人掉在溪裡就會不見人影。
原本崙仔腳馬祖廟十三庄的人吃那邊的水,以前那邊是沙,種花生、甘藷,沒有種稻,到了中午的時候,沙非常的燙,赤腳根本無法行走,現在已經是可以種稻了,以前跟現在真的差很多,因濁水溪分割,已有部分十三庄被劃分到二林鎮。
紅瓦厝和吳庄仔有二庄流了了去。
大庭里長陳永芳口述:
講是有一尾滾蛟龍向這裏來,原本是要從港尾,現在的華崙里那裏去。那陣子代馬崙仔腳攏也是拜後溪的媽祖,他們那邊講請媽祖要移溪,我爸爸出生那年,他今年一百十四歲,肖狗,戊戍年那年,啊,一百十四歲!聽他們在傳說有一尾滾蛟龍,那會知道,滾蛟龍,那有那麼厲害?傳說啦
媽厝里幹事陳守志口述:
前面這條路叫塗厝芎蕉腳,塗厝就是在戊戍年大水災被流走的,芎蕉腳就是在埔心鄉。塗厝流去應該也有數十戶。
媽厝里陳萬吉口述:
塗厝厝就是在西勢厝南邊,在舊濁水溪中心點的,北邊與南邊都有被流走,南邊比較多,在戊戍年大水災有三個庄頭都被流走。
陳萬吉:西勢厝南邊、埤頭鄉,塗厝厝整庄被流走,豐崙村就是現在的十一號,那個就是塗厝厝被水流走,之後那個地方就是溪底,溪底建立一個庄,就是現在的豐崙村,十一號就是日本人的移民村,一號是從寶斗那邊算過來的。海豐崙也有一部分被沖走。
陳萬吉:照我爸爸說的,戊戍年大水災,西勢厝南邊流一半去,原本塗厝厝被流走的地方叫溪底。新厝館有一條路經過海豐崙、溪底,到埤頭,另外一條是西勢厝經過溪底通到豐崙村,後來才又開了一條彰水路。後來因為溪底變成移民村,所以路已經重劃過了,新厝館到海豐崙原本是要經過溪,現在那邊有造一座橋,橋名是鹿島橋。就是以前住在這邊,後來人搬出去,人都已搬走,可是廟還在這裡?
戌戍年大水災對岸二林鎮耆老:陳芼先生口述
清光緒廿四年(西元一八九八年);戊戌年,即日本人入據臺灣的第四年,初秋,本省中部發生大水災,二林受到嚴重的災害,損失慘重。
據二林鎮人瑞陳芼先生(芼正確為竹字旁,筆字的簡寫;已故,享年一0五歲)說︰「戊戌年,是他八歲那一年,他已經稍微懂事了。他記得在陰曆七月廿八日那天,大雨傾盆而下,又刮著強風,雨水斜斜的打在牆壁上,而且整天下個不停,由於當時的房屋,大都是由土塊堆砌而成的所謂「土埆厝」,要不然就是泥土牆,以 竹片當牆壁,再用泥土攪拌牛糞敷上的。因此,經不起這種強風挾著斜雨的打擊,房子不是倒塌就是入水,廚房裡的柴薪,全部潮濕,不能起火煮飯,本來家家戶戶 準備了糯米,要蒸甜糕,以備七月廿九日拜拜之用,結果,受大水的影響,甜糕做不成,也無法做飯,連續好幾天,吃地瓜纖過日子。」
水災過後,陳芼才知道,那次大水災,大水從舊濁水溪(東螺溪)衝出來。該河流從南投縣的濁水往西流,到彰化縣二水鄉的鼻仔頭,往西北方向流經北斗鎮、埤頭 鄉進入二林鎮,木往西進入芳苑鄉後,再偏西北方向由福興鄉的麥嶼厝出海。受到那次大水災的侵襲,農田被沖毀三千公頃,二林鎮內的覆鼎金、打銅庄兩個村落被沖毀,挖仔街也被毀去一大半,北勢庄、山寮庄也因而散庄,災害慘重。
由於那次大水災,舊濁水溪從上游帶來了大量的泥沙淤積在溪底,由於舊濁水溪,從埤頭鄉進入二林之後,先是向北流,到二林鎮的萬興地區又轉向西北。水災過後,又出現飛沙問題,沙害的嚴重性,不亞於水災之害。尤其在冬天,刮北風的時候,簡直是漫天飛沙,伸手不見五指。
據陳芼先生說︰「以前舊濁水溪沒有堤防,南岸也沒有防風林,每年冬天,強勁的北風,挾帶著沙,往南邊吹襲過來,二林鎮、芳苑鄉首當其衝,受害最大,不僅農田被覆蓋,有時候連房子也被風沙掩埋,本鎮的舊趙甲、芳苑鄉的草湖村,都曾被迫遷村,鄰近幾個村落的人口,也因受不住沙害,大量外移。」
後來,日本政府,下令由舊濁水溪南岸,大量種植木麻黃樹,當做防風林,飛沙才逐漸被穩定下來。現在,如果從溪湖沿二溪路,經過溪橋進入二林鎮,就會發現, 道路旁的農田,盡是沙質土壤,而且沿路盡是木麻黃,到了二林北邊,甚至還形成「綠色隧道」,這就是當年戊戌水災過後,沙害問題所留下來的。
據二林鎮人瑞陳芼先生(芼正確為竹字旁,筆字的簡寫;已故,享年一0五歲)說︰「戊戌年,是他八歲那一年,他已經稍微懂事了。他記得在陰曆七月廿八日那天,大雨傾盆而下,又刮著強風,雨水斜斜的打在牆壁上,而且整天下個不停,由於當時的房屋,大都是由土塊堆砌而成的所謂「土埆厝」,要不然就是泥土牆,以 竹片當牆壁,再用泥土攪拌牛糞敷上的。因此,經不起這種強風挾著斜雨的打擊,房子不是倒塌就是入水,廚房裡的柴薪,全部潮濕,不能起火煮飯,本來家家戶戶 準備了糯米,要蒸甜糕,以備七月廿九日拜拜之用,結果,受大水的影響,甜糕做不成,也無法做飯,連續好幾天,吃地瓜纖過日子。」
水災過後,陳芼才知道,那次大水災,大水從舊濁水溪(東螺溪)衝出來。該河流從南投縣的濁水往西流,到彰化縣二水鄉的鼻仔頭,往西北方向流經北斗鎮、埤頭 鄉進入二林鎮,木往西進入芳苑鄉後,再偏西北方向由福興鄉的麥嶼厝出海。受到那次大水災的侵襲,農田被沖毀三千公頃,二林鎮內的覆鼎金、打銅庄兩個村落被沖毀,挖仔街也被毀去一大半,北勢庄、山寮庄也因而散庄,災害慘重。
由於那次大水災,舊濁水溪從上游帶來了大量的泥沙淤積在溪底,由於舊濁水溪,從埤頭鄉進入二林之後,先是向北流,到二林鎮的萬興地區又轉向西北。水災過後,又出現飛沙問題,沙害的嚴重性,不亞於水災之害。尤其在冬天,刮北風的時候,簡直是漫天飛沙,伸手不見五指。
據陳芼先生說︰「以前舊濁水溪沒有堤防,南岸也沒有防風林,每年冬天,強勁的北風,挾帶著沙,往南邊吹襲過來,二林鎮、芳苑鄉首當其衝,受害最大,不僅農田被覆蓋,有時候連房子也被風沙掩埋,本鎮的舊趙甲、芳苑鄉的草湖村,都曾被迫遷村,鄰近幾個村落的人口,也因受不住沙害,大量外移。」
後來,日本政府,下令由舊濁水溪南岸,大量種植木麻黃樹,當做防風林,飛沙才逐漸被穩定下來。現在,如果從溪湖沿二溪路,經過溪橋進入二林鎮,就會發現, 道路旁的農田,盡是沙質土壤,而且沿路盡是木麻黃,到了二林北邊,甚至還形成「綠色隧道」,這就是當年戊戌水災過後,沙害問題所留下來的。
戊戌大水災 附記
港尾,位於華崙里之最南端,二林鎮行政區之極東,文明巷之全部,屬十二 十五鄰,人口約一二○戶六○○人,居民多務農,供俸「天上聖母」。
「港尾」發源甚早(據訪八七歲耆老張切表示,其祖已定居港尾),約於清嘉慶年間由張切、李媽準、及莊壬戍等三戶之祖先首先入墾,及清末時期他姓氏陸續遷入 已聚集廿餘戶人家,一八九八年戊戌水災時港尾為舊濁水溪流域少數僅存的村落之一 (註一)「港尾」之名源於該村之東南有一村落為「港頭」(註二),而其位於港頭之下游,故名「港尾」。
「港尾」發源甚早(據訪八七歲耆老張切表示,其祖已定居港尾),約於清嘉慶年間由張切、李媽準、及莊壬戍等三戶之祖先首先入墾,及清末時期他姓氏陸續遷入 已聚集廿餘戶人家,一八九八年戊戌水災時港尾為舊濁水溪流域少數僅存的村落之一 (註一)「港尾」之名源於該村之東南有一村落為「港頭」(註二),而其位於港頭之下游,故名「港尾」。
註 一︰傳說戊戌水災時港尾村人眼看著隔壁村「紅瓦厝仔」及「港頭庄」相繼被沖毀,連夜趕往後溪(溪湖境內)請來媽祖,相傳扶鑾轎夫腳不著地「飛」回來,沿全村周圍訂「青竹椿符」保護,大水果真沖至竹椿為止,村人因而身命財產得以保全,倖免於難。但可憐的媽祖卻因違反天律而遭玉帝禁錮廿年。村人因感念其恩澤, 至今仍於每年十月十日到後溪媽祖謝恩,並每廿年建醮一次。
註二︰相傳港頭庄在戊戌水災時被沖毀。
註三︰閩語通稱水溝深急處為「港」,上游為「頭」、下游為「尾」。
土地公劃溪路
關於戊戌水災,從二水到福興舊濁水溪沿途流經的鄉鎮,普遍流傳著「土地公劃溪路」的傳說。
據沿途的耆老不約而同的表示,其年幼的時候都曾聽聞父老告訴 他們,在戊戌水災發生的前幾天,天空出現一條帶狀的紅光從內山一直延伸到海口,之後沒幾天就發生水災了,而水災發生後不久發生了「崩溪」的現象,從海口一 路往內山崩去(另一說為由內山往海口崩去),而這崩溪的路線,就正好是前幾天天空上那條帶狀紅光所經過的路線,因此鄉民普遍認為這是在天災之前土地公用紅光在天上劃溪路以警示百姓水災要來臨,所以「土地公劃溪路」的傳就這麼流傳在舊濁水溪沿岸的鄉鎮。
而「崩溪」沿路從內山到海口的結果,就是有許多村落因為戊戌水災舊濁水溪河道「崩溪」,而整個村落給沖毀在滾滾洪流之中,沿舊濁水溪的河岸有許多的鄉鎮都有這樣的例子。
而除了「崩溪」將整個村落沖走之外,沿舊濁水溪河道戊戌水災淹沒的地區,還有許多「沙崙」,這也是因為戊戌水災的關係所形成的,洪水帶來大量的泥沙,隨著洪水的退去,沿途堆積的結果就是出現這些「沙崙」,可惜這些「沙崙」大多因為都市計劃而被剷除了,僅剩少數一兩座可供後人憑弔,從這些僅存的戊戌水災遺物中,我們發現其高度大約都有二層樓高,可見當時戊戌水災災情的嚴重性。
在田尾鄉隨機訪問老者
除了採訪居民對戊戌水災的印象之外,此次調查還調查了戊戌水災之後的土地利用之演變,戊戌水災後,使臺灣總督府決意整治濁水溪,因此造成舊濁水溪斷流,原本許多原為河道的土地因而浮現,成為可耕作的土地,此次調查沿濁水溪河道前進,發現溪州、北斗、埤頭、溪湖、二林、埔鹽一帶的原舊濁水溪河道在濁水溪整治後浮現的土地大多成為公有地,而被當時的臺灣總督府劃歸糖會社作為蔗田使用。
而除了 將土地劃歸製糖會社之外,尚有部份土地被劃為移民村,讓日本移民居住,像在芳苑、北斗就有這樣的例子。
另外我們還在沿海附近的鄉鎮採訪到了「楊本縣敗地理」的有關中台灣沿海鄉鎮的風水傳說,從這裡了解了當地人民對於王功到鹿港沿海一帶終年風沙大作的另類解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