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經過九十歲月,回顧,日治、戰時、光復、 民主,各不同時代不同體制下生活經過,辛酸、艱苦、饑餓、容忍,強韌的台灣人無奈的往事點點滴滴,為主題來分拆,談論,做為後代參考。
溪湖史記(2)墾民,濁水溪,二溪路
溪湖鎮歷史簡述錄 諗台語 (2016年修正編)
溪湖地標是煙筒,立高看下百餘冬,有看溪埔變好田,也看河流變濁髒。
溪湖心幟尊媽祖,信徒祥和互相助,今觀世情不如古,慧眼慈光渡眾徒。
簡述古早的代誌,回顧溫心的過去,大家關心咱鄉里,共創祥和的風氣,
彰縣中心溪湖鎮,面積36平方公里,位在濁水溪流邊,古早沙崙圍湖池,
因此溪湖名稱起,溪湖轄區廿五里,人口總數五萬餘,出產農物有名氣,
先談1895日本治,戊戌1898水災時,崩溪村落沖走去,地變災民大遷移,
據說牛瘟清時代,流行危急湖仔內,順天王爺來鎮災,羊仔走稠名由來,
感恩欲留王爺在,另裝一尊送回來,誓言願每次出巡,王爺駕返胡厝內,
再是昭和的初年,媽祖生日搭戲棚,相爭敬神而賭氣,民藝比賽拚暗暝,
十字路止分界拚,晚燈囉咧透晚迎,街頂出名大杉兄,街尾煙筒爭輸贏,
雙方鬥氣拚陣頭,分夜出陣互拚鬥,車鼓獅陣鑼鼓哮,入夜街內熱噪噪,
街尾家婆目仔兜,街頂竹竿串出頭,拚輸藝閣請來逗,西螺鹿港請透透,
活動日期數暗暝,比藝午夜才收戲,到了戰時被禁止,鄉村趣事憶兒時,
轄內製糖的公司,明治會社的舊址,製糖工業百餘年,帶來全鎮富財利,
製糖會社煙筒邊,水螺聲哮的報知,大家工契該停止,中午到了食飯時,
媽祖宮口集商理,西邊鬧熱的菜市,菜市後面三六九,牛墟牛隻交易期,
公灶殺豬黎明時,悲嗚豬聲陣陣起,屠場大鍋像浴池,剃毛蓋印送上市,
公灶屠宰牛羊哮,看人摃牛手擛後,要看宰羊嘴嚙草,表示同類如豬狗,
旺舅廟邊較稀微,暗時無人敢進去,西門街區專打鐵,常常厝燒火滿天,
西門入口大古井,封井在於國校邊,溪湖校門的壯氣,當年州下排第二,
十字路口聚人氣,黃昏攤販開夜市,東門農會佔地坪,穀倉續到車頭邊,
電力公司水利會,都在東門的街邊,五分車頭的鐵軌,主用運蔗製糖期,
五分火車車頭邊,透旱學生滿滿是,通到鹿港員林去,客商來往也便利,
大突北勢田中央,竹頭仔車店全庄,汴頭大竹阿狂厝,稱湖仔內楊家園,
二月二迎大王公,王爺鎮邪發神功,謝恩紀念釘符奉,湖仔內傳統族風,
大突原本平埔社,康熙時代就記載,平埔族群的蕃界,耕農狩獵西一帶,
北勢尾庄歌仔戲,大鼓八音全齊備,新花珠是團名字,宋江陣頭最神氣,
田中河東的一帶,水利系統的灌溉,田園肥沃產好米,也產各類的蔬菜,
竹頭仔在溪岸邊,楊姓墾民的故居,戊戌水災險流去,沙崙尚存憶昔時,
稻米出產湖仔內,汴頭出名是菜栽,古跡豎圳在庄西,南北管樂現猶在,
光復不久阿狂厝,出現黑米像黑珠,轟動全島來拾取,傳有治病的妙處,
大竹製糖真風光,煙筒三支煙濛濛,甘蔗插乎會社磅,人講插蔗上蓋憨,
頂寮大姓是巫氏,觀光聞名鳳山寺,靈塔建立寺西邊,墓群排列像城市,
山仔腳人餚抓鱉,莊厝全庄作糞箕,胡厝出名布袋戲,角樹腳荷蘭豆市,
山寮後面有蔗埕,多姓群居也出名,頂寮羽毛興名聲,現今可稱鐵馬城,
三塊厝轄荷婆崙,奉三山國王神尊,年年刈香人成群,廟建堂皇擇地存,
昔日崙前蓮花池,蓮花搖曳有數里,幽美景觀如天池,今已填平變都市,
李姓居多中山里,高速公路通莊邊,椪柑柳橙盛一時,現植葡萄數萬坪,
梧鳳竹圍中竹里,腔口輕聲內面味,莊內處處有魚池,古早產柑特別甜,
巫厝出名對石鵝,廟前石鵝是古寶,鎮寶名傳南北部,召引遊客來看鵝,
內四塊厝大莊頭,轄含青宅出水溝,古早湳田最苦腦,湳深沈沒淹到喉,
莊東大片的澤池,鴨寮產卵有名氣,種植蓮花茭白筍,澤池養殖草連魚,
東環大路通莊邊,高樓別墅林立起,也建大型果菜市,昔日庄景難再見,
後溪昔日繁華時,媽祖宮口有結市,欲往員林經此去,其盛由此可見知,
後溪西邊是劉厝,戰時禍福由天註,毗連會社成險區,空襲發生神助扶,
美機炸彈天降落,投入民家神明棹,神明顯靈來庇護,炸彈無爆像神助,
高速公路交流址,交流圈在頂庄里,公路高架在半天,往來車輛不斷離,
雜嘩噪音日夜連,靠路樓厝陸續建,樸素農村大改變,昔日寧靜不再現,
大庭出名鹹菜桶,出產豆干堅閣香,湳底專植芥菜欉,現植葡萄改老行,
忠覺舊名叫尾厝,警察派所在此駐,竹林鳥隻棲宿區,白鴒絲群夜宿住,
媽厝轄闊多莊頭,阿媽厝庄設分校,三塊厝仔瓦厝巢,有後庄仔六甲頭,
三角仔通海豐路,竹仔腳庄無幾戶,也有田寮甲牛埔,里內民陳姓較多,
原本產米甲種菜,現已葡萄來接代,悉心研究葡萄栽,溫室栽培革新來,
古風尚存在莊內,宋江金獅有留在,耕樂社含南北派,演奏絃樂思古代,
溪湖葡萄已出名,媽厝湳底甲大庭,頂庄忠覺葡萄營,已超大村的名聲,
鎮轄南邊西勢厝,古早甘蔗大產營,里內王爺多出名,多數奉祀私人廳,
戰時空襲美機群,掃射牛驚急狂奔,牛車車頂壓草棍,杉棍鬆綁向天伸(春)
美機誤為高射炮,猛烈發射滿地掃,戰時命運真難料,人牛當埸被射掉,
番婆里界三莊頭,番婆庄內厝宅後,竹圍鴒絲白泡泡,黃昏紛紛歸回巢,
草埔日治有蔗埕,火車運蔗頻繁行,海口甘蔗多出名,蔗區漢寶通大城,
古早埔西塗仔厝,戊戌發生大水災,全莊流失慘史在,莊跡遺留在溪內,
新厝館庄位在南,腔口較屬內面人,昔為爭取灌溉網,有人被禁鹹菜桶,
以上溪湖的代誌,乎咱想起古早時,如欲詳細探討去,請看溪湖的史記。
唐山過臺灣,心肝結歸丸」「過番剩一半,過臺灣無底看」「六死三在一回頭」「金門不認同安,臺灣不認唐山」閩南人、客家人變成在地化、本土化、土著化。
「勸君切莫過台灣,台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誰都難」
清季一位無名詩人吟出,當年渡台心境,此歌後來被命名為「渡台悲歌」,勸告大陸親友千萬不要走上渡台之路。
墾民入墾溪湖
當家園兵荒馬亂,飢餓連連時,終究不得不到海外去試尋一條生路,當時閩粵兩省,人口早已過剩,謀生困難,聽說台灣地廣又肥,都想來創業開基,如此情況下,康熙年間第一批楊姓移民,離鄉背井,由祖籍福建,冒險橫渡黑水溝(台灣海峽)來台。
當時心境,抱著對桃花源的追尋,也隱含著死生不知的恐懼,登陸台灣西海岸(鹿仔港附近)及北港、麥寮一帶,盼望能尋找到新天地。踏入台灣,展現在眼前的景觀是,(依據天下雜誌,「發現台灣上冊」描述,1621年台灣)轉載:那時台灣多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樹林直長到海邊來。
進入森林深處,會發現密樹遮天,大白天黑的像夜晚,只在風吹樹動時,才看得到一線天光,偶一抬頭,可能驚見一隻身形有如兒童的老猿猴高踞樹枝上,圓睜著一對大眼睛:低下頭來,又看見一條長蛇,蜿蜿蜒蜒從腳邊爬過,野生鹿漫山遍野,毫不畏人。
島上的原住民至少有十餘族,與漢人相處的還不錯,常常用鹿皮、鹿肉,換取漢人的鹽、布、首飾等,是一塊可耕、可獵、可漁的好地方。
森林,野生鹿遍野的鹿仔港,鹿港因此而定名,為欲尋找三條件較齊備的地點,第一件為不離水源,沿舊濁水溪支流,覓尋到一片廣大的,溪邊沙洲平原,此處茅草叢生,高過人身,四周環繞著沙崙,崙上竹.雜木密荿,形成一處小盆地,處處有沼澤。
並發現有野生稻,(依據前記發現台灣上冊記載):台灣有野生稻,品種比大陸好,但原住民不善農耕,又沒有農具,稻禾成熟時用手採拔,一甲稻田要幾十天才能採收完,開墾時也用手挖地,產量自然不多。
據渡台先民老輩傳述:入墾時在四周環繞著沙崙的溪埔盆地平原上,開始,搭草寮、拓荒、開墾、以大陸耕農經驗,在此新天地,除雜草、搬石頭、墾地、種雜谷,初期生活以採野生稻禾、野菜、捉溪魚蝦、獵野味為糧,渡日。
經勤耕一段時間後,發覺此未曾經耕耘過的處女地,非常肥沃,不必施肥種植的農作物,也能有意外的收獲,依據「發現台灣上冊」描述:不論種稻或植蔗,收成都令人驚喜,因為台灣「土地肥沃,不糞種;糞則穗重而仆(施肥的話稻穗會飽滿得倒下來)。」下種後,農民也「聽其自生每畝數倍內地」。
雖擁有如此肥沃大地,但事事常違人意,處在風颱圈下之台灣,風害、水災、繼而發生瘟疫等,困擾了初期移民生活。
入墾溪湖各姓氏墾地分佈情況
康熙年間大陸墾民陸續入墾。
有福建:
楊姓入墾二林上堡 (湖仔內)
陳姓入墾馬芝堡(南港、菜堂、崙仔腳)
洪姓入墾馬芝堡(四塊厝)
巫姓入墾二林上堡(頂寮)
黃姓入墾武西堡(崙子腳頂庄)
蔡姓入墾二林上堡(西勢厝)
墾民來此大肆開墾,到清嘉慶、道光年間,入墾村庄逐漸增多。
大陸渡台各墾民與台灣結緣,大致是開始于鄭成功在台灣高舉反清復明義旗的初期,當時,一方面有許多有志之士追隨同來,共襄盛舉,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不甘受異族統治的老百姓,漂洋過海來到這片新天地,建立自己的新生活。
一粒砂看世界,一條河寫歷史,河流承載了人與土地的生命情感,
河流蘊含了自然豐富的多變面貌,濁水滾滾道不盡千古悠悠,
隨著潺潺的水聲,貼近它的呼吸、跟緊它的腳步。
河流蘊含了自然豐富的多變面貌,濁水滾滾道不盡千古悠悠,
隨著潺潺的水聲,貼近它的呼吸、跟緊它的腳步。
第四河川局網頁
歷史從咱母河濁水溪談起濁 水 溪 陳榮慶製
日據時期,日本人對濁水溪的「善變」與改道頭痛萬分,濁水溪夾帶大量泥沙,由於流速湍急,泥沙來不及沈澱,就往彰雲平原衝出,所以叫「濁水溪」。它的水色溷濁如泥,類似黃河夾帶黃土高原的黃沙滾滾一般,因此日本學者伊能嘉矩把它叫做「小黃河」。
彰化縣海岸沙洲發達,主要原因是颱風、洪水,使溪流出海口堆積大量泥沙。平常,濁水溪北岸有八堡圳、莿仔埤圳,南岸有嘉南大圳濁榦線、斗六大圳,長年吸取上游的濁水溪大量水源,造成中下游的「主流」——舊濁水溪逐漸畏縮,終於使「分流」之一的「西螺溪」變成「主流」,取代了原本的舊濁水溪主流
河流的「濁水溪」名稱,也發生改變,原來的濁水溪改稱「舊濁水溪」,原本的「西螺溪」改稱「濁水溪」。於是濁水溪由「偏北」出海,變成今天的直流西向出海。
古濁水溪有三條巨大的「分流」。日據時期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在「台灣文化志」也記載濁水溪變遷的文獻。明末清初,濁水溪有三大分流:
北條「東螺溪」——當時由北斗經二林,抵達今天福興鄉與芳苑鄉的界溪「漢寶溪」入海,就是今天的「舊濁水溪」。
中條「西螺溪」——今天的「濁水溪」,流經西螺鎮,由大城鄉台西村海湧厝庄、崁頭厝入海。
南條「虎尾溪」——今天雲林縣的「舊虎尾溪」,經斗六市,在「舊虎尾溪」海口厝庄台西村出海。十八世紀的主流——舊虎尾溪清乾隆年間(西元一七三六至一七九六年),以「南條」舊濁水溪是最大的分流,也就是當年的「主流派」。
十九世紀的主流——西螺溪(今濁水溪)清嘉慶年間(西元一七九六至一八二○年)變成「中條」西螺溪(今濁水溪)為最大分流,也就是主流往北移動,成為當時清政府的彰化縣與雲林縣的行政界線。
日據時期的主流——舊濁水溪(清代的東螺溪)
日據時期,明治31年,西元一八九八年,發生大洪水,濁水溪主流,變成再往北移動,「北條」東螺溪(今天的『舊濁水溪』)變成主流。第四次移動,濁水溪又「回頭」,往南移到「中條」西螺溪(今濁水溪)。光復後的主流——今濁水溪
西元一九二六年,濁水溪「主流」,明顯地幾乎都集中到今天的濁水溪(當時仍叫『西螺溪』)流路,其他的分流明顯萎縮。
台灣光復又有三次變化:
西元一九五二年,更加明顯地集中到今天的濁水溪。
西元一九六二年,濁水溪更集中在今天的水道出海。其他分流紛紛萎縮。
西元一九七九年,除了濁水溪「本流」之外,其他分流,萎縮到變成一般溝渠的「排水」水路。
這是受到河川整治的影響,圳頭吸收大量水源,水道逐漸由科技控制,除非發生大洪水,改道的機會將逐漸減少。(摘自洪英聖先生編著之彰化八堡圳傳奇史料圖輯。)
平埔族賣田給漢人黃合亨永耕
據說,『溪』的由來是因為乾隆年間稱為“大突溪”,當時它是濁水溪的主要河道,現在則稱為“舊濁水溪”;而『湖』的由來則是指『崙仔厝湖』和『沙仔湖』這兩個大湖。
乾隆年間,『溪湖莊』是由東螺社平埔族人阿力重長、阿束梯茅、阿這那 三兄弟的祖父所開墾的地方,位於『二林上堡』,範圍由東到『番婆莊』及『大竹圍』牛埔界,由西到『大圳港』及溪仔岸界,由南到『八份埔』下湳洋界,由北到『崙仔厝』崙車路界。
在西元1767年,乾隆32年11月,『溪湖』、『崙仔厝湖』和『沙仔湖』共三莊,由東螺社平埔族三兄弟杜賣給漢人黃合亨永耕。
據說,『溪』的由來是因為乾隆年間稱為“大突溪”,當時它是濁水溪的主要河道,現在則稱為“舊濁水溪”;而『湖』的由來則是指『崙仔厝湖』和『沙仔湖』這兩個大湖。
乾隆年間,『溪湖莊』是由東螺社平埔族人阿力重長、阿束梯茅、阿這那 三兄弟的祖父所開墾的地方,位於『二林上堡』,範圍由東到『番婆莊』及『大竹圍』牛埔界,由西到『大圳港』及溪仔岸界,由南到『八份埔』下湳洋界,由北到『崙仔厝』崙車路界。
在西元1767年,乾隆32年11月,『溪湖』、『崙仔厝湖』和『沙仔湖』共三莊,由東螺社平埔族三兄弟杜賣給漢人黃合亨永耕。
二溪路及溪湖橋的修築
蠻荒的華崙地區(濁水溪對岸)蔡其常先生口述
蔡其常先生,西元1920年出生對於華崙地區的地方事務與社會變遷歷程,都有深刻的體認。
蔡其常先生談到,在滿清時期,華崙地區景色十分荒涼,時常有土匪出沒,搶人財物、奪人牲畜,百姓生活很不安定;另外,交通、溉灌、排水設施缺乏,水災、旱災
頻仍,挖仔地區初期才一、二十戶,崙仔腳是當時最大的庄頭。日本領台期間,對土匪進行掃盪,歷經十多年,土匪消失,治安較平靜;並進行交通、排水、灌溉等
基礎建設,改善村民的生活,華崙地區才漸漸發展成現在的規模。
昭和三年,開挖鐵路旁的排水溝,並修築二溪路和溪湖橋。「二溪路」是溪湖到二林的主要幹道,原本下雨時路面泥濘不堪,平時少有人經過。昭和六年, 日本計畫發起推廣糖業農業,鼓勵台灣種植甘蔗製糖。
昭和三年,開挖鐵路旁的排水溝,並修築二溪路和溪湖橋。「二溪路」是溪湖到二林的主要幹道,原本下雨時路面泥濘不堪,平時少有人經過。昭和六年, 日本計畫發起推廣糖業農業,鼓勵台灣種植甘蔗製糖。
二林地區廣植甘蔗,為方便運送甘蔗到糖廠,於是將二溪路加以拓寬,並且修築「溪湖橋」,以利運送甘蔗的車輛出入。
舊濁水溪
「舊濁水溪」俗稱「大水溪」,是華崙社區與溪湖相隔的界限,原本是普通的小溪流,在戊戌年發生大水災,濁水溪河道由萬興西側一度遷移到此。
在「溪湖橋」尚未修築前,村民進出都必須徒手涉水過溪,大水溪溪水 湍急,河裡的沙土常移來移去,十分危險。
村民在涉水時,會沿著行走過的路徑,邊走邊插菅芒桿,叫做「插青」,村民循著「插青」前進,避開流沙、急流與坑洞,就能夠平安的渡過。
直到蔡其常先生十多歲時,修築過一座木橋,到昭和六年修築二溪路與溪湖橋,華崙到溪湖的交通才變得方便。
最早的三台車
道路與橋樑修畢初期,二林、溪湖地區只有一台腳踏車、一台摩托車、和一台汽車。
二林「洪仔和尚」較有資力,他買了一台汽車當公共巴士,車上總是載著一二十人,經過狹窄的木橋出入溪湖,這情形很有趣。
挖仔陳宗道,買一台英國製的腳踏車,像是鋁製的,村民都很好奇兩個輪子怎麼能跑?溪湖陳萬居到日本留過學,回台以後當公共醫師,他有一部摩托車,是日本製造的,往來各個庄頭幫人看病,村子裡的狗聽到摩托車聲,群起而吠,令人毛骨悚然,至今印象還十分深刻。
當時,雖然生活困苦,但民生需求簡單,只要有一部腳踏車可以騎,就算是很高級的享受。主幹全長將近30公里,兩岸由東到西幾乎可全線通車,路寬約2~4公尺不等。只因拜可通行車輛之便,全線兩岸被任意傾倒之垃圾比比皆是,更有四座公有垃圾場——埤頭、田尾、溪湖及二林公有垃圾場。(取材於網路)
二溪路和溪湖橋
木麻黃路樹成為歷史觀光景點。
溪湖橋,於昭和三年修築二溪路時,同時架設是一座小木橋,到昭和六年二溪路加以拓寬,同時修築「木造溪湖橋」寬大約3m至4m,兩側護闌有腰高,兩側木板入行道約各1m寬,特殊的是橋中央橫棧間上,無全部釘板,記得隔一隔才釘與兩側入行道連接,可能是防牛車上橋,因此牛車必需涉水過溪。
昭和八年我曾經與大人行經此修築後的「溪湖橋」上述是當年看的印象中橋形狀,因兒童時期看的記憶橋形以外,其他尺寸方面只是做為參考。
竹橋
溪湖橋以外,竹頭仔庄通往對岸港尾庄也造一簡陋竹橋,牛車也大部分由此涉水過溪另外西勢厝也一座,糖廠原料線,運蔗鐵橋。
溪湖橋以外,竹頭仔庄通往對岸港尾庄也造一簡陋竹橋,牛車也大部分由此涉水過溪另外西勢厝也一座,糖廠原料線,運蔗鐵橋。
蔡先生談村民進出都必須徒手涉水過溪,大水溪溪水 湍急,河裡的清沙常移來移去,十分危險。村民在涉水時,會沿著行走過的路徑,邊走邊插菅芒桿,
叫做「插青」。村民循著「插青」前進,避開流沙、急流與坑洞,就能夠平安的渡過。
那是平時溪流的情況,但到了斷水期,水少溪水濁變清,可看到溪中魚蝦活動情景,尤其是夜間魚蝦在溪岸草叢邊靜態時,可容易捕捉,我七、八歲時曾跟阿兄們步行約行四公里到達濁水溪,用電土火照明捕捉過魚蝦。
站在夜氣沉沉溪中,聽潺潺流水聲,舉頭看天上閃亮星星,微微秋風輕輕拂面,真的難忘的童年回憶。
至於溪有流沙、坑洞,除急流造成以外,因濁水溪砂不含泥土,純黑色的溪砂很適合建築之用,經常有牛車隊,到溪中大量撈砂,致撈後新砂流入掩蓋其上,形成危險的流砂淊堀。
光復後溪湖橋南,北兩邊有人設抽砂機抽砂,因嚴重影響橋安危,被禁採。
溪邊岸上一條灌溉小河流,因溝底砂中可撈蛤仔,隋時都看到有人在摸蛤仔,俗說;「摸蛤仔兼洗褲」真的一舉兩得。
昭和初年時,大水移溪後,對岸二溪路到代馬崙仔脚中間,形成一遍砂埔,夏天熱的赤腳不能步行,因此無法種植,溪湖雖外四塊厝至竹頭仔之間也變成砂埔地,幸得糖廠有一條“大和圳“行流到處可多少滋潤砂埔勉強,種植蕃薯,落花生等,到後來全部插甘蔗,現在屠宰場也是當年的砂埔地。
當年除外四塊厝及竹頭仔庄有部落住屋以外二溪路南邊也有一座“磚仔窯“一直到北勢尾才有看到部落住屋。
二溪路來往除乘合自動車 以外,甚少有其他車輛行駛,多數都是農民用牛車運送農作物及農民出入用,可以説農業大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