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湖史記第二單元(1):街頂拼街尾
福安宮
福安宮
相傳福安宮肇建於嘉慶年間,西元1804年甲子年2月上旬、地方先賢善土信仰天上聖母、為祭拜供祀方便地方上善男信女之信仰有個寄託、乃商議往鹿港迎奉湄洲媽祖天上聖母大媽神像、回本地奉祀、以遂本地及鄰鄉善信祈求平安、迎祀大媽回境參拜之後、再雕刻二媽、三媽、四媽、五媽、六媽、註生娘娘、境主、千里 眼、順風耳、虎將軍,太子元帥等諸神奉祀、當時廟址設在今溪湖分局南側空地,約三、
神威顯赫,香火日盛,地方十方信徒日眾,乃漸感廟地狹隘、不敷所需、期間號徙三次廟址,直到第四次始遷移至福安官之現址,惟當時仍祈用土角建造,外表使用磚造,厝頂用杉木厝頂舊式紅瓦,後因風吹日晒,年久失修,變得殘破危險,廟齡高速180餘年,已成舊式廟宇。
本地鄉賢善土乃召集商量、結果在聖母神像前請示改建之義,浩杯三信喜杯允許之下,決定(乙已54年開土,戊申57年入火安座),請聖母出火而後動工拆除舊廟,進行順利,新廟改造成二樓造古色古香莊嚴肅穆之廟宇,雕樑畫棟,古絀樸美,星頂剪黏鳥獸,殿內造八卦三川,秀面雕刻人物花鳥,龍柱盤旋精細,廟前石獅一對,石堵山水等,東西兩側造六角亭、鐘鼓樓,後殿二樓設文風天德堂,逢三六九期揮鸞之廟宇奉請關聖帝君、司命真君、玄天上帝、三寶佛祖、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城隍爺、包公、 福德正神、為揮勸善詩,宣化去惡向善,普渡眾生,本宮廟庭可以停放遠來參拜遊覽車八、九輛,至為方便,每日都有徒眾遠來參拜。
(楊清仁彙編)
街頂拚街尾簡介七字詞
時代是大正十年,媽祖生日搭戲棚,相爭敬神而賭氣,民藝比賽拚暗暝,
十字路為分界拚,晚燈囉咧透晚迎,街頂出名大杉兄,街尾煙筒爭輸贏,
雙方搏鬥拚陣頭,分夜出陣互拚鬥,車鼓獅陣鑼鼓哮,入夜街內熱噪噪,
街尾家婆目仔兜,街頂竹竿串出頭,拚輸藝閣請來逗,西螺鹿港請透透,
活動日期數暗暝,比藝午夜才收戲,到了戰時被禁止,鄉村趣事憶兒時。
精采廟口對台戲(我見我聞)
昭和八年,八歲時,曾親自到媽祖廟口(溪湖福安宮)看二野台戲大車拚,廟埕東邊一台,由南部請來一團布袋戲,西側一團是重金聘請,專在戲院演出歌仔戲團,兩團都是為拼戲不惜重金聘請來演出的。
當時溪湖庄內有,目仔春福的“小羅天”,阿呆仔的“中羅天”,胡里的“大羅天”等三團布袋戲團,棄本地,迎外地,就是為拼戲! 大戲(由人扮演戲)棄境內“子弟戲”也棄常請來溪湖演出的“蓮花池斜嘴旦”歌仔戲團,特聘請專演內台歌仔戲團來對台!可見拼戲 (競爭) 之劇烈。
先說野台戲通常日間演出戲碼是「文戲」先酬神“扮仙”後始演戲,通常演「陳三磨鏡」,「三伯英台」等文戲。
附註︰(有一種慣例酬神野台戲有演出“扮仙”後就算完成任務,如逢不可抗力,如大風雨等停演也可拿全酬金額。)
熱鬧戲碼在夜間,昭和初期溪湖地區,照明電燈尚未普遍,只於市區商店、公司及街道路燈有照明,其他市區內小店頭及莊腳住宅夜間照明,都點電土燈(瓦斯燈)或番仔油燈(石油燈),因此野台戲照明,也多數點燃電土燈演出,為拚戲,兩台戲團都申請野外臨時電加強照明外,也預備演出機關變景用。戲棚前方,開演前觀眾為佔位椅橑、椅子就排一大堆,戲棚四周攤販雲集,廟埕四周就先奏出開演前熱鬧氣氛。
開演鑼鼓響起,群眾各站自己嗜好布袋戲或大戲前觀戲,布袋戲演“封神榜”大戲演“火燒紅蓮寺”,兩團對台各不相讓,布袋戲靠舞台小,容易操作,在熱鬧電光炮聲中,布袋戲頻頻機關變景吸引觀眾,其中有二景印象特別深刻是哪吒跳入東海,海水波波滾動活動海景,另一景費數分鐘演出的蓮花化身埸景,將荷葉梗折成三個骨節,三個荷葉按上中下按天地人,漸漸顯出骨幹,再變肉身,着衣跳出如幻似夢精采場景,七十年前就有用如此幻燈技藝。
附註︰(太乙真人的“蓮花化身”之術:“真人將花勒下花瓣,鋪成三才,又將荷葉梗折成三個骨節,三個荷葉按上中下按天地人,真人將一粒金丹放於居中,法用先天,氣運 九轉,分離龍、坎虎,罩住哪吒魂魄往荷蓮裡一推,喝聲,哪吒不成人形,更待何時!'”這一情節的早期雛形始見於《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為骨、藕為肉、絲為筋、葉為衣而生之。(故事考源---杜萌若)
大戲也使出揮身解數,大顯工夫,電光炮聲不亞於布袋戲,除實人才能演出大武行(俗稱撥武),及吐劍光大鬥法外,演神鷹飛出在觀眾頭上飛翔一圈飛回舞台精采一場那時代可說精彩絕倫技藝。
兩團各獻絕技,電光炮聲外尚有另一種炮聲,頭家、爐主、地方士紳賞賜戲班賞金時,嗚炮聲,賞賜方式以紅紙寫某某「賞金十圓也」等,當時一斗米八角左右,賞金行情五圓、十圓較普遍,賞金紅紙張貼舞台上公示炫耀,戲結束時看紅包數,分出勝負。
鑼鼓喧天迎晚燈
本鎮史記上所稱“街頂拼街尾”迎晚燈,日治時代自大正10年起昭和11年至,有16年民藝競賽烙印在溪湖歷史上。
那時代昭和初期,群童追看自動車(現稱汽車),猜疑畜音機內藏有小人發聲等,謂為落伍封建時代,今回想起來是很可笑,不是,是“莞爾”的童年回憶事。
近百年來世界事物變太多了。
科技︰進步突飛猛進,不知飛機是何物,到隨心所欲乘飛機世界旅遊
思想︰多子多孫炫耀時代,變為恐生子憂慮現代。
科技是帶來人類幸或不幸,待歷史解答!真的我們逢到,“身享受而心空虛”不可思議時代。
話歸正題,那時代只有聽講古,各部落集體弄獅練武,唱南.北曲為娛樂,因封建時代,民間多熱中於迎神賽會為年度大行事,“街頂拼街尾”迎晚燈是應時代而產生的民俗技藝活動,尤其是農曆三月是農閑期也逢“媽祖生日”舉辦刈香、出巡等行事,是民俗技藝活動,最佳時期。
“迎晚燈”當年到黃昏聽鑼鼓響起,就知迎晚燈隊伍已出陣,中街二層樓店向街道露台上站滿老、幼待觀鬧咧,中街街道兩旁已由鄰近鄉村(包括埔鹽、萬興等)為看熱鬧集聚人群,開路大鼓為首,繼而常出陣的陣頭︰有弄車鼓、老翁背老婆、桃花過渡、犁田歌、布馬陣。樂團︰南管、北曲古樂奏。武術團︰振興堂、勤習堂 獅陣(包括武術表演者)、宋江陣等。
民俗技藝團︰藝閣、雜技表演等。
街頂由保正楊大杉領隊於媽祖廟前集合,各陣頭先於媽祖廟口表演一場恭敬媽祖,才向南一路弄獅比武,表演民間技藝,進到十字路就定點再表演一場,行列到消費市場口演最後一場精采技藝、武術表演後,陣頭一路舞弄返回媽祖廟口結束。
街尾由保正楊斗領隊(後糖廠承接領導)先集合整隊後,鑼鼓開路沿中街向北一路弄獅比武,到消費市場口開始表演一場精采武打、民間技藝,到十字路再演一場,進入媽祖廟口再舉行一場敬神大表演後返回大竹圍解散。
街頂陣中人物有“竹竿串”,街尾擁有小丑“目仔兜”,二人都是陣中不可缺的甘草人物,串插陣內扮演丑角,尤其扮演“老家婆”逗笑觀眾各有千秋。
迎晚燈附帶必需問題,是要強光,耐久照明設備,大正時代以火炬(たいまつ)為行列“主照明”蠟燭為”副照明,到昭和年代以“バッテリ(電池)”做主要照明,火炬(たいまつ)為“副照明”配合整齊路燈光線,造成濃厚古式氣氛。
當時「街頂拼尾」也有一段精采“探仔”戰,用現代語是“間諜”戰,欲取勝者必知對方軍情,平常互探對方下次排陣情況外,有一次“街頂軍”極於秘密中由杜厝留日學生「杜老進」先生製作一片“糖廠煙筒”除除傾斜最後倒地十六厘諷刺影片(昭和初期算最先進民間科技),在媽祖廟口上映轟動一時。
翌日“街尾軍”也映出“大杉到地”影片(雙方都用十六厘黑白片),對抗街頂諷刺片,可見當年競爭如何認真劇烈。
依糖廠擁有雄厚資源、人才,“探仔”得知對方軍情,一夜中完成一片數分鐘影片非難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