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32):戲曲.民藝-日據時代中日戰爭-戰記電影(續)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32):戲曲.民藝-日據時代中日戰爭-戰記電影()
歌曲方面特別由鄧雨賢作曲,周添旺填的詞"雨夜花"名曲大出風頊

阻止日軍西進,蔣介石採取以水代兵的辦法,下令扒開位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區北園口,造成人為的黃河決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黃泛區 ,史稱花園口決堤。 此事的功罪仍在爭議當中,有材料證明其的確對日軍的攻勢帶來了不小的麻煩[1-2] 
日軍被黃水阻隔後,就放棄了從平漢線進攻武漢的計劃。 他們退守到徐州後,南下到蚌埠 ,過淮河 ,再到合肥與日軍其他部隊會合,又開始從長江北岸進攻武漢。
人間慘劇[4]  
花園口決口後,奔騰的黃河水迅速下泄。 此時正值雨季黃河上游河水暴漲,花園口決口處被迅速沖大,同時被淤塞的趙口也被大水沖開[5]   
趙口和花園口兩股洪水匯合一起,如脫僵野馬,奔瀉而下的黃河水,捲起滔天巨浪,歷時44,由西向東奔洩的河水沖斷了隴海鐵路,浩浩蕩盪向豫東南流去。 淹沒了中牟、 尉氏、扶溝、西華、淮陽等地,又經潁河、西淝河,注入蚌埠上游的淮河,淹沒了淮河的堤岸,衝斷了蚌埠附近的淮河鐵路大橋。 蚌埠向北經曹老集至宿縣,也都成了一片汪洋。 日軍被黃水阻隔後。 整個黃泛區由西北至東南,長達400餘公里,流經豫、皖、蘇344個縣30多萬平方公里的地方,給這一地區的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 據不完全統計,河南民宅被沖毀140萬餘家,淹沒耕地800餘萬畝,安徽、江蘇耕地被淹沒1100餘萬畝,,傾家蕩產者達480萬人。 89餘萬老百姓猝不及防,葬身魚腹,上千萬人流離失所,並且造成了此後連年災害的黃泛區這是蔣介石根本沒料到的後果……黃河改道, 國民政府《豫省災況紀實》 如此勾勒出黃泛區災難圖:黃泛區居民因事前毫無聞知,猝不及備,堤防驟潰,洪流踵至;財物田廬,悉付流水。 當時澎湃動地,呼號震天​​,其悲駭慘痛之狀,實有未忍溯想。 ,以僥倖不死,因而僅保餘生,大都缺衣乏食,魂盪魄驚。 其輾轉外徙者,又以飢餒煎迫,疾病侵奪,往往橫屍道路,填委溝壑,為數不知幾幾。 幸而勉能逃出,得達彼岸,亦皆九死一生,艱苦備歷,不為溺鬼,盡成流民……因之賣兒鬻女更是司空見慣河南省檔案館的記載死亡人數為89萬人,受災人口的高達1,200萬人, 花園口決堤事件給黃河下游豫(河南)、皖(安徽)和江蘇等地的中國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淹沒耕地1,200餘萬畝,造成黃泛區。 共計有千萬人受災,390萬人流離失所。 [9] 花園口決堤將黃河每年幾十億噸的泥沙順著決口湧入平原,淤塞河道,淹沒田野,漫溢湖泊,堵塞交通和航運,形成了穿越豫皖蘇三省44個縣的廣闊黃泛區” 每年汛期時,黃水都會氾濫回流倒灌,淹沒農田,洪水過後便是蝗災,到處是沙丘,地表突兀凸凹,,根本無法耕種,對當地農業造成嚴重破壞。[
這次決口直接造成了1941年至1943年連續兩年的大規模旱災,並由此引發著名的的河南大饑荒,數千萬人淪為難民,僅河南一地就有300萬農民死於飢餓而日軍戰史《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記載第二軍當時有74百多人在徐州會戰死,而不是某些人聲稱的死於洪水。
根據韓啟桐、南鐘萬於1948年出版印行的《黃泛區的損害與善後救濟》提供的數字,從花園口決堤到1947年堵口,九年間黃泛區河南因黃泛而死亡人口有325598人,江蘇死亡人數為160200人,由於安徽省並沒有詳細的統計數據,所以他們在書中根據河南與江甦的災區人口死亡比例推算出安徽死亡人口在40萬左右,因此他們得出黃泛共有89萬人死於黃泛的結論。 根據194512月國民政府深入豫皖蘇泛區進行的災情調查結果顯示:河南黃泛20個縣截止到1944年底,共淹斃人口325037人,逃亡人口約631070人。可見韓啟桐、南鐘萬二人所引河南與江甦的死亡人數還是比較準確的。 但他們關於安徽死亡人數的推算並不確切,因為安徽的受災面積、受災程度和受災人數都比河南小,但其測算出的死亡人數卻比河南死亡人數還要高8萬人,這有些誇張。 至於安徽到底死了多少人,至今仍無法查實。 1938年當年因黃河決堤造成的直接死亡人數,由於當時調查環境所限,更是無法查實。

中日損失

編輯

中方

由於百姓沒有及時疏散以及洪水引發的瘟疫逃荒等情況,有很多人死在了洪水中:比如據閆景文回憶說:“6月9日的晌午,忽然洪水就湧了過來。幾分鐘的工夫水就漲到齊腰深。沒過多久,大水呼嘯著衝下來,幾米高的浪頭跳起來,我的姑姑一家7口人眨眼間就被黃河水捲走了……”再如據1938年7月5日的《申報》(香港版)報導:“黃水肆虐,污坑遍地,蚊子多,死屍多,難民們又經常露宿在外,遂致瘟疫流行。患霍亂、傷寒、痢疾的人很多,特別是得了霍亂,上吐下瀉,有的人半天時間就死去。花園口決堤不久,在黃水包圍的開封就發生了霍亂,死亡者眾多。”
根據韓啟桐、南鐘萬於1948年出版印行的《黃泛區的損害與善後救濟》提供的數字,從花園口決堤到1947年堵口,九年間黃泛區河南因黃泛而死亡人口有325598人,江蘇死亡人數為160200人,由於安徽省並沒有詳細的統計數據,所以他們在書中根據河南與江甦的災區人口死亡比例推算出安徽死亡人口在40萬左右,因此他們得出黃泛共有89萬人死於黃泛的結論。 根據1945年12月國民政府深入豫皖蘇泛區進行的災情調查結果顯示:“河南黃泛20個縣截止到1944年底,共淹斃人口325037人,逃亡人口約631070人。”可見韓啟桐、南鐘萬二人所引河南與江甦的死亡人數還是比較準確的。 但他們關於安徽死亡人數的推算並不確切,因為安徽的受災面積、受災程度和受災人數都比河南小,但其測算出的死亡人數卻比河南死亡人數還要高8萬人,這有些誇張。 至於安徽到底死了多少人,至今仍無法查實。 而1938年當年因黃河決堤造成的直接死亡人數,由於當時調查環境所限,更是無法查實

日方

決堤之後,突入豫東地區的日軍對奔湧而至的黃河水猝不及防,有的被洪水淹沒,有的為傷病所累而被丟棄,還有一部分為中國軍隊所殲滅,其他的只好停止追擊,集結於黃泛區以東。
東史郎那時是侵入豫東的日軍第16師團第20聯隊上等兵。 在他出版的《東史郎日記》中記載,早上,他剛支上鍋準備吃早飯,軍隊中便傳來了“敵人炸毀了黃河堤壩,大隊及時疏散”的命令,士兵們緊急轉移,沒跑兩步,便發現湍急的濁流滾滾而來,沖走了一個個村莊……
在此後十幾天的日記中,東史郎詳細記載了日軍和後勤部隊失去聯絡、給養斷絕、被中國軍隊緊追不捨的情形。
驚魂未定的東史郎等士兵們才登上火車,一路退到了安徽境內。
花園口決堤之後的一個月內,中國軍隊開展了反攻,豫東地區的日軍基本得到肅清,日軍被迫逃往豫皖交界處。
後來,在談到黃河決堤所帶來的戰鬥人員傷亡時,日軍承認“曾受相當損失”,從中日雙方所披露的材料來看,這個數字從7000人至20000人不等。
黃河決堤給日軍帶來的重創不僅僅在佔領區的縮小和部隊減員上,更為深遠的影響是,日軍預期的進攻路線被打破。 豫東戰場漸漸冷卻下來,穿越豫東大平原的新黃河就成為軍事分界線,把日軍阻隔在黃泛區的東面。 直到1944年日本發動打通大陸交通線戰役,鄭州才被他們攻取。 [3]  


史評價編輯

支持方

當時的形勢,人們必須在中原淪陷、既而導致整個大後方淪陷、中國被亡國,還是炸開花園口保住中原兩個糟糕的選擇之間做出選擇,只有“兩害取其輕”。 其時,中原附近的國民政府軍隊均已無力再戰,其他戰場上的國民政府軍隊馳援已力不能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還相當弱小,不足以抵抗整個日軍的進攻。 因此,在這種局面下,“以水代兵”是唯一現實的選擇。 如果說花園口決堤這個責任要由誰來負,那就應該由發動侵華戰爭的日本侵略者來負,沒有他們發動的十惡不​​赦的侵略戰爭,什麼都不會發生。

質疑方


花園口決堤給日軍造的困難只能稱一般,僅使其主力由沿平漢線和淮河兩路合圍改為沿長江推進,日軍的戰略部署並未因此打亂,武漢到底也沒能守住。 與豫、皖、蘇人民因決堤而蒙受的巨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相比,這點作用微不足稱道。 花園口決口,當時直接淹死和餓死的群眾多達89萬人,是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所殺中國軍民的三倍,佔八年抗戰中中國損失的3500萬人口的2.5%,而日軍傷亡只有1000多人,花園口決口造成了歷史上人為的一次大災難。 日軍攻入河南只是沿隴海路追擊從徐州會戰中撤出來的中國軍隊,其目的不在於擴大佔領區。 儘管日軍在徐州會戰中並沒有達到“圍殲在徐州集結的國軍主力,及早結束侵華戰爭”的目的,但日軍佔領徐州後,大本營認為徐州會戰基本結束,因而於5月21日下達命令: “一、越過蘭封、歸清、永城、蒙城、正陽關、六安一線進行作戰,須經批准。二、華北方面軍隨著華中派遣軍的南下,命令第二軍佔領徐州以南的津浦沿線。”遵照大本營的指示,華中派遣軍各部大體在5月29日以前完成了集結任務。但是,華北方面軍卻不顧大本營的決定,於6月2日將第十四師團配屬給第二軍,並下達了向蘭封以西地區追擊的命令:“一、敵主力有開始向平漢線以西後退的模樣。二、方面軍決定首先向中牟、尉氏一線追擊敵人。另外,令一部迅速挺進切斷平漢線。”儘管如此,當第二軍第14、第16師團推進到中牟、尉氏一線時,華北方面軍在6月6日就已經下達了停止追擊集結兵力的命令:“一、由於各兵團的果敢神速地急追,敵已潰亂,其大部逃入平漢線以西,開封亦已陷落。二、方面軍決定將在隴海沿線作戰的兵團,逐次集結在開封、杞縣、亳縣、宿縣一帶,準備下期作戰。”而日軍下令停止追擊時,中國軍隊花園口決堤還未開挖。 花園口決堤是在7日開挖的,9日才出水,而日軍停止西進的命令在花園口決堤前3日就已經下達了。 因此“日軍進攻被花園口決堤阻止”的說法完全不靠譜。 [9]  

李宗仁
李宗仁

李宗仁1891813日-1969130日),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中國國民黨黨員。新桂系首領,曾任首任中華民國副總統總統[1]
德鄰廣西[1],生於桂林西鄉村。父親李培英是名教師,育有五子三女。李宗仁排行第二,幼年家貧務農,18歲入廣西陸軍小學[1]1910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支部,辛亥革命後陸軍小學改組,畢業於廣西陸軍速成學校[1]
李宗仁以實力軍人,在廣州加入孫文陣營。後與白崇禧黃紹竑合作,統一廣西,擁戴廣州國民政府國民革命軍北伐時,帶領廣西軍閥一路由湖南進攻至山海關。北伐以後十年期間,屢次發動和參與中原大戰等國民黨內戰,亦苦心經營廣西。抗戰時,動員廣西將士抗日,指揮多次大戰,在台兒莊大捷中名震一時。
1948年國民黨行憲,經國民大會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蔣中正下野後,一度任代總統,欲以和談挽救國民政府未果。之後偕夫人郭德潔出走美國[2]李並未赴台,1954年被彈劾罷職。後經瑞士回到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期間病逝於北京



不過日軍前線的方針與國內相左,因此很快的日軍指揮官就縱容部隊發動攻勢,為此日本參謀本部作戰科長河邊虎四郎中校赴中國協調說明不擴大方針,但最終失敗,在193831日返國後被調至濱松陸軍飛行學校擔任教官,實質上等同流放;繼任的稻田正純中校因此「尊重」前線指揮官意見讓前線部隊推進,這也為中國軍隊在徐州會戰前期有效地反擊日軍營造了可趁之機。

中國軍隊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先後調集64個師另3個旅約60萬人,以主力集中於徐州以北地區,抗擊北線日軍南犯,一部兵力部署於津浦鐵路南段,阻止南線日軍北進,以確保徐州。戰役初期山東省主席韓復榘為保存實力,放棄在山東部署已久的黃河防線,使得日軍在19383月初即佔領山東省會濟南,這次抗命撤退致使津浦線大門洞開。日軍由磯谷廉介率領的10師團乘勢南下,連克泰安濟寧大汶口,並使得山東省北部遭到日軍佔領。

時間表[編輯]

12月18日,華北方面軍寺內壽一要求大本營准許渡過黃河進攻山東半島,大本營看到華中作戰目標已經接近完成,蘇聯軍隊也沒有集結,因此同意請求,因次下令西尾壽造指揮第五第十兩個師團渡河。
12月23日,日軍在青城濟陽之間渡過黃河,向膠濟鐵路進逼。
12月26日,第十師團沿津浦路南下,追擊韓復榘主力,第五師團向膠濟鐵路東進,急攻煙台青島,日本海軍陸戰隊也在青島登陸夾擊。李宗仁下達軍令,蔣介石同時也急電,要求韓務必在津浦路沿線要地防禦,但韓置之不理,不戰而退。
12月27日,濟南不戰而淪陷。
12月30日,泰安淪陷。
1月11日,日軍御前會議,決議不再擴大戰線,蔣介石在開封召開緊急戰區軍事首長會議,決定軍法審判韓復榘,會後由軍統局幹員逮捕韓復榘,送到武昌進行審判。同時大本營嚴令華北方面軍不得越過臨城棗莊臨沂的禁制線。
1月16日,由於蔣介石回絕日本透過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傳達的和談條件,近衛文磨內閣發表了不與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進行任何交涉的正式聲明。
1月20日,第十三師團沿津浦路北上攻佔江都邵伯、安徽天長蚌埠,但是沿路損失慘重,已無力再度淮河北上。
1月24日,由軍法總監唐生智審理韓案,槍決韓復榘。
2月13日,大本營撤銷華中方面軍所有的戰鬥序列,包括上海派遣軍第十軍,另改設華中派遣軍松井石根被迫退役。
2月17日,晨,第39軍新8師奉命炸毀了平漢鐵路黃河鐵橋。第五師團南下進攻臨沂龐炳勳部死守臨沂,張自忠由淮河馳援,坐火車趕至嶧縣,一日一夜趕至臨沂。
2月20日,國民政府召回駐日大使許世英
2月21日,日本駐華大使川樾茂回國。
2月12日至2月25日,第22集團軍攻入汶上濟寧
3月3日,第五師團猛攻臨沂,第3軍團退守城內。
3月12日,第27軍團長張自忠過沂河馳援臨沂。
3月14日-3月18日,張自忠龐炳勳大敗第五師團於臨沂,第五師團逃至莒縣
3月15日,第3集團軍放棄鄒縣戰線,撤退至滕縣
3月14日,第十師團沿津浦路南下進攻滕縣
3月17日,122師長王銘章死守滕縣至陣地全毀,陣亡。
3月20日,第五師團得到酒井旅團的支援,再次向臨沂進攻,張自忠立即回防臨沂,之後坂本支隊由青島趕到,也支援第五師團臨沂作戰。
3月21日至3月25日,孫連仲已趕至徐州,開始在台兒莊部防,湯恩伯渡過大運河,開始與第十師團接戰。同時,第十師團為減少第五師團壓力,轉向東而南下佔領臨城棗莊。第85軍,第52軍趕到前線。
3月25日,第十師團進攻至台兒莊外圍陣地,孫連仲下令31師守中央主陣地,30師、110師在左翼,27師獨立44旅在右翼,布開口袋陣,決定死守台兒莊,同時湯恩伯在外圍運動配合作戰。
3月27日,蔣介石率領軍委會高參白崇禧林蔚親自前往徐州督戰,特別將到手的155巨砲支援作戰(砲兵第8團)。
3月28日,湯恩伯下令對台兒莊的日軍進行合圍。
3月29日,華北方面軍越級令坂本支隊朝台兒莊進攻,湯恩伯移動52軍,令坂本支隊陷入口袋,日軍援兵一度令台兒莊戰事吃緊,然而湯恩伯重新包圍日軍,攻擊日軍側翼。
3月底 第2集團軍所屬,第30師、27師44旅增援台兒莊。
4月6日,坂本支隊發現情勢對自己不利,為了避免自己的部隊遭到華軍的圍殲,因此決斷地獨自向北撤退,台兒莊指揮作戰的日軍瀨啟谷部,眼見援軍突然後撤,而華軍又再度合圍,知道假如日軍在戀戰下去,恐怕全軍覆沒,因此當機立斷,燒毀所有的重裝備與補給,然後全力突圍而逃。
4日7日,李宗仁下令所有參戰華軍,全力掃蕩,日軍死亡人數超過16000人,台兒莊大捷。
4月,大本營下令所有在中國的部隊,不惜一切代價,發動徐州會戰,一定要在徐州捕捉到華軍主力,予以圍殲。日本以八十號大陸令,發出徐州會戰的作戰命令,動員華北方面軍,華中派遣軍的主力,投入這場戰鬥。同時還下令關東軍派軍支援,緊急派遣大本營的作戰部長橋本群少將,率領參謀本部的參謀軍官,在濟南成立大本營派遣班,進行作戰協調的工作。
蔣介石在山西南部發動華軍的牽製作戰,使得華北方面軍山西的部隊無法抽調。
日軍以主力第十八師團,配合關東軍的第三,第十三混成旅團,沿津浦路的濟寧南下,進攻徐州西部。114師團抵達之後,立刻接防第十師團,由第十師團參加第十八師團圍堵華軍西方撤退的通路。
5月12日,第14師團凌晨從濮縣突破天塹,搶渡成功。
5月13日,第一軍第十四師團(師團長土肥原賢二),由荷澤渡黃河,準備在遠方截斷隴海路向西的交通。
5月14日,佔領荷澤。華中派遣軍第十三第九師團強渡淮河,北攻徐州,主力經由宿縣,而撲向徐州西方的隴海路要地碭山,準備與華北方面軍主力在此會師,以達到切斷華軍西撤通路,另外又派第三師團以及兩個支隊北上,直逼徐州。日軍陸戰隊登陸連雲港,對徐州進行三麵包圍。
5月15日,日軍包圍徐州,蔣介石為保存有生力量,決定放棄徐州。
5月17日,李宗仁一聲令下,整個司令部,及所有華軍西撤,張自忠劉汝明斷後,劉汝明在蕭縣伏擊重創了第九師團。
應戰時,歌曲界將"台灣名曲雨夜花等"改唱日語戰時歌曲,很有趣的時代
榮譽的軍夫

日語雨夜花(南國之花)

軍夫之妻(曲:雨夜花)

【大纪元12月11日讯】“雨夜花”是台湾民谣中非常经典的一首作品。此曲由邓雨贤作曲,周添旺填的词。本来这首旋律是为了另外一首童谣“春天”所谱写的,周添旺又同曲填了新词,曲名为“雨夜花”。

- See more at: http://www.epochtimes.com/gb/9/12/11/n2750968.htm#sthash.xfgHwMNP.dpuf世界民謠(48)雨夜花

圖 / 姜昱有 攝
       
更新: 2009-12-10 21:22:00 PM   標籤世界民謠
【大紀元12月11日訊】「雨夜花」是台灣民謠中非常經典的一首作品。此曲由鄧雨賢作曲,周添旺填的詞。本來這首旋律是為了另外一首童謠「春天」所譜寫的,周添旺又同曲填了新詞,曲名為「雨夜花」。
ww.epochtimes.com/b5/9/12/11/n2750968.htm#sthash.yf4QjrwM.dpuf
5月19日,十三師團攻入徐州空城,徐州淪陷,華軍保存了主力。
中日戰爭(續)結束
下回: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
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國民政府正式對日本宣戰,並與美國英國蘇聯等結成同盟國,共同對抗以日本、德國義大利為聯盟的軸心國,中國抗日戰爭至始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組成部分。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