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32):溪湖民藝戲曲史(3)日治時代-歌仔戲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32)演藝界(3)︰日治時代-歌仔戲

 
     
 新花珠民國38男人反串小妲照片

1925年代野台戲
北勢尾新花珠歌仔戲創辦沿革簡述

我們北勢尾歌仔戲哦,我是二十二年生的,三十七年學起的,再來說學起的過程給你聽,就以前喜歡玩嘛,光復後和楊南去看歌仔戲啦,去糖廠旁的劉厝看戲,看到戲感到不錯哦,我就說咱們就邀一邀來去,就有一些後場師哦,鑼鼓陣常在奏,那時永樂門口在做「張士賢遊蘇州」感覺趣味、趣味,就和阮庄的永龍講,永龍聽了說:好啊!你趕快去邀人才,我就去邀約,那找幾天而已哦,永龍叫萬興庄某一職業九甲戲班演戲的楊和尚來指導排戲,八月十五就下去學,現在咱們的基金要怎麼拿,就去庄裡面發表,跟里長講,他一出手就出十萬,出四個戲簍子,庄裏的人,大家投資,都出公金啦,變作公的就對了,那我們八月十五日就學起,學二個月,就說要表演,很可憐呢!我確實很打拼,日時要學,晚上也學,學到十月十五,就上表演。要讀書,得要有錢才有辦法啦,不然是很辛苦的,我剛好被叫去作表演,表演回來後,就我們賺的錢當作老師禮,表演哦,很辛苦的咧,頭家爐主透早就開牛車來載我們,做戲的人哦,看要不要坐牛車,以前沒有鐵馬咧,那去到那裡,就設一間戲館,讓你們休息,弄一弄讓你們睡,那明天趕快再過來,那要是做表演哦,晚上做到兩點還在做,沒有做不行。我們晚上在學哦,田中央和外四塊厝都過來看,都叫娛樂嘛,就是欣賞,就是我們這裡有戲嘛,每個庄頭都會來看。整個埕,人都滿滿的,很熱鬧。那要是到戲棚地哦,人在燒金哦,戲棚的地上整個都好好,二十多個啦,意思就是有賺,以前沒有地方賺工啦,那一直做的很有趣哦,因為二二八事件,歌仔戲說不可以做,那枉費了,我十八歲禁歌了啦,就不能做,咱們這戲台哦,二二八事件禁鼓樂啊,只有禁野台戲,因為燈光很亮,聚集人潮,怕會作亂。以前就是因為二二八事件才解散的,民國55年時,金塗來庄賣藥說要開放了,要大家再來學哦,結果真的開放了。新鳳聲就是那時候成立的,就請金塗來教戲,他姓林,是永靖關帝廳人。我是民國三十七年學的,那時我十六歲,那我們的團名叫新花珠啦。
(楊萬見口述)

社團背景簡述

我是19歲時學戲的,那時我的年紀最大,演的角色是「三花」,丑角的意思。夏天時,晚上7、8點開始學,冬天較早,差不多5、6點開始,10、11點結束。演戲的時間,都是在吃中飯後,沒多久就開始「打面」了,差不多2點,2點多就開始表演了,到下午5、6點結束,晚上八點左右開始表演,因為以前的人,都在這個時間才有空出來看戲,快天亮才結束,大概是3、4點。以前二林市內、埔鹽、湖仔內、浸水庄,常常去做戲。有一次在農曆七月時,去王功做戲,曾和一棚內台戲相拼,那時廟內有作一支功旗,若贏的一方,就可以得到。功旗算是面子旗,若得到就比較有面子,作到晚上8、9點時,他們的戲比較沒人看,人攏跑到阮這邊,結果勝負還沒分,他們就找藉口說要去別處作戲,將功旗拿走。這是我21歲時發生的是事情。(楊南口述)
當時因本里里長楊瑞泰結交許多本地士紳,在首場演出時,曾廣發邀請函,使得本團深受好評,又因楊永龍也擔任紅頭法師,人面很廣,尤其埔心與二林都因他的緣故,每逢廟會慶典,定會聘請本團演出。
228事件禁鼓樂解散,民國55年解禁,聘請永靖鄉人林金塗指導新鳳聲,2年後因故再分為新鳳聲與振興社,新鳳聲約5年後解散,振興社至十幾年前因團主楊永龍去世而解散。
團體傳承系譜

歌仔戲的形成

歌仔戲吸收四平戲客家採茶戲、高甲戲、亂彈戲的表演形式,模仿其身段、服裝,逐漸形成完整的表演形式,即所謂的「老歌仔」。臺灣本地廟會最初都採以官話系統北管戲演出酬神,而後歌仔戲也逐漸成為酬神表演的戲曲,廣受臺灣百姓喜愛。酬神戲可分為扮仙戲與正戲兩部份,早期開演之時的扮仙戲仍以北管的官話語音演出,近來多直接採用臺語演出。正戲則有日戲與夜戲,早期曾有日演北亂彈戲,夜演歌仔戲的形式。
野臺歌仔戲與內臺歌仔戲時期,歌仔戲的演出皆採「幕表戲」的表演形式,所謂幕表戲,即所謂「作活戲」,由劇班中的戲先生講說劇目情節大概,大略敘述 走位及表演過程,其餘則交由演員臨場表現,演員之間與文武場都要有極好的默契。而這種表演,側重於演員的功力,即所謂「腹內」功夫,要能即席編詞行腔,因 而早期的劇本都是由資深藝人口耳相傳,經由手抄記錄為口述劇本。

內臺歌仔戲

內台戲以營利為主,需買票觀賞,演出形式和野台大有不同,為吸引觀眾,創新了許多噱頭,如布景、機關裝置、噴乾兵、臺上特技等等,許多的舞臺技術,都從內 台開始。此外,開始編新劇本,每一齣劇演出十天,結束時製造高潮懸疑,吸引觀眾繼續觀賞,歌仔戲連續劇即由此開端。內台歌仔戲開始創作許多新的曲調、劇本。

仔戲約於1925年左右由鄉村進入戲院,並於1930年代達到所謂「內台歌仔戲」的顛峰。其歌仔戲劇團也在此階段自從業餘子弟班演進為半職業或職業戲團。為了呈現演出效果,此階段的舞台技術方面已有華麗布景、燈光設備、機關特效等。在劇本及唱腔上,更引進多種戲本,以充實故事內容,演員則仍以女性為主。1930年代歌仔戲風靡全台,因為戲中多情愛的描繪戲碼,曾引發台灣籍知識份子的非議,認為妨害風化,必須加以限制演出,甚至禁止。不過此議論,不但無法無法阻止歌仔戲發展,並在此階段回傳至閩南,甚至遠播至南洋。

溪湖座經營方式

早期平常是由巡迴各地的歌仔戲團,十天一檔接繼演出,後來偶爾放映活動寫真(電影)營業。
踩街宣傳
新到接擋演歌仔戲團,第一天就踩街宣傳,隊伍由團內旦角全部穿華麗戲裝,鑼鼓帶動,主角座人力車(約二、三台),其他站在卡車上揮手,隊前方有旗手舉團名旗 幟,宣傳員手持銅鑼、擴聲筒(紙製,圓錐形),大聲介紹︰「本團是**歌仔戲團今日來到貴地開演藝題,日間「薛平貴與王寶釧」,夜間「封神榜」…」,如此 宣傳召喚觀眾,十日檔中間每天曲
當年入場料(票價)日間一角(10錢)夜間角半(15錢)日間演文戲,夜間演武戲,夜間武文加演「撥武(武師真鎗真刀對打、群體翻滾、大旗舞等)」、機關變景(內景碰一聲響,電燈一暗再亮就變外景)、騰雲駕霧、吐劍光、蓮花化身、人坐神鷹在空中飛行、真水實景(橋斷人落水景)等較有娛樂變化,因此夜戲加5錢。

歌仔戲吸收四平戲客家採茶戲、高甲戲、亂彈戲的表演形式,模仿其身段、服裝,逐漸形成完整的表演形式,即所謂的「老歌仔」。臺灣本地廟會最初都採以官話系統北管戲演出酬神,而後歌仔戲也逐漸成為酬神表演的戲曲,廣受臺灣百姓喜愛。酬神戲可分為扮仙戲與正戲兩部份,早期開演之時的扮仙戲仍以北管的官話語音演出,近來多直接採用臺語演出。正戲則有日戲與夜戲,早期曾有日演北亂彈戲,夜演歌仔戲的形式。
野臺歌仔戲與內臺歌仔戲時期,歌仔戲的演出皆採「幕表戲」的表演形式,所謂幕表戲,即所謂「作活戲」,由劇班中的戲先生講說劇目情節大概,大略敘述 走位及表演過程,其餘則交由演員臨場表現,演員之間與文武場都要有極好的默契。而這種表演,側重於演員的功力,即所謂「腹內」功夫,要能即席編詞行腔,因 而早期的劇本都是由資深藝人口耳相傳,經由手抄記錄為口述劇本。

歌仔戲特色哭調

哭調在歌仔戲的唱腔之中極為重要,林谷芳認為哭調是臺灣人特有的苦歌形式。臺灣人透過歌仔戲的哭調宣洩其生命中的悲痛,臺灣為移民社會,本身在戲曲中傳達的情感就比較不受古典美學的約束,渡海開墾的困厄兼以長期的殖民統治,所積累的生命苦痛,便透過哭調加以排遣。而臺灣舊社會的女子,在傳統禮教與父權的約制下,歌仔戲的悲苦情韻更成為其情感的投射。哭調的表現形式常連綴許多曲子以組曲形式呈現,主要的伴奏樂器為洞簫大廣弦、臺灣月琴
臺灣各地都有其哭調,各冠以地名,如臺南哭、彰化哭、宜蘭哭、艋舺哭,另還有大哭、七字哭、都馬哭、廣東怨(陳冠華創作)等等。其基本形式仍是七言ㄧ句,而綴以虛字牽連屬引。

日治時期,野臺歌仔戲極受臺灣民眾歡迎,當時中國許多劇團來臺演出,歌仔戲吸收福州班的布景、連本戲形式,學習京劇的武打、身段和鑼鼓點,表演更加 精采。京劇當時在臺灣稱為外江戲,1910年代在臺灣曾流行一陣,1920年代漸趨沒落,來臺演出的劇團因此滯留臺灣,解散劇團,藝人轉而加入歌仔戲班, 使得歌仔戲融入武打元素。許多戲院開始延攬歌仔戲班進入內臺演出,觀眾必須買票進場,戲院沿街廣播宣傳,藝人則乘車,搭配文武場踩街遊行。此一時期,歌仔 戲班常在戲院連演數月,在機關布景上極其精巧炫目,甚而有水龍噴水演出。1915年左右,辜顯榮購下日本人經營的淡水戲院,改名新舞臺,延聘戲班演出,膾炙一時。

歌仔約於1925年左右由鄉村進入戲院,並於1930年代達到所謂「內台歌仔戲」的顛峰。其歌仔戲劇團也在此階段自從業餘子弟班演進為半職業或職業戲團。為了呈現演出效果,此階段的舞台技術方面已有華麗布景、燈光設備、機關特效等。在劇本及唱腔上,更引進多種戲本,以充實故事內容,演員則仍以女性為主。1930年代歌仔戲風靡全台,因為戲中多情愛的描繪戲碼,曾引發台灣籍知識份子的非議,認為妨害風化,必須加以限制演出,甚至禁止。不過此議論,不但無法無法阻止歌仔戲發展,並在此階段回傳至閩南,甚至遠播至南洋。

溪湖座(溪湖戲院)

溪湖座,早期平常是由巡迴各地的歌仔戲團,十天一檔接繼演出,後來偶爾放映活動寫真(電影)。
新到接演歌仔戲團,第一天就踩街宣傳,隊伍由團內旦角全部穿華麗戲裝,鑼鼓帶動,主角座人力車(約二、三台),其他站在卡車上揮手,隊前方有旗手舉團名旗 幟,宣傳員手持銅鑼、擴聲筒,大聲介紹︰「本團是**歌仔戲團今日來到貴地開演藝題,日間「薛平貴與王寶釧」,夜間「封神榜」」,如此 宣傳召喚觀眾,十日檔中間每天都出來街上打鑼介紹每天戲文。
當年入場料(票價)日間一角(10錢)夜間角半(15錢)日間演文戲,夜間演武戲,夜間武文加演「撥武(武師真鎗真刀對打、群體翻滾、大旗舞等)」、機關變景(內景碰一聲響,電燈一暗再亮就變外景)、騰雲駕霧、吐劍光、蓮花化身、人坐神鷹在空中飛行、真水實景(橋斷人落水景)等較有娛樂變化,因此夜戲加5錢。
戲園散戲前約10-5分前就開大門讓外面待機民眾入場看戲尾,大都數是一大群囝仔,謂之放戲尾

溪湖楊文開組「耕樂社」是內台歌仔戲團
太 平里里長楊文開,光復不久約民國四十年左右,召募溪湖鄰近鄉鎮從事歌仔戲演員,組成職業性「耕樂社歌仔戲團」巡迴各地戲園演出,演員有小生「碧中銀」此小 生演技佳,可惜人倭小,其夫也是演員,在舞台上壇長演一人之下,宰相奸臣角色,平時在溪湖街內拉人力車為副業,真的,現實也是當一人之下拉車角色,雖扮演奸臣角色,其為人和善忠厚,另一位重要角色是,火燒厝宰牛馬仔慶同居人此女外表頗佳,演小生、小妲都會勝任可說也是台柱之一,其他演員共有二十餘名,因臨時組成戲團,演員素質參齊不一,默契較差不久就散團。
戲曲藝人戲神崇祀心理:借神自重 戲曲藝人地位低下,處境艱難。提高他們的地位,改善他們的處境,是廣大 戲曲藝人的共同心願。為此他們付出各種努力,採取種種措施。「借神自重」是 中國各行各業民眾思想的反映,廣大戲曲藝人植根民眾,「借神自重」遂成為戲 曲藝人所採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借神自重」是李喬在《中國行業神崇拜》一書 中提出的行業神崇拜的一個重要目的。
戲曲藝人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屬於「下九流」之末12,又加其職業役使性之特點,使之經常遭受不公和欺壓。其地位和處境深受所奉祖師身份的影響,《中國 戲曲志.海南卷》「住宿」:



生子無奢事,送子去學戲」是這個時代的寫照,因為經濟環境不佳,經常三餐無法溫飽,戲班的生活有時也無法支付日常生活的開銷,因此常有演員趁著演出的空檔,在台下擺起小攤來賺錢過生活。
民國之前,戲班到墟鎮鄉村演出,一般都住在公廟或在村外搭起草篷安 身,群眾大多不讓戲班進村,進了村的,也只能住宿在老百姓家室的橫廊 或正室旁的小房、雜物房或柴房,絕不能在姓氏宗祠、學館學堂裏睡覺。 地方紳士、族長認為戲班是走江湖的人,屬「五子不入流」之類,加之戲 班信奉的戲神如華光大帝、郭師傅、竇師傅、田元帥等,均屬「野神」, 故不得住宿在家神正室和宗氏祠堂。13

本文依據"戲曲藝人戲神崇祀及禁忌文化析微 張勇風 山西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轉載

「歌仔戲」登上舞台演出,據說是一次偶然的機會:逢節酬神,搭台唱四平戲,四平戲剛唱完,舞台空著,歌仔陣(固定在廟前廣場或其它地面演出,謂之「落地掃」,隨著遊行的隊伍,一邊走,一邊演出,謂之「歌仔陣」,兩者同時並存很長的一段時間。)的演員趁機跑上舞台就演,居然「無心插柳柳成蔭」,受到熱烈的歡迎,從此「歌仔陣」漸漸由平地走上舞台,也就是「落地掃」由地面的演出變成為野台的演出。學者稱這一型態的「歌仔戲」為「老歌仔戲」。
「歌仔戲」由「落地掃」或「老歌仔戲」發展成熟而為完整的「大戲」一「歌舞小戲」在台灣俗稱「陣頭」或「藝陣」。但是「陣頭」是比較習見的稱呼,指的是不具備完整戲劇條件的民間歌舞小戲,通常在迎神賽會或其他節慶時出陣遊行或野台演出,目的在對神明表達虔敬之意,以感謝神明過去的保佑,並祈求來年更平安、更發財(註十二)。此在介紹車鼓陣的時候已經提及,車鼓陣並且是十分典型的歌舞小戲一有三個主要的因素:其一,上了野台表演的「老歌仔戲」,由於受到當時已經流傳在台灣的各種大戲的刺激,向它們學習妝扮、身段、對白,豐富了藝術行和戲劇性,也就是向其它的大戲汲取滋養來壯大自己:其二,「老歌仔戲」成型之後,又不停的吸收民歌和戲曲音樂,如來自車鼓戲的民歌有留傘調、送哥調、串調仔等十二首。來自「都馬班」的民歌有湖南調、蘇州調、都馬走路調等四首。來自南管戲的有牽君手上一曲;其三,「老歌仔戲」之壯大發展為「大戲」,與其戲班之由子弟班而為職業劇團,同時由鄉下野台進入城市戲館有密切的關係。《台灣省通誌》有一段記載說:
民國四、五年間,辜顯榮向日人收買淡水戲館,改名新舞臺,作為本省人之娛樂機構,其經理人見歌仔戲甚受人歡迎,遂出資設立「新舞台歌劇團」,在該戲院經常排演歌仔戲而收取門票。是為本省第一團營業性質之歌仔戲班(註十三)。由業餘走向職業化,為了市場門票的收入,當然更能夠悉力以赴,也較易羅致到優秀的人才,對於這一項藝術的發展,當然有正面的功能。其他的藝術項目,何嘗沒有類似的發展軌跡依稀可尋?

歌仔戲的表演元素    
1. 劇本:  

台灣歌仔戲沒有劇本。過去演戲的人不識字,沒有記錄戲劇。
由「戲先生」講戲,如同導演,在演出前先講述劇情大綱並分配角色,演員自行即興演出,現在仍然如此。現在約兩百個劇團裡,有劇本的不超過五個,都是以講戲的方式演出,但必須遵照戲先生的講述進行演出。因此,每個人每次演出的戲劇內容都不同,演員具有相當大的發揮空間。

2. 角色:  
生、旦、丑三者。生包括小生、老生、文生、武生;旦有苦旦、正旦(劇中主角),歌仔戲最大的特色就是苦旦;丑有三花、老婆,由男性反串。

3. 身段與道具:  
為舞蹈的一部份。歌仔戲為寫意的劇場,象徵的,非寫實的。
例如手持道具在舞臺上繞一圈代表騎馬到達目的地作為象徵,一張椅子依劇義可能代表柵欄、橋樑等,舉紅色旗子代表火,藍旗表水,黑色表風。這就是象徵劇場。

4. 唱腔:  
看歌仔戲最重要的是唱腔。歌仔戲必須要唱。
早期歌仔音樂最重要的一個曲調是【七字調】
 
沒有固定的歌詞,虛字襯字自己加上,不要也行,所以每個人唱出來都不同,有快、中、慢版,速度可自行改變。
歌仔戲曲調有主旋律常用的曲調不超過五十首,根據戲劇需要選用,自行填詞。
高興時暢快版的曲調,悲傷時就選用慢板,例如【初一十五】,敘述長時間的事件經過時,使用快的曲調。歌仔戲的曲調無前奏,演員唱了第一句之後,後場音樂才 加入演奏,因為樂隊事先不知道演員將唱何曲調,必須隨時依據演員的演出加以配樂。許多歌劇團創作自己的曲調,例如河洛歌劇團的【河洛調】、南光歌劇團的 【南光調】,之後就成為全台灣歌仔戲團會使用的曲調。

下回日治時代(三)影仔戲(電影)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