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30)︰農業史記(1-4)農耕四季-秋收-點心擔



 
★★★★★★★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30)農業史記(1-4)農耕四季-秋收-點心擔
農業史記(2)農耕四季-秋收-點心擔-米篩目擦
秋收點心擔 米篩目擦
時序到了「夏至」稻作成熟,收割在即莊稼人家開始忙碌,早期農家保持上古「鄉井同田,守望相助」遺風,多半左右鄰居相互支援「相並(並,台語音唸如放)伴做」,既是請別人來相助,就不能怠慢客人,身為主人家,要供應三餐及兩次點心,所以有「割稻飯食五頓」之諺。

農家婦女就開始洗刷「點心擔」 「石磨」、「米篩目擦」等等器具,加上莊稼活兒忙碌,農婦自忙得水梳洗都無暇顧及,有一句農諺形容說:「年登好收,諸婦人發嘴鬚」,「年登」台語音唸如 「年冬」係由「豐年登」化用而來,在這兒是指「稻作一期」之意,「諸婦」音「查某」,因為忙得無暇梳洗,上沾了塵垢好像長了鬍鬚。
「點心擔」以兩隻竹編吊籃一根扁擔構成,上加一淺盤形的竹編具叫做「點心披」,台語「披」音ㄆㄧ是攤開之意,在這兒當做名,藍裡裝麵、飯、湯等,「披」上置菜餚,在田野食狦用時即將「披」放置在地上;吊籃也有以米籮替代。
「米篩目擦」,以木框中間一塊錏鉛板鑿圓目孔,製作時以米漿倒在上面,由目孔滴落沸水鍋中燙熟,類似「烏龍麵條」。
水肥利用
臨近收穫,稻田累累 的飽穗,莊嫁人家看在眼裡樂在心中不言而喻。這些結實的飽穗,是農家辛勤耕耘施肥而來。舊時不時興「化學肥料」,但的都是「有機肥料」,除了人類排泄物 「水肥」之外,更自家製作堆肥,以家禽、家畜的排泄物,尤其是牛欄內泥地鋪的稻草滿布牛的排泄物最為肥沃,以「釘耙」扒集,再以「四齒鐵叉」叉挖起置於畚 箕,再搬運至「糞間」,加稻草、泥土等任其發酵成有機肥料,也有置於室外成堆肥者。
「畚箕」是竹編農具,用途廣泛,因常利用來搬運「糞」,而叫做「畚(糞)箕」。「糞」(台語音ㄅㄨㄣ)在農業用語上是「沃饒」之意,也就是培壅肥料施於田 地,《禮記.月令》:「可以糞田」,《正字通》:「糞,今農夫呼糞日本,以其能壅培禾本也。」「糞間」就是製作堆肥的房子。

水肥的利用,是以「尿桶」用「尿瓢」自糞坑勺起,挑到田間,早期都從城市裡收集水肥,裝在牛車上的大木桶內,類似現代的水肥車運至施肥地點。這些有機肥在 傳統農業社會中,維護了生生不息的地力,如今改用化學肥料,固然省事又衛生,然而對於生態面的影響,代價也相當高。
秋收收割
和風輕盪,田疇金浪簇擁。
「驕陽似火稼如雲,隨穫隨耕力最煩;荷擔人歸黃槎圃,催租客到綠槐村;耞聲遠蟬聲亂,鐘影遙連續影昏;自然壖多樂土,畬田火米不須倫。
割稻用小型「鐮刀」,左手一握,右手持鐮刀一挽引,大約每人一次四至五行,左右放置成排,等待迗至打穀機脫粒。」,「鐮刀」三巧輕便銳利,木柄鐵身鋼刃有 細齒狀,有稱為「鐮歷仔」。手持鐮刀割稻,一片沙沙聲中,但見個個彎腰揮汗如魚,快速的動作一不小心就會傷及手指,先農也有一套防護器具「護指套」,以 竹篾編製,用來保護左手的小指與無名指。
稻禾割下還要將稻禾上的穀子脫粒,古時是將稻很禾鋪在地上預「連枷」甩打,所以詩人有「耞聲遠蟬聲亂」之句。也有將稻穀直接在石頭撿摔,或者利用牛力以石碾碾脫。

百年前是在田間設置「摔桶」來脫穀,這是以木桶及桶梯構成,上面立五根竹竿,三面圍以麻織紗網,摔稻穀時以兩手往桶內斜梯板上擊打,穀粒即脫落桶內,上面的麻織紗網是用來防止穀粒彈出桶外。
機器桶
後來又發展預「機器桶」脫穀。有則謎語說「杉鋪袁,竹圍墘,雷公一下到,脫褲走過城」,謎底是「脫穀機」,台語稱為「機器桶」,以杉木製成方形桶(即杉鋪埕),桶的上面同樣樹立竹竿圍以紗網(即竹圍墘),桶內有一滾筒滿布「^」 字型鐵齒。操作時雙手握稻禾,一腳踩踏板帶動桶內滾筒快速旋轉(發出霍霍聲音好像打雷,即稱為雷公一下到),鐵齒將稻穀脫粒(即為脫褲),落入受穀箱(即為走過城),機器桶下裝有兩根木條,移動時就像雪橇在稻田上滑行。後來,機器桶又加裝馬達轉動,割稻者就省力多了,稻穀裝入麻袋以牛車載運或散裝在米籮裡,以人工挑回家。

秋收曬穀

稻穀挑回家來攤在「稻埕」上,曬穀台語稱為「曝粟」,要先行篩穀去除稻芒、草莖等雜物,在稻袁的角落以三支竹子搭架,上懸穀篩:「穀篩」以木為框兩側邊框 向凸出為把手,底部張著鐵絲網,以筲箕盛稻穀倒進篩網中,篩者站路於前面雙手握住框把手,一前一後推拉,穀粒篩落地上,稻芒、草莖則留在篩上。另外也有以 手捧起混雜的稻草、穀串、,利用風力飄揚,稻草葉子隨風飛走,穀串較重就垂落地上,即「天工開物」所敘之「簸揚」。
穀粒在地上堆積成一排排的山稜狀,時時要以「粟巴」(俗稱爬不仔)翻轉,使裡層者翻至上層接觸陽光,到了黃昏時以「大拖」拉推成堆上蓋草屏以防露水。

「粟爬」以竹柄加木板構成,操作時要輕重拿捏得準確才能翻曬婕:「大拖」木柄加一木製大拖板,另加繩子,一人握柄,一人拉繩子,推動拖板集穀。
稻穀曬乾了,
篩粟


以「風鼓」篩除「冇粟」及稻草屑。操作時,一人以筲箕盛穀粒倒入風斗中,另一人以右手搖轉風鼓手把,左手抽開「風鼓掩」使穀粒落下,經過風鼓木葉的搧風, 冇粟及雜物體輕被吹出風鼓口落在地上;飽實的穀粒較重,即由漏口流入米籮中,為了防止灰塵,冇粟等物漫天紛飛,就在風鼓口日稻草編的草屏阻擋,有則傳統謎 語說:「四腳企穩穩,腹肚內騰騰滾。」謎底即是「風鼓」,因它有四隻腳,立著非常穩固,台語「淌淌滾」音ㄑㄧㄤˇ ㄍㄨㄣˋ,是形容它鼓風時急速翻轉的狀況。
風鼓
資料來源:民俗思想起消失中的常民生活文化/陳正之

★★★★★★★
參考影片(四部各點擊觀賞)


(4)

(0頂菜園-青年壯遊台灣風鼓車體驗樂-2 - YouTube

www.youtube.com/watch?v=Ze1DDZfjn74
2010年11月18日 - 上傳者:王明洲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