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28)︰台灣經濟起飛時代(3)社頭織襪
襪子起源
中國的夏朝 (公元前21~17世紀)出現最原始的襪子。
在《文子》一書中有“文王伐崇,襪系解”一語,是指周文王系襪子的帶子散開了。
從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中出土的兩雙絹夾襪來看,均用整絹裁縫而製成,縫在腳麵和後側,底上無縫。 襪筒後開口,開口處附有襪帶。 襪的號碼為23cm和23.4cm,襪筒高21cm和22.5cm。
在人們所穿的襪子之前,人們一直用的是廣義上的護腿裝束。
這可追溯到古埃及時,那種皮革束腿帶和用麻或毛紡織物縫製的類似於襪子的裝束。
到十字軍時期出現襪子Chausses肖斯,但它不是為女士們準備的,十字軍用純絲織物做成比較精美的襪子。
女士們用精緻小巧的鞋裝飾她們的腳踝 ,在漂亮的裙子下忽隱忽現。
那時,襪是男人們的專利。 1589年, 英國神學院一名學生—— 威廉·李發明了一種手動縫製襪子的機器,比手縫製速度快6倍,這是縫製機鼻祖 。
同時,女士們也開始穿襪。
工業化襪子生產始於1860年,制襪業一直尋找新的材料代替少而昂貴的真絲 ,
混紡紗的產生令制襪業獲得巨大成功。
1928年, 杜邦公司展示了第一雙尼龍襪 ,同時拜爾公司推出丙綸襪。
1940年,高筒尼龍襪在美國創造歷史最高銷售紀錄,並開始成為普通日用品。
船襪出現在1980年代初,當時網球裝開始興起,經典款式有兩粒毛毛球在腳踝位,於2000年代中期又再度流行,但是已經變出很多的款式,主要用來配襯滑板裝,其次是短褲或短裙。 有些女生在穿著上,因為要完整展現腿部曲線,襪子突出一截不好看,所以會穿著隱形襪,一般是在運動時或走運動休閒風格時穿,通常是搭配短褲或熱褲 。
或是穿包鞋會流腳汗者可吸汗。
織襪達人王國—社頭
彰化縣社頭鄉是台灣織襪工業發展 40年來的大本營,這裡出產的襪子可是幾乎佔了全台90﹪的產量!60年代,社頭襪類產品全盛時期,台灣有60%至70%的絲襪由社頭生產供應,產品品牌
包括華貴牌、佩登斯、琨蒂絲…等。包括男女用襪子、褲襪、最流行的網襪、及小孩的襪子、洋娃娃的襪子,都可以在社頭的織襪工廠裡找到,可說是全台灣每十個
人就有一大半穿的是來自社頭人手下綿密織出的襪子。而統計資料也顯示,彰化縣在整個織襪業的發展史上算是襪廠發展的重要縣份,社頭鄉更是聚集了其中八成的
織襪業。
社頭織襪工業廠商快速增加的原因,一方面在於隨著鄉內大廠的關閉,導致內部技術人員與管理階級人員紛紛自行創業設立眾多中小型襪廠;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透過外包制度為其生產活動的進行,也帶動了更多的鄉民投入織襪的行列。
再加上魏氏家族引進褲襪生產,促使社頭織襪工業更全面性發展,並且吸引北部大型襪廠南移到社頭鄉設廠,使得台灣襪廠更形集中在社頭鄉,同時相關支助行業的聚集等,進而讓社頭鄉成為織襪專業生產區域。
客廳即襪子工廠,家家和你有一腿根據民國 85年統計,社頭鄉工商及服務業場所共有1514家,員工數佔9300人,其中製造業廠商數為735家、員工數為6982人;而製造業中有249家為織襪 業,員工數為3020人,換言之,從事製造業中有將近二分之一人從事織襪業 (資料來源:劉寶齡,2000),由於襪子是每個人的生活必需品,因此可說社頭鄉民家家都都和我們「有一腿」!
社頭織襪產業另一個特色是外包制度的運作,分工合作,垂直整合,化整為零,把客廳即工廠的精神發揮到極致,大多數家庭都在襪子的生產流程中扮演某一個重要的角色,客廳裡都堆著各色的襪子,難怪社頭人會說:「剃頭婆,看面水;社頭兄,相大腿。」正說明了社頭是襪子的故鄉。
織襪產業的危機與未來
在民國 70年中期以後,台灣逐漸出現工資上漲、土地成本提升、新台幣升值、國內市場有限等現象,加上國際經濟不景氣、加入WTO等因素,產業結構逐漸改變,對於台灣各傳統產業的生存產生很大的影響,社頭的織襪產業也不例外,同樣面臨了內外經濟環境的激烈競爭與考驗。
部份織襪廠商選擇將資本轉移至低工資國家投資設廠,尋求降低成本、提高利潤,但社頭地區外移的廠商並不多,主要則以東南亞、大陸地區為主,並大多在社頭
還有生產活動。同時,也有更多廠商選擇留在社頭,而在經營策略、生產流程管理、產品區隔或是勞動力的訓練與使用上,進行調整與改變方式來克服,如:調整為
行星工廠型降低成本、技術改良、產品品質與單價提升、推動市場區隔策略、少量多樣化等,其中快速反應的外包制度,更讓社頭織襪業的屹立不搖,成為產業大舉
外移下的可貴案例。
社頭織襪工業走過半個世紀,在國內外闖出一片天,其產業的獨特背景與努力歷程,不但值得政府與民間思考與學習,作為社頭鄉民重要的經濟來源,社頭的未來,更值得大家一起來關心。
點擊觀賞參考影片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