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棒球史記:台灣野球百年史
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已有百餘年歷史,從日治時期(1945年以前)的殖民主義色彩,到戰後時期(1945年~1960年代)的蓬勃發展,再到三級棒球時期(1960年代~1980年代)的民族主義狂熱,最後成棒時期(1980年代~1990年代)打入國際比賽及職棒時期(1990年代~現在)邁向多元化階段的歷程,如同一世紀以來台灣社會變遷的縮影!
台灣的棒球運動起源於日治時期,而日本棒球運動則又受美國影響甚深。據《台灣棒球一百年》作者謝仕淵和謝佳芬的考證,1876年赴美求學回日的平岡熙為日本棒運打開大門,日本人開始打baseball,直到1895年日本人中馬庚首創以野球一詞取代baseball,因此這一年被稱為日本的「野球元年」。巧的是,這年也是日本統治台灣的第一年,棒球運動也就悄悄的隨著日本人的腳步進入了台灣。【另有一說:根據日本Wiki的記載,棒球是由一位在東京開成学校預科(現在的東京大學)教授英文的美國人Horace Wilson於1871年傳入日本的 [1],而非1876年。】
由於台北是當時日本統治台灣的政經中心,所以順其自然的成為台灣棒球運動的發源地。1906年3月,台灣出現了第一支正式棒球隊:台灣總督府中學校棒球隊,是由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中學部(今台北建國中學)校長田中敬一主導成立。不久,國語學校師範部(今台北市立大學,前身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也成立另一支棒球隊。當年春天兩支隊伍進行比賽,雙方戰成平手,以五比五和局,這可能是台灣棒球史上有正式紀錄的第一場比賽。隨後,成淵學校(今日的成淵中學)、台北工業學校、台北商業學校也陸續組織棒球隊。台北逐漸成了台灣發展棒球運動的重鎮,之後,台灣棒球運動的軌跡才從北部向南部延伸,再發展到中部,最後才到東部。
據《台灣棒球王》作者曾文誠、盂峻瑋指出,1914年早稻田名將伊勢田剛來台,成立了北部棒球協會並訂出會章,可能是台灣最早出現的棒球協會會章,其中明訂會長、副會長、委員職責、比賽場地、競賽規則等條文及辦法。此外,伊勢田剛先後在台北與基隆推廣棒球運動,不僅引介日本球員來台,也參與邀請早稻田大學、法政大學和美國職棒隊來訪等事宜,對台灣棒運實在功不可沒。
1928年台灣出現了另一支在台灣棒球史上佔有一席地位的棒球隊-嘉義農林棒球隊。這支球隊是由「台灣公立嘉義農林學校」成立(簡稱「嘉農」,為現今國立嘉義大學前身)。1931年嘉農在日本甲子園名將近藤兵太郎的調教下,勇奪甲子園大賽的台灣代表權,打破當時台灣棒壇「冠軍錦旗不過濁水溪」的傳統。除1931年外,嘉農尚曾在1933年、1935年春、夏兩次及1936年,前後總共五次打進甲子園大賽,是台灣棒球史早期非常重要的一支棒球勁旅。嘉農的崛起同時也奠定了「嘉義」成為台灣棒球發展重鎮之一的基石,在嘉農成立的四十餘年後,1969年首度獲得威廉波特少棒賽冠軍的「台中」金龍少棒隊,其實是以一支以嘉義大同國小為主體的少棒隊伍,後來卻陰錯陽差以台中金龍少棒隊名義參加威廉波特的世界少棒賽並獲得冠軍,燃燒起台灣三級棒球的熱潮,榮耀卻歸於台中,使嘉義棒壇長久以來一直耿耿於懷。
高砂棒球隊是台灣東部第一支棒球隊,也是台灣棒球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支球隊。1921年花蓮有位熱愛棒球的學校老師林桂興,他在台北任教時,曾經教導過三個學校的棒球隊,後來調職到花蓮,發現花蓮竟然沒有棒球隊,於是召集附近的原住民少年,讓他們試一試投球和接球,其中有位名為查屋馬的少年投的球非常快大家都比不上他,所以林桂興就去找能接查屋馬球的人,結果找到辜茂得可以接。林桂興就以這兩位少年為中心,將當地的原住民少年組識起來名為高砂棒球隊,並且常與當地的日本人在花岡山棒球場舉行比賽。這是史上第一支由台灣原住民所組成的棒球隊。
之後這批會打棒球的少年進入剛成立的「花蓮港農業補習學校」,正巧此時有位日本人梅野清太因為承造東部鐵道工程、花蓮港工程及臨海道路等三大工程而來到花蓮,加上當時花蓮廳長江口良三郎,他們兩人認為原住民尚有出草的習俗,所以為了防止原住民滋事,維持良好的治安,於是在教化功能下將原先的高砂棒球隊中的少年組成以能高山為名的棒球隊「能高團」,正式成立於1923年,是台灣棒球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支球隊。
從1945年台灣光復到1960年代之間,棒球運動是非常熱絡的,「呷飽看野球」(台灣話,「吃飽看棒球」的意思)成了人們生活的一部份。
在這段時間,較重要的棒球賽會有:全國運動會、省運棒球賽、台北市市長杯軟式棒球賽、台北市銀行公會棒球賽、全省「華銀金像獎棒球賽」、全省「協會杯」及「金像獎杯」棒球賽、全省「主席杯」棒球賽。
這一時期也有很多棒球隊伍紛紛成立,如:石炭隊、台電隊、合庫棒球隊、糖廠棒球隊、鐵路局棒球隊、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棒球隊、大涼隊、天香味寶隊、三軍棒球隊。
從1945年台灣光復到1960年代之間,棒球運動是非常熱絡的,「呷飽看野球」(台灣話,「吃飽看棒球」的意思)成了人們生活的一部份。
在這段時間,較重要的棒球賽會有:全國運動會、省運棒球賽、台北市市長杯軟式棒球賽、台北市銀行公會棒球賽、全省「華銀金像獎棒球賽」、全省「協會杯」及「金像獎杯」棒球賽、全省「主席杯」棒球賽。
這一時期也有很多棒球隊伍紛紛成立,如:石炭隊、台電隊、合庫棒球隊、糖廠棒球隊、鐵路局棒球隊、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棒球隊、大涼隊、天香味寶隊、三軍棒球隊。
由於台北是當時日本統治台灣的政經中心,所以順其自然的成為台灣棒球運動的發源地。1906年3月,台灣出現了第一支正式棒球隊:台灣總督府中學校棒球隊,是由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中學部(今台北建國中學)校長田中敬一主導成立。不久,國語學校師範部(今台北市立大學,前身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也成立另一支棒球隊。當年春天兩支隊伍進行比賽,雙方戰成平手,以五比五和局,這可能是台灣棒球史上有正式紀錄的第一場比賽。隨後,成淵學校(今日的成淵中學)、台北工業學校、台北商業學校也陸續組織棒球隊。台北逐漸成了台灣發展棒球運動的重鎮,之後,台灣棒球運動的軌跡才從北部向南部延伸,再發展到中部,最後才到東部。
據《台灣棒球王》作者曾文誠、盂峻瑋指出,1914年早稻田名將伊勢田剛來台,成立了北部棒球協會並訂出會章,可能是台灣最早出現的棒球協會會章,其中明訂會長、副會長、委員職責、比賽場地、競賽規則等條文及辦法。此外,伊勢田剛先後在台北與基隆推廣棒球運動,不僅引介日本球員來台,也參與邀請早稻田大學、法政大學和美國職棒隊來訪等事宜,對台灣棒運實在功不可沒。
1928年台灣出現了另一支在台灣棒球史上佔有一席地位的棒球隊-嘉義農林棒球隊。這支球隊是由「台灣公立嘉義農林學校」成立(簡稱「嘉農」,為現今國立嘉義大學前身)。1931年嘉農在日本甲子園名將近藤兵太郎的調教下,勇奪甲子園大賽的台灣代表權,打破當時台灣棒壇「冠軍錦旗不過濁水溪」的傳統。除1931年外,嘉農尚曾在1933年、1935年春、夏兩次及1936年,前後總共五次打進甲子園大賽,是台灣棒球史早期非常重要的一支棒球勁旅。嘉農的崛起同時也奠定了「嘉義」成為台灣棒球發展重鎮之一的基石,在嘉農成立的四十餘年後,1969年首度獲得威廉波特少棒賽冠軍的「台中」金龍少棒隊,其實是以一支以嘉義大同國小為主體的少棒隊伍,後來卻陰錯陽差以台中金龍少棒隊名義參加威廉波特的世界少棒賽並獲得冠軍,燃燒起台灣三級棒球的熱潮,榮耀卻歸於台中,使嘉義棒壇長久以來一直耿耿於懷。
高砂棒球隊是台灣東部第一支棒球隊,也是台灣棒球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支球隊。1921年花蓮有位熱愛棒球的學校老師林桂興,他在台北任教時,曾經教導過三個學校的棒球隊,後來調職到花蓮,發現花蓮竟然沒有棒球隊,於是召集附近的原住民少年,讓他們試一試投球和接球,其中有位名為查屋馬的少年投的球非常快大家都比不上他,所以林桂興就去找能接查屋馬球的人,結果找到辜茂得可以接。林桂興就以這兩位少年為中心,將當地的原住民少年組識起來名為高砂棒球隊,並且常與當地的日本人在花岡山棒球場舉行比賽。這是史上第一支由台灣原住民所組成的棒球隊。
之後這批會打棒球的少年進入剛成立的「花蓮港農業補習學校」,正巧此時有位日本人梅野清太因為承造東部鐵道工程、花蓮港工程及臨海道路等三大工程而來到花蓮,加上當時花蓮廳長江口良三郎,他們兩人認為原住民尚有出草的習俗,所以為了防止原住民滋事,維持良好的治安,於是在教化功能下將原先的高砂棒球隊中的少年組成以能高山為名的棒球隊「能高團」,正式成立於1923年,是台灣棒球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支球隊。
從1945年台灣光復到1960年代之間,棒球運動是非常熱絡的,「呷飽看野球」(台灣話,「吃飽看棒球」的意思)成了人們生活的一部份。
在這段時間,較重要的棒球賽會有:全國運動會、省運棒球賽、台北市市長杯軟式棒球賽、台北市銀行公會棒球賽、全省「華銀金像獎棒球賽」、全省「協會杯」及「金像獎杯」棒球賽、全省「主席杯」棒球賽。
這一時期也有很多棒球隊伍紛紛成立,如:石炭隊、台電隊、合庫棒球隊、糖廠棒球隊、鐵路局棒球隊、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棒球隊、大涼隊、天香味寶隊、三軍棒球隊。
從1945年台灣光復到1960年代之間,棒球運動是非常熱絡的,「呷飽看野球」(台灣話,「吃飽看棒球」的意思)成了人們生活的一部份。
在這段時間,較重要的棒球賽會有:全國運動會、省運棒球賽、台北市市長杯軟式棒球賽、台北市銀行公會棒球賽、全省「華銀金像獎棒球賽」、全省「協會杯」及「金像獎杯」棒球賽、全省「主席杯」棒球賽。
這一時期也有很多棒球隊伍紛紛成立,如:石炭隊、台電隊、合庫棒球隊、糖廠棒球隊、鐵路局棒球隊、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棒球隊、大涼隊、天香味寶隊、三軍棒球隊。
標準 YouTube 授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