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湖鎮史記2017年修正版
溪湖鎮史記:(76):民俗.信仰:在溪湖訂根造夢第六話
楊照陽老師
楊照陽老師是一位具有台灣歷史觀念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民俗採集家,他從長輩口中記錄台灣的歷史,也忠實的尋找與記錄台灣失落的民俗文化,用台灣的語言創作文學與記錄,陳延煇教授讚揚他是「伊能嘉矩」台語的化身。
91.12.1.a77-1 *楊照陽 *(取材自網路)
在溪湖訂根造夢(第六話):土牛溝,楊氏宗祠
土牛溝,楊氏宗祠
在溪湖訂根造夢 91.12.1.a77-1 *楊照陽 *(取材自網路)
姓楊的族親團結度聞名全臺灣
早期除了天災之外,就是種族械鬥和土匪搶劫,姓楊的族親,他們
的團結度聞名全臺灣,因為北臨大突社番,西臨二林社番,南有番
婆庄、竹塘、田中大武郡社番、東北有巴布薩族半線(彰化)社番,
頂、下番婆(臭水番花路)東邊的客家人和漳州人。
的團結度聞名全臺灣,因為北臨大突社番,西臨二林社番,南有番
婆庄、竹塘、田中大武郡社番、東北有巴布薩族半線(彰化)社番,
頂、下番婆(臭水番花路)東邊的客家人和漳州人。
參考圖片(網路轉載)
平埔族1
參考圖片平埔族(網路轉載)
1788年設立隘勇,山番界設土牛溝
清代在漢人與原住民交界地帶設置的警戒與防禦措施。臺灣「防番」
之設施,始於鄭成功創設之屯田,1766年(乾隆31年)設立理番分
府後,由理番同知管理 隘寮,充任隘番等事,1788年設立隘勇,沿
山番界設土牛溝,在要衝地帶配置隘丁、設立隘寮,做為對番人警
戒、防禦措施。
清代統治臺灣的初期,曾依土著民族漢化程度的深淺分為土番和野
番(山番),其後又依土著民族歸化與否分為熟番和生番、已歸化
的土著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西海岸的平原上,而未歸化的土著民族則
多居住在中央山脈一帶,於是自閩粵二省移民到臺灣的漢人,即稱
居住在平地之土著為平埔番,而稱居住在山地的土著為高山番。
清代統治臺灣的初期,曾依土著民族漢化程度的深淺分為土番和野
番(山番),其後又依土著民族歸化與否分為熟番和生番、已歸化
的土著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西海岸的平原上,而未歸化的土著民族則
多居住在中央山脈一帶,於是自閩粵二省移民到臺灣的漢人,即稱
居住在平地之土著為平埔番,而稱居住在山地的土著為高山番。
因為4面都是潛在的敵人,為了生存下去,唯有兇狠好鬥的武力可
以憑借。所以練武功的風氣很盛行,有勤習堂、振興堂、宋江陣、
打棍仗(打墟仔)、打拳頭(空手對打)對陣。
尚武的風行,一方面可以防身,一方面可以抵禦外侮,所以祇要
在阿公厝(姓楊的聚集中心)發生任何盜賊或外力侵入,祇要喊
叫或敲擊聲(竹管或鐵器),就可以集體動員,讓外侮者死得很
難看。
所以一般人都說姓楊(羊仔)的,他們的羊角很尖,最好不要惹
到他們,因為他們愛恨分明,有恩必還、有仇必報。
因為姓楊的族親很團結,而且是非分明,所以百年內的閩客械鬥、
漳泉械鬥,祇有外圍的族人有參予,所以犧牲不是很大,因為人
多勢眾又集中,所以外族一向採退讓態度,否則中部的拓墾史,
一定會更慘烈的改寫。
萊太守的時候,路過昌邑
,身為命官的楊震,昌邑縣令王密是他
在荊州刺史任內薦舉的官員,聽得老師楊震到來,晚上王密便悄
悄前去拜訪,並帶黃金十斤作為禮物。
雖然東漢時的一斤相當於今天的250克左右,但金十斤也相當於今
天的五斤金,等於好幾根金條了。王密送這樣的重禮,一是對楊震
過去的舉薦表示感謝,二是想請這位老上司以後再多加關照。
楊震當場拒絕了這份禮物,並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密以為楊震假裝客氣,便道:“幕夜無知者。”楊震立即生氣了,
在荊州刺史任內薦舉的官員,聽得老師楊震到來,晚上王密便悄
悄前去拜訪,並帶黃金十斤作為禮物。
雖然東漢時的一斤相當於今天的250克左右,但金十斤也相當於今
天的五斤金,等於好幾根金條了。王密送這樣的重禮,一是對楊震
過去的舉薦表示感謝,二是想請這位老上司以後再多加關照。
楊震當場拒絕了這份禮物,並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密以為楊震假裝客氣,便道:“幕夜無知者。”楊震立即生氣了,
說: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
帶著禮物,狼狽而回。
帶著禮物,狼狽而回。
“四知”成為千古美談,其後人以此為堂號效法祖先的清廉家風。
參考資料
(網路轉載)為解決此衝突,清康熙61年(1722年)起,官府於入山的重要路口,以立碑、立界方式來規範漢人生活區域,嚴禁漢人超越其區域;此碑界建物稱為「漢番界碑」(如:臺北市石牌)。
18世紀初左右之清乾隆時期,由於閩南開發已飽和,大量閩南人移民蜂湧來臺,與生番逐漸除原有碑界外,衙門則另加以「挖溝推土」方式,構成漢番界線。
土堆俗稱「土牛」,加上深溝,故稱為「土牛溝」。除此,又因地圖上,常以紅線延伸其土牛溝所設置區域,因此又稱為「土牛紅線」,簡稱「土牛線」。
(黑白想黑白講網路轉載)
※溪湖界內也有二處土牛遺跡一處是媽厝國校南側,另一處是巫厝糖廠小火車站南邊,日治時代尚有留存,光復後被剷平,很可惜!
楊照陽老師講溪湖歷史全部轉載結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